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3416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的振动及噪声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减振垫层进行弹性支撑的板式轨道道床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已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轨道交通在给我们提供快捷、安全的出行的同时,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也严重的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及周边建筑的安全,同时,对轨道交通自身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设法降低轨道振动和噪声,完善其与自然和生活环境的协调关系,成为轨道交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中,在轨道结构方面采取减振降噪措施是业内普遍采用的手段,例如申请号为200610005569.2的中国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最为常见的轨道减振结构,其在轨道板下设置减振垫层,所述减振垫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减振垫构成,利用减振垫衰减结构振动和缓解结构噪声,同时还可以实现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主体结构安全性能,延长主体结构使用寿命的功能。但是,此类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无法方便地更换减振垫,一旦减振垫发生老化后,弹性势必减弱,则减振效果就大打折扣,难以继续满足环保要求。因此这类技术虽然具有成本较低,铺设方便,安全性好等许多优点,但因为受到无法方便地更换减振垫这一技术瓶颈的制约,其推广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以方便地对减振垫进行维护更换的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

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减振垫和轨道板,减振垫放置于基底上,轨道板置于减振垫上,钢轨及扣件系统设置在轨道板上,轨道板与减振垫之间设置隔离层,轨道板上还设有板体抬升结构。

构成隔离层的材料包括塑料膜、纤维织物、纸或脱模剂等,只要能够实现轨道板与减振垫之间顺利分离,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所述板体抬升结构多种多样,其可以是轨道板上设置的抬升锚固件或抬升让位槽等结构。

此外,减振垫上还可以设置垫体牵引结构。所述垫体牵引结构包括减振垫上设置的牵引孔、牵引绳或牵引环等。为了方便更换减振垫,减振垫还可以由至少二块矩形、梯形或三角形的子减振垫拼接而成。

另外,为了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发生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还可以设置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限位装置可以是安装固定在基底上的限位件,限位件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两侧,限位件与轨道板之间设置缓冲垫;限位装置也可以是轨道板下部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相应的基底上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限位装置还可以是基底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其中,当限位凸台与基底一体化设置时,所述限位凸台可以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两侧;或者所述限位凸台设置在轨道板下方,相应的轨道板上设置限位凹槽与其配合;或者限位凸台设置在相邻轨道板之间,相应的相邻轨道板上分别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限位凸台与轨道板之间设置缓冲垫。

应用时,首先确认基底的平面度满足高程和施工的需要,然后铺设减振垫,并在减振垫表面设置隔离层,接下来设置钢筋笼、架设钢轨并搭建模板,调整好钢轨轨顶高程,进行轨道板的混凝土浇筑加工成型,养护完成后调整钢轨参数,构成道床结构。其中钢筋笼可以现场绑扎,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绑扎好直接吊运至施工地点,都能实现同样的效果。一般来说,为方便抬升,轨道板的长度以不超过25m为宜。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中,由于轨道板与减振垫之间设置了隔离层,轨道板上还设置了板体抬升结构,因此利用轨道板上设置的板体抬升结构将轨道板抬升后,就可以实现取出旧减振垫,装入新减振垫。特别是在减振垫上设置垫体牵引结构后,利用减振垫上设置垫体牵引结构就可以方便地将减振垫从轨道板下方取出,取出旧减振垫后,再利用垫体牵引结构将更换后的新减振垫拖至轨道板下指定位置。按照上述方法,就可以方便地实现减振垫的维护更换。特别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在更换减振垫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拆除钢轨,只需要将扣件处钢轨下调高垫板取出,利用钢轨与轨道板之间的空间,将轨道板抬升,再取出待更换减振垫,装入新减振垫即可,利用轨道车辆运营的天窗时间就可以完成,十分方便。当然,本发明也同样适合预制式轨道板的施工,在铺设减振垫并设置隔离层以后,将预制好的轨道板直接摆放在减振垫上,根据设计轨顶高程确定高度差,再吊起轨道板及减振垫,在基底表面增设一层相应厚度的ca砂浆调整层,待ca砂浆调整层凝固后,再将轨道板及减振垫落下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减振垫的维护更换,解决了当前利用减振垫进行减振的道床技术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安全可靠,施工操作更简单,性价比更高,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抬升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4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中减振垫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图4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中减振垫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为图8的c-c剖视图。

