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现浇止水桩的新型支护排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9400发布日期:2020-02-14 16:04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现浇止水桩的新型支护排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现浇止水桩的新型支护排桩。



背景技术:

排桩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不能放坡或由于场地限制而不能采用搅拌桩支护的基坑边坡支护工程中,采用排桩支护结构可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降低软弱土的压缩性,减少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目前排桩支护结构的类型已经比较全面,基本也都能解决基坑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但是,传统的钻孔灌注桩与旋喷桩组合式排桩支护结构由于旋喷桩受地质的影响较大,存在以下缺点:施工可靠度较低,施工质量不易保证,施工风险比较大,极易造成工程事故。因此,寻求一种结构简单、施工工艺方便、可改良土壤、止水防渗可靠度高的排桩支护结构是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创造要解决的问题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含现浇止水桩的新型支护排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含现浇止水桩的新型支护排桩,包括沿基坑周边布置的主桩,每两主桩间处于基坑开挖侧的异侧,均设有止水桩;所述止水桩与相邻两侧的主桩均通过连接臂连接,使得主桩、连接臂以及止水桩构成整体式的围护结构。

进一步,所述主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形成刚性桩体。

进一步,所述止水桩为现浇素混凝土桩,形成柔性桩体。

进一步,所述连接臂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进一步,所述止水桩直径不大于主桩直径的0.5倍。

进一步,每两所述主桩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止水桩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连接臂的厚度小于止水桩的直径。

本发明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平面布置灵活,且施工工艺方便,占地面积少;主桩具有支护功能,提高了软弱地基的强度,连接臂和止水桩形成的柔性桩体结构能很好的匹配软弱地基,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止水防渗的可靠性,克服了传统旋喷桩止水效果不稳定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中:1-主桩;2-止水桩;3-连接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对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一种含现浇止水桩的新型支护排桩,如图1所示,包括沿基坑周边布置的主桩1,每两所述主桩间处于基坑开挖侧的异侧,均设有止水桩2;所述止水桩与相邻两侧的主桩均通过连接臂3连接,使得主桩、连接臂以及止水桩构成整体式的围护结构,主桩用于抵抗土压力作用,止水桩和连接臂起止水作用。

施工时,在基坑开外侧根据工程需要及若干主桩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各主桩的位置,在此位置上进行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在主桩成桩后,根据工程需要确定止水桩的的位置,之后进行挖孔,之后通过铁刷将主桩与止水桩之间一定范围的土体刷透,然后现浇素混凝土桩,在此过程中,部分混凝土填充到主桩与止水桩之间的区域,形成连接臂。

上述主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形成刚性桩体。上述止水桩为现浇素混凝土桩,形成柔性桩体。上述连接臂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这种含现浇止水桩的新型支护排桩中主桩和止水桩通过连接臂连接到一起,主桩为刚性体,止水桩与连接臂为柔性体,刚柔结构相结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上述止水桩直径不大于主桩直径的0.5倍,止水桩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结构直径。

另外,为了达到更佳的柔性防护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每两所述主桩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止水桩的直径。上述连接臂的厚度小于止水桩的直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止水桩在承受部分土压力的极端状况下的稳定,可以在止水桩上半段设置锚筋,保证止水桩上部不移位,尤为适用于软弱地基的工况。

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平面布置灵活,且施工工艺方便,占地面积少;主桩具有支护功能,提高了软弱地基的强度,连接臂和止水桩形成的柔性桩体结构能很好的匹配软弱地基,改良了土壤,提高了止水防渗的可靠性,克服了传统旋喷桩止水效果不稳定的弊端,本发明创造提供的支护排桩结构具有受地质影响小,施工质量高,事故发生率低的优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创造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创造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创造。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创造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创造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