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壳混凝土的定位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3379发布日期:2020-05-06 23:5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壳混凝土的定位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壳混凝土的定位浇筑装置。



背景技术:

深中通道是连接珠江两岸的战略性跨江通道,是集超宽海底隧道、超大跨桥梁、深水人工岛、水下互通"四位"一体的集群工程,规模空前、建设条件异常复杂、综合技术难度再上新高,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我国又一项世界级重大跨海交通工程。

深中通道将采用“三明治”结构钢壳混凝土沉管(以下简称钢壳混凝土沉管),其总长5035m、拟划分为33个节段(26m×165m+6m×123m+7m),标准横断面尺寸46.0m×10.6m,钢壳管节总重约37万吨,混凝土约90万m³。

钢壳混凝土沉管作为一种新型的跨海隧道结构,具有如下普通钢筋混凝土沉管不可比拟的优点: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不存在因混凝土开裂引起渗、漏水问题;结构断面尺寸小,结构工程量、基槽和航道开挖量小;结构承载力强、整体性好,对地基适应能力强;混凝土可浮态浇筑,无需庞大的干坞结构,临时设施简单、规模小;钢壳可提前加工,与混凝土施工形成流水作业,且无需模板、钢筋等施工环节,工艺简单、施工高效、进度快。

深中通道钢壳沉管具有结构复杂、尺寸大的特点,要实现自密实混凝土免振捣、自填充,以及与钢壳长期协同受力,面临关键技术难题如下:

(1)钢壳沉管混凝土具有大断面、免振捣、自填充的特点,若混凝土流动性不足,则混凝土很难完全填充钢壳,形成局部空洞;若粘聚性不足,流动性稍大,则容易造成浆骨分离,同时,浇筑速率过快,混凝土中气泡未能及时排出,容易在表面聚集,在钢壳与混凝土结合面形成大面积气孔和蜂窝麻面。

(2)自密实混凝土水胶比低、胶凝材料用量高,容易导致混凝土早期收缩大,容易造成钢壳与混凝土脱空现象。

(3)浮态浇筑工艺可能导致混凝土分层,造成浮浆或浆骨分离等现象;高温天气下,浇筑间隔期间容易发生假凝现象。

(4)混凝土钢壳隔舱数量繁多,浇筑混凝土高度重复性和一致性的人工施工,会导致疏忽麻痹,合格率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钢壳混凝土的定位浇筑装置,操作简便,可靠性高,单人操作即可,自动、手动功能兼具,依靠plc程序设定,实现了自动往返接料,行走定位精度在3cm误差以内,降低了人力、材料等产品生产成本。同时,程序化的控制混凝土灌注速率,使得混凝土灌注过程掺入的气泡数量可控,气泡排出也更充分,大大降低了钢壳混凝土的脱空风险,保障了工程质量。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壳混凝土的定位浇筑装置,包括台车、浇筑料斗、钢轨道。台车架设在纵向钢轨道上方,浇筑料斗架设在台车顶部横向轨道上方。

其中,台车包括台车框架、控制机箱、双向轮、变频器和电机,控制机箱设置在台车框架支腿上,支腿底部设置四个双向轮,左侧两个双向轮内侧设置减速变频器,变频器线路与电机连通,台车框架顶部横梁铺设横向轨道。

浇筑料斗包括料斗、控制机箱、双向轮、变频器、下料阀和电机,料斗下端设置四个双向轮,左侧两个双向轮内侧设置变频器,减速变频器线路与电机连通,料斗下端的出口连接下料阀,下料阀下方设置出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纵向钢轨道上设置1个以上的行程感应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纵向钢轨道两端设有的轨道限位器。

进一步地,所述浇筑料斗其控制系统集成电路设置在浇筑料斗的控制机箱内。

进一步地,所述台车的台车横梁的一侧设置有扶手护栏,以焊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台车的台车支腿上设置有爬梯。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钢轨道和横向轨道,其轨道选用v型滚轮导轨。

