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3389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交叉道路,具体地说是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适合建于交通流量大的十字路口。
当今,大、中城市交通拥挤,疏导车辆流通是各国道路交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十字路口交通的疏导是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关键。将十字路口的道路平交改为立体交叉是疏导交通的有效措施。美国专利5,049,000号提出一种疏导多个路面车辆的“连续车流交叉路口”的布置型式,使交叉路口的机动车与行人分行,且机动车直行和转弯都不会出现相互交叉、交织行驶,但是,这种立体交叉道路占地面积大,适合建于两条较宽路面交叉的路口。美国专利4,592,673号公开了一种双构架“H”形互通式的立体交叉道路,在道路交叉口机动车可直行、右转通过,左转和回转时须经高架的弯曲坡道绕行,这种高架的弯曲坡道布置,立体交叉路口的占地面积小。上述两种立体交叉道路的布置,机动车行道属于定向式,不能在交叉路口改道,而且,只将机动车和行人分流,未设单独的非机动车行道,对非机动车流量大的地区,带来不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流彻底分开通行的立体交叉道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机动车行道由低于原地表的第2车行道,以及高架于原地表的第1车行道、环状车行道、第1对及第2对内坡道和第1对及第2对外坡道组成,第1车行道横跨第2车行道,第1对内坡道及第2对内坡道中的第1内坡道和第2内坡道分别设在第1车行道两侧并与之平行。连通第1车行道和第2车行道的环状车行道由一对相对应的水平直线部分和一对相对应的圆弧部分组成,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和一对圆弧部分分别覆在第2车行道两个路口和第1车行道两个路口附近的上面,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平行于第1车行道,第1对内坡道和第2对内坡道分别在第1车行道两个路口附近将环状车行道的一对圆弧部分与第1车行道连通,交汇路面在第1车行道的两个路口附近,在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的外侧分别设有将其与第2车行道相连接的第1对外坡道和第2对外坡道,第1对及第2对外坡道中的第1和第2外坡道分别设在第2车行道的两侧。通过该立体交叉路的机动车,直行时,可分别经第1车行道和第2车行道直行通过交叉路口,欲转弯时,则须经过内坡道或外坡道行走环状车行道,再由内坡道或外坡道行至第1车行道或第2车行道的两个路口附近,与直行车汇合,完成转弯行驶,各行车道上的机动车行驶时均无交叉现象,转弯机动车只有一次交织。
设有非机动车专用道和行人专用道。非机动车行道由分别设在第1对内坡道中的第1内坡道和第2内坡道的外侧,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内侧并与之平行的高架于原地表的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分别设在第2车行道两侧并与之平行的低于原地表的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与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和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相连接的并列设置的左、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组成,非机动车在立体交叉道路可直行、右转弯通过,而欲左转或回转时,须先直行,再经左转弯非机动车行道,最后行走第1对或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完成左转或回转行驶,不出现交叉和交织。人行道由分别设在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外侧并与之平行的第1对人行道,分别设在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外侧并与之平行的低于原地表的第2对人行道、连接第1对人行道和第2对人行道的弯形人行道、设置在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外侧的路肩人行道以及连接弯形人行道和路肩人行道的斜向过街桥组成,第1对人行道有直向过街桥。行人可顺利通过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不会受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干扰。
上述的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布置适合建在大、中城市车、人流量很大的干道-干道交叉路口,使各类流量互无干扰地通行无阻。本发明还可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例如用于干道-支道交叉路口的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取消第2车行道在交叉路口低于地表的路面,将第1对和第2对外坡道的直线部分并列在一起,从而形成由环状车行道的一对圆弧部分,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及分别与之相通的第1对和第2对外坡道组成的支道上的第2车行道,亦可达到三分流的目的,并使车流畅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一种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的平面图。
图3为图2所示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沿A-A线的截面图。
图4为图2所示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的机动车流向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非机动车流向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人流向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另一种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8为图7所示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的平面图。
图9为图8所示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机动车流向示意图。
