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便携机及计算机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5757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便携机及计算机程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车辆用通信系统、构成该车辆用通信系统的车载机、便携机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不使用机械钥匙而进行车门的上锁及解锁的车辆用通信系统正在实用化。具体而言,通过使用了使用者持有的便携机的无线遥控操作而进行车门的上锁或解锁的无钥匙进入系统、持有便携机的使用者仅通过接近车辆或者握住车门把手就能进行车门的解锁的智能进入(smart entry:注册商标)系统等正在实用化。

另外,不使用机械钥匙而进行车辆的发动机起动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也正在实用化。具体而言,持有便携机的使用者仅通过按下发动机起动按钮就能进行发动机的起动的智能起动系统正在实用化。

在以上的通信系统中,车载机通过无线信号而与便携机进行通信,在进行了认证之后进行与开锁、上锁、发动机起动等预定动作相关的控制,但是为了防止不正确的操作,在该动作实施前进行便携机是否存在于预定位置的确认。作为便携机的位置的确认方法,已知有专利文献1、2、3等记载的方法。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位置检测方法,从车室内用天线及车室外用天线向车室内及车室外发送信号,根据便携机对于哪个信号进行了响应,来判定便携机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无钥匙进入装置,便携机接收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的信号,根据便携机接收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便携机的位置。专利文献2的车载机预先存储有用于判定便携机的位置的数据。具体而言,将便携机配置在沿着车室内外交界面的内侧的多个部位,通过便携机接收从与车载机连接的多个发送天线发送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便携机的位置判定用)的信号,测定该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同样,将便携机配置在沿着车室内外交界面的外侧的多个部位,通过便携机接收从与车载机连接的多个发送天线发送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测定该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车载机预先存储有包含使便携机沿着车室内外交界面的内侧而测定出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的车室内数据组和包含使便携机沿着车室内外交界面的外侧而测定出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的车室外数据组。

便携机在无钥匙进入系统的动作时,测定从所述多个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将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向车载机发送。车载机接收从便携机发送的接收信号强度,通过马氏距离来判定由便携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接近车室内数据组和车室外数据组中的哪一个。在接收信号强度接近车室内数据组的情况下,车载机判定为便携机处于车室内,在接收信号强度接近车室外数据组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处于车室外。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具有与专利文献2同样的结构的无钥匙进入装置。在专利文献3的无钥匙进入装置中,使用便携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便携机是否位于车室内外交界面的附近。在接收信号强度处于预定区间内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位于车室内外交界面的附近,与专利文献2同样地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在接收信号强度处于所述预定区间外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从车室内外交界面离开,根据接收信号强度的强弱来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832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6732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67325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为了使用专利文献1的方法准确地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而在车辆的内外交界处明确地区分外部和内部那样,需要调整从车室内用天线及车室外用天线发送的信号的物理强度,存在难以物理地进行上述调整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使用沿着车室内外交界面的内侧及外侧配置便携机而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车室内数据组及车室外数据组来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因此若便携机从所述车室内外交界面离开,则存在便携机的位置判定精度变差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根据便携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处于预定区间内来切换便携机的位置判定方法,但是由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动而可能会选错位置判定方法。若选错位置判定方法,则存在便携机的位置判定精度变差的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在通过便携机接收从车辆侧的多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并利用了由该便携机测定出的该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便携机的位置判定中,能够抑制各种调整所需的工时的增大,无论便携机是否处于车室内外交界面附近都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的车辆用通信系统、构成该车辆用通信系统的车载机、便携机以及计算机程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具备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的车载机及接收从该车载机发送出的信号并发送与接收到的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的便携机,所述便携机具备:测定部,测定从所述多个天线分别发送出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及发送部,发送包含该测定部测定出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所述车载机具备:车载接收部,接收从所述便携机发送出的响应信号;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及判定部,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车载机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并接收根据该信号而从外部设备发送出的响应信号,所述车载机具备:车载接收部,接收从所述多个天线分别发送出的信号的包含所述外部设备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所述外部设备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及判定部,判定所述外部设备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便携机接收从车辆发送的多个信号,并发送与接收到的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所述便携机具备:测定部,测定所述多个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该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自身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及判定部,判定自身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基于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且便携机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该便携机是否处于车室内,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所述计算机作为区域内外判定部及判定部发挥功能,该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该判定部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另外,本申请不仅可以作为具备这样的特征的处理部的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及便携机来实现,而且也可以作为以上述特征的处理为步骤的车辆通信方法来实现,或者可以作为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步骤的程序来实现。而且,可以作为用于实现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及便携机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来实现,或者作为包含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及便携机的其他系统来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提供在通过便携机接收从车辆侧的多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并利用了由该便携机测定出的该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便携机的位置判定中,能够抑制各种调整所需的工时的增大,无论便携机是否处于车室内外交界面附近都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的车辆用通信系统、构成该车辆用通信系统的车载机及便携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一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车载机的一构成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便携机的一构成例的框图。

图4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区域的俯视图。

图4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区域的正视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5B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6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区域的俯视图。

图6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区域的正视图。

图7A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7B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8A是表示第三区域的概念图。

图8B是表示第四区域的概念图。

图9是表示与车室内空间对应的区域的概念图。

图10是表示对于操作要求的处理的次序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室内外判定子例程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的坐标图。

图13A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比较例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13B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比较例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14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比较例区域的俯视图。

图14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比较例区域的正视图。

图15A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比较例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15B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比较例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16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比较例区域的俯视图。

图16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比较例区域的正视图。

图17A是表示比较例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的坐标图。

图17B是表示比较例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的坐标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车室内外判定子例程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判定式的曲线及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的坐标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车室内外判定子例程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而且,可以将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任意组合。

(1)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具备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的车载机及接收从该车载机发送出的信号并发送与接收到的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的便携机,所述便携机具备:测定部,测定从所述多个天线分别发送出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及发送部,发送包含该测定部测定出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所述车载机具备:车载接收部,接收从所述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及判定部,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车载机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该信号是用于判定便携机的位置的信号。便携机接收从各天线发送出的信号,测定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将包含测定而得到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发送。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根据便携机相对于车辆的位置而变化。