进一步地,所述浇筑料斗和台车,其双向轮采用v型滚轮。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依靠plc程序设定,双向轮可以自行走至指定位置。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具备多个行程感应装置,可以往返于多个设定的浇筑位置。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电机转动时,通过变频器的频率调节,可以调整浇筑料斗支腿底部双向轮的行走速度。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电机转动时,通过变频器的频率调节,可以调整台车支腿底部双向轮的行走速度。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下料阀可按设定程序自行打开或关闭,并控制下料阀阀门大小。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浇筑料斗其控制系统集成在台车框架的控制机箱内。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台车其控制系统集成在台车框架的控制机箱内。

采用以上所述的钢壳混凝土的浇筑系统的灌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台车架设在纵向轨道上;

2)将浇筑料斗拼装后架设在台车顶部的横向轨道上,连接好相关电路;

3)对台车和浇筑料斗的设备运转功能系统进行检测;

4)通过对控制机箱plc程序设定,台车和浇筑料斗自动纵、横行走至设定的装料处;

5)将混凝土泵送装入至浇筑料斗中;

6)通过对控制机箱plc程序设定,台车和浇筑料斗自动纵、横行走至设定的浇筑点进行浇筑;

7)自动打开下料阀,控制出料口大小,使混凝土灌注至钢壳内部;

8)混凝土灌注满钢壳后,自动关闭下料阀,停止混凝土灌注。

9)通过对控制机箱plc程序设定,台车和浇筑料斗自动纵、横行走回归至设定的装料处。

10)等待装料并准备浇筑下一个隔舱。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4)、步骤6)、步骤9)中,对控制机箱plc程序设定后,可以指定台车和浇筑料斗的行走距离、行走时间、行走速度,定位精准,可控制在3cm误差以内。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7)中,依靠plc程序设定,控制下料阀阀门大小,根据下料阀阀门大小进而确定混凝土的通过量,使钢壳混凝土灌注速率为:混凝土从钢壳底部灌注至钢壳中部时的灌注速度为25m3/h~35m3/h,混凝土从钢壳中部灌注至距离钢壳顶部15cm~25cm时灌注速度为15m3/h~25m3/h,混凝土从距离钢壳顶部15cm~25cm至钢壳灌满时的灌注速度为5m3/h~10m3/h。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灌注的混凝土为自密实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系统及方法的应用,程序智能化操作简便,可靠性高,单人操作即可,自动、手动功能兼具,依靠plc程序设定,实现了自动往返接料,行走定位精度在3cm误差以内,降低了人力、材料等产品生产成本。同时,程序化的控制混凝土灌注速率,使得混凝土灌注过程掺入的气泡数量可控,气泡排出也更充分,解决了钢壳面层混凝土的局部空洞、大面积气孔和蜂窝麻面富集难题,避免了结构缺陷,保障了工程质量,尤其适用于大型钢壳结构的混凝土灌注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钢壳混凝土的定位浇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浇筑料斗,101-料斗,102-下料阀,2-台车,201-横向轨道,202-台车横梁,203-台车支腿,3-纵向钢轨道,4-控制机箱,5-电机,6-双向轮,7-减速变频器,8-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钢壳混凝土的定位浇筑装置,浇筑料斗1、包括台车2、纵向钢轨道3。台车2架设在纵向钢轨8道上方,浇筑料斗1架设在台车2顶部横向轨道201上方;

其中,台车2包括台车框架(含台车横梁202和台车支腿203)、控制机箱4、双向轮6、减速变频器7和电机5,控制机箱4设置在台车框架支腿203上,支腿203底部设置四个双向轮6,左侧两个双向轮6内侧设置减速变频器7,减速变频器7线路与电机5连通,台车框架顶部横梁202上铺设横向轨道201;

浇筑料斗1包括料斗101、控制机箱4、双向轮6、减速变频器7、下料阀102和电机5,料斗1下端设置四个双向轮6,左侧两个双向轮6内侧设置减速变频器7,减速变频器7线路与电机5连通,料斗101下端的出口连接下料阀102,下料阀102下方设置出料口8;

