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锁装置的承载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965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包括锁装置的承载器的制作方法

一种用于车辆的承载器,尤其是可安装在车辆上的承载器,它具有锁装置,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单独的锁位点,并且容许按顺序锁定锁装置的各个锁位点。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的承载器,并且尤其是车辆的车顶箱,广泛用来对车辆提供加强的装载能力。车辆的车顶箱由于它们利用了车辆原本未被利用的空间而尤其有用。

车顶箱一般具有基部和可锁定盖子,而且往往具有纵向形状,以提供风阻较小的良好容积。由于车顶箱的伸长形状,所以对锁装置有特殊要求。合乎需要的是在多个锁位点处锁定盖子,以安全有效地将盖子固定到基部上。另外,车顶箱一般由轻重量型材料(诸如基于纤维增强的复合物的材料)制造而成。虽然这种材料结实坚固,但它略微有柔性,尤其是在使用较大件时。

从安全角度看,在用户将车辆开走之前,完全锁定车顶箱是非常重要的。未充分锁定的车顶箱可面临在移动期间意外打开的风险。另外更高的风险是未充分锁定的车顶箱在发生事故时可意外打开。

欧洲专利申请no.ep2322382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顶箱的具有三个锁位点的锁系统。锁位点经由滑动条互连而操作单独的锁位点,以便同时打开和关闭并使得它们能够同时打开和关闭。同样,美国专利申请no.20120118926a1公开了具有可旋转杆的类似解决方案,可旋转杆一般被称为传动条,其提供在三个闩锁组件之间的旋转连接。

但是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案有缺陷。解决方案可能看起来已经完全地锁定,但仍然可存在未完全与对应的匹配部件接合的锁螺栓或锁销,从而提供了一种可能未充分锁定的锁装置。另外,用户得到的关于锁装置是否已经完全地锁定的信息有限。

良好的锁装置应当不仅容易锁定,而且易于完全地锁定。应当有关于锁装置是否已经完全地锁定的清楚且可靠的指示。良好的锁系统在可适应它意于在其中被使用的特定承载器方面应当是进一步灵活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是至少减少上面提到的缺陷,或是提供有用的备选方案。至少部分地由包括基部和盖子的承载器实现所述目标。承载器包括布置在基部和/或盖子上的锁装置,以将盖子锁定到基部上。锁装置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可移位的锁元件,它们布置成彼此相距一定距离,并且可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操作。当定位在锁定位置上时,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布置成相应地与布置在相对的基部或盖子上的第一和第二锁部件接合。锁装置进一步包括与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处于工作协作关系的伸长促动元件。促动器布置成使伸长促动元件从锁定位置移位到第一位置,并且从而使第一和第二锁元件从锁定位置移位到解锁位置。第一锁元件和第二锁元件连接到伸长促动元件上,使得它们可按顺序从解锁位置移位到锁定位置。

第一锁元件和第二锁元件可按顺序移位到的锁定位置可为初步锁定位置,其中,第一锁元件和第二锁元件随后可按顺序或同时定位到完全锁定位置上。

本发明的承载器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锁装置的承载器。承载器优选是可安装在车辆上的承载器,诸如车顶箱等。锁装置在易于完全锁定的方面是可靠的。例如用户仅用一只手就可向下推盖子,而且不必同时锁定各个锁。它使得单独的锁元件能够定位在初步锁定位置上,并且当最后一个锁元件已被推动而与对应的锁部件接合时,容许单独的锁元件完全锁定。

承载器可设有与伸长促动元件协作的两个或更多个锁元件,诸如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锁元件。

第一锁元件可在伸长促动元件不移位的情况下移位,优选旋转或平移或它们的组合,以与第一锁部件接合。优选地,第一锁元件可移位预定距离和/或角度。各个锁元件相对于伸长促动元件(即,连接元件)可具有有限自由度。这容许它们相对于伸长促动元件移位有限距离。有限距离可例如由布置在伸长促动元件中的伸长孔口的长度或导轨的长度限定。