车载机接收从便携机发送出的响应信号。车载机的区域内外判定部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以下将区域内外判定部的所述判定称为内外判定。所述多个区域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各区域的交界的一部分高精度地沿着要进行内外判定的区域的一部分的交界,但是各区域的交界与车室内空间的交界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各区域中,能抑制用于判定便携机位于交界面的内侧、外侧的参数生成所需的工时。

在本申请的判定部中,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例如在便携机处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该便携机在所述多个区域的内外判定中全部处于内侧。在便携机处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外侧的情况下,判定为该便携机处于所述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外侧。所述多个区域在使全部组合时,高精度地沿着要进行便携机是处于车室的内侧还是处于外侧的判定的区域的交界那样生成,因此在要进行该判定的区域中,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位于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以下,将判定部的便携机的位置的判定称为车室内外判定。

另外,本申请的车室内空间不必与车室的空间完全一致,不必没有遗漏地包含车室整体。

另外,无需在车室内空间的内外交界的全部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只要没有问题,则在所述内外交界的一部分存在车室内外判定精度差的部分的实施形态也包含在本申请的实施形态中。

(2)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交界面。

在本申请中,所述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交界面。因此,通过进行该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与其他部分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至少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附近的车室内外判定。

另外,该交界面不必与车室的内侧面完全一致。例如,交界面可以处于构成车室的侧壁的内部,也可以是沿着该侧壁的外表面的面。

(3)所述车载机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第一统计值和第二统计值,所述第一统计值基于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及在沿着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所述第二统计值基于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所述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所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存储部存储的所述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使用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

第一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及在沿着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计算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所述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是用于将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没有遗漏地包含在所述区域内的样本组。而且,用于计算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是用于以高精度地进行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方式规定与该内侧面的一部分对应的交界面的样本组。

第二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计算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是用于以高精度地进行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方式规定与该一部分对应的区域的交界面的样本组。

作为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而使用所述样本组,由此,与随机地生成庞大的样本组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用于进行所述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统计值的生成所需的工时。

(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统计值基于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以及在沿着与该内侧面的一部分相向的其他部分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

在本申请中,利用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

第一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以及在沿着与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相向的其他部分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计算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所述其他部分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是用于将所述其他部分没有遗漏地包含在所述区域内的样本组。而且,用于计算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是用于以高精度地进行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方式规定与该内侧面的一部分对应的交界面的样本组。

第二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计算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是用于以高精度地进行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方式规定与该一部分对应的区域的交界面的样本组。

作为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而使用所述样本组,由此,与随机地生成庞大的样本组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用于进行所述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统计值的生成所需的工时。

(5)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包含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所述车载机具备距离计算部,该距离计算部算出所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和所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所述区域内外判定部通过对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

根据本申请,车载机通过利用第一统计值,来算出将所述区域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与便携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统计距离。而且,车载机通过利用第二统计值,来算出将所述区域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与便携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统计距离。车载机的区域内外判定部通过对算出的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来判定便携机位于所述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在与将所述区域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比与将所述区域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短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反之,在与将所述区域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比与将所述区域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短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处于所述区域的外侧。

(6)优选的是,所述车载机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用于判别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的所述便携机的所述测定部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处于所述区域的外侧的所述便携机的所述测定部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判别式,所述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所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存储部存储的判别式,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

根据本申请,车载机利用存储部存储的判别式来判定便携机处于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所述多个区域的各区域作为用于判定便携机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的区域是不充分的。然而,由于所述区域的交界面的精度低,因此能抑制规定所述区域的判别式的生成所需的工时。例如,可以通过对所述区域的交界面进行规定的低次的多项式的近似式来生成判别式。

更具体而言,本申请的判别式求出车室内样本组与车室外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多个点并作为全体集合。在此,车室内样本组包含在沿着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且,车室外样本组包含在沿着所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

并且,从全体集合中提取有助于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部分集合,利用提取出的部分集合,通过最小平方法求出表示该部分集合的近似曲线。

例如,在使用包含从2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二维的样本的情况下,车室内样本组与车室外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成为等距离的点在二维平面上能够标绘,其形状成为双曲线、抛物线、椭圆。不使用该形状成为椭圆状的各种天线的组合,例如在该形状成为双曲线的情况下,提取由处于有助于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曲线上的多个点构成的部分集合。表示该部分集合的曲线的该形状成为抛物线,因此使用最小平方法能够高精度地近似为低次的多项式。

本判别式只要测定区域的交界面附近的内外的接收信号强度即可,因此能抑制在各区域中用于判定便携机位于交界面的内侧、外侧的参数生成所需的工时。

另外,在此说明的判别式的具体例是一例,本申请的判别式的生成方法、维数没有特别限定。

(7)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交界面,其他所述区域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左内侧面的交界面。

根据本申请,通过利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交界面的区域和具有仿形于左内侧面的交界面的区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右侧面及左侧面的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另外,各区域的交界面不必与车室的右侧面及左侧面完全一致。

(8)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

根据本申请,通过利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的区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后表面的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另外,所述区域的交界面不必与车室的后表面完全一致。

(9)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前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

根据本申请,通过利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前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的区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前表面的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另外,所述区域的交界面不必与车室的前表面完全一致。

(10)优选的是,所述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所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一部分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所述多个区域的每个区域用于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不同。

根据本申请,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便携机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一部分,来判定便携机处于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通常,有效地进行所述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所需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各区域而不同。因此,所述区域内外判定部利用按照各区域而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便携机的内外判定。通过抑制用于各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个数,不会损害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而能够抑制规定所述区域的数据、即用于判定便携机处于所述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的数据的生成所需的工时。

(11)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车载机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并接收根据该信号而从外部设备发送出的响应信号,所述车载机具备:车载接收部,接收从所述多个天线分别发送出的信号的包含所述外部设备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所述外部设备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及判定部,判定所述外部设备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车载机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并且,车载机接收从所述多个天线分别发送出的信号的包含外部设备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