图10为图8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中减振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2为图11的d-d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4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5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6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包括减振垫4和轨道板,由于图幅有限,图1中仅示出依次连续布置的轨道板1、轨道板2和轨道板3,每块轨道板上分别设有板体抬升结构。下面以轨道板2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减振垫7放置于基底4上,轨道板2放置于减振垫7上方,轨道板2与减振垫7之间还设有隔离层8,隔离层8具体由塑料薄膜构成,钢轨5通过扣件系统6设置在轨道板2上,其中图2中省略了扣件系统。如图1和图3所示,轨道板2上设置的板体抬升结构具体为轨道板板体端部上表面设置的抬升锚固件30,抬升锚固件30上设有螺纹孔。另外,为了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为基底4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9,限位凸台9设置在相邻轨道板之间,相应的相邻轨道板上分别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配合,限位凸台与轨道板之间设置缓冲垫10。

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在安装时,先对基底4进行处理,使其平面度满足高程和后续施工要求,然后在基底4上铺设减振垫7,并在减振垫7表面设置隔离层8,接下来设置钢筋笼、架设钢轨并搭建模板,调整好钢轨轨顶高程,进行轨道板的混凝土浇筑加工成型,养护完成后调整钢轨参数,构成道床结构。其中,钢筋笼可以现场绑扎,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绑扎好直接吊运至施工地点,都能实现同样的效果。一般来说,为方便抬升,轨道板的长度以不超过25m为宜,轨道板与轨道板之间利用模板隔开,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此一并给予说明。另外,缓冲垫10可以由橡胶或弹性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制成,其可以适当变形,一方面可以缓冲轨道板的冲击及振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偿轨道板因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引起的尺寸变化。

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中,由于轨道板2与减振垫7之间设置了隔离层8,因此轨道板与减振垫之间始终处于可分离的状态,当需要更换减振垫7时,如图3所示,利用螺纹紧固件将卷扬机13固定在轨道板1板端的抬升锚固件30上,再利用螺纹紧固件将吊环装置11固定在轨道板2板端的抬升锚固件30上,将卷扬机13的吊索12固定在吊环装置11上。同样的,在轨道板3与轨道板2之间也同时装配好卷扬机和吊环装置,不再另附图,同时驱动轨道板1和轨道板3上的卷扬机,通过吊索和吊环装置将轨道板2抬升脱离基底4表面,将轨道板2下方的旧减振垫7抽出,再放入新的减振垫,最后落下轨道板2,这样就完成一次轨道板2下方的减振垫更换。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更换减振垫的过程中,可以不拆除钢轨,只需要松开扣件,将钢轨下面的调高垫板取出,利用钢轨与轨道板之间的空间,将轨道板抬升,再取出待更换减振垫,装入新减振垫即可,利用轨道车辆运营的天窗时间就可以完成,十分方便。另外,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除了可以应用于现浇轨道板的道床结构中以外,还可以应用于预制轨道板的道床结构中,在铺设减振垫并设置隔离层以后,将预制好的轨道板直接摆放在减振垫上,根据设计轨顶高程确定高度差,再吊起轨道板及减振垫,在基底表面增设一层相应厚度的ca砂浆调整层,待ca砂浆调整层凝固后,再将轨道板及减振垫落下即可,直至连成整个道床结构,也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这一点也适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此一并给予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例以每块轨道板端部上表面设置四个抬升锚固件30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轨道板的不同,抬升锚固件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当轨道板长度较长,重量较大时,也可以设置六个、八个甚至更多个抬升锚固件;此外,抬升锚固件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抬升锚固件可以如本例中所述,由设有螺纹结构连接法兰构成,也可以由钢筋等材料制成的吊钩或吊耳构成等等,其结构多种多样,只要强度足够,能够作为抬升轨道板的连接节点,都能实现同样的效果;另外,抬升锚固件即可以设置在轨道板的上表面,也可以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的两侧。上述技术方案都是基于本发明技术原理的简单变化,都能实现将轨道板抬升的作用,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中,在此以文字进行说明,不再另外附图。

综上所述,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减振垫的维护更换,解决了当前利用减振垫进行减振的道床技术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安全可靠,施工操作更简单,性价比更高,可以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铁等各种轨道交通领域中,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实施例二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为了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设有限位装置,仍以轨道板2为例对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限位装置为基底4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15,所述限位凸台15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2两侧,限位凸台15与轨道板2之间设置缓冲垫14。此外,为了方便装取更换,减振垫由多块矩形的子减振垫70拼接而成,子减振垫70上设置垫体牵引结构,所述垫体牵引结构为子减振垫70上设置的牵引孔16。

