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门限位连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9701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门限位连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门限位连杆装置,该门限位连杆装置在门打开/关闭操作中对门施加限位力,并且门限位连杆装置调整门的完全打开位置。



背景技术:

门限位连杆装置被设置在车辆的侧门与主体之间。门限位连杆装置在门打开/关闭操作中对门施加限位力,并且门限位连杆装置调整门的完全打开位置。如jp2012-207390a中所述的传统的门限位连杆装置具有:限位连杆;被附接到门的壳体;被容纳在壳体中的一对上靴和下靴(shoe);以及弹性构件(弹性本体)。通过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盖构件覆盖金属芯板,形成限位连杆。限位连杆在其一端处可枢转地连接到车辆主体。在门打开/关闭操作中,上靴和下靴沿着形成在盖构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制动表面滑动。弹性构件将上靴和下靴向相应的制动表面偏置。当上靴和下靴与制动表面的凹进部接触时,在门打开/关闭操作中对门施加限位力。当壳体抵靠被设置在限位连杆的另一端处的止动器时,调整门的完全打开位置。

如jp2012-207390a中所公开,已经需要为由两个构件(即,金属芯板和覆盖芯板的整个表面的合成树脂盖构件)构成的限位连杆减小重量。特别地,关于盖构件的被形成在彼此平行的简单竖直表面中的侧表面,没有重量减小的余地,并且没有采取特别措施来减小门限位连杆装置的那部分的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用于车辆的门限位连杆装置,其中能够减小限位连杆的重量。

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门限位连杆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被固定到所述车辆的门或本体,所述壳体具有孔口;

限位连杆,所述限位连杆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穿过所述孔口,其中所述限位连杆在所述限位连杆的一端处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门或所述本体,所述限位连杆具有止动器,所述止动器被设置在所述限位连杆的另一端处,并且所述止动器调整所述门的完全打开位置,其中在门打开/关闭操作中使所述限位连杆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移动,所述限位连杆还包括第一制动表面和第二制动表面,所述第一制动表面和所述第二制动表面具有沿所述纵向方向的波状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制动表面和所述第二制动表面面向彼此相反的方向;

第一靴,所述第一靴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其中所述第一靴具有沿所述第一制动表面滑动的第一滑动部和从所述第一滑动部向所述第二制动表面延伸的第一引导壁;

第二靴,所述第二靴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其中所述第二靴具有第二滑动部和第二引导壁,所述第二滑动部沿所述第二制动表面滑动,所述第二引导壁在相对于所述限位连杆与所述第一引导壁相反的一侧上从所述第二滑动部向所述第一制动表面延伸;

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一靴向所述第一制动表面偏置;以及

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将所述第二靴向所述第二制动表面偏置。

所述限位连杆具有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具有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沟槽,所述第二侧表面具有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沟槽,其中所述第一引导壁沿所述第一侧表面滑过所述第一沟槽,并且所述第二引导壁沿所述第二侧表面滑过所述第二沟槽。

根据本发明的门限位连杆装置,第一沟槽被设置在第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二沟槽被设置在第二侧表面上。第一引导壁沿第一侧表面滑过第一沟槽,并且第二引导壁沿第二侧表面滑过第二沟槽。因此,第一靴和第二靴能够沿制动表面稳定地移动,并且能够减小限位连杆的重量。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参照示出本发明的示例的附图的以下描述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后视透视图,示出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门限位连杆装置的车辆的右侧;

图2是爆炸透视图,示出该门限位连杆装置;

图3是平面图,示出当门被打开时的门限位连杆装置;

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剖开的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剖开的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6是放大透视图,示出限位连杆的被附接到铰链的部分;

图7是沿图6中的线vii-vii剖开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沿图3中的线viii-viii剖开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放大平面图,示出上靴和配合到该上靴中的压缩螺旋弹簧;

图10是后视图,示出当上靴和下靴位于制动表面的凹进部上时在限位连杆与上靴和下靴的引导壁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1是后视图,示出当上靴和下靴位于制动表面的突出部上时在限位连杆与上靴和下靴的引导壁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2是沿图3中的线xii-xii剖开的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13是沿图3中的线xiii-xiii剖开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并且