第二锁元件可使伸长促动元件固定而不移位回到锁定位置。当第一锁元件相对于伸长促动元件移位有限距离时,伸长促动元件有利地固定在第一位置上且不返回到锁定位置,直到所有锁元件都移位而与对应的锁部件接合为止。伸长促动元件可按不同的方式固定在第一位置上。已经发现有利的是,剩余锁元件与伸长促动元件协作,以将伸长促动元件固定在第一位置或中间位置上。

在使第一和第二锁元件(优选同时)从锁定位置移位到解锁位置之后,伸长促动元件可返回到第一中间位置。

伸长促动元件和第二锁元件可同时移位到锁定位置。一旦第一锁元件已经移位到锁定位置或初步锁定位置,剩余的第二锁元件就可与伸长促动元件一起移位到锁定位置。如果锁装置包括不止两个锁元件,则最后一个锁元件与伸长促动元件同时移位到锁定位置。因而在所有锁元件都接合所有锁部件之前伸长促动元件不返回到锁定位置。

伸长促动元件可移位到第一和第二锁元件被阻止移位到解锁位置的位置,即第一固定位置。伸长促动元件处于该位置,从而使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固定而不从锁定位置移位。它使得锁元件能够独立而不按顺序地锁定。

第一和第二偏压部件使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单独地偏压向相应的锁定位置。各个锁元件优选偏压向相应的锁定位置。当锁元件移位到解锁位置时,偏压部件优选被拉紧,使得偏压力持续地对锁元件起作用。如所提到的那样,当定位在锁定位置上时,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布置成分别与布置在相对的基部或盖子上的第一和第二锁部件接合。

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延伸,其中第一中心轴线平行于伸长促动元件。伸长促动元件的移位方向优选至少沿着伸长促动元件的一部分平行于第一中心轴线。使它们平行于同一中心轴线移位提供需要较少空间的较薄的锁装置。因为锁装置可布置在承载器内部,空间一般是宝贵的。

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可同时与伸长促动元件一起从锁定位置移位到解锁位置。因而所有锁元件都可同时一起解锁。

伸长促动元件可由不同的材料制造而成。它可为诸如杆的刚性元件,或诸如线材的柔性元件。伸长促动元件优选为扁平伸长促动元件,优选由容许平移的材料制造而成,即,它在纵向方向上是形状稳定的,但在它可弯曲的方面,仍然是多少有些柔性的。这使得伸长促动元件能够沿着承载器的内部形成,例如,诸如沿着例如承载器的弯曲侧壁。适当的扁平伸长促动元件为1-3mm厚、5-50mm宽和500-3000mm长。

伸长促动元件可通过旋转、平移或它们的组合来移位。通过使伸长促动元件(优选沿伸长促动元件的纵向方向)平移来促动优选的移位。

已经发现有利的是,如果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可移位地连接到伸长促动元件上,则优选所有锁元件都可移位地连接到伸长促动元件上。锁元件优选经由以下连接方式连接到伸长促动元件上:容许伸长促动元件操作锁元件,但仍然容许各个锁元件相对于伸长促动元件移位,优选平移。

第一和/或第二锁元件可经由导轨和诸如突出部的导轨协作元件而连接到伸长促动元件上。导轨容许导轨协作元件相对于伸长促动元件移位有限距离。有限距离优选为3-40mm,更优选为5-30mm。有限距离优选基本平行于或平行于伸长元件和伸长元件的纵向延伸部。

导轨可为布置在伸长促动元件中的凹槽或孔口。突出部可布置在锁元件上。凹槽和/或孔口优选是伸长的,具有3-40mm、优选5-30mm、更优选15-25mm的主要伸长部。

伸长促动元件至少在第一和第二锁元件之间在壳体的内部延伸。伸长促动元件可定位在保护壳体的内部,以阻止伸长促动元件卡在由承载器运输的任何负载中。这种壳体还可例如用来在结构上对锁元件提供支承。

