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连续箱梁负弯矩钢束锚固区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7862发布日期:2018-11-02 21:12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设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连续箱梁负弯矩钢束锚固区构造。



背景技术:

装配式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箱梁是公路桥梁中一种常用桥型,在体系转换时需要在支点负弯矩区设置预应力钢束,合理的负弯矩区钢束锚固构造对结构受力的可靠性和施工的方便性至关重要。目前的装配式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箱梁的负弯矩钢束采用扁形锚具,配套扁形波纹管,锚固区构造为箱梁原始截面构造。扁形锚具需逐根张拉钢束,张拉效率低,且配套的扁形波纹管刚度低,施工时容易变形,影响后期的穿束、压浆,对施工质量、结构受力及结构耐久性影响较大。为此需改成圆形波纹管和圆形锚具,圆形锚具对锚固区尺寸要求更大,箱梁顶板厚度小,不能满足锚具布置和受力要求,常用的做法是向上或向下局部加厚顶板。向上加厚会侵占铺装层的空间,向下局部加厚需切断顶板受力主筋,不利于桥面板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连续箱梁负弯矩钢束锚固区构造,施工方便,安全可靠,适应于圆形锚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装配式连续箱梁负弯矩钢束锚固区构造,其特征在于:

包括预制箱梁,预制箱梁顶板上设置有向室内加厚的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设置有钢束张拉预留槽;

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内设置有横纵钢筋结构。

横纵钢筋结构包括闭环的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的上下层分别设置有顶板上层纵向钢筋和顶板下层纵向钢筋。

顶板上层纵向钢筋和顶板下层纵向钢筋之间设置有纵向的张拉锚固束。

相邻张拉锚固束之间间隔设置有纵向的槽口通过束。

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下层结构下方设置有水平的预留槽底层混凝土。

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与预制箱梁顶板正常段之间设置有呈斜面的预制箱梁厚度过渡段。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箱梁预制时将负弯矩钢束长度范围及延伸过张拉槽口10~15cm的箱梁顶板加厚。加厚厚度根据圆形锚具布置和钢束张拉时千斤顶布置空间需要确定,前提是不允许截断桥面板下层钢筋,在钢束锚固位置预留槽口用于后期张拉负弯矩钢束。加厚末端设置30cm左右的顶板变厚段过渡到正常厚度。通过顶板向箱室内加厚,满足负弯矩区圆形锚具张拉锚固的需要,具有不用侵占桥面铺装的空间;不会截断顶板下层受力钢筋,改善张拉槽口后期受力;在桥面上张拉钢束;满足布置更多钢束的需要;改善负弯矩区结构受力,方便张拉、压浆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预制箱梁顶板加厚剖面图。

图2为张拉预留槽口钢筋布置示意图。

图3为负弯矩钢束锚固示意图。

图中,1-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2-顶板上层纵向钢筋,3-槽口通过束,4-张拉锚固束,5-顶板下层纵向钢筋,6-预留槽底层混凝土,7-支点侧,8-钢束张拉预留槽,9-顶板加厚端,10-顶板厚度过渡段,11-顶板正常段,12-跨中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连续箱梁负弯矩钢束锚固区构造,包括预制箱梁,预制箱梁顶板上设置有向室内加厚的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与预制箱梁顶板正常段之间设置有呈斜面的预制箱梁厚度过渡段。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设置有钢束张拉预留槽8;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内设置有横纵钢筋结构。

横纵钢筋结构包括闭环的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1,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1的上下层分别设置有顶板上层纵向钢筋2和顶板下层纵向钢筋5。顶板上层纵向钢筋2和顶板下层纵向钢筋5之间设置有纵向的张拉锚固束4。相邻张拉锚固束4之间间隔设置有纵向的槽口通过束3。

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1下层结构下方设置有水平的预留槽底层混凝土6。

上述装配式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箱梁负弯矩钢束锚固区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预制箱梁顶板加厚段预制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1,设置内外模板浇预制箱梁,并预留钢束张拉预留槽8;

钢束张拉预留槽8顶面宽度比底面两侧各宽5~7.5cm;加厚段顶板直接向室内加厚12~17cm;

步骤二:预制箱梁混凝土浇筑时,将钢束张拉预留槽8处的预留槽底层混凝土6预先浇筑,作为后期浇筑钢束张拉预留槽8封口混凝土的底模;或不预先浇筑,而在钢束张拉预留槽8底预留永久性底模;

步骤三:预制箱梁架设后,一一对应连接顺桥向前后两片梁的圆形波纹管,浇筑中横梁混凝土;

步骤四:截断钢束张拉预留槽8处的上层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1和顶板上层纵向钢筋2,预留出焊接所需要的长度,或从中截断后掰向两侧;

步骤五:将所有负弯矩钢束穿入槽口通过束3中,逐束两端对称张拉锚固在锚具上,及时进行槽口通过束3压浆;

步骤六:连接被截断的上层桥面板横向受力主筋1和顶板上层纵向钢筋2,或掰回,浇筑预留槽封口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列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