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及道路清扫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17428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及道路清扫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及道路清扫车,拾尘装置包括设置在底盘下方靠近车头位置的气流控制板,其底部工作面与路面之间形成气流导流通道;包括设置在气流控制板后方的垃圾收集罩,两者围成垃圾过渡收集箱,垃圾过渡收集箱的底部设有主吸尘口,在主吸尘口远离气流控制板的一侧安装有气刀,气刀吹出的气流射向路面形成风屏;在垃圾过渡收集箱的顶部设有主排尘口,其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连通;在垃圾过渡收集箱内位于气刀的后部设有垃圾收集槽,其连接第一副吸尘通路;包括辅助吹气系统。道路清扫车,在底盘下方采用上述拾尘装置。本拾尘装置提高了道路清扫车的运行速度和拾取垃圾的可靠性,降低了吸尘风机的功率。本道路清扫车清扫效率高、清洁效果好、节省能耗。
【专利说明】
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及道路清扫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道路清扫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及道路清扫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的道路清扫车,主要通过吸扫、吹吸扫、全吸等清扫作业方式拾取路面的垃圾,并通过吸尘管进入垃圾收集箱。
[0003]采用上述清扫作业方式的道路清扫车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陷:
[0004]1.清扫速度加快时,拾取垃圾的能力变差,造成遗漏垃圾会明显增多,因此,额定速度一般低于25Km/h,但实际中清扫速度往往更低。
[0005]2.清扫时,车辆底盘下方作业空间的后方不封闭,灰尘乱窜,造成二次污染。
[0006]3.拾取如树叶,空饮料瓶等相对较轻和体积略大的物体,难度较大;
[0007]4.清扫时,由于比正常通行的机动车的速度低很多,因此,严重影响道路通行。
[0008]5.清扫时,大多数道路清扫车不能适应红绿灯及塞车开开停停的通行;
[0009]6.与道路相接触的清扫装置需要维护;
[0010]综上所述,现有的道路清扫车的清扫性能,不能跟上和适应城市发展速度和高速公路发展速度,不能满足一个城市有着几十万辆以上的机动车和道路通行能力差的道路清扫,因此,大部分城市道路、快速公路、高速公路等的行车道清扫率很低。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及道路清扫车,该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可提高道路清扫车的运行速度和拾取垃圾的可靠性,降低吸尘风机的功率,可避免二次污染,从而可提高道路清扫车的清洁效果;该道路清扫车清扫效率高、清洁效果好、节省能耗。
[0012]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13]—种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0014]包括气流控制板,气流控制板设置在道路清扫车的底盘下方靠近车头的位置,气流控制板的底面和后侧面分别形成底部工作面和后侧部工作面,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由前、后两平面段和设在中部的上凹曲面段构成,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与路面之间形成供道路清扫车行驶产生的反向气流通过的气流导流通道;
[0015]包括垃圾收集罩,垃圾收集罩设置在气流控制板的后方,垃圾收集罩与气流控制板的后侧面围成垃圾过渡收集箱,垃圾过渡收集箱的底部设有与气流导流通道连通的主吸尘口,在主吸尘口远离气流控制板的一侧安装有气刀,气刀通过管路与外设的供气装置连接,气刀吹出的气流射向路面,形成阻止经气流导流通道的反气流从车尾排出的风屏;在垃圾过渡收集箱的顶部设有主排尘口,主排尘口通过垃圾过渡收集箱的内腔与主吸尘口形成上下连通,主排尘口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连通;在垃圾过渡收集箱内位于气刀的后部设置有用于暂存重垃圾的垃圾收集槽,在垃圾收集罩的后侧壁上对应于垃圾收集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副吸尘口,第一副吸尘口通过第一副吸尘管路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相连通,形成第一副吸尘通路,在第一副吸尘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电动阀门;