图14是示出将芯板定位在模具中的步骤的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门限位连杆装置

2支架

2a保持片

3铰链销

4限位连杆

5壳体

6壳体盖

7上靴

8下靴

9a、9b压缩螺旋弹簧(弹性构件)

10芯板

11盖构件

12孔口

13螺栓

14、15通孔

16定位孔

17a-17d沟槽

18a、18b上肋

19a、19b中央肋

20a、20b下肋

21竖直引导柱

22引导柱

23引导柱

24轴孔

25环状突起

26竖直突起

27突起

41a、41b制动表面

71、81滑动部

72、82引导壁

73、83配合孔

74引导轴

75、85突起

84引导轴

100止动器

101止动器部

102止动器表面

103沟槽

104倾斜肋

105竖直开口

106横向开口

107沟槽

111竖直开口

191较厚部

192较薄部

411突出部

412凹进部

413倾斜部

414平坦部

415凸台部

b本体

d门

h铰链

h1铰链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述的各个方向基于限位连杆装置安装到的车辆。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车辆的纵向方向是指“前后方向”,并且车辆的左右方向是指“内外方向”。此外,车辆的竖直方向简称为“竖直方向”。

如图1至图4中所示,门限位连杆装置1被设置在车辆的主体b的侧表面与门d之间。门d借助于上下一对铰链h枢转地安装到车辆的主体b的侧表面上,每一个铰链h具有竖直铰链轴h1。门限位连杆装置1在门d的门打开/关闭操作中对门d施加限位力,将门d保持在半打开或完全打开位置处,并调整门d的完全打开位置。

门限位连杆装置1包括:限位连杆4;被固定在门d内的金属壳体5;覆盖壳体5的后开口的金属壳体盖6;被容纳在壳体5中的一对上靴7和下靴8;以及用作弹性构件的一对上压缩螺旋弹簧9a和下压缩螺旋弹簧9b。限位连杆4在其前端(一端)处经由竖直铰链销3安装到支架2的上保持片2a和下保持片2a,使得限位连杆4能够在内外方向上枢转。支架2被固定到主体b。上靴7和下靴8由硬合成树脂(例如聚缩醛树脂)制成。在门d的门打开/关闭操作中,上靴7和下靴8分别沿限位连杆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滑动。上螺旋弹簧9a在其一端处由上靴7保持,且在其另一端处被压靠壳体5的内表面。下螺旋弹簧9b在其一端处由下靴8保持,且在其另一端处被压靠壳体5的内表面。因此,上螺旋弹簧9a将上靴7向后述上制动表面41a偏置,并且下螺旋弹簧9b将下靴8向后述限位连杆4的下制动表面41b偏置。在上靴7和下靴8和压缩螺旋弹簧9a、9b被安设于壳体5中之后,用壳体盖6覆盖壳体5的开口。可以使用弹性构件诸如橡胶来代替压缩螺旋弹簧9a、9b。

如图4和图5中所示,限位连杆4由带形金属芯板10(参照图14)和由硬合成树脂(例如聚酰胺树脂)制成的盖构件11构成。通过嵌件模制用盖构件11覆盖芯板10的整个表面。调整门d的完全打开位置的止动器100在盖构件11的后端(另一端)处与盖构件11一体形成。除了盖构件11的前端和止动器100之外,分别在盖构件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形成第一波状制动表面41a和第二波状制动表面41b。换言之,限位连杆4包括波状的第一制动表面41a和第二制动表面41b,第一制动表面41a和第二制动表面41b沿纵向方向延伸,并面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限位连杆4还包括第一侧表面42a和第二侧表面42b,第一侧表面42a和第二侧表面42b正交于第一制动表面41a和第二制动表面41b,且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第一制动表面41a和第二制动表面41b以及第一侧表面42a和第二侧表面42b被形成在盖构件11的表面上。

止动器100包括分别向上和向下突出的一对上止动器部101和下止动器部101。止动器部101的前表面形成止动器表面102,壳体盖6抵靠这些止动器表面102。止动器100具有在纵向视图中看到的从止动器部101的上端和下端向后端竖直渐缩的形状。

