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维护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桥护轨改移的一种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为配合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按照JTGT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改移护轨。其中,每根桥枕上均需设置若干护轨安装孔,且各桥枕上的护轨安装孔必须一一对齐,为此施工人员在操作时通常采用人工拉线方式对齐以锚固扶正。但由于沿铁轨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地横向布置的桥枕数量较多,每根桥枕均需人工拉线锚固扶正,而且护轨安装孔上的紧固螺栓(即螺旋道钉)还容易产生歪斜,增加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可以实现单人操作、锚固螺旋道钉、有效控制歪斜现象,提高锚固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该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包括在桥枕的顶面上沿纵向延伸的纵向长条板,该纵向长条板上设有纵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贯通过孔,所述纵向长条板的两端还分别伸出有端部支腿,该端部支腿能够定位安装于所述桥枕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端部支腿包括横跨所述桥枕的横跨板,该横跨板的两端向下弯折以贴附于所述桥枕的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横跨板为开口向下的倒“凹”字形板。
优选地,所述端部支腿还包括支撑立柱,该支撑立柱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纵向长条板的底面,所述支撑立柱的底端连接于所述横跨板的顶面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支撑立柱为圆柱体,所述纵向长条板的厚度和宽度均不小于所述支撑立柱的直径。
优选地,多个所述贯通过孔沿直线间隔排列。
优选地,所述纵向长条板上设有两对所述贯通过孔,每对所述贯通过孔包括沿纵向间隔的两个所述贯通过孔,两对所述贯通过孔相对于所述纵向长条板的纵向中心对称布置。
优选地,所述桥枕的顶面上形成有与两对所述贯通过孔沿竖直方向一一对应的两对护轨安装孔,每对所述护轨安装孔中连接有竖直延伸的两个紧固螺栓,两个紧固螺栓紧固安装横跨所述桥枕的护轨。
优选地,所述桥枕的两端分别通过安装钢板固定安装有钢轨,安装于所述桥枕的顶面上的两个所述端部支腿介于两个所述安装钢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纵向长条板的纵向长度与两个所述安装钢板之间的纵向间距相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可安装到桥枕上的本实用新型的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及其上的多个贯通过孔的精确定位,可以直接卡控、锚固紧固螺栓的间距,控制螺栓歪斜现象,提高锚固精度,直接省去桥枕人工拉线和测量步骤,实现一人操作锚固,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桥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安装于桥枕上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桥枕 2 安装钢板
3 钢轨 4 纵向长条板
5 横跨板 6 支撑立柱
7 紧固螺栓
11 护轨安装孔 41 贯通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该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包括在桥枕1的顶面上沿纵向延伸的纵向长条板4,该纵向长条板4上设有纵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贯通过孔41,纵向长条板4的两端还分别伸出有端部支腿,该端部支腿能够定位安装于桥枕1的顶面上。可见,有别于传统的人工拉线对齐以锚固扶正的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用工具,即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其通过端部支腿能够定位安装于不同的桥枕1上,通过其纵向长条板4上的多个贯通过孔41定位各紧固螺栓7(即螺旋道钉),可保证不同桥枕上的螺栓对齐并控制螺钉歪斜,以下还将具体述及。由于纵向长条板4上的多个贯通过孔41的位置固定,可直接卡控锚固螺栓的间距,提高锚固精度,另外还可实现单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的端部支腿包括横跨桥枕1的横跨板5,参见图2,该横跨板5的两端向下弯折以贴附于桥枕1的侧面上。这样,横跨板5形成为开口向下的倒“凹”字形板,可方便地卡接于桥枕1上。其中,横跨板5的长度应与桥枕1的宽度相同,横跨板5两端的向下弯折端紧贴于桥枕1的侧面上。
为使得向上穿出贯通过孔41的紧固螺栓7保持竖直,端部支腿还包括支撑立柱6,该支撑立柱6的顶端连接于纵向长条板4的底面,支撑立柱6的底端连接于横跨板5的顶面的中部。这样,纵向长条板4与桥枕1的顶面之间优选地形成有竖向间隔空间,可用于控制紧固螺栓7的竖直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立柱6优选为圆柱体,纵向长条板4的厚度和宽度均不小于支撑立柱6的直径,以确保纵向长条板4的刚度,避免产生变形。
其中,在纵向长条板4的长度方向上,多个贯通过孔41沿直线间隔排列。这样,通过确定贯通过孔41之间的间距,就可控制紧固螺栓7之间的间距。通常,一对钢轨3之间设置两根护轨(护轨未显示,其设置于图1的虚线部分内),每根护轨一般由两个紧固螺栓7紧固。因此,纵向长条板4上设有两对贯通过孔41,每对贯通过孔41包括沿纵向间隔的两个贯通过孔41,两对贯通过孔41相对于纵向长条板4的纵向中心对称布置。
此时,如图1所示,桥枕1的顶面上形成有与两对贯通过孔41沿竖直方向一一对应的两对护轨安装孔11,每对护轨安装孔11中连接有竖直延伸的两个紧固螺栓7,两个紧固螺栓7紧固安装横跨桥枕1的护轨。具体操作时,紧固螺栓7穿过贯通过孔41旋入护轨安装孔11内,通过锚固剂固定,锚固效果更好。由于护轨安装孔11与贯通过孔41竖直对齐,可确保紧固螺栓7保持竖直向上,不产生歪斜,螺栓锚固可靠,提高了设备安全运行系数,确保行车安全。
为保持各个桥枕1上的紧固螺栓7均对齐,桥护轨改移专用锚固架换装于不同的桥枕1上时,需实现统一的定位安装。例如,在图2和图3中,桥枕1的两端分别通过安装钢板2固定安装有钢轨3,安装于桥枕1的顶面上的两个端部支腿介于两个安装钢板2之间。此时,纵向长条板4的纵向长度与两个安装钢板2之间的纵向间距优选为相同,即纵向长条板4的两端端面与安装钢板2的内端面齐平,从而可保证各个桥枕1上的紧固螺栓7在桥枕1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统一,从而避免人工划线对齐,也方便了单手手持专用锚固架在轨道上进行连续操作,省去传统的桥枕人工拉线和测量步骤,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例如,支撑立柱6也不限于圆柱,可以是方柱等其他形状,这些简单变型均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因而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