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5239发布日期:2019-05-11 00:21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基坑围护内撑体系。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基坑围护结构通常是在基坑周围设置支护桩,并利用土钉、锚杆等插入土体来对支护桩进行加固和支撑。然而这样的施工方式对基坑周围的既有建筑会产生影响,不适用于建筑密集的工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坑围护内撑体系,可以解决现有的施工方法对基坑周围的既有建筑产生影响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坑围护内撑体系,包括:

沿基坑边缘设置一圈的连续墙;

固设于所述连续墙上靠近所述基坑一侧的围檩,所述围檩沿所述连续墙设置一圈;

支撑于对应基坑长度方向的两个连续墙之间的对撑,所述对撑的端部与对应的围檩固定连接;

水平连接所述对撑的连接杆;以及

支撑于所述对撑之下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底部与基坑底板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在对撑在长度方向上对基坑的围护结构进行加固和支撑,进而通过连接杆和立柱对对撑进行支撑,加强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而由于对撑、连接杆和立柱均是设置在基坑内部,不会对基坑周围的既有建筑产生影响。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续墙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护桩,相邻的两个支护桩之间设有相适配的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所述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固设于对应的支护桩上且沿所述支护桩的长度方向设置,通过所述第一卡件和第二卡件互相卡合从而连接所述支护桩并封堵所述支护桩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卡件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护桩的钢板和形成于所述钢板上远离所述支护桩一侧的连接条,所述钢板和所述连接条沿所述支护桩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第二卡件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护桩的套管和固设于所述套管远离所述支护桩一侧的限位条,所述套管与所述连接条相适配,且所述套管对应所述钢板开设有一开口,所述限位条对应所述钢板开设有一限位槽口,通过将所述连接条从上方插入所述套管内,使所述钢板插入所述开口和所述限位槽口内并限位于所述限位条内,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卡件与所述第二卡件的卡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支撑于所述围檩之下的多个牛腿,所述牛腿间隔地设于所述支护桩上部靠近所述基坑的侧面,且多个牛腿的标高一致。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填充于所述围檩和所述连续墙之间的空间的传力带,所述传力带的一侧面贴合于所述连续墙的侧表面、另一侧面贴合于所述围檩的侧表面。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围檩包括上下固接的两个H型钢。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固设有与所述对撑的侧面相适配的弧形板,且相邻的两个连接杆设于所述对撑相对的两侧上相对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立柱的顶部固设有一顶板,所述顶板承托于所述对撑的下表面,所述顶板之上设有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夹设于所述对撑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加固板,所述第二加固板夹设于所述立柱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立柱的底部穿设于所述基坑底板,且所述立柱内对应所述基坑底板固设有止水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侧视图。

图3为平直段上的连续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转角处的连续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围檩与连续墙连接的俯视图。

图6为围檩与连续墙连接的侧视图。

图7为连接杆与对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立柱与对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A面的剖视图。

图10为立柱穿过基坑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续墙;11-支护桩;12-第一卡件;121-钢板;122-连接条;13-第二卡件;131-套管;132-限位条;

20-围檩;21-牛腿;22-传力带;23-垫板;

30-对撑;40-连接杆;41-弧形板;

50-立柱;51-顶板;52-第一加固板;53-第二加固板;54-第三加固板;55-第一止水板;56-素砼;57-第二止水板;90-基坑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坑围护内撑体系,在满足对围护结构的支撑强度的同时,不会对基坑周围的既有建筑产生影响。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包括:沿基坑边缘设置一圈的连续墙10、固设于连续墙10上靠近基坑一侧的围檩20、支撑于对应基坑长度方向的两个连续墙10之间的对撑30、水平连接对撑的连接杆40以及支撑于对撑30之下的立柱50。其中,围檩20沿连续墙10设置一圈,对撑30的端部与对应的围檩20固定连接,立柱50的底部与基坑底板固定。较佳地,对撑30为Φ609钢管。

结合图1至图4所示,连续墙10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护桩11,相邻两个支护桩11之间设于第一卡件12和第二卡件13,第一卡件12固设于一支护桩的一侧,而第二卡件13固设于相邻支护桩上对应的一侧,通过第一卡件12和第二卡件13互相卡合从而连接相邻的两个支护桩11,且第一卡件12和第二卡件13均沿支护桩11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两者在卡合连接后封堵支护桩11之间的间隙。

具体地,第一卡件12包括固设于支护桩11的钢板121和形成于钢板121上远离支护桩11一侧的连接条122。钢板121和连接条122的长度均与支护桩11的长度一致,且钢板121的表面贴合于基坑边缘(即钢板121的宽度方向与基坑边缘的延伸方向一致),以使钢板121起到挡土止水的作用。连接条122为长直管件,其外径大于钢板121的厚度。

