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82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持治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治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夹持待剪切塑料镜片的夹持治具。
背景技术
塑料镜片因其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通常,塑料镜片由射出成型法制作而成。塑料镜片的制造流程通常为由射出成型机射出塑料镜片与料头相连的半成品,再由机械手臂将该半成品从射出机取出,并放置于镜片剪切机中的承载座上,然后由上、下两片经过加温的刀具沿半成品中对应浇口的料头部位剪切分离出塑料镜片与料头。但是,镜片剪切机上的承载座一般只能对半成品起到承载定位的作用,而不能同时起到较好的夹持作用。由此,使得承载于承载座上的半成品与承载座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进而易导致注射成型件在剪切时受刀具的作用而产生晃动,影响塑料镜片成型品切口的一致性,当晃动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剪切到塑料镜片成型品,从而造成不良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实现的、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夹持治具。一种夹持治具包括一个外筒,及一个内筒。所述外筒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外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一缺口,每一所述第一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一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二侧面。 所述内筒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二缺口,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三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四侧面。所述内筒收容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外筒的开口与所述内筒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内筒可以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相应的第一缺口。所述夹持治具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时,所述弹性元件形变产生使所述内筒回转的弹性回复力,此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使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夹持治具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所述夹持治具同时具备定位与夹持的作用,承载待剪切的塑料镜片与料头相连的半成品时,可确保半成品在镜片剪切机上的稳定性,有利于获得切口一致的塑料镜片成型品,提高塑料镜片成型品的良率。其二,所述夹持治具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安装使用。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示意图,所述夹持治具包括一个外筒、一个内筒及一个弹簧。
图2是图1所示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外筒与内筒及弹簧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夹持治具夹持待夹持物前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夹持治具夹持待夹持物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所述夹持治具包括一个外筒、一个内筒及一个弹簧。
图8是图7所示的外筒与内筒及弹簧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的分解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外筒10、210、310
第一开口11、211、311
笛一總弟 漸12,22
Λ-Λ- ~·上山弟一兄而13、213、313、23、223、323
第一缺口16、216、316
第一夹持部17,317
配合孔18、218、318
内筒20、220、320
第二开口21、221、321
第二缺口26,226,326
第二夹持部27,327
凸板28
弹簧30,230,330
弹簧的第一端31
弹簧的第二端32
半成品80
塑料镜片82
料头84
流道凝料86
夹持治具100、200、300、400
第一侧面171
第二侧面172
孔壁181
突起182
安装孔186
轴228,328
第三侧面271第四侧面272导入面275第一凹槽319第二凹槽3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治具100,其包括一个外筒10,一个内筒20,及两个弹簧30。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筒10与所述内筒20皆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圆筒。所述内筒20收容于所述外筒10内,所述内筒20的开口朝向与所述外筒10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内筒20的轴线与所述外筒10的轴线相重合,且所述内筒20可以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10转动。所述外筒10具有一个第一开口 11,及相对的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其中,所述第一端12为具有所述第一开口 11的一端,所述第二端13为封闭端。所述外筒10靠近第一端12的部分具有四个第一缺口 16与四个第一夹持部17,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 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缺口 16,即所述四个第一缺口 16与所述四个第一夹持部17沿所述外筒10的圆周方向相互间隔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沿所述外筒10的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一侧面171另一侧具有一个第二侧面172,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中相对的第一侧面171与第二侧面172间隔着一个所述第一缺口 16。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夹持部17均为“门”形结构,每一个所述第一缺口 16 均为“U”形结构。所述第一夹持部17的第一侧面171与第二侧面172平行于所述外筒10 的轴线。所述第一缺口 16的两侧即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17中相对的一个第一侧面171与一个第二侧面172。进一步地,所述外筒10的第二端13朝向所述第一开口 11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配合孔18。所述配合孔18的底部靠近孔壁181的位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突起182。所述两个突起182分别设有一个开口朝向孔壁181的安装孔186,所述两个安装孔186的开口朝向相背离,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86为盲孔,当然,所述安装孔186也可以为通孔。所述内筒20具有一个第二开口 21,及相对的第一端22与第二端23。其中,所述第一端22为具有所述第二开口 21的一端,所述第二端23为封闭端。所述第一端22具有四个第二缺口 26与四个第二夹持部27,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缺口沈,即所述四个第二缺口沈与所述四个第二夹持部27沿所述内筒20的圆周方向相互间隔分布。每一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沿所述内筒20的圆周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三侧面271与一个第四侧面272,相邻的任意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中相对的第三侧面 271与第四侧面272间隔着一个所述第二缺口 26。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27均为“门”形结构,每一个所述第二缺口沈均为“U”形结构。所述第二夹持部27的第三侧面271与第四侧面272平行于所述内筒20的轴线。所述第二缺口 26的两侧即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27中相对的一个第三侧面271与一个第四侧面272。优选地,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靠近所述第二开口 21的部分设置有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三侧面271倾斜的导入面275,所述导入面275朝向所述第二开口 21,且与平行于所述内筒20的轴线的第四侧面272相斜对。