[0016]包括辅助吹气系统,所述辅助吹气系统在道路清扫车处于低速运行的状况下,从气流控制板的下方两侧形成由车头至车尾方向、由上至下、且由两侧向中部的吹起气流。
[0017]优选的:气流控制板与垃圾收集罩固连为一体,两者通过位置控制机构以上下可调节的方式设置在道路清扫车的底盘下方。
[0018]优选的:所述位置控制机构采用液压缸或气缸,液压缸或气缸的一端与道路清扫侧的底盘相连接,液压缸或气缸的另一端与气流控制板或垃圾收集罩相连接。
[0019]优选的:在气流控制板的前、后平面段上均对称布置有导流翼片,沿着从车头到车尾的方向,导流翼片由道路清扫车的两侧向中部内倾斜设置,使通过的气流向中心形成收拢。
[0020]优选的:所述辅助吹气系统包括固定在气流控制板两侧的左侧吹气管和右侧吹气管,在两侧吹气管上沿管长方向设置有多个吹气孔或安装有多个吹气喷嘴,两侧的吹气管通过送气管路与外设的补气装置连接。
[0021]优选的:气刀的上端部与垃圾收集罩的对应部位形成铰连接,在气刀与垃圾收集罩之间还设有能调节气刀相对于路面的安装角度的气刀驱动件。
[0022]优选的:所述气动驱动件可采用液压缸或气缸。
[0023]优选的:所述气刀为多个气刀的拼接组合结构,每个气刀对应一组独立的气刀驱动件,多个气刀吹出的气流形成的风屏由两侧向中部呈收拢状。
[0024]优选的:在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和后侧部工作面之间的过渡边角部位设置有倾斜的第二副吸尘口,第二副吸尘口通过第二副吸尘管路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相连通,形成第二副吸尘通路,在第二副吸尘管路安装有第二电动阀门。
[0025]—种道路清扫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清扫车在底盘的下方安装有上述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
[0026]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7]本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利用了道路清扫车行走时产生的反向气流来驱动路面上的垃圾,垃圾通过主吸尘口进入到垃圾过渡收集箱内,在道路清扫车中、高速行驶时,由于反向气流较大,进入到垃圾过渡收集箱内的较重的垃圾,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抛入到垃圾收集槽,并通过第一副吸尘通路被送入到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内,其余的垃圾经主排尘口也被送入到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而在道路清扫车低速行驶时,辅助吹气系统开启,加速了反向气流的速度,这样,通过气流也实现了垃圾的拾取。由于采用反向气流来驱动拾尘,这样,就可大幅度降低吸尘风机的功率。综上,采用本气流驱动拾尘装置,提高了道路清扫车的运行速度和拾取垃圾的可靠性,避免了二次污染,从而提高了道路清扫车的清洁效果。采用本气流驱动拾尘装置的道路清扫车具有清扫效率高、清洁效果好、节省能耗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图1俯视图。
[00;30]图中:1、气流控制板;1-1、底面;1-1-1、前平面段;1-1-2、后平面段;1-1-3、上凹曲面段;1-2、后侧面;1-3、第二副吸尘口; 2、气流导流通道;3、垃圾收集罩;3-1、第一副吸尘口; 4、垃圾过渡收集箱;4-1、主吸尘口; 4-2、主排尘口; 5、气刀;6、风屏;7、垃圾收集槽;8、第一副吸尘管路;9、第一电动阀门;10、辅助吹气系统;10-1、左侧吹气管;10-2、右侧吹气管;10-3、送气管路;10-4、补气控制阀;11、气缸;12、导流翼片;13、气刀驱动件;14、第二副吸尘管路;15、第二电动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