壳体可包括孔口,优选伸长的孔口,其中第一和第二锁元件通过孔口来接合伸长促动元件。孔口的数量优选对应于布置在伸长促动元件上的导轨或孔口的数量。壳体的伸长孔口的伸长部可基本对应于伸长促动元件的凹槽或孔口的主要伸长部。

至少第一锁元件,优选还有第二锁元件,可定位在初步锁定位置上。在初步锁定位置上,第一和/或第二锁元件接合对应的锁部件。在初步锁定位置上,承载器的盖子固定到基部上但不完全锁定到其上。这使得用户能够轻易地锁定盖子和按顺序接合锁元件,直到最后一个锁元件接合对应的锁部件为止。

第一锁元件和/或第二锁元件随后可定位到完全锁定位置上,在该位置上伸长促动元件阻止第一和/或第二锁元件移位。因而伸长促动元件对于所有锁元件可充当锁的作用,以阻止它们从锁定位置移位到解锁位置。应当注意,因而第一锁元件和/或第二锁元件可定位在初步锁定位置和完全锁定位置上。

已经发现有利的是,如果促动器包括锁定促动器和/或对促动器解锁的钥匙,则钥匙仅在所有锁都锁定时,即,当所有锁元件都处于完全锁定位置或锁定位置时,才可移除。可选地,钥匙仅在伸长促动元件处于锁定位置,即,阻止锁元件从锁定位置移位到解锁位置时,才可移除。

锁装置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锁元件阻挡部件。锁元件阻挡部件布置成当处于抽出位置时暂时阻止第一锁元件到达锁定位置。各个锁元件可设有对应的锁元件阻挡部件。当所有锁元件阻挡部件被压下时,定位在初步锁定位置上的锁元件可定位到锁定位置上。如果即便仅仅一个锁元件没有移位到锁定位置,那么也不可移除钥匙。

锁元件阻挡部件可由偏压部件偏压向抽出位置。所提到的偏压部件可布置成对锁元件阻挡部件施加适于推开盖子的力。锁元件阻挡部件优选布置成以便在关闭盖子时与锁部件接合。锁元件阻挡部件可适于偏压锁部件,从而打开盖子。因而就此而言,当盖子解锁时,盖子本身可自己打开,盖子向上推至少足够的距离,使得用户可抓住盖子,将其打开剩余距离。

锁装置,并优选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可形成盖子铰链装置的一部分,盖子铰链装置枢转地连接盖子与基部,并且使得盖子能够从两个不同的侧部打开。因而盖子可布置成围绕彼此平行布置的两个不同的枢转轴线枢转。

如上面提到的那样,锁装置包括促动器,促动器布置成使伸长促动元件从锁定位置移位到第一位置,并且从而使第一和第二锁元件从锁定位置移位到解锁位置。促动器可形成或包括可移位指示器。可移位指示器可布置到伸长促动元件上,使得可移位指示器按照伸长促动元件的移位来移位。这可用来标识锁元件的状态。因而可使用户意识到盖子是否完全锁定到基部上。应当注意,本文公开的促动器可与本文公开的锁装置分开使用。因此促动器和与促动器相关联的构件和特征可与其它锁装置一起使用。

促动器可围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第一旋转轴线可布置成基本垂直于伸长促动元件。可由可平移促动器(诸如可滑动把手等)而不是可旋转促动器实现移位。

促动器可经由齿轮可旋转地连接到伸长促动元件上。

促动器可包括锁芯,它可经由钥匙操作。锁芯可连接到齿轮上。因而钥匙的旋转运动可传递到齿轮。伸长促动元件可设有凸轮轨道,凸轮轨道适于布置成与齿轮处于工作协作关系。

促动器可包括至少一个钥匙接收部分,诸如突出支承部件。至少一个突出支承部件可布置成对钥匙提供结构支承,优选使得钥匙能够由于至少一个突出支承部件旋转而在锁芯中旋转。这在用户转动钥匙来对锁装置解锁时可协助阻止钥匙意外断开。