本发明干道-干道十字路口的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如图1和图2所示。低于原地表的第2车行道2和高架于原地表并横跨第2车行道2的第1车行道1,分别是双干道十字路口上机动车的直行车道。高架于原地表的环状车行道3由一对相对应的平行于第1车行道1的水平直线部分13、13′和一对相对应的圆弧部分14、14′组成,与圆弧部分14和14′内边连接的第1对内坡道4、4′和第2对内坡道5、5′分别在第1车行道1的两个路口附近与其相通,第1对内坡道4、4′为上坡道,第2对内坡道5、5′为下坡道,与水平直线部分13、13′外边连接的第1对外坡道6、6′和第2对外坡道7、7′分别在第2车行道2的两个路口附近与其相通,第1对外坡道6、6′和第2对外坡道7、7′均通过其圆弧过渡段与水平直线部分13、13′相连接。环状车行道3、第1对内坡道4、4′、第2对内坡道5、5′、第1对外坡道6、6′和第2对外坡道7、7′构成机动车的转弯车道。在机动车道的外侧设有非机动车专用道和行人专用道。在第1对内坡道4、4′的外侧设有高架于原地表,连通第1车行道1两个路口的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在第2车行道2两侧设有低于原地表,连通第2车行道2两个路口的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和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构成十字路口上四条直行的非机动车行道。在十字路口对角线上有连接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和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的并列设置的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17、17′、17″、17″′和左转弯非机动车行道18、18′、18″、18″′,右转弯机动车行道17、17′、17″、17″′均在左转弯非机动车行道18、18′、18″、18″′的外侧,中间可用栏杆隔开,在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的外侧分别设有第1对人行道19、19′,在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的外侧分别设有低于原地表的第2对人行道20、20′,第1对人行道19、19′的中部分别是横跨第2车行道2,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和第2对人行道20、20′的直向过街桥23、23′,第1对人行道19、19′和第2对人行道20、20′的两个道口通过弯形人行道21、21′、21″、21″′相连接,呈苜蓿叶型,在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17、17′、17″、17″′的外侧有路肩人行道22、22′、22″、22″′,分别连接十字路口的两条相邻路面,在第2车行道2的两个路口的两侧设有横跨左、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的斜向过街桥24、24′、24″、24″′,连通弯形人行道21、21′、21″、21″′和路肩人行道22、22′、22″、22″′。第1对内坡道4、4′、第2对内坡道5、5′、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第1对人行道19、19′均设在环状车行道3的水平直线部分13、13′的内侧并与之平行,环状车行道3的圆弧部分14、14′略向上翘。图3是本发明干道-干道十字路口的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沿A-A线的截面图,第2车行道2、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和第2对人行道20、20′在十字路口中间地段为低于原地表的坡道,并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高度,至第2车行道2两个路口附近均与地表同高。
为便于描述本发明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上各类车、人流的流向,将第1车行道1所在路面的两个路口定义为东、西路口,第2车行道2所在路面的两个路口定义为南、北路口。
图4示出在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上机动车的流向。从东、西路口和南、北路口驶来的机动车可以分别经第1车行道1和第2车行道2直行通过十字路口,但是,机动车在十字路口欲作转弯时,必须分别经第1对内坡道4、4′或第1对外坡道中的第1外坡道6、第2对外坡道中的第2外坡道7′,行走环状车行道3,再由内、外坡道驶向第1车行道1和第2车行道2的四个路口,从而完成机动车的转弯行驶。从东路口和西路口右转弯的机动车,分别在第1对分流路面9、9′与同向的直行车分流,分别行走第1对内坡道4、4′并在第2对交汇路面10、10′与环状车行道3上从北向和南向驶来的机动车汇合,绕环状车行道3,分别驶向第1对外坡道的第2外坡道6′和第2对外坡道的第1外坡道7,最后驶入第2车行道2的北路口和南路口,完成右转弯行驶。在上述两路口欲作左转弯的机动车,则在第2对交汇路口10、10′汇合后,即分别驶向第2对外坡道的第1外坡道7和第1对外坡道的第2外坡道6′,驶入第2车行道2的南路口和北路口,完成左转弯的行驶。在上述两路口回转的机动车须在第2对交汇路面10、10′汇合后,经圆弧部分14、14′,在第2对分流路面11′、11与环状车行道3上的南行车和北行车分流,随即分别驶入第2对内坡道5′、5,最后驶回东路口和西路口并与相应路口的直行车在第1对交汇路面8′、8合流,完成回转行驶。从南路口和北路口右转弯的机动车,分别在第3对分流路面9″′、9″与同向的直行车分流,分别行走第2对外坡道的第2外坡道7′和第1对外坡道的第1外坡道6并在第4对交汇路面12″′、12与环状车行道3上从西向和东向驶来的机动车汇合,绕环状车行道3,分别驶向第2对内坡道5′、5,最后驶入第1车行道1的东路口和西路口,完成右转弯行驶,在上述两路口欲作左转弯的机动车,则在第4对交汇路面12″′、12汇合后,即分别在第2对分流路面11、11′与环状车行道3的北行车和南行车分流,驶向第2对内坡道5、5′,驶入第1车行道1的西路口和东路口,完成左转弯的行驶。在上述两路口回转的机动车须在第4对交汇路面12″′、12汇合后,绕行环状车行道3,分别在第4对分流路面12″、12′与环状车行道3上的东行车和西行车分流,随即驶入第2对外坡道的第1外坡道7和第1对外坡道的第2外坡道6′,最后驶回南路口和北路口并与相应路口的直行车在第3对交汇路面8″′、8″与直行车合流,完成回转行驶。
在本发明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无交叉现象,仅在环状车行道3上第2对分流路面11、11′出现一次交织,因此机动车在交叉路口中速行驶是极为安全的。由于环状车行道3及内、外坡道的特殊设计,从四个路口驶来的机动车既可按规定行驶路线行驶,又可在环状车行道3上临时改变行驶方向,驶向所需的路口。
如图5所示,非机动车分别经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和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可直行通过交叉路口,行走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17、17′、17″、17″′可顺利完成右转弯行驶。左转弯时,须先行走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或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经左转弯非机动车行道18、18″′、18″、18′,再驶向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或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完成左转弯行驶。回转时,是在左转弯行驶中驶向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或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之后,再经左转弯非机动车行道18″、18′、18″′、18,驶向原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15′、15或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16′、16,从而完成回转行驶。
