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梁桥,具体地说是一种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及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在不中断交通的状况下对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病害支座进行处理的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桥梁数量约50万余座,每年开工建设的桥梁约1万余座。如此庞大的数量,在带给我们便捷交通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桥梁的支座问题便是最棘手的问题。
支座是联系桥梁上、下部结构的重要传力构件,直接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和结构安全。有关调查显示:由于设计、加工制造、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原因,常用的公路桥梁各片梁下橡胶支座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往往在使用3~5年内便出现支座脱空、剪切变形过大、中间胶层鼓凸变形等病害。产生病害的支座其受力性能会大大降低,失去支座应有的传递梁体伸缩位移和转角的功能,不能再满足结构受力需求。特别是目前新建的公路桥梁几乎全部选用橡胶支座,由于使用年限、交通量超负荷运行等原因,桥梁支座老化、损伤现象日益凸显,支座病害处治及更换刻不容缓。
目前,对病害支座的处理通常都是采用支座更换的方式。现有的支座更换方法均是将组合梁的各梁体“整体顶升”后再进行支座更换,具有费用高、效率低、针对性差、施工效果不佳等缺点。
例如,彭显雷在其文献“扁型千斤顶法进行整体现浇简支空心板桥梁支座更换施工技术”(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4年第20期,第130~131页)公开了一种空心板式桥梁支座更换施工技术。该技术考虑了各支座反力不同的特点,由多个独立的油泵分别控制不同位置的千斤顶,使各梁以相同位移量整体顶升。但是,实际桥梁同一宽度方向并非所有支座都需要更换,整体顶升所有梁是不经济的,且通常每个千斤顶的受力大小是不一样的,这样在顶升过程中会产生位移差,对桥梁结构产生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中断交通的状况下对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病害支座进行处理的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其发明目的的,一种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它包括对边梁下支座的处理,它包括下列步骤:
⑴计算顶升位移量:根据组合式梁桥设计图纸、支座的弹性模量及其设计尺寸,计算边梁下病害支座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变形量,理论变形量与更换病害支座所需的施工高度之和为边梁的设定顶升位移量,按与边梁相邻距离由近至远,选择3~5片中梁辅助顶升,与边梁相邻的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设定顶升位移量减0.8㎜~1.8㎜,与第一片中梁相邻的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减0.8㎜~1.8㎜,与第二片中梁相邻的第三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减0.8㎜~1.8㎜,以此类推,与边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1.0㎜~1.5㎜;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边梁及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边梁及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本发明所述组合式梁桥的跨径小于等于50m。
本发明在步骤⑴计算顶升位移量时,与边梁相邻的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设定顶升位移量加0.2㎜~0.6㎜,然后,各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逐片递减,即与第一片中梁相邻的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减0.8㎜~2.0㎜,与第二片中梁相邻的第三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减0.8㎜~2.0㎜,以此类推,与边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1.2㎜~2.0㎜;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边梁及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边梁及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⑵安装顶升系统:顶升系统包括液压千斤顶、位移计和控制装置;将液压千斤顶和位移计分别安装在需顶升的边梁及各片中梁的横隔梁或梁肋下,靠近支座,且布置在边梁及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
本发明所述液压千斤顶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边梁及各片中梁的横隔梁底面平行紧贴,保证顶升过程中边梁及各片中梁受力均匀。
⑶顶升:在顶升系统的控制装置控制下,各液压千斤顶同时分别逐级顶升,每次顶升位移量为0.8㎜~1.2㎜,每顶升一次观察所顶升的边梁与第一片中梁、各片相邻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各液压千斤顶的位移量由安装在对应边梁、各片中梁上的位移计控制,直至需顶升的边梁及各片中梁分别顶升至各设定顶升位移量;
⑷支座处理:完成顶升作业后,在支座附近安装临时支撑并根据支座的病害程度对边梁下病害支座进行脱空处理或更换处理;
⑸卸载落梁:完成支座的病害处理后,按与步骤⑶顶升作业相反步骤逐级卸载液压千斤顶,使各支座与相应的边梁及各片中梁紧密贴合;