车载机的区域内外判定部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外部设备是否处于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所述多个区域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各区域的交界的一部分高精度地沿着要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区域的一部分的交界,但是各区域的交界与车室内空间的交界不完全一致。因此,与实施形态(1)同样,因此能抑制在各区域用于判定便携机处于交界面的内侧、外侧的参数生成所需的工时。

在本申请的判定部中,判定外部设备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在例如外部设备处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该外部设备在所述多个区域的判定中全部处于内侧。在外部设备处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外侧的情况下,判定为该外部设备处于所述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外侧。所述多个区域在使全部组合时,高精度地沿着要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区域的交界那样生成,因此在要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区域中,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外部设备位于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

(12)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便携机接收从车辆发送的多个信号,并发送与接收到的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所述便携机具备:测定部,测定所述多个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该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自身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及判定部,判定自身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测定部测定从车辆发送的多个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便携机的区域内外判定部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自身是否处于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所述多个区域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各区域的交界与车室内空间的交界不完全一致。因此,与实施形态(1)同样,能抑制用于判定便携机位于所述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的数据的生成所需的工时。

便携机的判定部判定自身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在便携机处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该便携机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通过进行多个各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与使用一个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

(13)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基于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且便携机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该便携机是否处于车室内,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所述计算机作为区域内外判定部及判定部发挥功能,该区域内外判定部基于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该判定部判定所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

计算机基于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且便携机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该便携机是否处于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各区域的内侧。所述多个区域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各区域的交界与车室内空间的交界不完全一致。因此,与实施形态(1)同样,能抑制用于判定便携机位于所述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的数据的生成所需的工时。

计算机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在便携机处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该便携机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通过进行多个各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与使用一个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没有限定为这些例示,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一构成例的框图。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具备:使用设于车辆C的多个发送天线(3)及接收天线4来发送接收各种信号的车载机1;及与该车载机1之间发送接收信号的便携机2。

多个发送天线(3)包括例如在驾驶席侧的支柱设置的第一发送天线31、在副驾驶席侧的支柱设置的第二发送天线32、在后车门设置的第三发送天线33、在车辆C的前部设置的第四发送天线34。接收天线4设置在车辆C的适当部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车辆C的行进方向右侧为驾驶席侧,行进方向左侧为副驾驶席侧。

车载机1利用无线信号从多个发送天线(3)依次发送用于判定便携机2的位置的信号。便携机2接收从各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并测定接收到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便携机2利用无线信号将包含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车载机1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基于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执行与判定结果对应的预定处理。例如,车载机1执行车门的上锁或解锁、发动机起动、车门的忘记上锁的警告等处理。

图2是表示车载机1的一构成例的框图。车载机1具备对该车载机1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1。在控制部11设有车载接收部12、车载发送部13、切换器13a、存储部14。

控制部11是具有例如一个或多个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多芯CPU、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输入输出接口、计时器等的微机。控制部11的CPU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而与车载接收部12、车载发送部13及存储部14连接。控制部11执行存储于存储部14的后述的计算机程序10a,由此控制各构成部的动作,执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与车室内外判定对应的预定处理。

存储部14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14存储有通过控制部11控制车载机1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而用于执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计算机程序10a。而且,存储部14存储有用于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各种统计值。统计值的详情在后文叙述。另外,在图2中,将控制部11及存储部14图示为分体的构成部,但是也可以在控制部11的内部具备存储部14。

本实施方式1的计算机程序10a可以是计算机能够读取地记录在记录介质10中的形态。存储部14存储有通过未图示的读出装置从记录介质10读出的计算机程序10a。记录介质10是CD(Compact Disc)-ROM、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ROM、BD(Blu-ray(注册商标)Disc)等光盘、软盘、硬盘等磁盘、磁气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而且,也可以从与未图示的通信网连接的未图示的外部计算机下载本实施方式1的计算机程序10a,并存储于存储部14中。

在车载接收部12连接有接收天线4。车载接收部12通过接收天线4接收从便携机2通过无线发送的响应信号等。车载接收部12是如下的电路:从接收到的响应信号等中除去载波的成分而提取接收信号,并将提取出的接收信号向控制部11输出。作为载波而使用300MHz~3GHz的Ultra High Frequency带(UHF带),但是没有限定为该频率带。

车载发送部13是如下的电路:使用载波,将从控制部11输出的信号调制成无线信号,并将该无线信号从通过控制部11和切换器13a而选择的一个发送天线(3)向便携机2发送。作为载波而使用30kHz~300MHz的Low Frequency带(LF带),但是没有限定为该频率带。

另外,与未图示的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状态对应的请求信号向车载机1的控制部11输入。控制部11基于输入的请求信号,能够识别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状态。车门请求开关例如是用于对驾驶员席侧或副驾驶席侧的车门进行上锁或开锁的开关,设置在驾驶席外侧或副驾驶席外侧的车门把手。另外,也可以取代按钮而设置检测使用者的手对于车门把手的接触的接触传感器。而且,控制部11可以直接取得与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对应的请求信号,也可以经由车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其他的ECU等来取得。

控制部11根据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状态、便携机是否处于车室内的状况,将用于控制车门的解锁或上锁的车门控制指令向未图示的车门ECU输出。车门ECU按照来自控制部11的车门控制指令,对车门进行上锁或解锁。而且,控制部11根据所述状况,在需要的情况下,将警告指令向未图示的警告装置输出。例如,在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的状态下而车门请求开关被操作时,控制部11将警告指令向警告装置输出。警告装置按照警告指令,利用声音或光等对车辆的使用者进行预定警告。

此外,与未图示的发动机起动开关的操作状态对应的发动机起动信号向车载机1的控制部11输入。控制部11基于输入的发动机起动信号,能够识别发动机起动开关的操作状态。控制部11根据发动机起动开关的操作状态、便携机2是否处于车室内的状况,将用于使发动机起动或停止的发动机控制指令向未图示的发动机ECU输出。发动机ECU按照来自控制部11的发动机控制指令,使发动机起动或停止。

图3是表示便携机2的一构成例的框图。便携机2具备对该便携机2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1。在控制部21设有接收部23、信号强度测定部23b、切换器23c、发送部22及存储部24。