【发明内容】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32]请参阅图1-2,一种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0033]包括气流控制板I,气流控制板设置在道路清扫车的底盘下方靠近车头的位置,气流控制板的底面1-1和后侧面1-2分别形成底部工作面和后侧部工作面,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由前平面段1-1-1、后平面段1-1-2和设在中部的上凹曲面段1-1-3构成,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与路面之间形成供道路清扫车行驶产生的反向气流通过的气流导流通道2。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采用上述结构形成一种可使气流形成扰动的工作面,气流控制板中部的上凹曲面段会迫使气流的压力波动,有助于垃圾离开地面。
[0034]包括垃圾收集罩3,垃圾收集罩设置在气流控制板的后方,垃圾收集罩与气流控制板的后侧面围成垃圾过渡收集箱4。垃圾过渡收集箱的底部设有与气流导流通道连通的主吸尘口 4-1。在主吸尘口远离气流控制板的一侧安装有气刀5,气刀在实际使用中又称风刀,气幕,气帘,条形气流放大器等,其工作原理是:高压空气经气刀的间隙在长度方向位形成一张均衡的高速薄片气流。气刀通过管路与外设的供气装置连接,管路和供气装置在附图中未示出,气刀吹出的气流射向路面,形成阻止经气流导流通道的反气流从车尾排出的风屏6,即气刀在本装置中的作用是:对作业空间的后方进行封闭,另外,气刀喷出的高速气流薄片冲击路面,对垃圾起到冲击和聚拢垃圾作用。在垃圾过渡收集箱的顶部设有主排尘口4-2,主排尘口通过垃圾过渡收集箱的内腔与主吸尘口形成上下连通,主排尘口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连通。在垃圾过渡收集箱内位于气刀的后部设置有用于暂存重垃圾的垃圾收集槽7,在垃圾收集罩的后侧壁上对应于垃圾收集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副吸尘口 3-1,第一副吸尘口通过第一副吸尘管路8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相连通,形成第一副吸尘通路,在第一副吸尘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电动阀门9。
[0035]包括辅助吹气系统10,所述辅助吹气系统在道路清扫车处于低速运行的状况下,从气流控制板的下方两侧形成由车头至车尾方向、由上至下、且由两侧向中部的吹起气流。即辅助吹气系统向气流控制板的下方,形成偏内和偏后方向的吹气。
[0036]上述结构中,气流控制板与垃圾收集罩固连为一体,两者通过位置控制机构以上下可调节的方式设置在道路清扫车的底盘下方。这样,当对路面进行清扫时,将气流控制板和垃圾收集罩下降到距离路面100-200mm的位置,该距离地面的位置与道路上行驶的乘用车离地间隙一致,这样,保证了路面垃圾的有效拾取,也保证了道路清扫车行驶的安全性;当不需要对路面进行清扫时,将气流控制板和垃圾收集罩上提到距离路面200mm以上的位置,这样,不影响道路清扫车的正常行驶。
[0037]上述位置控制机构优选采用液压缸或气缸11,液压缸或气缸的数量不限,液压缸或气缸的一端与道路清扫侧的底盘相连接,液压缸或气缸的另一端与气流控制板或垃圾收集罩相连接,这样在液压缸或气缸的推杆伸出时,可驱动气流控制板与垃圾收集罩下降到工作位,在液压缸或气缸的推杆收回时,可驱动气流控制板与垃圾收集罩上行复位。
[0038]上述结构中,在气流控制板的前、后平面段上均对称布置有导流翼片12,沿着从车头到车尾的方向,导流翼片由道路清扫车的两侧向中部内倾斜设置,使通过的气流向中心形成收拢,即气流在由前向后运动的中,逐渐由两侧向中部偏转,这样,道路清扫车在中、高速清扫时,进入车底的垃圾随着气流向中部收拢聚集,这样,就彻底避免了垃圾从车底的两侧跑出。上述导流翼片可采用钢板条结构,固定焊接在气流控制板的底面上,与气流控制板的纵向中面形成夹角。
[0039]上述结构中,所述辅助吹气系统包括固定在气流控制板下方两侧的左侧吹气管10-1和右侧吹气管10-2,在两侧吹气管上沿管长方向设置有多个吹气孔或安装有多个吹气喷嘴,具体的,采用吹气孔结构时,吹气孔设置在对应吹气管的靠近气流控制板的一侧上,且朝下和朝后倾斜设置,而采用吹气喷嘴时,吹气喷嘴需要调整到与上述吹气孔相同的位置。两侧的吹气管通过送气管路10-3与外设的补气装置连接,补气装置可采用补气控制阀10-4和道路清扫车上原带的吸尘风机,其中吸尘风机在附图中未示出,在补气控制阀打开时,吸尘风机通过管路给两侧的吹起管补气。具体的,与道路清扫车上的垃圾收集箱连接的吸尘风机,产生负压或称真空作用,将路面上的垃圾吸到垃圾收集箱的同时,相应的,排出的是带有压力的气流,在本拾尘装置中,辅助吹起系统将带有压力的气流也加以利用,实现补气,这样就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本除尘装置的结构简化,降低了本除尘装置的制造成本。
