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隔震浮置板轨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2417发布日期:2020-09-15 19:56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减隔震浮置板轨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隔震浮置板轨道。



背景技术:

现有浮置板轨道结构中,道床及轨道板之间设有减振垫,减振垫多为单层贴附于轨道板外侧且位于道床及轨道板之间,橡胶减振垫容易老化,减振垫损坏老化或损坏后需要整体更换,其使用周期有限,且在强震作用下浮置板的抗震性能有待加强。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振垫易更换且减隔振/震隔果好的减隔震浮置板轨道。

一种减隔震浮置板轨道,包括:

道床;

轨道板,设于所述道床;

减振件,设于所述道床及所述轨道板之间,所述减振件包括多个第一减振垫及多个第二减振垫,所述第一减振垫及所述第二减振垫的抗老化及减振性能不同,多个所述第一减振垫及多个所述第二减振垫呈阵列结构连接于所述轨道板外侧;

钢轨,连接于所述轨道板;以及

扣件,将所述钢轨扣紧于所述轨道板。

上述减隔震浮置板轨道,通过将多个第一减振垫及多个第二减振垫呈阵列结构排布于道床及轨道板之间,使减振件分散为多个独立的减振垫以起到支撑及减隔振作用,改善传统结构中减振件呈整体片状式安装方式,减少减振垫的材料使用,也利于减振垫的安装、调节及更换;通过设置两种耐久性及减振性能不同的减振垫,能够合理排列组合两种减振垫以同时满足列车荷载作用下的隔振和地震荷载作用下隔震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且利于节约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垫及所述第二减振垫均呈点状、块状或线状结构,以使多个所述第一减振垫及多个所述第二减振垫呈点状阵列、块状阵列及线状阵列中的任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垫及所述第二减振垫呈点状、块状或线状结构中的任意两种,以使多个所述第一减振垫及多个所述第二减振垫呈点状阵列、块状阵列及线状阵列中的任意两种组合排列方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垫及所述第二减振垫还可以粘附在一起并形成中间件,所述中间件呈双层层叠式结构,且多个中间件呈阵列结构连接于所述轨道板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轨道板包括顶面、底面、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底面、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通过所述减振件抵接于所述道床,所述中间件设于所述顶面及底面,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垫和/或所述第二减振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垫材质为橡胶,所述第二减振垫材质为聚氨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件设于所述轨道板及所述道床之间和/或所述道床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阻尼件,所述第二阻尼件挂设于所述钢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缓冲组件,所述轨道板包括多个子轨道板,多个所述子轨道板并排间隔设置,所述缓冲组件设于两相邻的所述子轨道板的间隙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形状记忆缓冲垫及第三阻尼件,所述形状记忆缓冲垫及所述第三阻尼件均设于两相邻的所述子轨道板的间隙处,所述形状记忆垫及所述第三阻尼件并排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减隔震浮置板轨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减隔震浮置板轨道中减振件、子轨道板、缓冲组件、钢轨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减振件及轨道板的组合轴测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减振件及轨道板的组合轴测图。

附图标记:100、道床;200、轨道板;201、子轨道板;210、顶面;220、底面;230、第一侧面;240、第二侧面;300、减振件;301、中间件;310、第一减振垫;320、第二减振垫;400、钢轨;500、扣件;501、第一阻尼件;600、第二阻尼件;800、缓冲组件;810、形状记忆缓冲垫;820、第三阻尼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及图3,一实施例的减隔震浮置板轨道,包括道床100、轨道板200、减振件300、钢轨400及扣件500,轨道板200设于道床100,减振件300设于道床100及轨道板200之间,钢轨400连接于轨道板200,扣件500将钢轨400扣紧于轨道板200。

其中,减振件300包括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的耐久性及减振性能不同,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呈阵列结构连接于轨道板200外侧。

通过将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呈阵列结构排布于道床100及轨道板200之间,使减振件300分散为多个独立的减振垫以起到支撑及减隔振作用(如列车荷载引起的振动往下传递到土体),也能一定程度上起到减隔震(如地震荷载引起的振动往上传递到浮置板结构)。改善传统结构中减振件300呈整体片状式安装方式,减少减振垫的材料使用,也利于减振垫的安装、调节及更换;通过设置两种耐久性及减振性能不同的减振垫,能够合理排列组合两种减振垫以满足实际隔振/隔震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且利于节约成本。

请参考图3及图4,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呈阵列结构排布于道床100及轨道板200之间,起到隔离列车荷载引起的振动往道床甚至土体传递,而避免列车行进时轨道板200及道床100直接接触而发出较大的振动及噪声。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均呈点状、块状或线状结构,以使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呈点状阵列、块状阵列及线状阵列中的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点状结构及块状结构的区别仅在于尺寸,即块状的尺寸略大于点状的尺寸,点状结构及块状结构均包括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在此,点状结构及块状结构在形状上不作限定。线状结构包括长条直线形或长条波浪形。

此处,阵列结构可为圆形阵列、矩形阵列或其他不规则阵列。阵列结构可以为多列第一减振垫310及多列第二减振垫320依次交替排布,或者单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单个第二减振垫320依次交替排布。只要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间隔设置且分散开,能够有效减振降噪即可,具体排布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呈点状、块状或线状结构中的任意两种,以使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呈点状阵列、块状阵列及线状阵列中的任意两种组合排列方式。