⑹重复步骤⑴~⑸,进行下一个边梁下病害支座的处理。
一种如上所述的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在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中应用,即用于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各边梁下板式或盆式橡胶支座的脱空处理或更换。
一种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它包括中梁下支座的处理,它包括下列步骤:
⑴计算顶升位移量:根据组合式梁桥设计图纸、支座的弹性模量及其设计尺寸,计算中梁下病害支座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变形量,理论变形量与更换病害支座所需的施工高度之和为中梁的设定顶升位移量,在病害支座上中梁的相邻两侧,分别选择1~3片中梁或边梁辅助顶升,按与病害支座上的中梁相邻距离由近至远,两侧的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设定顶升位移量减0.8㎜~1.8㎜,两侧的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一片中梁顶升位移量减0.8㎜~1.8㎜,以此类推,与病害支座上中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或边梁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1.0㎜~1.5㎜;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本发明所述组合式梁桥的跨径小于等于50m。
⑵安装顶升系统:顶升系统包括液压千斤顶、位移计和控制装置;将液压千斤顶和位移计分别安装在需顶升的各片中梁的横隔梁或梁肋下,靠近支座,且布置在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
本发明所述液压千斤顶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中梁的横隔梁底面平行紧贴,保证顶升过程中中梁受力均匀。
⑶顶升:在顶升系统的控制装置控制下,各液压千斤顶同时分别逐级顶升,每次顶升位移量为0.8㎜~1.2㎜,每顶升一次观察各片相邻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各液压千斤顶的位移量由安装在对应中梁上的位移计控制,直至需顶升的各片中梁分别顶升至各设定顶升位移量;
⑷支座处理:完成顶升作业后,在支座附近安装临时支撑并根据支座的病害程度对中梁下病害支座进行脱空处理或更换处理;
⑸卸载落梁:完成支座的病害处理后,按与步骤⑶顶升作业相反步骤逐级卸载液压千斤顶,使各支座与相应各片中梁紧密贴合;
⑹重复步骤⑴~⑸,进行下一个中梁下病害支座的处理。
一种如上所述的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在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中应用,即用于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各片中梁下板式或盆式橡胶支座的脱空处理或更换。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较好的实现了发明目的,可在不中断交通的状况下对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病害支座进行处理,具有施工方法简易,施工速度快,周期短,费用较低,经济合理等特点,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同时,顶升区域分为支座处理区和辅助顶升区,使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受力均匀,桥面受力平缓,防止顶升过程中的桥面开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边梁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边梁与中梁顶升时位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边梁与中梁顶升时位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由图1、图2可知,一种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它包括对边梁1下支座7的处理,它包括下列步骤:
⑴计算顶升位移量:根据组合式梁桥设计图纸、支座的弹性模量及其设计尺寸,计算边梁1下病害支座7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变形量,理论变形量与更换病害支座7所需的施工高度之和为边梁1的设定顶升位移量,按与边梁1相邻距离由近至远,选择3~5片中梁辅助顶升,与边梁1相邻的第一片中梁3的顶升位移量为设定顶升位移量减0.8㎜~1.8㎜,与第一片中梁3相邻的第二片中梁5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一片中梁3的顶升位移量减0.8㎜~1.8㎜,与第二片中梁5相邻的第三片中梁6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二片中梁5的顶升位移量减0.8㎜~1.8㎜,以此类推,与边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1.0㎜~1.5㎜;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边梁1及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本发明所述组合式梁桥的跨径小于等于50m。
⑵安装顶升系统:顶升系统包括液压千斤顶8、位移计9和控制装置;将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分别安装在需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横隔梁2或梁肋下,靠近支座,且布置在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
本发明所述液压千斤顶8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横隔梁2底面平行紧贴,保证顶升过程中边梁1及各片中梁受力均匀。