[0040]上述结构中:气刀的上端部与垃圾收集罩的对应部位形成铰连接,在气刀与垃圾收集罩之间还设有能调节气刀相对于路面的安装角度的气刀驱动件13。所述气动驱动件优选采用液压缸或气缸。气刀采用上述安装方式,可调节气刀相对于路面的安装角度,从而调节气刀吹出的气流与路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这样,可将作用在垃圾上的冲击力调整到最大值,从而便于垃圾拾取。
[0041]上述结构中:所述气刀为多个气刀的拼接组合结构,每个气刀对应一组独立的气刀驱动件,这样,可独立调节气刀吹出的气流与路面的夹角,也可统一调节多个气刀吹出的气流和路面的夹角。多个气刀吹出的气流形成的风屏由两侧向中部呈收拢状。具体的,多个气刀可按照V型、U型或半圆弧形多种形状进行布置。气刀采用多个气刀的拼接组合结构,增加了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和角度可调节的灵活性。
[0042]上述结构中:在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和后侧部工作面之间的过渡边角部位设置有倾斜的第二副吸尘口 1-3,第二副吸尘口通过第二副吸尘管路14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相连通,形成第二副吸尘通路,在第二副吸尘管路安装有第二电动阀门15。第二副吸尘通路的设置,方便了道路清扫车在低速清扫时,将较重的垃圾在较低的位置拾取,并进入到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在采用上述第二副吸尘通路的情况下,上述气刀的设置,以气刀底部喷出的高速薄片气流经与路面反射,射向第二副吸尘口为最佳位置,因气刀喷出的气流将垃圾聚集在第二副吸尘口正对的位置,这样可实现重垃圾的快速拾取,且提高了垃圾拾取的可靠性。
[0043]在道路清扫车上采用本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具体工作方式如下:
[0044]在道路清扫车中速、高速清扫时,夹带垃圾的中速、高速气流,进入气流控制板下方的气流导流通道,受气流控制板底部工作面的形状及位置的影响,扰动气流,使气流出现湍流,并在导流翼片的作用下,向纵向中心方向偏移,在气刀产生的气流和吸尘风机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夹带垃圾的气流转弯加速向上流动,经主吸尘口进入到垃圾过渡收集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相对较重的垃圾向后被抛入到垃圾收集槽内,进入到垃圾收集槽内的垃圾经第一副吸尘口和第一副吸尘管路进入到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而其余的垃圾经主排尘口直接进入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这样,在中速或高速的行驶工况下,就实现了路面垃圾的气流驱动式拾取。在该种工作模式下,第一电动阀门开启,而第二电动阀门关闭。
[0045]在道路清扫车低速清扫时,夹带垃圾的气流,进入气流控制板下方的气流导流通道,在辅助吹起系统吹出的气流推动下,加速并向气流控制板的纵向中心方向偏移,在气刀产生的气流和吸尘风机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夹带垃圾的气流向主吸尘口流动,其中相对较重的垃圾经第二副吸尘口和第二副吸尘管路进入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而其余的垃圾经主吸尘口进入垃圾过渡收集箱内,然后,经主排尘口直接进入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这样,在低速的行驶工况下,就实现了路面垃圾的气流驱动式拾取。在该种工作模式下,第二电动阀门开启,而第一电动阀门关闭。
[0046]—种道路清扫车,所述道路清扫车在底盘的下方安装有上述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
