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手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050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扳手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扳手构造,更具体而言之,藉由将控制齿制设呈具平切面及弧面型态,使其兼具有换向顺畅及卡制效果良好的作用。
请参阅

图1所示,此为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84210462号的一般常用棘轮扳手,该种类具有转换卡制方向功能的棘轮扳手,通常其组成构件较多且构件组配方式较为复杂;因此虽然其具有使用方便的显著功效,然而其在产业的构件组配及材料生产制造成本上偏高;请参阅图2所示,此为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85205845号,构造较为精简的棘轮扳手,该种棘轮扳手虽然构造简单,于产业的组配也较为容易,然而,由于不具转向的功能,因此于操作者的使用上产生相当的不便;请参阅图3所示,此为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87209574号的扳手构造,其中该卡制装置是由一定位块11、一弹簧12及一调整块13所组成,该定位块11是在一头部一侧设有一凸柱,而其外侧端上设有数个单向棘齿111,据以藉该棘齿111卡制扳手10驱动块14外周的卡齿141遂行扳手的作动;然而,该调整块13带动定位块11转动时,单向棘齿111与卡齿141间,容易因齿间靠抵过于密合且尖锐,造成齿间卡抵(制)而转动无法顺畅。
所以针对以上严重的缺陷,在求理想、实用与进步的今日,诚为一极待努力追求改善的目标;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乃经详细思索,并累积多年从事塑胶商品的贩制与研究开发的经验,终得以开发出一种扳手构造改良,使得以改善常用的缺失。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扳手构造,藉由将控制齿制设呈具平切面及弧面型态,使其兼具有换向顺畅及卡制效果良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扳手构造,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组成构件较一般具转向功能的棘轮扳手为精简,因此在构件的使用维护、故障的排除上也较为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扳手构造,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是分为一头部及一柄部,其中头部中间成型有一容置空间,并以一环型棘轮设置于容置空间,环型棘轮外缘周侧设有棘齿,于板手头部内侧凹设一设置空间,该设置空间的一侧为开口侧,开口侧与容置空间是为相连通;一控制杆,其一端是成形有一控制齿,且控制杆上杆设有一连结部;该控制杆是设置于扳手头部的设置空间内,且令控制杆的控制齿位于开口侧与环型棘轮相齿合;一转向套,其是为具有一套置空间,于转向套的一端成形有一卡制部;于控制杆上套设一弹簧后与转向套相套合,使控制杆位于转向套的套置空间,且令控制杆的连结部与卡制部相套合连结;其特征在于控制杆的控制齿其一侧是为弧面,而另一侧为平切面,该平切面是与棘齿呈相靠合状态,于控制杆的连结部与转向套的卡制部相套合后,控制杆得以藉弹簧于套置空间遂行位移,且经由转动转向套一预定角度得以带动控制杆遂行相对的转动,据使控制杆的控制齿转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构造,由于操作实施时,藉由将控制齿制设呈具平切面及弧面型态,使其兼具有换向顺畅及卡制效果良好的作用。
关于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它的功效,现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相信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目的、特征及其它的优点,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图1是常用的具转向功能的棘轮扳手示意图;图2是常用的棘轮扳手示意图;图3是另一常用棘轮扳手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1图是为图3容置槽的放大示意图;图4.2图是为图3固定槽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操作示意图(一);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操作示意图(二);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换向操作示意图图号部分10.扳手 11.定位块111.棘齿 12.弹簧13.调整块 14.驱动块141.卡齿20.扳手本体 21.头部211.容置槽22.柄部23.容置空间 24.环型棘轮241.棘齿 25.固定环251.固定槽26.C型弹片27.设置空间 28.连接孔30.控制杆 31.控制端32.控制齿 321.弧面322.平切面33.缓冲部34.挡缘 35.连结端40.转向套 41.套置空间42.卡制部 50.