例如,请参考图4,第一减振垫310呈点状结构,第二减振垫320呈线状结构,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能够呈点线结合的排列方式,多个第二减振垫320能够设于轨道板200的外侧面积较大处,多个第一减振垫310能够设于轨道板200的边角处或多个第二减振垫320的间隙处,利于灵活调整减振件的位置,相对于面支承而言节约材料成本,同时能够有效减振降噪。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还可以粘附在一起并形成中间件301,中间件301呈双层层叠式结构,且多个中间件301呈阵列结构连接于轨道板200外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双层层叠结构比单层结构厚度大,双层结构能够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之间还能加设加强纤维层,既能有效连接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也能有效支撑轨道板200并提高减振降噪性能。

例如,结合图2及图4进行说明,轨道板200包括顶面210、底面220、第一侧面230及第二侧面240,底面220、第一侧面230及第二侧面240通过减振件抵接于道床100,中间件301设于顶面210及底面220,第一侧面230及第二侧面240设有第一减振垫310和/或第二减振垫320。由于轨道板200的底面220及顶面210受到轴向压力较大,中间件301呈双层结构能够更好地减振降噪效果;第一侧面230及第二侧面24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的减振垫,以进一步减振。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垫310材质为橡胶,第二减振垫320材质为聚氨酯,聚氨酯减振垫的机械强度高,耐久性及减振性均优于橡胶,聚氨酯不容易老化、耐磨性能好、弹性好、硬度高、耐油、耐溶剂,在受压力较大处或对减振/震要求较高地段(如医院、古建筑或精密仪器实验室等)可以设置聚氨酯垫,受压力较小处或减振要求不高地段设置橡胶垫,合理调节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的排布方式,利于提高减振件300的使用周期,减小减振件300的更换次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垫310及第二减振垫320还可以为高反式异戊橡胶或其他高分子材料弹性体。

请参考图1,上述减隔震浮置板轨道还包括第一阻尼件501,第一阻尼件设于轨道板200及道床100之间和/或道床100内。

具体地,第一阻尼件501为颗粒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或电涡流阻尼器等阻尼器中的一种,第一阻尼件501能够耗散列车荷载或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振动能量,以提高轨道整体结构在竖直方向的减振/减震能力。

请参考图1,上述减隔震浮置板轨道还包括第二阻尼件600,第二阻尼件600挂设于钢轨400上。

具体地,第二阻尼件600包括互相连接的质量块、弹簧及阻尼元件(图未示),阻尼元件连接于钢轨400,当列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振动时,第二阻尼件600能够将钢轨400的振动传递至质量块并通过质量块的惯性力作为反作用力来消耗,既能有效抑制钢轨400振动噪声峰值,又可在中、高频频段内取得良好的减振降噪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阻尼件600为调频式动力吸振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上述减隔震浮置板轨道还包括缓冲组件800,轨道板200包括多个子轨道板201,多个子轨道板201并排间隔设置,缓冲组件800设于两相邻的子轨道板201的间隙处。

具体地,缓冲组件800包括形状记忆缓冲垫810及第三阻尼件820,第三阻尼件820设于两相邻的子轨道板201的间隙处,形状记忆垫设于子轨道板201及第三阻尼件820之间。其中,形状记忆缓冲垫810及第三阻尼件820并排设置,例如可以呈左右层叠或上下层叠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强震作用下,形状记忆缓冲垫810及第三阻尼件820组合,依靠结构变形后具有较好的延性来耗散振动能量,能够较好地吸收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浮置板的纵向伸缩变形,防止水平地震等外部激励的能量传递到相邻的子轨道板201,从而很大程度上减轻整体浮置板结构的纵向变形和振动。缓冲组件800具有较好的弹性性能,能够较好地吸收列车荷载或地震荷载以及温度荷载作用下浮置板的纵向伸缩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形状记忆缓冲垫810及第三阻尼件820可以为同一阻尼器的两个组件,两个组件需组装在一起使用。形状记忆缓冲垫810及第三阻尼件820还可以为独立的两个组件,组装在一起可以使用,拆分后也能单独使用。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阻尼件820可以为剪切型金属阻尼器,既起到原来剪力铰的连接作用,又能提供阻尼来耗能,例如软钢阻尼器。利用软钢板材屈服后的非弹性特点来耗散地震等外部激励输入轨道结构的能力,具有屈服点低、坚固耐用且长期使用免维护和不受温度影响的优势。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缓冲垫810可以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较好的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安装在两个轨道板200之间使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随轨道结构振动产生拉伸弹塑性变形,消耗轨道结构在地震或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振动能量,从而减小轨道结构的振动。

上述减隔震浮置板轨道,通过将多个第一减振垫310及多个第二减振垫320呈阵列结构排布于道床100及轨道板200之间,使减振件300分散为多个独立的减振垫以起到支撑及减隔振作用(如列车荷载引起的振动往下传递到土体),也能一定程度上起到减隔震(如地震荷载引起的振动往上传递到浮置板结构)。改善传统结构中减振件300呈整体片状式安装方式,减少减振垫的材料使用,也利于减振垫的安装、调节及更换;通过设置两种耐久性及减振性能不同的减振垫,能够合理排列组合两种减振垫以满足实际隔振/隔震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且利于节约成本;通过将第一阻尼件、第二阻尼件600及缓冲组件800设置在轨道的不同位置,达到良好的减振降噪以及三维减隔震(减小竖向和水平地震荷载的能量传递到浮置板)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