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能源转换型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082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面结构领域,涉及一种新型能源转换型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不断的蔓延扩大及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热岛效应会带来各种异常的城市气象,如暖冬、飓风及暴雨等,已经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国内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路面技术方法为,1)提高路面的反射率,在路面表层涂刷反照率高的材料降低沥青路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降低路面温度。这种方法一方面会降低路面的抗滑性,另一方面,涂刷料的反射性能衰减效果和其本身的耐久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铺设多孔材料的沥青路面,多孔材料的导热性相比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导热性要低,吸收热量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白天的路表温度。但多孔材料需要具有保水功能,通过水分蒸发来降低夜晚的路面温度。一方面,多孔材料的耐久性差,另一方面,多孔材料路面结构易造成堵塞,降低排水和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能源转换型路面结构,包括从下而上依次铺设的由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底基层、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组成的基层和由大孔隙沥青混合料组成的面层;还包括能量转换系统,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包括蓄水池、导水管、水泵和能量转换器;所述的导水管埋设在基层中,而该导水管的两端则从基层中伸出安装在蓄水池上;所述的水泵和能量转换器安装在伸出到基层外部的导水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基层由水泥稳定碎石组成,且该底基层的厚度≥15cm。

进一步地,所述的基层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组成,且该基层的厚度≥20cm。

进一步地,所述的面层由大孔隙沥青混合料制备而成,是孔隙率为18%~25%的多孔状结构,且该面层的厚度≥4cm。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基层和基层之间还设置有隔离层;所述的基层与面层之间还设置有夹层;所述的隔离层采用热拌沥青混凝土制成,且该隔离层厚度≥2.5cm;所述的夹层为橡胶应力吸收层,且该夹层的层厚度大于1cm。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水管安装在基层厚度的1/2处。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水管上还安装有阀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能量转换系统调节导水管中的水温,从而调节路面结构内部的温度,当温度较高时,通过能量转换系统将蓄水池中的水分经过能量转换设备进行降温,降温的水在水泵的作用下通过导水管流入路面结构内部,关闭阀门,冷却的水与路面结构发生能量传递,路面温度降低,水温升高;再打开阀门,将水分排入蓄水池,再次通过能量转换系统将水分冷却回流至路面结构内部的导水管中,对路面结构再次降温。另外,冬季,通过能量转换系统可以对路面进行加热,起到融雪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基层、2-基层、3-面层、4-蓄水池、5-导水管、6-水泵、7-能量转换器、8-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能源转换型路面结构,包括从下而上依次铺设的由水泥稳定碎石组成的底基层1、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组成的基层2和由大孔隙沥青混合料组成的面层3;还包括能量转换系统,所述的能量转换系统包括蓄水池4、导水管5、水泵6和能量转换器7;所述的导水管5埋设在基层2中,而该导水管5的两端则从基层2中伸出安装在蓄水池4上;所述的水泵6和能量转换器7安装在伸出基层2的导水管5上,导水管5安装在基层2厚度的1/2处,且导水管5上还安装有阀门8。

底基层1由水泥稳定碎石组成,且该底基层1的厚度≥15cm;基层2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组成,且该基层2的厚度≥20cm;面层3由大孔隙沥青混合料制备而成,是孔隙率为18%~25%的多孔状结构,且该面层3的厚度≥4cm;底基层1和基层2之间还设置有隔离层;所述的基层2与面层3之间还设置有夹层;所述的隔离层采用热拌沥青混凝土制成,且该隔离层厚度≥2.5cm;所述的夹层为橡胶应力吸收层,且该夹层的层厚度大于1cm。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能量转换系统调节导水管中的水温,从而调节路面结构内部的温度,当温度较高时,通过能量转换系统将蓄水池中的水分经过能量转换设备进行降温,降温的水在水泵的作用下通过导水管流入路面结构内部,关闭阀门,冷却的水与路面结构发生能量传递,路面温度降低,水温升高;再打开阀门,将水分排入蓄水池,再次通过能量转换系统将水分冷却回流至路面结构内部的导水管中,对路面结构再次降温。另外,冬季,通过能量转换系统可以对路面进行加热,起到融雪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