第二卡件13包括固设于支护桩11的套管131和固设于套管131远离支护桩一侧的限位条132,套管131和限位条132的长度均与支护桩11的长度一致。套管131的内径与连接条122的外径相适配,以使连接条122可从上方插入套管131内,且套管131远离支护桩的一侧形成有开口,以供钢板121穿过。限位条132上对应套管131的开口开设有连通口,且限位条132远离套管13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口,连接条122插入套管131内时,钢板121也插入该限位槽口和开口,通过在套管131上增设该限位条132从而对钢板121进行限位,进而防止第一卡件12和第二卡件13的连接角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偏移,提升了连续墙10的稳定性。较佳地,限位条132的截面呈“[]”形,从而增大了限位件132的强度。

在基坑的平直段上,如图3所示,一对第一卡件12或一对第二卡件13设于支护桩11相对的两侧;而在基坑的转角处,如图4所示,支护桩11上的一对第一卡件12或一对第二卡件13呈一定角度设置。

结合图2、图5和图6所示,支护桩11的上部靠近基坑的侧面设有多个牛腿21,牛腿21的标高一致且设一隔一地焊接于支护桩11上。围檩20置于牛腿21之上并与牛腿21通过焊接连接,且围檩20的侧面焊接固定于支护桩11上。该牛腿21在围檩20安装前起到定位围檩20安装位置的作用,且在围檩20安装后起到为围檩20提供支撑的作用,增强了围檩20的强度。较佳地,该牛腿21为H型钢,围檩20由上下固接的两个H型钢组成。

优选地,由于围檩20为长直的结构,围檩20和连续墙10之间形成有空间,该基坑围护内撑体系还包括在填充该空间的预制传力带22,该传力带22的一侧面贴合于连续墙10的侧表面、另一侧面贴合于围檩20的侧表面。通过该传力带22增强了连续墙10和围檩20的连接强度,且使得土体对连续墙10的压力能更均匀地通过围檩20传递给对撑30。

对撑30的端部固定于围檩20远离连续墙10的侧面,且围檩20的侧面对应对撑30的端部焊接有垫板23,且垫板23与对撑30的端部通过焊接连接。通过垫板23增强了对撑30和围檩20的连接强度,且当围檩20由上下固接的两个H型钢组成时,垫板23还起到增加两个H型钢连接强度的作用,使土体的压力能更均匀地传递给对撑30。

结合图1和图7所示,连接杆40水平连接于对撑30的侧部,且连接杆40设于对撑30相对的两侧上相对应的位置,用于加强对撑30在水平方向上的强度,防止对撑30在水平方向上变形。连接杆40的端部焊接有与对撑30的侧面相适配的弧形板41,通过该弧形板41焊接于对撑30的侧面从而将连接杆40与对撑30连接。由于弧形板41贴合于对撑30的侧面,连接杆40与对撑30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不仅增大了两者的连接强度,还使水平方向上力的传递更加均匀。较佳地,弧形板41为圆心角90°的弧形钢板。

结合图2、图8和图9所示,立柱50的顶部焊接有一水平设置的顶板51,该顶板51承托于对撑30的下表面,且顶板51的上表面立设有两对相对设置的第一加固板52,每对第一加固板52之间的间距适配于对撑30的外径,且第一加固板52夹设于对撑30的两侧。第一加固板52为直角三角形板,其两条直角边分别焊接固定于顶板51的上表面和对撑30的侧表面,通过两对第一加固板52将对撑30限位于立柱50之上,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对撑30在水平方向上变形的作用。该第一加固板52设置的位置与连接杆设置位置相错开。顶板51的下表面垂设有两个第二加固板53和两个第三加固板54,第二加固板53和第三加固板54互相垂直设置,且第二加固板53和第三加固板54均为直角三角形板,其两条直角边分别焊接固定于顶板51的下表面和立柱50的侧表面,通过第二加固板53和第三加固板54增强了立柱50与顶板51的连接强度,且可将对撑30水平方向上的受力通过第一加固板52和第二加固板53传递至立柱50。

如图10所示,基坑底板90上对应立柱50的设置位置预留有洞口,立柱50的底部穿设并固定于基坑底板90。立柱50为空心管,且立柱50内对应基坑底板90上表面的位置焊接第一止水板55,通过第一止水板55封堵立柱50的内部,从而防止地下水进入立柱50内部。较佳地,立柱50内位于第一止水板55之下还浇筑有一段素砼56,用于与第一止水板55配合增强挡水效果。立柱50的外表面对应基坑底板90的中部焊接有第二止水板57,第二止水板57埋于基坑底板90内,防止地下水从立柱50和基坑底板90之间的缝隙渗入基坑内。较佳地,第一止水板55和第二止水板57为丁基板。

本实用新型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在对撑在长度方向上对基坑的围护结构进行加固和支撑,进而通过连接杆和立柱对对撑进行支撑,加强基坑围护内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而由于对撑、连接杆和立柱均是设置在基坑内部,不会对基坑周围的既有建筑产生影响。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