锁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锁元件阻挡部件,它适于阻止对应的锁元件从解锁位置移位到锁定位置和/或初步锁定位置。至少一个锁元件阻挡部件构造成由布置在盖子或相对的基部或盖子上的对应的锁部件移位。

就容许用户仅用一只手关闭承载器的盖子而言,本文描述的承载器提供良好的人类工程学特征。它可进一步对用户提供视觉、触觉和/或听觉反馈。当用户将盖子锁到基部上时,承载器可进一步布置成按顺序对用户提供视觉、触觉和/或听觉反馈。例如当各个锁元件接合对应的锁部件时,用户可听到喀嗒声。

锁装置可为模块化和对称的,例如左右对称地安装在承载器中。这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因为同一锁装置可独立地在承载器内部的左边和右边位置上使用。

附图说明

将更详细地并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显示呈车顶箱形式的包括两个锁装置的承载器;

图2a显示在没有车顶箱情况下的锁装置;

图2b显示本文公开的锁装置的原理;

图3以透视图的方式显示图2a的锁装置;

图4更详细地且以部分分解图显示第二锁位点;

图5更详细地且以部分分解图显示第一锁位点;

图6显示图5中显示的第一锁位点,但以朝向锁装置下方的透视图显示第一锁位点;

图7-13更详细地且以在锁位点打开和关闭时的不同位置(即,在锁定位置、解锁位置和再次锁定位置之间移位)显示第二锁位点;

图14a-14h更详细地显示在关闭过程期间的锁位点的元件,以及;

图15a-15d从不同的角度显示锁元件、锁元件阻挡部件和盖子部件,以示出它们的工作协作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呈车顶箱2形式的承载器1。车顶箱2适于经由传统手段附连到车顶(未显示)上。车顶箱2包括基部3和盖子4。盖子4经由枢转装置5附连到基部部件上。枢转装置使得盖子4能够在如图1中显示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未显示)之间枢转。应当注意,承载器1可设有另一个盖子附连系统,盖子4例如可滑动地与基部3连接或相对于基部3简易地松开。但枢转装置是优选的。

承载器1包括至少一个锁装置10。但承载器1可设有两个或更多个锁装置10。在显示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描述的承载器1具有第一锁装置10和第二锁装置11。锁装置10、11协作使得它们能够使盖子4从两个方向打开。这种装置也称为盖子铰链装置。盖子4可围绕第一和第二枢转轴线基本沿着基部3的第一和第二纵向侧枢转地打开。应当注意,第一锁装置10和第二锁装置11的类型可与图1中显示的实施例的类型相同,但承载器1包括第一锁装置10和不同类型的另一个枢转或锁装置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第一锁装置10和第二锁装置11布置在基部3和盖子4的侧壁上,以枢转地连接基部3和盖子4。

图2a更详细地显示第一锁装置10。第一锁装置10包括第一锁位点15、第二锁位点16和第三锁位点17。各个锁装置10、11可设有两个或更多个锁位点,诸如3、4、5、6、7、8、9个或更多个锁位点。大体认为锁位点具有锁元件,锁元件与对应的锁部件协作,以提供锁定。

第一锁位点15包括呈促动器21形式的操作机构20。促动器21布置成使得用户能够操作锁装置10,并且因而对盖子4解锁,以容许进入承载器1的内部。各个锁位点15、16、17可按顺序锁定在初步锁定位置上,和/或至少按顺序定位在初步锁定位置上。应当注意,锁装置10、11或只是一个锁装置(如果仅存在一个的话),可布置在盖子4上而非基部3上。