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面275对应地处于所述外筒10中由同一个第一缺口 16间隔的第一侧面171与第二侧面172之间,即从径向看,所述导入面27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外筒10中由同一个第一缺口 16间隔的第一侧面171与第二侧面172之间。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导入面275朝向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由此,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可以形成一个夹持结构,而所述导入面275则可以形成导向部分,待夹持物可以沿所述导入面275导入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之间。当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相向靠近时,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实现夹持动作;当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背向远离时,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实现松开动作。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入面275为斜面,当然,所述导入面275也可以为曲面,如凸面或凹面,只要待夹持物可以沿所述导入面275导入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 10的第二侧面172之间即可。进一步地,所述内筒20的第二端23背离所述第二开口 21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凸板观。所述凸板观与所述配合孔18配合,所述凸板观可以插入所述配合孔18内。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0为弧形管状压缩弹簧,所述两个弹簧30的第一端31分别设置于所述外筒10的两个安装孔186内。所述弹簧30沿所述配合孔18的圆周方向延伸,每一所述弹簧30的第一端31插入并固定于一个所述安装孔186, 每一所述弹簧30的第二端32与所述凸板观接触。所述内筒20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 10转动时,所述凸板观的沿所述内筒20的转动方向压缩所述弹簧30。所述内筒20的凸板观插入所述外筒10的配合孔18后,凸板观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两个弹簧30相接触。当所述内筒20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10转动时,所述凸板观沿所述内筒20的转动方向压缩所述弹簧30,所述弹簧30因形变而产生使所述内筒20回复原有状态的回复力,此回复力使所述第一夹持部17的第二侧面172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7的第三侧面271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所述第一夹持部17的第二侧面172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7的第三侧面271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筒10与所述内筒20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外筒10与所述内筒2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外筒10与内筒20皆为六边形,或者外筒10为圆形,内筒20为六边形。同时,所述外筒10与所述内筒20也可以开设其他数量的缺口,如,在所述外筒10与所述内筒20分别开设六个或八个缺口,且所述内筒20的导入面275也可以只设在相对的两个第二缺口 26。只要所述外筒10与所述内筒20相对转动时能配合实现夹持作用即可。请参阅图4与图5,为所述夹持治具100承载待剪切的塑料镜片82与料头84相连的半成品80的工作状态示意图。该半成品80具有四个成型的塑料镜片82及料头84中四个对应流道的流道凝料86。机械手臂(图未示)从注射机上取出半成品80,并将其放至所述夹持治具100上, 料头84中四个对应流道部分的流道凝料86分别接触内筒20的四个导入面275,如图4所示半成品80在机械手臂的作用下对内筒20的导入面275施加一个下压力,在此下压力的作用下,内筒20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10转动,使弹簧30受压变形产生一个回转扭力,即回复力。同时,料头84中的流道凝料86在机械手臂的作用下沿导入面275向下滑动至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之间。在弹簧30的回复力作用下,所述内筒20的第三侧面271与所述外筒10的第二侧面172夹持住流道凝料 86,并定位好料头84,如图5所示,此时即可对半成品80进行剪切,以分离塑料镜片82与料头84。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夹持治具100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针对具有不同数量塑料镜片82及流道凝料86的半成品80,可采用具有相应数量缺口的夹持治具100。请参阅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夹持治具200,其包括一个外筒210、 一个内筒220及一个弹簧230。所述夹持治具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100的主要区别在于弹簧230 的形状结构,及外筒210、内筒220与弹簧230的配合方式不同。所述外筒210的第二端213朝向第一开口 21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个配合孔218, 所述配合孔218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100中的配合孔18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配合孔218的底部没有配合孔18中突起182。所述内筒220的第二端223背离第二开口 221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轴228,所述轴 228与所述外筒210的配合孔218配合。所述弹簧230为管状扭转弹簧,其套设于所述内筒的轴2 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弹簧230的一端可以固定或卡设于轴228,另一端可以固定或卡设于所述配合孔218。由此,内筒220绕其轴线相对于外筒210转动时,弹簧230受到扭转力的作用发生形变而产生回复力,此回复力即可使内筒220的第三侧面271与外筒210的第二侧面172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所述第三侧面271和所述第二侧面172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夹持治具200的工作状态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100 的工作状态相同。请一并参阅图7与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夹持治具300,其包括一个外筒310、一个内筒320及两个弹簧330。所述夹持治具3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100的主要区别在于弹簧330 的形状结构,及外筒310、内筒320与弹簧330的配合方式不同。所述外筒310的第二端313朝向第一开口 31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个配合孔318, 所述配合孔318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100中的配合孔18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配合孔318的底部没有配合孔18中突起182。进一步地,所述配合孔318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开设有背离所述外筒310的圆心的两个相对的第一凹槽319。所述内筒320的第二端323背离第二开口 321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轴328,所述轴328与所述外筒310的配合孔318配合。进一步地,所述轴328的外壁上与所述第一凹槽319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朝向所述内筒320的圆心的两个第二凹槽329。所述第一凹槽319与所述第二凹槽3 对应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弹簧330为弧形管状压缩弹簧,其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19与所述第二凹槽 329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弹簧330的一端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319内,另一端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329内。由此,内筒320绕其轴线相对于外筒310转动时,所述弹簧 330沿所述内筒320的转动方向发生变形而产生回复力,此回复力即可使内筒220的第三侧面271与外筒210的第二侧面172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所述第三侧面271和所述第二侧面172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夹持治具300的工作状态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治具100 的工作状态相同。