如图2和4中所示,在壳体5的侧壁上和壳体盖6的中央处形成允许除止动件100之外的限位连杆4移动通过的竖直伸长矩形孔口12。限位连杆4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穿过孔口12,且在门d的门打开/关闭操作中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壳体5移动。壳体盖6附接到的壳体5借助于螺栓13被固定在门d内。在门d的门打开操作中,当壳体5随着门d向限位连杆4的后端(另一端)移动时,壳体盖6的后表面抵靠止动器100的止动器表面102,并调整门d的完全打开位置(参照图3和图4)。上止动器表面102和下止动器表面102被形成为从上方看向前突出的弧形弯曲表面。这允许止动器表面102在止动器表面102的两侧上都与壳体盖6线接触,且防止不均匀的载荷施加到止动器100。

如图4和图14中所示,在芯板10上沿芯板10的纵向方向形成多个通孔14。通过嵌件模制将合成树脂材料填充在通孔14中。形成止动件100处的通孔14具有非圆形形状,该非圆形形状具有大开口面积,且在纵向方向上伸长,由此允许将大量合成树脂材料填充在通孔14中,以便给止动器100提供高剥离强度。在芯板10的插入铰链销3的前端处,通过翻孔工艺形成通孔15,并且用合成树脂材料覆盖该通孔15。在通孔15的附近和后方形成将芯板10的前端定位在模具中的定位孔16。

如图2、4和5中所示,以点对称布置且具有相同形状的上靴7和下靴8从上方和下方夹着限位连杆4。上靴(第一靴)7包括第一滑动部71和第一引导壁72。第一滑动部71沿限位连杆4的上第一制动表面41a滑动。第一引导壁72从第一滑动部71的外边缘(图5中的左边缘)向下向第二制动表面41b突出,并沿盖构件11的第一侧表面42a(图5中的左表面)滑动。

下靴(第二靴)8包括第二滑动部81和第二引导壁82。第二滑动部81沿下第二制动表面41b滑动。第二引导壁82从第二滑动部81的内边缘(图5中的右边缘)向上向第一制动表面41a突出,并沿盖构件11的第二侧表面42b(图5中的右表面)滑动。

上靴7和下靴8的滑动部71、81的沿制动表面41a、41b滑动的表面大致形成为突出弧形状,这些突出弧形状允许滑动表面71、81在波状制动表面41a、41b上平滑地滑动。类似地,上靴7和下靴8的引导壁72、82的沿盖构件11的第一外侧表面42a和第二外侧表面42b滑动的表面大致形成为突出弧形状。引导壁72向下延伸到在限位连杆4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点的稍上方的位置,并且引导壁82向上延伸到在限位连杆4的在竖直方向上的中点的稍下方的位置(参照图10)。

如图2、4、5和9中所示,环状有底配合孔73、83分别被形成在上靴7的上表面上和下靴8的下表面上。上压缩螺旋弹簧9a的下端和下压缩螺旋弹簧9b的上端分别配合到配合孔73、83中。向上延伸的引导轴74和向下延伸的引导轴84分别被设置在配合孔73、83的中心处。分别在引导轴74、84的外表面上在周向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设置四个轴向(竖直)突起75和四个轴向(竖直)突起85上,并且压缩螺旋弹簧9a、9b的内表面分别与轴向突起75、85接触。因此,轴向突起75、85将压缩螺旋弹簧9a、9b的端部稳定地保持在配合孔73、83内,限制在螺旋弹簧9a、9b与配合孔73、83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游隙,并且由此允许上靴7和下靴8在门d的门打开/关闭操作中在纵向方向上平滑地移动。

螺旋弹簧9a、9b具有被磨成平坦表面的闭环端,这些闭环端增加了与上靴7和下靴8的接触面积以及与壳体5的接触面积,并防止螺旋弹簧9a、9b倾斜。这还有助于使上靴7和下靴8在纵向方向上的运动稳定。