将参照图2b-2g大体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锁装置的工作原理。图2b显示各自具有处于锁定位置的锁元件40和锁部件41的锁位点15、16、17。这个位置上的所有锁位点都是锁定的且固定基部3和盖子4。锁位点具有锁元件40和锁部件41,它们适于在锁定时以固定的方式彼此接合。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这些特征。

锁元件40和锁部件41可以可选地形成针对基部3和盖子4的铰链装置,但这对于本发明的目的来说不是必要的。

图2c显示锁位点15、16、17的解锁,即,同时使锁元件40与锁部件41脱开。盖子4现在可打开,如图2d中的箭头所指示的那样。当盖子4被关闭时,锁元件可按顺序定位到锁定位置上。在图2e中,锁定位置是由于锁元件40不完全接合锁部件41而显现的初步锁定位置。

在图2f中,另一锁位点(在该情况下是第一锁位点15)的另一个锁元件已经移位到初步锁定位置。如可注意到的那样,最后一个锁元件仍然是解锁的且根本没有接合锁部件41。当用户压下最后一个锁部件41时,那个锁位点的锁元件40将与其它锁位点的其它锁元件40一起同时移位到完全锁定位置,如图2g中指示的那样。锁元件40经由促动元件(例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传动条)操作。但可以其它方式执行该操作。

图3更详细地且以透视图显示图2a。图3显示了第一锁装置10、第一锁位点15、第二锁位点16和第三锁位点17以及促动器21。图3还显示了伸长促动元件30或促动条30。伸长促动元件30,在这种情况下是扁平伸长促动元件31,优选多少有些柔性,从而容许伸长促动元件30略微弯曲。如可从图3发现的那样,伸长促动元件30略微弯曲,以补偿承载器1的基部3的弯曲形状。伸长促动元件30将第一锁位点15、第二锁位点16和第三锁位点17连接在一起,并且使得促动器21能够操作锁位点15、16、17中的各个。当操作促动器21时,第一锁位点15、第二锁位点16和第三锁位点17中的各个例如可被解锁。伸长促动元件30经由壳体32可移位地附连到(在这种情况下是可滑动地附连到)基部3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壳体32也略微弯曲以遵从基部3的轮廓。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锁装置10的单独的部件。

图4更详细地显示第二锁位点16。第二锁位点和第三锁位点17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相同的,但第一锁位点15就以下而言而不同:它进一步设有促动器21。锁位点,例如第一锁位点15、第二锁位点16和第三锁位点17,包括锁元件40。锁元件40适于与布置在盖子4(在图1中显示)上的协作锁部件41接合或匹配。锁元件40可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在锁定位置上,锁元件40完全接合盖子4的锁部件41。如将在下面描述的那样,锁元件40可进一步定位在初步锁定位置上。

锁元件40包括接合部分42,在该情况下接合部分42呈销43的形式。为了将盖子4锁定到基部3上,锁元件40的销43在该情况下与布置在锁部件41上的孔口44匹配。接合部分可为钩子等而不是用销43。锁元件40沿与伸长促动元件30相同的方向,或至少基本沿与伸长促动元件30相同的方向移位而平移到解锁位置,如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

偏压部件46将锁元件40偏压向锁定位置,在该情况下如图4中显示的那样看时是朝左偏压。偏压部件46可为图4中显示的螺旋弹簧,但其它偏压部件也是可行的,诸如片簧、弹性部件如橡胶部件等。将偏压部件定位在相对侧上也是可行的,在该相对侧处,偏压部件可通过对锁元件40施加拉力而非推力来将锁元件40偏压向锁定位置。

如注意到的那样,锁元件40可滑动地布置在锁壳体47中。锁壳体47对锁元件40提供导轨48。导轨48对锁元件40提供预定轨道,并且容许锁元件40沿着预定轨道滑动,使得锁元件40可完全与锁部件41接合。锁壳体47进一步包括偏压部件支承表面49,当偏压锁元件40时,偏压部件46可支靠在偏压部件支承表面49上。