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凹槽319也可以设置于外筒310的第一夹持部的内壁,而所述第二凹槽3 可以相应地设置于内筒320的第二夹持部的外壁。可以理解的是,弹簧的结构、安装形式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只要弹簧配合外筒及内筒能产生使内筒回复原有状态的回复力,并使内筒的第一侧面与外筒的第二侧面配合实现夹持或松开动作即可。可以理解的是,以上第一实施例中的夹持治具100、第二实施例中的夹持治具200 及第三实施例中的夹持治具300均具有导入面275,由此,在机械手臂的作用下待夹持物可以沿导入面275自动导入内筒的第三侧面271与外筒的第二侧面172之间。请参阅图9,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治具400,其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夹持治具100、第二实施例的夹持治具200及第三实施例的夹持治具300的组成及结构基本相同,所述夹持治具400同样包括外筒410、内筒420及弹簧(图未标示),而且,其中弹簧的形状结构,及外筒410、内筒420与弹簧的配合方式也相同。夹持治具400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内筒420没有设置导入面。由此,为了将待夹持物放入内筒的第三侧面271与外筒的第二侧面172之间实现固定与定位,需要先手动的撑开内筒的第三侧面271与外筒的第二侧面172,直到第三侧面271与第二侧面172之间的空间足够收容待夹持物中的流道凝料,放入待夹持物后,内筒420在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向原有状态回转,使得第三侧面271与第二侧面172形成夹持结构,即可对待夹持物起到夹持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夹持治具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所述夹持治具同时具备定位与夹持的作用,承载待剪切的塑料镜片与料头相连的半成品时,可确保半成品在镜片剪切机上的稳定性,有利于获得切口一致的塑料镜片成型品,提高塑料镜片成型品的良率。其二,所述夹持治具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安装使用。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夹持治具,其包括一个外筒,其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外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一缺口,每一所述第一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一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二侧面;及一个内筒,其具有一个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具有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内筒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夹持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一个第二缺口, 每一所述第二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个第三侧面,另一侧具有一个第四侧面;所述内筒收容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外筒的开口与所述内筒的开口朝向相同,所述内筒可以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治具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时,所述弹性元件形变产生使所述内筒回转的弹性回复力,此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使第一夹持部的第二侧面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为同轴的圆筒,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的第二端皆为封闭端,所述外筒的第一夹持部的数量与所述内筒的第二夹持部的数量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至少一个第三侧面靠近开口的部分设置有一个相对于所述外筒的第一侧面且朝向开口的导入面,所述导入面对应地处于所述外筒中同一个第一缺口两侧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第二端朝向开口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底部靠近孔壁的位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突起,所述两个突起分别设有一个朝向孔壁的安装孔,所述两个安装孔的开口相背离;所述内筒的第二端背离开口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凸板,所述凸板与所述配合孔配合;所述两个安装孔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沿所述配合孔的圆周方向延伸,每一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另一端与所述凸板接触;所述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时,所述凸板沿所述内筒的转动方向压缩所述弹性元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第二端朝向开口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配合孔;所述内筒的第二端背离开口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与所述配合孔配合的轴;所述弹性元件为管状扭簧,其套设于所述轴上,所述管状扭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内筒, 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外筒,所述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时扭转所述管状扭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扭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轴,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配合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外筒的内壁与所述内筒的外壁之间,且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内筒,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外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开设有背离所述外筒的圆心的第一凹槽,所述内筒的外壁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朝向所述内筒的圆心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对应配合形成一个收容空间,所述弹性元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时所述弹性元件沿所述内筒的转动方向产生变形。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第三侧面均设有所述导入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夹持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均为“门”形结构,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平行于所述外筒的轴线,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平行于所述内筒的轴线。
全文摘要
一种夹持治具包括一外筒及一内筒。所述内筒收容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可绕其轴线相对于所述外筒转动。外筒与内筒均具有至少一开口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为具有开口的一端。外筒与内筒的开口朝向相同。外筒与内筒的第一端均具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夹持部,相邻的两个夹持部之间形成一缺口。每一夹持部沿圆周方向的一侧具有一侧面,另一侧具有另一侧面。夹持治具进一步包括设置于外筒与内筒之间的弹性元件。内筒绕其轴线相对于外筒转动时,弹性元件形变产生使内筒回转的弹性回复力,此弹性回复力使外筒的夹持部的一侧面和内筒的夹持部的一侧面之间形成一个夹持力,从而外筒的夹持部和内筒的夹持部之间可以夹持待夹持物。
文档编号B26D7/02GK102233595SQ201010160979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
发明者李欣和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