控制部21是例如具有一个或多个CPU、多芯CPU、ROM、RAM、输入输出接口、计时器等的微机。控制部21的CPU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而与发送部22及接收部23连接。控制部2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4的控制程序,来控制各构成部的动作,执行将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所需的信息向车载机1发送的各种处理。

存储部24是与存储部14同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24存储有通过控制部21控制便携机2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而用于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控制程序。通过控制程序,控制部21执行将包含车室内外判定所需的信息的响应信号等向车载机1发送的处理。而且,存储部24存储有用于识别便携机2的便携机标识符。在图3中,将控制部21及存储部24图示为分体的构成部,但是也可以在控制部21的内部具备存储部24。

在接收部23经由切换器23c而连接有3个线圈朝向相互正交的方向配置的三轴天线23a。接收部23通过三轴天线23a及切换器23c而接收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利用三轴天线23接收到的3个无线信号向切换器23c输入。切换器23c按照控制部21的控制,选择一个无线信号。接收部23是如下的电路:从由切换器23c选择的无线信号中除去载波的成分而提取接收信号,并将提取到的接收信号向控制部21输出。作为载波而使用30kHz~300MHz的Low Frequency带(LF带),但是没有限定为该频率带。

另外,便携机2具备信号强度测定部23b,该信号强度测定部23b通过三轴天线23a而接收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测定由切换器23c选择的无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将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向控制部21输出。

控制部21对应于从车载机1发送信号强度测定用的无线信号的时机,分别选择来自三轴天线23a的3个无线信号,并通过信号强度测定部23b测定被选择的无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即,控制部21测定的不是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振幅方向上的接收信号强度,而是三轴天线23a的正交的3个方向上的该接收信号强度的分量。控制部21根据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分量进行向量计算,算出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振幅方向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因此,无论便携机2相对于车辆C的朝向或姿势如何,控制部21都能够得到固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以下,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就将通过向量计算而算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称为接收信号强度。

另外,在此说明了控制部21算出接收信号强度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通过三轴天线23a接收到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从便携机2向车载机1发送,车载机1的控制部11进行接收信号强度的计算。

发送部22是使用载波对由控制部21输入的响应信号等进行调制并通过发送天线22a发送无线信号的电路。作为载波而使用30kHz~300MHz的Low Frequency带(LF带),但是没有限定为该频率带。

接下来,说明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统计值。存储部14存储有对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进行规定的统计值。在本实施方式1中,存储部14存储有对作为4个区域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及第四区域进行规定的统计值。

图4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区域61的俯视图,图4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区域61的正视图。第一区域61是三维的空间,如图4A及图4B所示是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交界面且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形状。因此,构成车室的左侧壁、后壁及前窗玻璃部分也包含于第一区域61。图4A及图4B中,带有阴影的部分是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是例如通过处于车室内的使用者能够配置便携机2的空间。

由于第一区域61的交界面与车室的内侧面不完全一致,因此即便进行第一区域61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也无法准确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然而,至少第一区域61的交界面的一部分与车室的右内侧面大体一致,因此只要便携机2处于车辆C的右侧壁附近,就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图5A及图5B是表示第一区域61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对第一区域61进行规定的统计值在车辆用通信系统的制造工序中被算出,存储部14存储算出的统计值。统计值基于通过接收到从多个发送天线(3)发送的各信号的便携机2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另外,对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进行测定的装置可以不必是便携机2,只要是能够测定与通过便携机2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对应的信号的强度的测定设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通过将便携机2配置在车辆C的内外的特定部位并测定接收信号强度来得到。以下,将在多个部位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集合称为样本组。存储部14存储有基于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一统计值和基于将第一区域61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二统计值作为对第一区域61进行规定的统计值。

图5A示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以及沿着左侧面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测定便携机2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一统计值。虚线的椭圆表示应配置便携机2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1的发送天线(3)为4根,因此便携机2在1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为4个。因此,在各部位得到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是向量,样本组是作为向量的样本的组。将具有4个接收信号强度作为分量的向量称为接收信号强度向量。

然而,尽管是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但是如图5A所示,该样本组之中也包含在车室外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这是因为第一区域61包含车室内空间整体的缘故。在样本组之中不包含在左侧面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测定的样本值的情况下,该样本组偏重于在车辆C的右侧面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若样本组偏重于在车辆C的右侧面测定的样本值,则车辆C的左侧部分从通过该样本组加上特征的第一区域61的范围脱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图5A所示的部位配置便携机2,收集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

第一统计值是例如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向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样本组的平均向量由下述式(1)及(2)表示。图5A所示的黑圈表示所述平均向量的概念性的位置。

[数学式1]

μn=E[Xn]…(2)

其中,

平均向量

χn:从第n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

n:整数

N:发送天线的根数

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由下述式(3)及(4)表示。逆方差协方差矩阵是由下述式(3)表示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的逆矩阵,存储部14存储逆方差协方差矩阵。

[数学式2]

Σij=E[(Xii)(Xjj)]…(4)

其中,

i、j:整数

图5B示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二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二统计值。第二统计值是将第一区域61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向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第二统计值即平均向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与第一统计值同样由上述式(1)~(4)表示。图5B所示的黑圈表示所述样本组的平均向量的概念性的位置。

图6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区域62的俯视图,图6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区域62的正视图。第二区域62是三维的空间,如图6A及图6B所示是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左侧面的交界面且包含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形状。因此,构成车室的右侧壁、后壁及前窗玻璃部分也包含于第二区域62。图6A及图6B中,带有阴影的部分是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

存储部14存储有基于将第二区域62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一统计值和基于将第二区域62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二统计值作为对第二区域62进行规定的统计值。

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二区域62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用于算出对第二区域62进行规定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通过在图7A及图7B所示的车辆C的内外的特定部位配置便携机2并测定接收信号强度来得到。

图7A示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左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以及沿着右侧面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一统计值。第一统计值是将第二区域62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向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

图7B示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二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左侧面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二统计值。第二统计值与第一统计值同样是将第二区域62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向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