锁元件40具有沿着第一中心轴线a1延伸的主要伸长部。接合部分42,在该情况下是销43,具有沿着第二中心轴线a2延伸的主要伸长部。如可注意到的那样,第一中心轴线a1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伸长促动元件30。

锁元件40可移位地连接到伸长促动元件30上。锁元件40相对于伸长促动元件30具有有限自由度,使得伸长促动元件可相对于锁元件40移位有限距离,或在显示的实施例中平移有限距离。经由布置在伸长促动元件30上的至少一个导轨50和布置在锁元件40上的至少一个突出部51来实现有限移位。在显示的实施例中,锁元件40设有两个突出部51,并且伸长促动元件30设有伸长孔口50'、50''。使两个突出部与两个导轨(在该情况下是两个孔口)协作,对锁元件40和伸长促动元件30的移位提供稳定性。

图5更详细地显示第一锁位点15的分解图。图7以仰视图显示了图6的第一锁位点15的分解图,以更好地示出其一些特征。图6显示锁元件40、附连到承载器的盖子(未显示)上的锁部件41、锁壳体47、伸长促动元件30和适于覆盖伸长促动壳体32的壳体32。图6还显示了操作机构20。操作机构或促动器21如所提到的那样布置成使得用户能够操作相关联的锁装置。促动器21包括可旋转把手60,可旋转把手60在旋转时使伸长促动元件30移位,以使各个相关联的锁元件40移位。

位置指示盘61定位在可旋转把手50的后面,并且作为对与伸长促动元件30相关联和与伸长促动元件30一起的锁元件40的位置的参照而起作用。位置指示盘61在显示的实施例中是不可旋转的,而是固定地布置在锁装置10处。

另外与可旋转把手60相关联的是可经由钥匙63操作的锁芯62。可旋转把手60包括适于在插入到锁芯62中之后与钥匙63接合的钥匙接合元件64。因而当旋转可旋转把手60时,钥匙63也旋转。这提供防止用户意外弄断钥匙的保护。钥匙接合元件64在显示的实施例中由钥匙63可插入到其中的突出槽口提供。有利特征是在所有锁元件都完全接合锁部件之前,或在伸长促动元件30回到初始位置之前,钥匙63不可从锁芯62中拔出。

参照图6;与可旋转把手60相关联的还有扭矩传递装置65。扭矩传递装置将可旋转把手60的旋转运动转变成平移运动,从而使伸长促动元件30移位。扭矩传递装置65在显示的实施例中包括齿轮66和凸轮轨道67。可旋转把手60的旋转传递到使凸轮轨道67移位的齿轮66。凸轮轨道67又间接地与伸长促动元件30连接,并且因而将平移传递到伸长促动元件30。

偏压部件对凸轮轨道67起作用,从而偏压凸轮轨道67,并且因而将伸长促动元件30偏压向锁定位置。因而伸长促动元件30努力回到锁定位置。

将在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锁装置10的功能和操作。图7更详细地显示了锁装置10的一部分,且更具体而言为第二锁位点16。当用户旋转促动器21时,伸长促动元件30开始平移到右边,并且因而沿着箭头指示的移位方向移位。促动器21的旋转运动使伸长促动元件30沿水平方向平移。

覆盖伸长促动元件30的壳体32充当保护片,而且在图7-13中被示为透明的,以便更好地显现锁元件40的移位。应当注意,壳体32是可选的,如果需要的话,伸长促动元件30同样可暴露于承载器的内部。

在图8中,伸长促动元件30移位了由伸长促动元件30的伸长孔口50'、50''限定的距离。伸长促动元件30抓住锁元件40的突出部51,并且正好要从与盖子4(未显示)的锁部件41的接合位置撤回所有锁元件40。

