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9460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散热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散热膜,即是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器件上面的一层导热散热的薄膜,业内大致分为四种:天然石墨、人工石墨石墨稀和碳纳米管散热膜。天然石墨散价格很便宜,但是散热效果不理想。石墨稀散热效果好,但是价格太贵,动辄上千元。

目前市场上用的散热膜材料基本上都是利用石墨片,利用石墨高导热,高散热性能,达到电子器件的散热要求。但由于石墨是导电材料,且石墨为粉末颗粒状物品。如直接使用石墨片贴付在电子产品表面散热,石墨粉末会掉落到电子产品里面,造成电子产品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散热材料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制备方便,生产工艺简单,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一种涂布在金属表面材料,能够增强金属的导热性能和辐射性能,贴服在电子产品表面,达到为电子产品降温,散热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4-16份、硫化剂1-3份、六方氮化硼1-2份、碳纤维10-12份、方石英1-3份、硅胶15-25份、聚酰胺5-7份、纳米碳纤维15-25份、导热黏胶6-8份、高岭土15-25份、一氮化硼6-8份、石蜡8-12份、石蜡12-14份、水溶性硅酸盐2-4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4份、硫化剂1份、六方氮化硼1份、碳纤维10份、方石英1份、硅胶15份、聚酰胺5份、纳米碳纤维15份、导热黏胶6份、高岭土15份、一氮化硼6份、石蜡8份、石蜡12份、水溶性硅酸盐2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5份、硫化剂2份、六方氮化硼1.5份、碳纤维11份、方石英2份、硅胶20份、聚酰胺6份、纳米碳纤维20份、导热黏胶7份、高岭土20份、一氮化硼7份、石蜡10份、石蜡13份、水溶性硅酸盐3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6份、硫化剂3份、六方氮化硼2份、碳纤维12份、方石英3份、硅胶25份、聚酰胺7份、纳米碳纤维25份、导热黏胶8份、高岭土25份、一氮化硼8份、石蜡12份、石蜡14份、水溶性硅酸盐4份。

进一步:本发明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散热材料喷涂在基材上,经过流水线进入高温烧结箱体内;

步骤二、在散热烧结箱体内,通过自动控制温度系统进行3~5小时高温加热;

步骤三、再进行低温冷却,时间:1.5~2.5小时后成型既得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涂布在金属表面材料,能够增强金属的导热性能和辐射性能,贴服在电子产品表面,达到为电子产品降温,散热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散热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4-16份、硫化剂1-3份、六方氮化硼1-2份、碳纤维10-12份、方石英1-3份、硅胶15-25份、聚酰胺5-7份、纳米碳纤维15-25份、导热黏胶6-8份、高岭土15-25份、一氮化硼6-8份、石蜡8-12份、石蜡12-14份、水溶性硅酸盐2-4份。

实施例二:

一种散热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4份、硫化剂1份、六方氮化硼1份、碳纤维10份、方石英1份、硅胶15份、聚酰胺5份、纳米碳纤维15份、导热黏胶6份、高岭土15份、一氮化硼6份、石蜡8份、石蜡12份、水溶性硅酸盐2份。

实施例三:

一种散热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5份、硫化剂2份、六方氮化硼1.5份、碳纤维11份、方石英2份、硅胶20份、聚酰胺6份、纳米碳纤维20份、导热黏胶7份、高岭土20份、一氮化硼7份、石蜡10份、石蜡13份、水溶性硅酸盐3份。

实施例四:

一种散热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石墨16份、硫化剂3份、六方氮化硼2份、碳纤维12份、方石英3份、硅胶25份、聚酰胺7份、纳米碳纤维25份、导热黏胶8份、高岭土25份、一氮化硼8份、石蜡12份、石蜡14份、水溶性硅酸盐4份。

实施例五:

一种散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散热材料喷涂在基材上,经过流水线进入高温烧结箱体内;

步骤二、在散热烧结箱体内,通过自动控制温度系统进行3~5小时高温加热;

步骤三、再进行低温冷却,时间:1.5~2.5小时后成型既得成品。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