图8A是表示第三区域63的概念图,图8B是表示第四区域64的概念图。第三区域63及第四区域64是三维的空间。第三区域63如图8A所示是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且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整体的形状。第四区域64如图8B所示是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前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且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整体的形状。

图9是表示与车室内空间对应的区域的概念图。图9中,阴影所示的范围是与车室内空间对应的区域。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交界面分别仿形于车室的右侧面、左侧面、后表面及前表面,因此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全部的处于内侧的空间与车室内空间大体一致。

图10是表示对于操作要求的处理的次序的流程图。在从外部存在操作要求的情况下,车载机1及便携机2执行以下的处理。操作要求是例如由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产生的车门的上锁或解锁的要求、由发动机起动开关的操作产生的发动机的起动或停止的要求等。例如,在与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对应的请求信号向车载机1输入的情况下、与发动机起动开关的操作对应的发动机起动信号向便携机1输入的情况下,车载机1开始处理。

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通过车载发送部13从发送天线(3)发送唤醒信号(步骤S101)。

利用接收部23接收到唤醒信号的便携机2的控制部21从睡眠状态向有效状态起动,利用发送部22将自身的便携机标识符向车载机1发送(步骤S102)。

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利用车载接收部12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便携机标识符。并且,控制部11使用接收到的便携机标识符来生成认证用的数据,通过车载发送部13从发送天线(3)发送包含该数据的质询信号(步骤S103)。

控制部21利用接收部23接收质询信号,使用接收到的质询信号所包含的数据来确认车载机1的正当性,在确认为车载机1正当的情况下,车载机1生成用于认证便携机2的数据,利用发送部22将包含该数据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步骤S104)。

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利用车载接收部12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使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数据进行便携机2的认证(步骤S105)。在判定为认证成功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控制部11执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处理的子例程(步骤S106)。即,控制部11进行便携机2是处于车室内还是处于车室外的判定。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由数值表示。例如在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结果的数值为1,在处于车室外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结果的数值为0。

接下来,控制部11判定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与通过操作要求的内容而预先确定的期待值是否匹配(步骤S107)。例如,对于通过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而将车门解锁的操作的期待值为0,对于发动机起动的操作的期待值为1。

在判定为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与期待值匹配的情况下(步骤S107:是),控制部11领受操作要求,执行与操作要求对应的处理(步骤S108)。例如,在进行了车门请求开关的操作的情况下,执行将指示车门的上锁或解锁的车门控制信号向车门ECU输出的处理。在进行了发动机起动开关的操作的情况下,执行将用于使发动机起动或停止的发动机控制指令向发动机ECU输出的处理。

在判定为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与期待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步骤S107:否),或者判定为便携机2的认证失败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控制部11废弃操作要求,执行与要求废弃相关的处理(步骤S109),结束处理。与要求废弃相关的处理是例如在进行了发动机起动开关操作的情况下,在便携机2不处于车室内时发出警告音等的处理。另外,与要求废弃相关的处理并非必须。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室内外判定子例程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通过车载发送部13从多个各发送天线(3)依次发送车室内外判定用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步骤S111)。

便携机2的控制部21利用接收部23接收从各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取得信号强度测定部23b测定出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控制部21利用发送部22将包含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

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利用车载接收部12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步骤S112)。接下来,控制部11基于车载接收部12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在步骤S113~步骤S118中执行按照每个区域来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各区域的内侧的处理。步骤S113~步骤S118的处理是按照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每个区域执行的处理,但是作为代表的例子而主要说明第一区域61的处理。

控制部11从存储部14读出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中的一个区域的统计值、即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步骤S113)。例如,控制部11从存储部14读出第一区域61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

并且,控制部11基于步骤S112中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步骤S113中读出的第一统计值,算出所述接收信号强度与该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步骤S114)。在步骤S113中读出了第一区域61的第一统计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1算出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统计距离是例如马氏距离。马氏距离由下述式(5)表示。

[数学式3]

其中,

D:马氏距离

接收信号强度向量

平均向量

Σ-1:逆协方差矩阵

[数学式4]

其中,

χn:从第n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接下来,控制部11基于在步骤S112中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在步骤S113中读出的第二统计值,算出所述接收信号强度与该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步骤S115)。在步骤S113中读出第一区域61的第二统计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1算出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将第一区域61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统计距离是例如马氏距离。

并且,控制部11对在步骤S114中算出的统计距离与在步骤S115中算出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由此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所述一个区域的内侧(步骤S116)。例如,在与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比与将第一区域61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短的情况下,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第一区域61的内侧。在与将第一区域61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比与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短的情况下,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第一区域61的外侧。

在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所述一个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步骤S116:否),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外(步骤S117),结束子例程的处理。

在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所述一个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步骤S116:是),控制部11判定是否结束了所有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步骤S118)。即,判定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中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是否全部结束。在判定为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未结束的区域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118:否),控制部11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13,执行未进行内外判定的其他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处理。

在判定为所有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18:是),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步骤S119),结束子例程的处理。

图12是表示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的坐标图。横轴表示从第一发送天线31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纵轴表示从第二发送天线32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为了简化说明,图12示出二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图12是标绘了尤其在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且便携机2接收从第一发送天线31及第二发送天线32发送的信号而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坐标图。坐标图的下侧对应于驾驶席侧的车室外,左侧对应于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外,中央部分及右上部分对应于车室内。

另外,在此,为了使用二维坐标图而简化说明,说明在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内侧及外侧得到的样本包含2个接收信号强度、即来自驾驶席侧的发送天线31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来自副驾驶席侧的发送天线32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形态当然没有限定为使用了2个接收信号强度的处理。

G1out表示配设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外的便携机2能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1in表示配设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内的便携机2能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

G2out表示配设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外的便携机2能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2in表示配设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内的便携机2能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

[驾驶席侧区域的说明]

上下凸出的虚线是第一区域61的内侧的样本组与外侧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的集合,通过该集合来区分便携机2位于第一区域61的内侧及外侧中的哪一个。由2条虚线夹着的范围对应于第一区域61的内侧。如图12所示,通过虚线准确地将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1in区分为内侧,将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外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1out区分为外侧。但是,作为内侧,包括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内测定的G2in和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外测定的G2out。即,第一区域61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如图4A及图4B所示那样对内外进行区分。