图9显示了伸长促动元件30如何从与盖子4的锁部件41的接合位置(即,锁定位置)撤回了锁元件40。如可注意到的那样,锁元件40的销42,且更确切地说为接合部分42,在该情况下为销43,完全与盖子4的锁部件41脱开。当锁元件40撤回到图9中显示的解锁位置时,锁部件41能够自由打开并因而盖子4能够自由打开。有利的可选特征是若盖子4被锁元件阻挡部件70向上偏压。锁元件阻挡部件70适于阻止锁元件40偏压回到锁定位置而是使其停留在就绪位置上。如果盖子4经由锁部件41偏压,则盖子4将被推开,如图9中的箭头指示的那样。一旦锁元件阻挡部件70处于抽出位置,或升高位置,如图9中显示的那样,则锁元件40被阻碍而不能移位回到锁定位置。应当注意,锁元件阻挡部件70不必阻挡锁元件40,而是可作为只针对盖子的偏压部件简易地工作。锁元件40可以可选地或另外由止动销阻挡,如参照例如图14a-14f所描述的那样。

图10显示在往回移位对应于由伸长促动元件30的伸长孔口51'、51''限定的长度的距离之后的伸长促动元件30。如可理解的那样,现在锁元件40暂时脱离与伸长促动元件30的接合,并且如果锁元件阻挡部件70不阻碍锁元件40移位,则锁元件40可往回移位对应的距离至与盖子的锁部件41的接合位置。由于伸长促动元件30容许相对于锁元件40有一些程度的相对移位,所以各个锁元件40可单独地移位回到锁定位置和/或初步锁定位置。

图11显示了在被向下推且与锁元件阻挡部件70接合之后(即,用户正关闭承载器1的盖子4(在图1中显示))的盖子4的锁部件41。如注意到的那样,锁元件阻挡部件70从图10中显示的阻挡位置移位,从而容许锁元件40自动搭扣回到与盖子4的锁部件41的接合位置。应当注意,图11中未示出偏压部件46(在图4中显示)。但是在图11中,锁元件40不完全接合锁部件41,而是受伸长促动元件30约束而不能完全接合。锁元件的突出部由于伸长促动元件的伸长孔口终止而停止。锁元件在这个该锁定位置上固定盖子的锁部件但尚未完全接合盖子的锁部件。因而阻止从锁元件阻挡部件移除或脱开盖子的锁部件,但锁未完全锁定。

如可发现的那样,当三个锁元件40中的两个如图11中显示的那样定位时,第三锁元件40将如图10中显示的那样定位,从而固定伸长促动元件30使其不进一步移位到左边。

实际上,用户可用一只手关闭盖子4(在图1中显示)且选择性地初步锁定各个锁位点。它容许按顺序锁定各个锁位点。锁装置不需要跨越盖子表面均匀地压盖子来使锁元件与对应的锁部件接合。

图12显示部分透明的盖子的锁部件41。当最后一个锁元件阻挡部件70被盖子的锁部件41向下移位时,最后一个锁元件40能够自由接合锁元件阻挡部件70,因而直接到达锁定位置,而不会在初步锁定位置上停止。然后伸长促动元件30能够自由朝左移位,由此第三和最后一个锁元件40可移位到锁定位置。锁元件40现在完全接合盖子的锁部件41。

图13显示伸长促动元件30回到初始的开始位置,即锁定位置,在该位置上伸长促动元件30阻止各个锁元件40从锁定位置朝解锁位置移位。因而伸长促动元件30像锁元件固定器那样操作,从而使锁元件40固定而不会与盖子4的锁部件41脱开。

参照图14a-14h,将关于锁装置的锁位点的元件更详细地描述锁定安全功能。

参照图14a,锁定安全功能构造成防止用户意外或有意地推下锁元件阻挡部件70,使得锁元件40定位在阻碍位置上而阻止锁部件41与锁元件40接合且因而阻止盖子完全关闭。锁定安全功能由布置在锁元件阻挡部件70上或其附近的止动销80提供。在显示的实施例中,止动销80布置在锁元件阻挡部件70上,并且可沿竖向方向与锁元件阻挡部件70同步地移位。