除了限位连杆4的前部和止动器100之外,限位连杆4的盖构件11的竖直厚度比盖构件11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大(例如,约两倍大),并且波状制动表面41a、41b(具有交替的凹进和突起)被形成在盖构件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那部分上。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三个)突出部411和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三个)凹进部412在前后方向(纵向方向)上交替地布置在制动表面41a、41b上。上下一对倾斜部413和上下一对平坦部414连续地形成在限位连杆4的盖构件11的制动表面41a、41b的前方。平坦部414的厚度比在内外方向上的宽度小。倾斜部413和平坦部414具有相同的宽度。由支架2枢转地支撑的凸台部415被设置在限位连杆4的与平坦部414连续形成的前端处。凸台部415比平坦部414厚。限位连杆4优选地具有沿制动表面41a、41b的大竖直厚度,这产生倾斜部413的大倾斜角度(例如约15°),且有助于门的关闭操作。

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四个)上下沟槽17a-17d被形成在盖构件11的两个表面(侧表面42a、42b)上,所述两个表面正交于盖构件11的形成有制动表面41a、41b的表面。换言之,上下沟槽17a-17d被设置在面向车辆外侧的第一侧表面42a上和面向车辆内侧的第二侧表面42b上。由于沟槽17a-17d,能够减小限位连杆4的重量。沟槽17a-17d竖直(在盖构件11的厚度的方向上)间隔开,并在前后方向(纵向方向)上连续延伸。由于沟槽17a、17c,在盖构件11的第一侧表面42a上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三个突起。这些突起和沟槽17a、17c在竖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成一排,并且这些突起形成肋18a、19a、20a。由于沟槽17b、17d,在盖构件11的第二侧表面42b上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三个突起。这些突起和沟槽17b、17d在竖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成一排,并且这些突起形成肋18b、19b、20b。

第一上肋18a包括第一制动表面41a,并向第一引导壁72突出。第二下肋20b包括第二制动表面41b,并向第二引导壁82突出。第五上肋18b包括第一制动表面41a,并向第二引导壁82突出。第六下肋20a包括第二制动表面41b,并向第一引导壁72突出。第三中央肋19a位于第一上肋18a的下方且位于第六下肋20a的上方(在竖直方向上在第一上肋18a与第六下肋20a之间),并向第一引导壁72突出。第四中央肋19b位于第五上肋18b的下方且位于第二下肋20b的上方(在竖直方向上在第五上肋18b与第二下肋20b之间),并向第二引导壁82突出。

第一上肋18a和第五上肋18b、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以及第六下肋20a和第二下肋20b在竖直方向上具有相应的公共中央面。第一侧表面42a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沟槽17a和第三沟槽17c。第二侧表面42b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沟槽17b和第四沟槽17d。第一沟槽17a位于第一上肋18a与第三中央肋19a之间。第二沟槽17b位于第四中央肋19b与第二下肋20b之间。第三沟槽17c位于第三中央肋19a与第六下肋20a之间。第四沟槽17d位于第五上肋18b和第四中央肋19b之间。

上靴7的第一引导壁72的基部(上基部)沿第一上肋18a滑动。下靴8的第二引导壁82的基部(下基部)沿第二下肋20b滑动。上靴7的第一引导壁72的端部(另一端)沿第三中央肋19a滑动。下靴8的第二引导壁82的端部(另一端)沿第四中央肋19b滑动。换言之,第一引导壁72沿第一侧表面42a滑过第一沟槽17a,并且第二引导壁82沿第二侧表面42b滑过第二沟槽17b。

第一上肋18a、第五上肋18b、第六下肋20a和第二下肋20b具有相同的厚度,并且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比第一上肋18a、第五上肋18b、第六下肋20a和第二下肋20b厚(参照图5和图10)。第一上肋18a、第五上肋18b、第六下肋20a和第二下肋20b在纵向方向上具有恒定的竖直厚度,而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的竖直厚度取决于限位连杆4的波状图案而变化。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面与第一制动表面41a和第二制动表面41b大致等距。