[副驾驶席侧区域的说明]

左右凸出的点线是第二区域62的内侧的样本组与外侧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的集合,通过该集合来区分便携机2位于第二区域62的内侧及外侧中的哪一个。由2条点线夹着的范围对应于第二区域62的内侧。如图12所示,通过点线准确地将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2in区分为内侧,将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外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2out区分为外侧。但是,作为内侧,包括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内测定的G1in和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外测定的G1out。即,第二区域62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如图6A及图6B所示那样对内外进行区分。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为了在步骤118及步骤S119中判定为便携机2存在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内侧,需要在区域1的内外判定和区域2的内外判定中判定为内侧。因此,通过步骤118及步骤S119,在驾驶席侧侧面交界及副驾驶席侧侧面交界处能够高精度地实现便携机2是否处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内侧及外侧中的任一个的车室内外判定。

[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

如上所述,说明了在驾驶席侧侧面与副驾驶席侧侧面的交界处能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1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情况,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手法增加其他的交界处的内外判定。例如除了仿形于车辆后方交界及车辆前方交界的第三区域63及第四区域64之外,也可以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这种情况下,在驾驶席侧侧面交界、副驾驶席侧侧面交界、车辆后方交界、车辆前方交界处能够高精度地实现便携机2是否处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内侧及外侧中的任一个的车室内外判定。

接下来,列举比较例,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效果。

图13A及图13B是表示第一区域61的比较例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用于算出对第一区域61的比较例的区域进行规定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通过在图13A及图13B所示的车辆C的内外的特定部位配置便携机2并测定接收信号强度来得到。将第一区域61的比较例称为第一比较例区域。

图13A示出用于得到成为计算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一统计值。

图13B示出用于得到成为计算第二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二统计值。

图14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比较例区域161的俯视图,图14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比较例区域161的正视图。图14A及图14B中,带有阴影的部分是本实施方式1的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第一比较例区域161是三维的空间,如图14A及图14B所示是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侧面的交界面但不包含室内空间整体的形状。即,如图14B所示,判定为车室内的第一比较例区域161是不包含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形状。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第二区域62的比较例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用于算出对第二区域62的比较例的区域进行规定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通过在图15A及图15B所示的车辆C的内外的特定部位配置便携机2并测定接收信号强度来得到。将第二区域62的比较例称为第二比较例区域。

图15A示出用于得到成为计算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左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一统计值。

图15B示出用于得到成为计算第二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左侧面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个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来算出第二统计值。

图16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比较例区域162的俯视图,图16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比较例区域162的正视图。图16A及图16B中,带有阴影的部分是本实施方式1的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第二比较例区域162是三维的空间,如图16A及图16B所示是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左侧面的交界面但不包含车室内空间整体的形状。即,如图16B所示,判定为车室内的第二比较例区域162是不包含所述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形状。

图17A及图17B是表示比较例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的坐标图。图17A及图17B的坐标图是与图12同样的坐标图,G1out、G1in、G2out、G2in的范围也与图12说明的范围相同。关于图17A及图17B所示的部分集合1~4,在实施方式2中进行说明。

图17A所示的曲线是将第一比较例区域161的内侧的样本组与外侧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连结而成的曲线。由2条曲线夹着的范围对应于第一比较例区域161的内侧。然而,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2in的一部分向由图17A所示的曲线夹着的范围的外侧露出。椭圆所示的范围是范围G2in的一部分露出的部分。因此,通过第一比较例区域161无法准确地进行车室内外判定。

图17B所示的曲线是将第二比较例区域162的内侧的样本组与外侧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连结而成的曲线。由2条曲线夹着的范围对应于第二比较例区域162的内侧。然而,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1in的一部分向由图17B所示的曲线夹着的范围的外侧露出。椭圆所示的范围是范围G1in的一部分露出的部分。因此,通过第二比较例区域162无法准确地进行车室内外判定。

另外,即使假设进行了使用第一比较例区域161及第二比较例区域162这双方的内外判定,也无法判别在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1in、G2in和在车室外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G1out、G2out。

对于上述的比较例,根据本实施方式1,分别进行图12所示的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通过判定是否处于所有区域的内侧,能够准确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车载机1,通过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2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交界面。因此,通过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所述车室的所述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使用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但是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使用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这2个区域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而且,也可以使用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这3个区域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此外,也可以使用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中任意选择的2个或3个区域、或者未图示的5个以上的区域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交界面的第一区域61和具有仿形于左内侧面的交界面的第二区域62,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右侧面及左侧面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的第三区域63,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后表面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前侧的内表面的交界面的第四区域64,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前表面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车载机1使用将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内侧及外侧分别加上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如图5A及图5B以及图7A及图7B所示,基于在沿着车辆C的右内侧面及左内侧面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来算出。作为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通过使用所述样本组,与随机地生成庞大的样本组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用于进行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统计值的生成所需的工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图5A及图5B以及图7A及图7B所示的部位测定样本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例子,该样本组成为计算将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内侧及外侧分别加上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基础,上述测定部位是一例。例如成为计算第一区域61的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组只要至少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和沿着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接收信号强度、并使该第一区域61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即可。而且,关于第二区域62、第三区域63及第四区域64也同样。

在使用这样得到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情况下,也能起到与上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同样的效果。

此外,车载机1基于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算出将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内侧及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通过对算出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能够进行车载机1的车室内外判定。具体而言,通过马氏距离的计算及各马氏距离的比较这样简单的运算,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变形例1的便携机2将对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进行规定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以及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存储于存储部24。

在变形例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便携机2的控制部11执行图11说明的步骤S111~步骤S119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具体的处理次序如以下所述。

车载机1从多个各发送天线(3)依次发送信号。便携机2的控制部21利用接收部23接收从各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并取得信号强度测定部23b测定出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接下来,控制部21从存储部24读出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中的一个区域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

