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082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液压动力钳上的阀。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上紧和松开管路螺旋的液压动力钳上的阀。
背景技术
油田金属管路之间通常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上紧和松开这种螺旋连接一般采用液压动力钳。现有的液压动力钳在实施上紧和松开动作时油马达的供油压力是一致的。因此其存在以下弊端,如果设计供油压力满足松开管路螺旋的要求,上紧时该压力偏大,非常容易损坏管路的螺丝和螺母。而如果为了避免这种损坏将油压降低,则很难松开螺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在实施上紧操作时可溢流分压的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用于克服上述已有产品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包括阀体和开设在阀体上的上部油口、下部油口,其特别之处在于在阀体的一侧开设有带有阀腔盖的阀腔,上部油口和下部油口分别通过油道与该阀腔连通,并在其中一条油道的入腔口安装有单向阀。
所说的单向阀为一锥形阀堵,其后端与阀腔盖之间安装有弹簧。
阀腔盖为内端旋入阀腔内部的螺纹套,并在该螺纹套内滑动安装有活塞,
所述弹簧的后端安装在该活塞内。
在活塞后端外侧设置有调整螺栓,其穿过阀腔盖并与之螺纹配合。
采用本技术方案后,动力钳上紧管路螺旋时,当油压达到设定值(松开管路螺旋所需要的力大于上紧力,所以该设定值小于松开时的压力值)时,进油口的部分液压油通过阀内的油道顶开单向阀即锥形阀堵,经过阀腔和回油道流入到出油口,从而起到溢流分压作用,有效保护管路的螺丝和螺母不受损坏。而当动力钳松开管路螺旋时,进油口和出油口互换,锥形阀堵受力封堵阀内油道,确保油压不受影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阀体2右侧开设有阀腔7,阀腔7的阀腔盖8为一螺纹套,该螺纹套与阀体2螺纹配合并加有密封圈。螺纹套深入到阀腔7内的部分内装有一在螺纹套内滑动的活塞11,活塞11与螺纹套之间也安装有密封圈。弹簧12安装在弹簧座13上,弹簧12的后端安装在活塞11内,弹簧座13前端与单向阀6即锥形阀堵连接。
上部油口3与阀腔7之间通过回油道4连通,下部油口14与阀腔7之间通过纵向卸油道15和横向卸油道5连通。锥形阀堵的前端封堵在横向卸油道5的腔口处。
本实用新型用四个螺栓通过安装螺孔1固定在油马达上或者油马达的连接件上,上、下部油口两侧分别对应连接在油马达和换向阀相应的油口上。液压动力钳实施上紧动作时,下部油口14进油,当油压达到设定压力值时,液压油将锥形阀堵顶开,经过阀腔7和回油道4流入到出油口即上部油口3,从而起到溢流分压作用,限制上紧力,保护管路螺旋不受损坏。而松开回油时,进油口和出油口互换,即上部油口3进油,液压油从回油道4进入阀腔7,锥形阀堵受力封堵横向卸油道5,确保油压不受影响。
调整螺栓9穿过螺纹套,前端顶在活塞11后端外侧。由于调整螺栓9与螺纹套是螺旋配合,旋拧调整螺栓9可使之进退,用以调整弹簧12的长度和回弹力,亦即液压油顶开锥形阀堵的压力值。调整到位后,用紧固螺母10锁紧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包括阀体(2)和开设在阀体(2)上的上部油口(3)、下部油口(14),其特征在于在阀体(2)的一侧开设有带有阀腔盖(8)的阀腔(7),上部油口(3)和下部油口(14)分别通过油道与该阀腔(7)连通,并在其中一条油道的入腔口安装有单向阀(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单向阀(6)为一锥形阀堵,其后端与阀腔盖(8)之间安装有弹簧(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其特征在于阀腔盖(8)为内端旋入阀腔(7)内部的螺纹套,并在该螺纹套内滑动安装有活塞(11),所述弹簧(12)的后端安装在该活塞(11)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其特征在于在活塞(11)后端外侧设置有调整螺栓(9),其穿过阀腔盖(8)并与之螺纹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压动力钳上紧保护阀,在阀体(2)的一侧开设有带有阀腔盖(8)的阀腔(7),上部油口(3)和下部油口(14)分别通过油道与该阀腔(7)连通,并在其中一条油道的入腔口安装有单向阀(6)。动力钳上紧管路螺旋时,当油压达到设定值(该设定值小于松开时的压力值)时,进油口的部分液压油通过阀内的油道顶开单向阀即锥形阀堵,经过阀腔和回油道流入到出油口,从而起到溢流分压作用,有效保护管路的螺丝和螺母不受损坏。
文档编号B25B13/50GK2804451SQ20052008406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9日
发明者孙文昌 申请人:孙文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