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拉杆双侧面板式挡墙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6500发布日期:2019-07-10 09:0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拉杆双侧面板式挡墙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拉杆双侧面板式挡墙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山区地形复杂,高差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填方区域。由于地块或道路之间存在高差,需要设置支挡结构。高填方地段制约支挡结构选型的主要问题有地基承载力、沉降量或沉降差、施工难易程度、造价等。根据现有支挡设计经验和习惯,根据支挡悬臂高度,通常采用悬臂式挡墙或扶壁式挡墙。悬臂式挡墙,使用高度超过5m,悬臂受力弯矩大,结构配筋量大,造价高;扶壁式挡墙,使用高度超过10m,地基承载力要求高,结构断面尺寸及配筋量均较大,造价高,并且配筋间距小,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施工难度大。尤其在道路两侧均需支挡的情况下,由于路幅较窄,水平距离不足,造成扶壁在底部交叉,造成整体支挡结构不合理,不经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在高填方区域支挡设计中的缺陷,提出一种带拉杆双侧面板式挡墙支护结构,以克服上述问题,并优化自身受力,减小自身竖向跨度,达到减小本挡墙支护结构配筋量,降低造价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带拉杆双侧面板式挡墙支护结构,包括槽型本体,所述槽型本体的底部上并沿槽型本体延伸方向的两侧各自向外悬挑有沿边,且槽型本体与两沿边为一体成型的倒“π”形结构,所述槽型本体的两侧翼边之间设有对拉的拉杆。

进一步,所述槽型本体的底部设置在换填垫层或压实填土层上。

进一步,所述槽型本体、沿边、拉杆采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进一步,所述沿边的宽度根据地基承载力来确定。

进一步,所述翼边的横截面自下而上逐次递减。

进一步,所述翼边的高度不大于两侧翼边之间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拉杆为多个,呈多层交错布置,所述拉杆的对拉方式为斜拉或直拉。

进一步,所述拉杆与翼边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螺栓连接或钢筋混凝土浇筑连接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沿边与翼边之间设有加强筋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挡墙支护结构不仅能够优化自身(面板)的受力性能,降低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减小和控制沉降量或差异沉降,增强本挡墙支护结构的耐久性,还可以适当降低造价,节约投资,实施方便。

2、本实用新型挡墙支护结构还能够为高填方区域支挡结构设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挡墙支挡结构高度大的情况更加明显,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附件的优点将在下面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挡墙支护结构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挡墙支护结构实施例二示意图;

附图标记:槽型本体1、沿边2、翼边3、拉杆4、换填垫层或压实填土层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一种带拉杆双侧面板式挡墙支护结构,包括槽型本体1,所述槽型本体1的底部上并沿槽型本体1延伸方向的两侧各自向外悬挑有沿边2,且槽型本体1与两沿边2为一体成型的倒“π”形结构,所述槽型本体1的两侧翼边3之间设有对拉的拉杆4。采用上述方案,槽型本体和两沿边组成的一体成型的倒“π”形结构采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近似看作弹性支座,并通过设置拉杆,增强两侧翼边的连接刚度,不易变形,可通过调整翼边的竖向跨度,优化结构的受力;还通过调整底板悬挑的沿边宽度,减小基底承载力的要求,同时也达到减小和控制沉降量或差异沉降的目的,使本挡墙支挡结构面板受力更好、经济合理。而采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拉杆,相比于土工带拉杆,耐久性、刚度和纵横向间距均有较大的改善;拉杆锚固性能良好,无锚头外露,不影响面板景观效果。该方案适应于当道路路幅宽度≤6m时,两侧均需支挡情况。

本实施例中的槽型本体1的底部设置在换填垫层或压实填土层5上,该换填垫层或压实填土层5的厚度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

本实施例中的沿边2的宽度根据地基承载力来确定;而翼边3的横截面自下而上逐次递减;它们的设计均有利于在保证整体刚度的情况下,减少配筋,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翼边3的高度不大于两侧翼边之间的宽度,也可用于道路以外的此类支挡情形,建议使用高度不宜超过8m。

本实施例中的拉杆4为多个,呈多层交错布置,所述拉杆4的对拉方式为斜拉或直拉,所述拉杆4与翼边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螺栓连接或钢筋混凝土浇筑连接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中的沿边2与翼边3之间设有加强筋板(未画出),可进一步增强本挡墙支护结构的整体刚度。

如图2所述的另一实施例的应用中,其适应于当道路路幅宽度>6m或其他仅需单侧支挡情况,外侧的翼边应通过土压力计算确定厚度及配筋;而内侧的翼边可根据拉杆反力及构造要求确定厚度及配筋。

下面简单的说明下本挡墙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首先在地基上设置换填垫层或压实填土层,接着将具有槽型本体与两沿边的一体成型的倒“π”形结构设于该换填垫层或压实填土层上,然后在槽型本体内通过机械回填铺设路基填土层并压实符合施工要求,待该层的路基填土层到达一定高度后,其上表面挖取放入拉杆的凹槽,并通过拉杆与两侧翼边连接固定;然后继续通过机械回填铺设下一层的路基填土层并压实符合施工要求,并再次设置拉杆,直至到达路面结构层,最后在槽型本体外侧及沿边上方铺设回填土层,完成对槽型本体底部及沿边的覆盖,已完成该挡墙支护结构的施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