并且,控制部21算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而且,控制部21算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并且,控制部21对算出的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由此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所述一个区域的内侧。

接下来,控制部21判定所有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是否结束。在判定为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未结束的区域存在的情况下,控制部21执行未进行内外判定的其他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处理。在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全部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而且,在判定为处于多个流域中的任一个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控制部2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外。并且,便携机2的控制部21利用发送部22将包含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结果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

车载机1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根据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车室内外判定结果,执行预定处理。例如,车载机1执行车门的上锁或解锁处理。

根据变形例1,与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2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其他效果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及变形例1中主要例示了驾驶席请求开关51被操作时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但是可以在需要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各种处理中应用本发明。例如,可以在原动机起动时便携机2是否处于车室内的确认、在原动机动作中便携机2是否处于车室内的确认、用于防止便携机2被关闭在车室内的便携机2的位置确认等的各种处理中应用本发明。

另外,说明了通过马氏距离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内外判定的例子,但是马氏距离是统计距离的一例,只要能够判定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特定的样本组的近似度即可,也可以使用其他任意的统计距离、类似度等统计值。

此外,说明了通过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内外判定来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但是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是一例,只要是进行使用了具有仿形于车室内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交界面的区域的内外判定的结构即可,车辆用通信系统能够进行任意变形。例如,可以使用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中的任2个或3个区域,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而且,可以使用与本实施方式2的形状不同的2个以上的其他区域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说明了存储部14存储有平均向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作为将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内侧及外侧加上特征的统计值的例子,但只要是能够进行各区域的内外判定的信息即可,其内容及存储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存储部14可以存储平均向量及方差协方差矩阵,也可以存储样本组自身。而且,统计值等的信息可以是与计算机程序10a不同的方式的信息,也可以是装入到计算机程序10a中的信息。

此外,图5A及图5B以及图7A及图7B所示的样本组的提取部位是一例,只要能够规定具有仿形于车室内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交界面且包含车室内空间整体的区域即可,也可以使用在其他部位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来算出该区域的统计值。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取代统计值而使用判别式来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内外判定。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程序中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信息的内容、控制部11的处理次序与实施方式1不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上述差异点。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对应的部位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有通过从多个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而用于判别便携机2是处于第一区域61的内侧还是处于外侧的判别式。接收信号强度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便携机2的接收信号测定部23b进行测定。第一区域61是通过控制部11进行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一个区域,包括要判定便携机2是处于内侧还是处于外侧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

换言之,存储部14存储有判别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外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在除此以外的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判别式。判别式是例如连结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与将第一区域61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的马氏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而得到的曲线的近似式。

所述判别式的生成方法的概要如下所述。首先,确定车辆C的右侧面的内侧的样本组与车辆C的右侧面的外侧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成为等距离的点的全体集合。并且,从所述全体集合中提取可能包含要判定便携机2是处于车室内还是处于车室外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部分集合。并且,通过最小平方法利用多项式来近似提取出的部分集合的近似曲线。详情如以下所述。

用于判别便携机2是处于第一区域61的内侧还是处于外侧的多项式的生成中,首先使用将第一区域61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和将第一区域61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求出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集合。此时如在二维平面上能够标绘全体集合那样,在第一区域61的内侧及外侧得到的样本成为包含2个接收信号强度的二维的样本。所述全体集合包含处于图17A所示的2条曲线上的点的部分集合1及部分集合2。

通过由部分集合1及部分集合2构成的全体集合进行区分的区域通过图17A所示的统计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而成为图14A及图14B所示那样的区域。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所述区域中由点线包围的区域被判定为内,由点线包围的区域的外侧被判定为外。在图14A及图14B中,带有阴影的部分是共用的车室内空间。可知在图14B中明显地判定为内的区域中不包含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一部分。这是由于图17A及图17B所示的部分集合1的内外判别引起的。

为了使第一区域61包含要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从图17A所示的统计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即部分集合1及部分集合2中仅提取部分集合2。通过部分集合2进行区分的区域如图4A及图4B那样,该区域最终成为包含要判定便携机2是处于内还是处于外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第一区域61。

通过最小平方法求出从图17A提取出的部分集合2的多项式,作为用于对第一区域61的内外进行判定的多项式。进行第一区域61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时的判别式由下述式(7)表示。

[数学式5]

Y=Anχ1n+An-1χ1n-1+…+A1χ1+B…(7)

其中,

An,An,…A1,B:对第一区域的内侧的样本组的马氏距离与第一区域的外侧的样本组的马氏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各分量的函数进行确定的常数

另外,存储部14存储有通过从多个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而用于判别便携机2是处于第二区域62的内侧还是处于外侧的判别式。第二区域62是通过控制部11进行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一个区域,包含要判定便携机2是处于车室内还是处于车室外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

第二区域62的判别式的生成方法与第一区域61的判别式的生成方法相同。

所述判别式的生成方法的概要如下所述。首先,确定车辆C的左侧面的内侧的样本组与车辆C的左侧面的外侧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成为等距离的点的全体集合。并且,从所述全体集合提取可能包含要判定便携机2是处于车室内还是处于车室外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部分集合。并且,通过最小平方法利用多项式对提取出的部分集合的近似曲线进行近似。详情如以下所述。

用于判别便携机2是处于第二区域62的内侧还是处于外侧的多项式的生成中,首先使用将第二区域62的内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和将第二区域62的外侧加上特征的样本组,求出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集合。此时如在二维平面上能够标绘全体集合那样,在第二区域62的内侧及外侧得到的样本成为包含2个接收信号强度的二维的样本。所述全体集合包含图17B所示的处于2条曲线上的点的部分集合3及部分集合4。

为了使第二区域62包含要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从图17B所示的统计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即部分集合3及部分集合4中仅提取部分集合3。通过部分集合3区分的区域如图6A及图6B那样,该区域最终成为包含要判定便携机2是处于内还是处于外的“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第二区域62。

通过最小平方法求出从图17B提取出的部分集合3的多项式,作为用于判定第二区域62的内外的多项式。进行第二区域62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时的判别式由上述式(7)表示。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车室内外判定子例程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车载机1通过步骤S211~步骤S212执行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响应信号的接收的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处理(步骤S111~步骤S112)。