作为结果,如图10中所示,上下沟槽17a-17d具有沿纵向方向的竖直波状图案,该竖直波状图案对应于上制动表面41a和下制动表面41b的波状图案。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是波状的,并且因此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具有在纵向方向(纵向方向)上连续且交替布置的较厚部191和较薄部192。作为结果,从上制动表面41a到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的上表面(与第一制动表面41a面对的表面)的竖直距离以及从下制动表面41b到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的下表面(与第二制动表面41a面对的表面)的竖直距离在纵向方向上大致恒定。换言之,在第一沟槽17a的在第二制动表面41b侧的表面与第一制动表面41a之间的距离在纵向方向上恒定,并且在第二沟槽17b的在第一制动表面41a侧的表面与第二制动表面41b之间的距离在纵向方向上恒定。

如图5、10和11中所示,在侧视图中,上靴7的第一引导壁72向下突出到第一引导壁72与第三中央肋19a重叠的位置,并且在侧视图中,下靴8的第二引导壁82向上突出到第二引导壁82与第四中央肋19b重叠的位置。不管上靴7和下靴8的滑动表面71、81在制动表面41a、41b上的位置如何,引导壁72、82总是在它们的重叠长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保持与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接触而没有从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脱轨。作为结果,引导壁72、82和第三中央肋19a和第四中央肋19b不需要过大的尺寸,并且能够实现限位连杆4的进一步重量减轻。

上靴7的引导壁72沿两个部分(即,第一上肋18a和第三中央肋19a)滑动。下靴8的引导壁82沿两个部分(即,第二下肋20b和第四中央肋19b)滑动。因此,引导壁72、82能够被第一侧表面42a和第二侧表面42b稳定地引导。因此,引导壁72、82不需要过大的尺寸(从基部到端部),并且能够实现上靴7和下靴8的大小和重量的减小。

此外,因为盖构件11的形成制动表面41a、41b的部分具有比宽度大的厚度,所以能够为上靴7和下靴8的引导壁72、82保证长竖直尺寸。上靴7和下靴8由沿在两个竖直间隔部分处的肋滑动的引导壁72、82引导。因此,在门d的门打开/关闭操作中,上靴7和下靴8能够沿限位连杆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稳定地滑动。

当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关闭门d时,上靴7和下靴8的滑动表面71、81位于限位连杆4的前端的附近,且从上方和下方夹持平坦部414。当在这种状态下打开门d时,上下滑动表面71、81在骑越限位连杆4的倾斜部413之后移动到制动表面41a、41b,并与凹进部412接合,以便将门d保持在中间位置处。当门d从该中间位置进一步被打开到完全打开位置时,如图4中的实线所示,壳体盖6抵靠止动器100的止动器表面102,并调整门d的完全打开位置。滑动表面71、81被接合在制动表面41a、41b的最后凹进部412中,以便将门d保持在完全打开位置处。如上所述,限位连杆4的倾斜部413的大倾斜角度有助于门d的门关闭操作。

如图3和13中所示,在止动器100的上倾斜表面和下倾斜表面上形成两个沟槽103,并且包括止动器部101的整个止动器100由形成在沟槽103之间的倾斜肋104加强。竖直开口105从沟槽103的底部延伸到芯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竖直开口105经由芯板10被布置成彼此相反。芯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暴露于上下竖直开口105内。

如图10和12中所示,在止动器100的后端在内外方向上的两侧上形成横向开口106。横向开口106经由芯板10在内外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横向开口106在芯板10的后端表面处开口,使得芯板10的后端表面暴露于横向开口106。横向开口106被形成为与竖直沟槽107连续,这些竖直沟槽107被形成在止动器部101的就内外方向而言的两个表面上。当芯板10被定位在未示出的模具中并且由合成树脂通过嵌件模制形成盖构件11时,形成竖直开口105、横向开口106和竖直沟槽107。

如图2、3和4中所示,在芯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处开口的一对上下竖直开口111被形成在盖构件11在纵向方向上的中间处。当芯板10的中间部借助于一对上下引导柱被定位在模具中时,形成竖直开口111。然而,当在芯板10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处定位芯板10时,可以省略在盖构件11的中间处的竖直开口111。