如图6所示,行人可以在专用道上安全通过十字路口。
本发明干道-支道十字路口的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如图7、图8所示。与上述干道-干道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的区别仅在于取消了第2车行道2在十字路口低于原地表的路面,将第1对外坡道6、6′和第2对外坡道7、7′的直线部分并列在一起。图9所示出本实施例的机动车行车路线,从支道上的南路口和北路口驶来的机动车,直行时亦需分别从第2对外坡道的第2外坡道7′和第1对外坡道的第1外坡道6,驶上环状车行道3,再分别驶向第1对外坡道的第2外坡道6′和第2对外坡道的第1外坡道7,完成直行行驶。其他的行驶路线与干道-干道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上的相同。
本发明的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由于使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交叉路口时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杜绝了因混行而产生的事故,安全性强;各类行驶路线无交叉现象,转弯机动车仅交织一次,畅通性良好;立体交叉道路分层布置,因此占地面积小;机动车可中速通过交叉路口,从而降低机械噪声和废气排放,环境污染小;省时、省油。
权利要求
1.一种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包括低于原地表的第2车行道、高架于原地表并横跨第2车行道的第一车行道和第1对、第2对内坡道,第1对内坡道及第2对内坡道中的第1内坡道和第2内坡道分别设在第1车行道的两侧并平行于第1车行道,其特征在于(a)连通第1车行道和第2车行道的高架于原地表的环状车行道,由一对相对应的水平直线部分和一对相对应的圆弧部分组成,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分别覆在第2车行道两个路口附近的上面,一对圆弧部分分别覆在第1车行道两个路口附近的上面;(b)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平行于第1车行道;(c)在环状车行道一对水平直线部分的外侧分别设有将其与第2车行道相连接的第1对外坡道和第2对外坡道,第1对及第2对外坡道中的第1和第2外坡道分别设在第2车行道的两侧;(d)第1对内坡道和第2对内坡道分别在第1车行道两个路口附近将环状车行道的一对圆弧部分与第1车行道连通;(e)非机动车行道由分别设在第1对内坡道中的第1和第2内坡道外侧、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内侧并与之平行的高架于原地表的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分别设在第2车行道两侧并与之平行的低于原地表的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与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和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相连接的并列设置的左、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组成;(f)人行道由分别设在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外侧并与之平行的第1对人行道,分别设在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外侧并与之平行的低于原地表的第2对人行道、连接第1对人行道和第2对人行道的弯形人行道、设置在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外侧的路肩人行道以及连接弯形人行道和路肩人行道的斜向过街桥组成,第1对人行道有直向过街桥。
2.一种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包括高架于原地表的第1车行道和第1对、第2对内坡道,第1对内坡道及第2对内坡道中的第1内坡道和第2内坡道分别设在第1车行道的两侧并平行于第1车行道,其特征在于(a)由一对相对应的水平直线部分和一对相对应的圆弧部分组成的高架于原地表的环状车行道,其一对圆弧部分分别覆在第1车行道两个路口附近的上面,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分别覆在交叉路口的另外两个路口附近的上面;(b)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平行于第1车行道;(c)第2车行道由环状车行道和分别设在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外侧并与之相连通的第1对外坡道及第2对外坡道组成;(d)第1对内坡道和第2对内坡道分别在第1车行道两个路口附近将环状车行道的一对圆弧部分与第1车行道连通;(e)非机动车行道由分别设在第1对内坡道中的第1和第2内坡道外侧、环状车行道的一对水平直线部分内侧并与之并行的高架于原地表的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低于原地表并从下面横穿第1车行道和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的并列设置的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与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和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相连接的并列设置的左、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组成;(f)人行道由分别设在第1对非机动车行道外侧并与之平行的第1对人行道、分别设在第2对非机动车行道外侧并与之平行的低于原地表的第2对人行道,连接第1对人行道和第2对人行道的弯形人行道,设置在右转弯非机动车行道外侧的路肩人行道以及连接弯形人行道和路肩人行道的斜向过街桥组成,第1对人行道有直向过街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由一条低于原地表的车行道和一条高架于原地表的车行道形成立体交叉,通过高架于原地表的环状车行道使该两条车行道互通。设有单独的非机动车行道和人行道,使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巧妙而合理的构成三分流互通式立体交叉道路。它适合建于交通流量大的交叉路口,占地少,畅通性能好、安全性强。
文档编号E01C1/04GK1085976SQ9211215
公开日1994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1992年10月16日
发明者王锡 申请人:王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