接下来,车载机1的控制部11从存储部14读出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中的一个区域的判别式(步骤S213)。并且,控制部11使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在步骤S215中读出的判别式,进行所述一个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步骤S214)。例如,在接收信号强度向量为二维的情况下,将响应信号所包含的一个接收信号强度代入到上述式(7)的χ1而得到的函数值Y与该响应信号所包含的其他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比较,由此能够进行内外判定。

以下,通过步骤S215~步骤S217执行各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车室内外判定的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处理(步骤S117~步骤S119)。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判定式的曲线及接收信号强度的分布的坐标图。图19的坐标图是与图12同样的坐标图,G1out、G1in、G2out、G2in的范围也与图12说明的范围相同。

细线是通过第一区域61的判别式的多项式来区分内外的交界,细线的下侧是第一区域61的外侧,细线的上侧是第一区域61的内侧。通过与该细线对应的近似曲线,能准确地区分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外及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1out、G1in。

粗线是通过第二区域62的判定式的多项式来区分内外的交界,粗线的左侧是第二区域62的外侧,粗线的右侧是第二区域62的内侧。通过与该粗线对应的近似曲线,能准确地区分在副驾驶席侧的车室外及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2out、G2in。

根据与所述细线及粗线对应的判别式的多项式,能够判别在车室内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范围G1in、G2in和在车室外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G1out、G2out。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车载机1,使用如各区域包含共用的室内空间那样调整的多项式来进行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2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而且,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抑制判别式的生成所需的工时。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判别式的维数及形式没有特别限定。

如上所述,说明了在驾驶席侧侧面与副驾驶席侧侧面的交界处能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1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情况,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手法加入其他交界的内外判定。例如除了仿形于车辆后方交界及车辆前方交界的第三区域63及第四区域64之外,也可以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在这种情况下,在驾驶席侧侧面交界、副驾驶席侧侧面交界、车辆后方交界、车辆前方交界处能够高精度地实现便携机2处于“共用的车室内空间”的内侧及外侧中的哪一个的车室内外判定。

(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结构相同,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变形例2的便携机2将用于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判别式以及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存储于存储部24中。在变形例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便携机2的控制部11执行图18中说明的步骤S211~步骤S217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

根据变形例2,与本实施方式2同样,通过进行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2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其他效果与实施方式1及2相同。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使用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中的适合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内外判定的一部分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车室内外判定。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程序的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统计值的内容、控制部11的处理次序与实施方式1不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上述的差异点。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对应的部位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存储部14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存储有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各自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但是,各区域用于计算各统计值的样本组的接收信号强度不同。例如,接收信号强度向量具有4个接收信号强度,但是也存在使第一区域61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精度提高的接收信号强度,也存在不受影响的接收信号强度、使内外判定精度变差的接收信号强度。因此,存储部14存储使用按照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各区域而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算出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例如,关于第一区域61,使用从第二发送天线32、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关于第二区域62,使用从第一发送天线31、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而且,存储部14按照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各区域来存储表示将4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哪个接收信号强度使用于区域的内外判定的信息。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车室内外判定子例程的处理次序的流程图。车载机1及便携机2通过步骤S311~步骤S313执行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响应信号的接收、统计值的读出的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处理(步骤S111~步骤S113)。

接下来,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在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中选择为了进行判定对象的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而应使用的分量(步骤S314)。以下,使用通过步骤S314选择的接收信号强度,通过步骤S311~步骤S321执行各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车室内外判定的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处理(步骤S114~步骤S119)。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车载机1,是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分量的一部分进行各区域的内外判定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而且,通过削减利用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分量,不会损害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而能够抑制进行各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统计值的生成工时。

(变形例3)

在本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结构同样,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变形例3的便携机2将对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进行规定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以及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存储于存储部24。在变形例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便携机2的控制部11执行图20中说明的步骤S315~步骤S321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

根据变形例3,与实施方式3同样,是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分量的一部分进行各区域的内外判定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其他效果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3相同。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使用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中的适合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内外判定的一部分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车室内外判定。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程序的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判别式的内容、控制部11的处理次序与实施方式2不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上述的差异点。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2相同,因此在对应的部位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存储部14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存储有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分别对应的判别式。但是,用于计算各判别式的样本组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各区域而不同,存储部14存储有使用按照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每一个区域而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算出的判别式。例如,关于第一区域61,使用从第二发送天线32、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算出第一区域61的判别式。关于第二区域62,使用从第一发送天线31、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算出第二区域62的判别式。而且,存储部14按照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每一个区域存储有表示将4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哪一个接收信号强度使用于区域的内外判定的信息。

车载机1及便携机2执行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响应信号的接收、判别式的读出的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处理(步骤S211~步骤S213)。

接下来,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在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中选择为了进行判定对象的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而应使用的分量。以下,使用选择的接收信号强度,执行各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车室内外判定的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处理(步骤S214~步骤S217)。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车载机1,是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分量的一部分来进行各区域的内外判定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而且,通过削减利用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分量,不会损害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而能够抑制进行各区域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判别式的生成工时。

(变形例4)

在本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但也可以是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的结构同样,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变形例4的便携机2将用于进行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61、62、63、64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的判别式以及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部24中。在变形例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便携机2的控制部11执行上述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

根据变形例4,与实施方式4同样是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分量的一部分来进行各区域的内外判定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其他效果与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4相同。

应考虑的是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为例示而不受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意思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载机

2 便携机

3 发送天线

4 接收天线

10 记录介质

10a 计算机程序

11 控制部

12 车载接收部

13 车载发送部

13a 切换器

14 存储部

21 控制部

22 发送部

22a 发送天线

23 接收部

23a 三轴天线

23b 信号强度测定部

23c 切换器

24 存储部

31 第一发送天线

32 第二发送天线

33 第三发送天线

34 第四发送天线

61 第一区域

62 第二区域

63 第三区域

64 第四区域

161 第一比较例区域

162 第二比较例区域

C 车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