进一步地,依靠plc程序设定,双向轮6可以自行走至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具备多个行程感应装置,可以往返于多个设定的浇筑位置。

进一步地,电机5转动时,通过减速变频器7的频率调节,可以调整浇筑料斗1的支腿203底部双向轮6的行走速度。

进一步地,电机5转动时,通过减速变频器7的频率调节,可以调整台车2的支腿203底部双向轮6的行走速度。

进一步地,下料阀102可按设定程序自行打开或关闭,并控制下料阀102的阀门大小。

进一步地,浇筑料斗1其控制系统集成在台车2的台车框架控制机箱4内。

进一步地,台车2其控制系统集成在台车2的台车框架控制机箱4内。

进一步地,台车2和浇筑料斗1的结构构造为角钢、钢管和钢板。

进一步地,台车2外形尺寸为18m*3m*2.5m,料斗101的尺寸为2.4m*2.4m*2.1m,体积约9m3

进一步地,电机5设计功率为11kw(变频调速),混凝土输送量为3m3/h-40m3/h。

采用以上所述的钢壳混凝土的可智能定位浇筑系统的灌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台车2架设在纵向轨道8上;

2)将浇筑料斗1拼装后架设在台车2顶部的横向轨道201上,连接好相关电路;

3)对台车2和浇筑料斗1的设备运转功能系统进行检测;

4)通过对控制机箱4的plc程序设定,台车2和浇筑料斗1自动纵、横行走至指定的装料处;

5)将混凝土泵送装入至浇筑料斗1的料斗101中;

6)通过对控制机箱4的plc程序设定,智能定位台车2和浇筑料斗1自动纵、横行走至指定的浇筑点进行浇筑;

7)自动打开下料阀102,使混凝土灌注至钢壳内部;

8)混凝土灌注满钢壳后,自动关闭下料阀102,停止混凝土灌注;

9)通过对控制机箱4的plc程序设定,智能定位台车2和浇筑料斗1自动纵、横行走回归至指定的装料处;

10)等待装料并准备浇筑下一个隔舱。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0)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11)24h后拆模观察浇筑效果,浇筑外观达到预期效果,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密实,混凝土表面无结构性缺陷。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4)、步骤6)、步骤9)中,通过控制机箱4的plc程序,可以设定台车2和浇筑料斗1的行走距离、行走时间、行走速度,定位精准,可控制在3cm误差以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7)中,依靠plc程序设定,控制下料阀102的阀门大小,根据下料阀102阀门大小进而确定混凝土的通过量,使钢壳混凝土的灌注速率为:混凝土从钢壳底部灌注至钢壳中部时的灌注速度为25m3/h~35m3/h,混凝土从钢壳中部灌注至距离钢壳顶部15cm~25cm时灌注速度为15m3/h~25m3/h,混凝土从距离钢壳顶部15cm~25cm至钢壳灌满时的灌注速度为5m3/h~10m3/h。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7)中,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严格控制灌注速度,灌注速度过快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填充效果及气泡的排除,灌注速度过慢严重影响浇筑的工效,为了有效控制灌注速度,采用泵机将混凝土泵送装入浇筑料斗1的料斗101中,通过料斗101缓存及下料阀102对放料速度的控制,混凝土的灌注速率具体如下:灌注壳体底面时控制灌注速度在25m3/h~35m3/h,灌注壳体的中间部分时控制灌注速度在15m3/h~25m3/h,直至灌注离顶面20cm时控制灌注速度在5m3/h~10m3/h。

进一步地,灌注的混凝土为自密实混凝土,充分发挥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流动性、抗离析、低热以及高体积稳定等优良工作性能,保证钢壳混凝土的填充密实。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需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复合型碱水剂,根据环境温度、原材料波动范围等,调整其配合比,使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满足表1相关指标:

表1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指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