本例所述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安装过程及更换减振垫的过程与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由于子减振垫70上设置了牵引孔16,因此在装取更换子减振垫70时更加方便。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限位凸台15设置在轨道板两侧,因此轨道板上无需设置限位凹槽,轨道板的结构更加简单,又由于限位凸台15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因此对轨道板的限位也更加可靠。限位凸台15与轨道板2之间设置缓冲垫14可以由橡胶或弹性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制成,其可以适当变形,一方面可以缓冲轨道板的冲击及振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偿轨道板因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引起的尺寸变化。

由于轨道板与基底之间沿钢轨纵向不易发生水平相对位置移动,因此在轨道板两侧设置限位凸台15就可以很好地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置移动。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单块轨道板的长度足够长或自身重量足够大,则轨道板与基底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移很小,此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也可以不用设置限位装置,也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上述说明同样适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在此一并给予说明。

另外,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本发明中减振垫除可以利用图6所示的矩形子减振垫拼接而成以外,可以利用梯形或三角形的子减振垫拼接而成,子减振垫至少设置二块,都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再有,垫体牵引结构除了已经提到的牵引孔外,还可以是牵引绳或牵引环等结构,例如图7所示,在子减振垫70上设置牵引绳17,也可以实现方便地更换装取子减振垫,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实施例三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仍以轨道板2为例对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轨道板与基底之间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为安装固定在基底4上的限位件18,限位件18沿钢轨纵向设置在轨道板2两侧,限位件18通过紧固件19固定在基底4上,限位件18与轨道板2之间设置弹性间距调整垫20,其用于调整轨道板2的横向位置。此外,减振垫由多块梯形的子减振垫71拼接而成,子减振垫上设置垫体牵引结构,垫体牵引结构具体为牵引环21

与实施例二相比,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限位件18可以从基底4上方便地进行拆装,因此更容易调整限位件18与轨道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一旦限位件18发生损坏,更换也十分方便。此外,拆下限位件以后,也更方便抽取和装入减振垫。

实施例四

如图11、图12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仍以轨道板2为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轨道板2与基底4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为轨道板2下部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23,相应的基底4上设置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23配合。此外,轨道板2上还设有板体抬升结构,板体抬升结构为轨道板两侧设置的抬升让位槽22。

与实施例三相比,本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利用轨道板下部设置的限位凸台与基底上设置的限位凹槽配合,限制轨道板与基底之间沿钢轨横向的水平相对移动,道床结构外部无附加结构,涉及零件更少,也更加便于日常养护。另外,由于轨道板两侧下部设置了抬升让位槽22,更换减振垫时,即可以利用吊装设备通过抬升让位槽22将轨道板吊起,也可以利用千斤顶等工具,以基底为依托直接将轨道板抬起。这样的好处在于,对于吊装设备无法到达的地段,或者没有足够吨位的吊装设备等情况时,可以利用千斤项等其他设备实现抬升轨道板,进而对减振垫进行更换,实用性和适用性都更好。

实施例五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轨道板2与基底4之间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为基底4上一体化设置的限位凸台24,所述限位凸台24设置在轨道板2下方,相应的轨道板2上设置限位凹槽与其配合。此外,抬升让位槽22设置在轨道板2侧面的中部。

与实施例四相比,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轨道板下方基底上设有限位凸台,因此减振垫下不容易存水,减振效果更稳定。基于本例的技术原理,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也可以采用图14所示的结构,确保减振垫下不会存水,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六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轨道板2下部对称设置两个沿钢轨纵向的限位凸台25,相应的基底上设置限位凹槽与其配合。此外,抬升让位槽22设置在轨道板2侧面的中部。另外,轨道板两侧的基底4表面设置引水坡。

与实施例四相比,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轨道板下部对称设置设置两个限位凸台25,因此限位更加可靠。另外,由于轨道板两侧的基底4表面设置了引水坡,可以有效向轨道板外侧引导水流,防止减振垫下浸水。

实施例七

基于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所记录的技术原理,如图16所示,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轨道板2下方对应的基底4上对称设置两个沿钢轨纵向的限位凸台26,相应的轨道板2底部设置限位凹槽与其配合。

本例中由于在基底4上设置了限位凸台26,不仅可以对轨道板实现有效限位,可以很好地防止外部的水浸入减振垫下面,其减振性能更加可靠。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板式易维护减振垫道床,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对减振垫的更换,其结构简单,施工操作更加简单,经济性和实用性更好,安全可靠,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外,上述实施例主要是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记载的内容,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技术内容也可以进行交叉使用,基于本发明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重新进行组合或利用同类技术对其中某些元件进行简单替换,只要基于本发明的技术原理,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