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2749阅读:10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桥梁建设,包括河流桥梁、陆地桥梁已经越来越多。在桥梁建设中桥墩是建设的基础,通常,公路、铁路桥墩0号块施工采用附墩托架施工,传统托架先在墩内预埋大块钢板,将三角托架在桥下组焊完成后单片吊装就位与预埋钢板焊接,支架搭设前后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且搭设支架需要投入大量临时设施。

而脚手架的管件较多,在搭建时存在搭建难度大,搭建进度慢,以及需要很多人力来完成搭建,从而给桥梁的修建和维护作业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在三角托架焊接过程中,存在高空竖焊,焊缝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安全隐患,焊缝长,高空焊接工作量大,托架安装周期长等问题,给桥梁施工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难度,且不宜多次使用,周转性差,在托架的安全性能上也存在诸多漏洞,缺乏监管,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搭建难度大,搭建进度慢,以及需要很多人力来完成搭建,存在安全隐患,高空焊接工作量大,托架安装周期长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包括箱梁式模板、斜撑柱、桥墩、预埋块、变形缝和液压伸缩杆,所述箱梁式模板的下方安装有加强筋板,且箱梁式模板与加强筋板之间通过若干个高强螺栓固定,所述箱梁式模板的两端设置有斜撑柱,且斜撑柱与滑轨连接,所述滑轨固定在桥墩上,且桥墩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箱梁式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托板,且托板的下方设置有预留管道,所述箱梁式模板外包裹有外模,且外模内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变形缝,且立柱之间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上下方各设置有蓄电器。

进一步,所述预埋块固定在底座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桥墩上安装有检修门。

进一步,所述底座上安装有斜撑柱,且斜撑柱与桥墩连接。

进一步,所述立柱上安装有多个加固钢索。

进一步,所述箱梁式模板的底部设置有底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在立柱上设置有变形缝,当支架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有效地延长了支架的使用寿命,且该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能够有效克服搭建传统脚手架和采用三角托架存在的缺点;同时,能够有效实现对桥梁的支撑,该支架不需要任何的焊接与割除,具有拆装方便和能够重复利用等优点,施工技术难度小、投入少、支撑托架可以反复利用,周转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的箱梁式模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梁式模板,2、加强筋板,3、斜撑柱,4、滑轨,5、桥墩,6、检修门,7、底座,8、预埋块,9、托板,10、预留管道,11、外模,12、加固钢索,13、变形缝,14、底模,15、蓄电器,16、液压伸缩杆,17、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桥梁施工支撑托架,包括箱梁式模板1、斜撑柱3、桥墩5、预埋块8、变形缝13和液压伸缩杆16,箱梁式模板1的下方安装有加强筋板2,且箱梁式模板1与加强筋板2之间通过若干个高强螺栓固定,箱梁式模板1的两端设置有斜撑柱3,且斜撑柱3与滑轨4连接,滑轨4固定在桥墩5上,且桥墩5的下方设置有底座7,箱梁式模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托板9,且托板9的下方设置有预留管道10,箱梁式模板1外包裹有外模11,且外模11内设置有立柱17,立柱17上设置有变形缝13,且立柱17之间安装有液压伸缩杆16,液压伸缩杆16的上下方各设置有蓄电器15。

预埋块8固定在底座7的下方,桥墩5上安装有检修门6,底座7上安装有斜撑柱3,且斜撑柱3与桥墩5连接,立柱17上安装有多个加固钢索12,箱梁式模板1的底部设置有底模14。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将箱梁式模板1通过螺帽固定在加强筋板2上,斜撑柱3沿着滑轨4进行伸展,使得箱梁式模板1抵住桥梁下方,从而实现了对桥梁的支撑,将预埋块8埋入地表以下,通过桥墩5与底座7加强底部固定,不需焊接,钢索穿过预留管道10加强支撑托架之间的稳定性。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