⑶顶升:在顶升系统的控制装置控制下,各液压千斤顶8同时分别逐级顶升,每次顶升位移量为0.8㎜~1.2㎜,每顶升一次观察所顶升的边梁1与第一片中梁3、各片相邻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各液压千斤顶8的位移量由安装在对应边梁1、各片中梁上的位移计9控制,直至需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分别顶升至各设定顶升位移量;
⑷支座处理:完成顶升作业后,在支座附近安装临时支撑并根据支座的病害程度对边梁1下病害支座7进行脱空处理或更换处理;
⑸卸载落梁:完成支座7的病害处理后,按与步骤⑶顶升作业相反步骤逐级卸载液压千斤顶,使各支座与相应边梁1及各片中梁紧密贴合;
⑹重复步骤⑴~⑸,进行下一个边梁1下病害支座7的处理。
一种如上所述的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在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中应用,即用于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各边梁下板式或盆式橡胶支座7的脱空处理或更换。
本实施例所述梁桥为肋梁式桥梁,桥宽为14m,单跨跨径为25m,布置有7片肋梁,所述肋梁为T梁,横隔梁2之间现浇有混凝土4。
在处理桥台上边梁1下病害支座7时,首先,计算设定顶升位移量。通过计算边梁1下病害支座7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变形量,理论变形量与更换病害支座7所需的施工高度之和为边梁1的设定顶升位移量,经过计算,本实施例边梁1的设定顶升位移量为3.5㎜。这样,为使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受力均匀,桥面受力平缓,防止顶升过程中的桥面开裂。按与边梁1相邻距离由近至远,本实施例选择三片中梁为辅助顶升区,即第一片中梁3的顶升位移量为2.7㎜,第二片中梁5的顶升位移量为1.9㎜,第三片中梁6的顶升位移量为1.1㎜。
本实施例针对布置在桥墩上边梁1下病害支座7的处理,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边梁1及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即同一桥墩上另一跨边梁1及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依次也为3.5㎜、2.7㎜、1.9㎜、1.1㎜。
第二步,安装顶升系统。如果梁肋底面与盖梁之间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可安装在需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梁肋底面中心线上,靠近支座,且布置在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
本实施例在需顶升的边梁1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第一片中梁3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第二片中梁5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第三片中梁5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为检测与边梁1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在未顶升中梁设置有1个位移计9;为防止桥面开裂,另一跨需顶升的边梁1及中梁也对应布置有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各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均靠近支座,且布置在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为保证顶升过程中边梁1及各片中梁受力均匀,液压千斤顶8的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横隔梁2底面平行紧贴。
第三步,顶升作业。在顶升系统的控制装置控制下,首先进行试顶升,各液压千斤顶8同时顶升,目的是检测顶升系统状态是否良好和消除液压千斤顶8顶部钢板与横隔梁2之间的空隙。试顶升完成后,各液压千斤顶8同时逐级顶升,每次顶升位移量为0.8㎜~1.2㎜(本实施例为1.0㎜),每顶升一次观察边梁1与第一片中梁3之间、第一片中梁3与第二片中梁5之间、第二片中梁5与第三片中梁6之间的位移差,与边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1.0㎜~1.5㎜,当同一桥墩上两跨跨梁的跨径不等长时,同一桥墩上两跨相互对应的边梁之间和中梁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0.1㎜以内;各液压千斤顶8的位移量由对应的位移计9控制,直至需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分别顶升至各设定顶升位移量。
第四步,支座处理。顶升至设定顶升位移量后,先用敲杆检查边梁1下病害支座7的松动情况,如未完全松动,单独对边梁1对应的液压千斤顶8进行逐级顶升,直至支座7完全松动。在盖梁上放置临时支撑,防止施工过程中液压千斤顶8失效发生意外,并根据支座7的病害程度对其进行脱空处理或更换处理,更换时,采取对中、定位措施确定新支座7的安放位置。
第五步,卸载落梁。完成病害支座7的处理后,缓慢卸载液压千斤顶8,卸载过程与顶升作业相反,使各支座7与相应边梁1及各片中梁紧密贴合。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一个边梁1下病害支座7的处理。
由图3可知,边梁1及相邻各中梁顶升时的顶升位移如曲线a所示。虽然,本发明可以对边梁1下病害支座7进行有效处理,且施工方法简易,施工速度快,周期短,费用较低,经济合理,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同时,顶升区域设置有辅助顶升区,使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受力均匀,桥面受力平缓,有效防止顶升过程中的桥面开裂。但是,由于曲线a呈现“凹”形,从结构受力角度来讲,横隔梁2主要承受拉应力,因此,就存在桥梁结构开裂的危险,进而影响到桥梁整体受力性能。
实施例2:
为防止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出现损伤,影响桥梁整体受力性能,本发明在步骤⑴计算顶升位移量时,与边梁相邻的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设定顶升位移量加0.2㎜~0.6㎜,然后,各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逐片递减,即与第一片中梁相邻的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减0.8㎜~2.0㎜,与第二片中梁相邻的第三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减0.8㎜~2.0㎜,以此类推,与边梁1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1.2㎜~2.0㎜;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边梁1及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经过计算,本实施例边梁1的设定顶升位移量为3.5㎜。这样,为使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受力均匀,桥面受力平缓,防止顶升过程中的桥面开裂。按与边梁1相邻距离由近至远,本实施例选择三片中梁为辅助顶升区,即第一片中梁3的顶升位移量为3.8㎜,第二片中梁5的顶升位移量为2.8㎜,第三片中梁6的顶升位移量为1.8㎜。
由图4可知,本实施例在需顶升的边梁1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第一片中梁3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2个液压千斤顶8和2个位移计9,第二片中梁5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第三片中梁5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为检测与边梁1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在未顶升中梁设置有1个位移计9;为防止桥面开裂,另一跨需顶升的边梁1及中梁也对应布置有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各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均靠近支座,且布置在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为保证顶升过程中边梁1及各片中梁受力均匀,液压千斤顶8的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横隔梁2底面平行紧贴。
由图5可知,边梁1及相邻各中梁顶升时的顶升位移如曲线b所示。由于曲线b呈现“凸”形,肋梁翼缘和桥面板承受拉应力。在桥梁结构中,肋梁翼缘和桥面板沿桥梁纵向截面面积远大于横隔梁2的竖向截面面积,因此,肋梁翼缘和桥面板能够承受的拉应力要远大于横隔梁2能够承受的拉应力。本实施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防止桥梁结构出现损伤等危害。同时,还可对与边梁1相邻的中梁下病害支座一同进行脱空处理或更换处理。
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由图6可知,一种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它包括中梁下支座的处理,它包括下列步骤:
⑴计算顶升位移量:根据组合式梁桥设计图纸、支座的弹性模量及其设计尺寸,计算中梁下病害支座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变形量,理论变形量与更换病害支座所需的施工高度之和为中梁的设定顶升位移量,在病害支座上中梁的相邻两侧,分别选择1~3片中梁或边梁1辅助顶升,按与病害支座上的中梁相邻距离由近至远,两侧的第一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设定顶升位移量减0.8㎜~1.8㎜,两侧的第二片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为第一片中梁顶升位移量减0.8㎜~1.8㎜,以此类推;与病害支座7上中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或边梁1之间的位移差控制在1.0㎜~1.5㎜;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本发明所述组合式梁桥的跨径小于等于50m。
⑵安装顶升系统:顶升系统包括液压千斤顶8、位移计9和控制装置;将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分别安装在需顶升的各片中梁的横隔梁或梁肋下,靠近支座7,且布置在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
本发明所述液压千斤顶8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边梁1及各片中梁的横隔梁2底面平行紧贴,保证顶升过程中边梁1及各片中梁受力均匀。
⑶顶升:在顶升系统的控制装置控制下,各液压千斤顶同时逐级顶升,每次顶升位移量为0.8㎜~1.2㎜,每顶升一次观察各片相邻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各液压千斤顶8的位移量由安装在对应中梁上的位移计9控制,直至需顶升的各片中梁分别顶升至各设定顶升位移量;
⑷支座处理:完成顶升作业后,在支座附近安装临时支撑并根据支座的病害程度对中梁下病害支座进行脱空处理或更换处理;
⑸卸载落梁:完成支座的病害处理后,按与步骤⑶顶升作业相反步骤逐级卸载液压千斤顶8,使各支座与相应各片中梁紧密贴合;
⑹重复步骤⑴~⑸,进行下一个病害支座7的处理。
一种如上所述的组合式梁桥支座的处理方法在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中应用,即用于肋梁式桥梁、箱梁式桥梁各片中梁下板式或盆式橡胶支座的脱空处理或更换。
本实施例所述梁桥为肋梁桥,桥宽为14m,单跨跨径为25m,布置有7片肋梁,所述肋梁为T梁,横隔梁2之间现浇有混凝土4。