锁销80在该情况下由弹簧81偏压向凸起位置,弹簧81是偏压锁元件阻挡部件70的同一偏压部件。图14a显示锁位点,即,当盖子打开时的盖子(未显示)的锁元件40和协作锁部件41。锁元件40靠在锁元件阻挡部件70上。应当注意,锁元件40可具有支靠在锁元件阻挡部件70上(即,定位在锁元件阻挡部件70附近)的不同表面,在该情况下其是未布置在销42上而是布置在锁元件40的另一表面上的表面。为了清楚,图14b显示了在没有弹簧81的情况下的图14a,以便更好地示出锁元件阻挡部件70的接触表面。因而锁元件40的滑动部分设有接触表面且适于定位在锁元件阻挡部件70附近。

图14c显示了促动器21的一部分、锁元件40、锁元件阻挡部件70、锁部件41、锁销80和弹簧81。还显示了对锁元件40起作用的偏压部件46。正如图14a-14b中那样,略微透明地示出锁元件阻挡部件70,以更好地显示止动销80及其功能。图4中还显示了止动销80。参照图14c,锁元件40包括止动表面82,其适于与止动销80协作,并且优选如显示的那样与止动销80的上端协作。即使用户例如用手指推下锁元件阻挡部件70,止动销80和锁元件40的止动表面82也阻止锁元件40移位到阻碍位置。锁元件阻挡部件70和止动销80同时移位,并且由于止动销80如例如图9中显示的那样处于封闭空间中,所以用户用手指推下锁元件阻挡部件70不可完全推下锁元件阻挡部件70和止动销80两者。

在图14d中,锁部件41已经沿竖向向下移位,就像盖子被关闭一样。如可注意到的那样,在锁部件41的尖部上的倾斜表面41'定位在锁元件40附近。当如图14d-14e中显示的那样看时,通过倾斜表面41',可将锁元件40推回,从而容许锁部件41沿竖向方向进一步向下移位。在下面的图14f-14g中,锁部件41被完全向下推,使得锁元件40可与锁部件41匹配且盖子固定而不会打开。

在显示的方式中,各个锁位点设有阻止锁元件40阻碍锁部件41的保护性安全功能。该功能可由锁部件41的倾斜表面41'实现,当向下移位时,倾斜表面41'可将锁元件40推到旁边,而且也是因为这样,阻止锁元件40被止动销80(即,锁元件阻挡部件70的一部分)移位到阻碍位置。应当注意,锁销80及其功能可由相对于锁元件阻挡部件70独立的部件提供,但优选的是止动销由锁元件阻挡部件70的一部分形成。

图15a-15d以不同的视图显示了锁元件40、锁元件阻挡部件70、盖子部件41和止动销80,以示出它们的工作协作关系。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于承载器的锁装置,承载器包括基部和盖子,以将盖子锁定到基部上。锁装置包括至少第一可移位锁元件,优选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锁元件,它们可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操作。当定位在锁定位置上时,第一元件布置成与布置在相对的基部或盖子上的第一锁部件接合。锁装置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锁元件阻挡部件。锁元件阻挡部件在处于抽出位置时可暂时阻止第一锁元件到达锁定位置,和/或锁元件阻挡部件可操作为上推部件,以将锁部件偏压向打开位置并因而将连接到其上的盖子偏压向打开位置,所提到的两个功能中的后者在实施例中可能是它唯一的功能。锁装置可进一步包括阻止锁元件到达阻碍位置的锁定安全功能。锁装置可包括止动销,制动销优选被弹簧等偏压,并且与锁元件上的止动表面协作来阻止锁元件到达阻碍位置。止动销可与锁元件阻挡部件一体地形成或形成为单独的构件。

应当注意,尽管未以组合的方式清楚地提及或描述,但本文描述的特征可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同样,本文公开的特征的组合不必组合在一起,而是可单独使用或按其它组合的方式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