弹簧首先请配合参阅图4、图4.1、图4.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扳手构造,其主要包括其中该扳手本体20,是可分为一头部21及一柄部22,其中头部21中间成型有一容置空间23,并以一环型棘轮24设置于容置空间23,环型棘轮24外缘周侧设有棘齿241,于环型棘轮24设置于容置空间23后再以一固定环25配合一C型弹片26作环型棘轮24的固设,其中C型弹片26是容设于固定环25其周侧边缘所制设的固定槽251及扳手头部内侧所制设的容置槽211内,于扳手头部21内侧凹设一有设置空间27,该设置空间27之中段是为较开阔的腹部,而腹部的一侧为与容置空间23相连通的连接孔28,腹部的另一侧为底部;该控制杆30,其前端为控制端31,控制端31上成形有控制齿32,控制齿32其一侧是为具有倾斜角度的弧面321(近于圆弧面),而另一侧为平切面322,继控制端31的后为控制杆30的中段设有缓冲部33,由于控制端31的外径是为较缓冲部33的外径为大,于控制端31与缓冲部33相连接处形成有一挡缘34,而继缓冲部33之后为控制杆30的尾端设有连结端35,连结端35是呈半圆体状;控制杆30设置于扳手头部21的设置空间27内时,令控制齿32的平切面322位于开口侧与环型棘轮24相齿合;该转向套40,其是为具有一套置空间41,于转向套40的一端成形有一卡制部42,该卡制部42是为呈半圆孔型态;于控制杆30的缓冲部33套设有一弹簧50,弹簧50的一端与挡缘34相靠抵,再将转向套40与控制杆30相套合,而控制杆30呈半圆体的连接端与转向套40呈半圆孔的卡制部42相卡制套合,此时弹簧50的另一端与转向套40的卡制部42外侧壁面相靠抵;那么以上所述,即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各相关元件的相互关系位置及其构造的概述。
其次,再将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动作原理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以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特征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
请复参阅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各构件在组配上相当容易,仅需将弹簧50置于转向套40的套置空间41,而转向套40置于扳手本体20的设置空间27内,再将控制杆30由容置空间23中的连接孔28穿入,令控制杆30的连结端35与转向套40的卡制部42相卡制套合,此时弹簧50的一端与挡缘34相靠抵;于控制杆30与转向套40套置结合完成后,将环型棘轮24置于容置空间23,且令控制杆30其控制齿32的平切面322与棘齿241相靠抵齿合,最后再将固定环25及C型弹片26配置于头部21一侧,即完成本实用新型各构件的组设;请参阅图5所示,于控制齿32的平切面322与棘齿241相靠合状态,而扳手柄部22遂行右向转动施力时(如图所示作逆时针转动施力),控制齿32的平切面322与棘齿241相紧密靠合,此时环型棘轮24无法转动而呈上卡制状态;请参阅图5、图6所示,于扳手柄部2 2遂行左向转动施力时(如图5所示作顺时针转动施力),棘齿411与控制齿32的弧面321相靠抵并往控制齿32的侧边推抵,因此环型棘齿241顺着弧面321移动(如图6所示),并压抵控制杆30往套置空间41内溃缩,因此控制杆30的缓冲部33受连动往套置空间41内移动,此时环型棘轮24得以逆向转动而呈解除卡制状态;请参阅图5、图7所示,原本控制齿32的平切面322是与棘齿241的左齿面相靠合,(如图5所示);于转向套40转动一预定角度180度时,控制齿32其平切面322与弧面321靠合的棘齿241壁面得以互换,也即控制齿32的平切面322转换成与棘齿241的右齿面相靠合(如图7所示)。因此棘轮扳手得以遂卡制方向的转换,藉此达成扳手换向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扳手构造,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是分为一头部及一柄部,其中头部中间成型有一容置空间,并以一环型棘轮设置于容置空间,环型棘轮外缘周侧设有棘齿,于板手头部内侧凹设一设置空间,该设置空间的一侧为开口侧,开口侧与容置空间是为相连通;一控制杆,其一端是成形有一控制齿,且控制杆上杆设有一连结部;该控制杆是设置于扳手头部的设置空间内,且令控制杆的控制齿位于开口侧与环型棘轮相齿合;一转向套,其是为具有一套置空间,于转向套的一端成形有一卡制部;于控制杆上套设一弹簧后与转向套相套合,使控制杆位于转向套的套置空间,且令控制杆的连结部与卡制部相套合连结;其特征在于控制杆的控制齿其一侧是为弧面,而另一侧为平切面,该平切面是与棘齿呈相靠合状态,于控制杆的连结部与转向套的卡制部相套合后,控制杆得以藉弹簧于套置空间遂行位移,且经由转动转向套一预定角度得以带动控制杆遂行相对的转动,据使控制杆的控制齿转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扳手构造,其主要是藉由将控制齿制设呈具平切面及弧面型态,使其得以藉由控制齿的平切面形成与棘齿间达成卡制效果良好的型态,而以控制齿的弧面形成换向效果顺畅的作用。
文档编号B25B13/04GK2411082SQ0020138
公开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27日
发明者杨颜惠雯 申请人:杨颜惠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