在处理桥台上中梁下病害支座7时,首先,计算设定顶升位移量。通过计算中梁下病害支座7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变形量,理论变形量与更换病害支座7所需的施工高度之和为中梁的设定顶升位移量,经过计算,本实施例中梁的设定顶升位移量为4.0㎜。这样,为使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受力均匀,桥面受力平缓,防止顶升过程中的桥面开裂。在病害支座7上的中梁相邻两侧,本实施例分别选择2片中梁辅助顶升,按与病害支座7上的中梁相邻距离由近至远,两侧的第一片中梁3的顶升位移量为3.0㎜,两侧的第二片中梁5的顶升位移量为1.5㎜。
本实施例针对布置在桥墩上中梁下病害支座7的处理,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即同一桥墩上另一跨与第一片中梁3对应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也为3.0㎜,与第二片中梁5对应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也为1.5㎜。
第二步,安装顶升系统。如果梁肋底面与盖梁之间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可安装在需顶升的各片中梁的梁肋底面中心线上,靠近支座,且布置在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
本实施例在需顶升的病害支座7上的中梁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2个液压千斤顶8和2个位移计9,左、右两侧的第一片中梁3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左、右两侧的第二片中梁5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为检测与病害支座7上中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在未顶升中梁设置有1个位移计9;为防止桥面开裂,另一跨需顶升的各个中梁的同样位置也相应布置有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各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均布置在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为保证顶升过程中各片中梁受力均匀,液压千斤顶8的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各片中梁的横隔梁2底面平行紧贴。
第三步,顶升作业。在顶升系统的控制装置控制下,首先进行试顶升,各液压千斤顶8同时顶升,目的是检测顶升系统状态是否良好和消除液压千斤顶8顶部钢板与横隔梁2之间的空隙。试顶升完成后,各液压千斤顶8同时逐级顶升,每次顶升位移量为0.8㎜~1.2㎜(本实施例为1.0㎜),每顶升一次观察各片中梁之间的位移差,各液压千斤顶8的位移量由对应的位移计9控制,直至病害支座7上的中梁、第一片中梁3及第二片中梁5分别顶升至各设定顶升位移量。
第四步,支座处理。顶升至设定顶升位移量后,先用敲杆检查病害支座7的松动情况,如未完全松动,单独对其上的中梁对应的液压千斤顶8进行逐级顶升,直至支座7完全松动。在盖梁上放置支撑,防止施工过程中液压千斤顶8失效发生意外,并根据支座7的病害程度对其进行脱空处理或更换处理,更换时,采取对中、定位措施确定新支座7的安放位置。
第五步,卸载落梁。完成病害支座7的处理后,缓慢卸载液压千斤顶8,卸载过程与顶升作业相反,使各支座7与各片中梁紧密贴合。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一个中梁下病害支座7的处理。
本发明可以对中梁下病害支座7进行有效处理,且施工方法简易,施工速度快,周期短,费用较低,经济合理,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同时,顶升区域设置有辅助顶升区,使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受力均匀,桥面受力平缓,有效防止顶升过程中的桥面开裂。
实施例4:
由图7可知,本实施例所述梁桥为箱梁桥,桥宽为14m,单跨跨径为25m,布置有6片箱梁,横隔梁2之间现浇有混凝土4。在处理中梁下病害支座7时,首先,计算设定顶升位移量。通过计算中梁下病害支座7在荷载作用下的理论变形量,理论变形量与更换病害支座7所需的施工高度之和为中梁的设定顶升位移量,经过计算,本实施例中梁的设定顶升位移量为4.0㎜。这样,为使顶升过程中桥梁结构受力均匀,桥面受力平缓,防止顶升过程中的桥面开裂。在病害支座7上的中梁相邻两侧选择中梁或边梁1辅助顶升,本实施例在其右侧选择1片中梁辅助顶升,选择边梁1辅助顶升,在其左侧选择2片中梁辅助顶升,与病害支座7上的中梁相邻距离由近至远,左、右两侧的第一片中梁3的顶升位移量为3.0㎜,右侧边梁1的顶升位移量为1.5㎜,左侧的第二片中梁5的顶升位移量为1.5㎜。
第二步,安装顶升系统。本实施例在需顶升的病害支座7上的中梁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2个液压千斤顶8和2个位移计9,左、右两侧的第一片中梁3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右侧边梁1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左侧第二片中梁5的横隔梁2下分别设置有1个液压千斤顶8和1个位移计9,为检测与病害支座7上中梁最远的辅助顶升中梁和相邻的未顶升中梁或边梁1之间的位移差,在未顶升中梁或边梁1(本实施例为边梁1)设置有1个位移计9;为防止桥面开裂,另一跨需顶升的边梁1及各个中梁的同样位置也对应布置有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各液压千斤顶8和位移计9均布置在各片中梁的同一宽度方向上。为保证顶升过程中各片中梁受力均匀,液压千斤顶8的顶部设置有顶升钢板,顶升钢板与各片中梁的横隔梁2底面平行紧贴。
本实施例针对布置在桥墩上中梁下病害支座7的处理,为防止桥面开裂,同一桥墩上另一跨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与选择顶升的边梁1及各片中梁顶升位移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即同一桥墩上另一跨与右侧第一片中梁3对应中梁的顶升位移量也为3.0㎜,右侧边梁1的顶升位移量也为1.5㎜,左侧的第二片中梁5的顶升位移量也为1.5㎜。
余同实施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