[004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气流控制板,气流控制板设置在道路清扫车的底盘下方靠近车头的位置,气流控制板的底面和后侧面分别形成底部工作面和后侧部工作面,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由前、后两平面段和设在中部的上凹曲面段构成,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与路面之间形成供道路清扫车行驶产生的反向气流通过的气流导流通道; 包括垃圾收集罩,垃圾收集罩设置在气流控制板的后方,垃圾收集罩与气流控制板的后侧面围成垃圾过渡收集箱,垃圾过渡收集箱的底部设有与气流导流通道连通的主吸尘口,在主吸尘口远离气流控制板的一侧安装有气刀,气刀通过管路与外设的供气装置连接,气刀吹出的气流射向路面,形成阻止经气流导流通道的反气流从车尾排出的风屏;在垃圾过渡收集箱的顶部设有主排尘口,主排尘口通过垃圾过渡收集箱的内腔与主吸尘口形成上下连通,主排尘口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连通;在垃圾过渡收集箱内位于气刀的后部设置有用于暂存重垃圾的垃圾收集槽,在垃圾收集罩的后侧壁上对应于垃圾收集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副吸尘口,第一副吸尘口通过第一副吸尘管路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相连通,形成第一副吸尘通路,在第一副吸尘管路上安装有第一电动阀门; 包括辅助吹气系统,所述辅助吹气系统在道路清扫车处于低速运行的状况下,从气流控制板的下方两侧形成由车头至车尾方向、由上至下、且由两侧向中部的吹起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流控制板与垃圾收集罩固连为一体,两者通过位置控制机构以上下可调节的方式设置在道路清扫车的底盘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控制机构采用液压缸或气缸,液压缸或气缸的一端与道路清扫侧的底盘相连接,液压缸或气缸的另一端与气流控制板或垃圾收集罩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流控制板的前、后平面段上均对称布置有导流翼片,沿着从车头到车尾的方向,导流翼片由道路清扫车的两侧向中部内倾斜设置,使通过的气流向中心形成收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吹气系统包括固定在气流控制板两侧的左侧吹气管和右侧吹气管,在两侧吹气管上沿管长方向设置有多个吹气孔或安装有多个吹气喷嘴,两侧的吹气管通过送气管路与外设的补气装置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刀的上端部与垃圾收集罩的对应部位形成铰连接,在气刀与垃圾收集罩之间还设有能调节气刀相对于路面的安装角度的气刀驱动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驱动件可采用液压缸或气缸。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刀为多个气刀的拼接组合结构,每个气刀对应一组独立的气刀驱动件,多个气刀吹出的气流形成的风屏由两侧向中部呈收拢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流控制板的底部工作面和后侧部工作面之间的过渡边角部位设置有倾斜的第二副吸尘口,第二副吸尘口通过第二副吸尘管路与道路清扫车的垃圾收集箱相连通,形成第二副吸尘通路,在第二副吸尘管路安装有第二电动阀门。10.—种道路清扫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清扫车在底盘的下方采用了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用于道路清扫车的气流驱动拾尘装置。
【文档编号】E01H1/08GK106087832SQ201610605714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5日 公开号201610605714.4, CN 106087832 A, CN 106087832A, CN 201610605714, CN-A-106087832, CN106087832 A, CN106087832A, CN201610605714, CN201610605714.4
【发明人】陈志华
【申请人】陈志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