图14示出了当芯板10被定位在被设计为可竖直分离的两半的侧滑型模具(未示出)的空腔中时的示例。当形成有止动器100的芯板10的后端被定位在模具中时,可竖直移动并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两根上竖直引导柱21的端部抵靠芯板10的后端(另一端)的上表面,并且也可竖直移动并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的两根下竖直引导柱21的端部抵靠芯板10的后端的下表面。此外,两根竖直引导柱22的下端抵靠芯板10的后端的侧表面。因此,芯板10的后端被阻止在竖直和内外方向上移动,并被定位在模具中。

芯板10的前端(一端)借助于一对可竖直移动的上下引导柱23被定位在模具中。在引导柱23在芯板10侧上的端部处,引导柱23具有扩大凸缘,并且这些扩大凸缘在芯板10的前端处从上方和下方与定位孔16(参照图4)接合。因此,芯板10被阻止在竖直方向上、在内外方向上和在纵向方向上移动,且还被阻止在水平平面中转动,并且被定位在模具中。

当在止动器100的倾斜表面上既没有设置沟槽103也没有设置倾斜肋104时,芯板10可以通过一对上下引导柱21定位,上下引导柱21分别抵靠芯板10的后端就宽度方向而言的中央处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将芯板10在内外方向上定位在模具中的引导柱22可以被从下方移动,使得引导柱22抵靠芯板10的后端处的侧表面。此外,如图1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可以使用两根可横向移动的引导柱22来代替可竖直移动的引导柱22。可横向移动的引导柱22的端部可以从与侧表面正交的方向抵靠芯板10的侧表面。

这样,当在芯板10的后端通过六根引导柱21、22被定位的状态下由合成树脂通过嵌件模制形成芯板10时,在盖构件11中,在止动器100的后端处,如上所述形成:在芯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处开口的竖直开口105;在芯板10的侧表面处开口的横向开口106;以及被形成为与开口106连续的竖直沟槽107。

如图6至8中所示,在凸台部415与铰链销3接合的轴孔24的内表面上,形成中央环状突起25和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六个)轴向延伸的竖直突起26。环状突起25的内径等于竖直突起26的内接圆的直径。环状突起25的内径和竖直突起26的内接圆的直径略小于铰链销3的外径。铰链销3通过压配合被插入到凸台部415的轴孔24中,并且铰链销3的下端被铆接,使得限位连杆4由支架2的上下保持片2a支承。如图8中所示,铰链销3的外表面与环状突起25及竖直突起26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在轴孔24与铰链销3之间形成微小间隙。这种布置减小了限位连杆4的枢转阻力,消除了在轴孔24与铰链销3之间的游隙,并且使门d的平滑打开/关闭操作成为可能。

在轴孔24的周围的凸台部41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每一个上,以相等的间隔设置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六个)半球形突起27。上下突起27如图8中所示与支架2的上下保持片2a点接触。这消除了在凸台部415与支架2之间的游隙,并防止在门的门打开/关闭操作中的令人不快的声音。

如上所述,根据门限位连杆装置1的该实施例,由于在纵向方向上连续延伸的上下沟槽17a-17d以及上靴7和下靴8的引导壁72、82沿着滑动的其余肋18a-20b,能够获得具有减小的重量的限位连杆4。

上靴7的引导壁72在两个点处即在基部处和端部处(在上部和下部处)在第一上肋18a和第三中央肋19a上稳定地滑动,并且下靴8的引导壁82在两个点处即在端部处和基部处(在上部和下部处)稳定地在第四中央肋19b和第二下肋20b上滑动。因此,上靴7和下靴8的大小和重量能够被减小,而不必使引导壁72、82具有过大的竖直尺寸。

上下沟槽17a-17d被形成为与上下制动表面41a、41b的形状符合的在竖直方向上的波状形状,并且从上制动表面41a到中央肋19a、19b的上表面的距离以及从下制动表面41b到中央肋19a、19b的下表面的距离大致恒定。因此,不管上靴7和下靴8的滑动表面71、81在制动表面41a、41b上的位置如何,引导壁72、82总是在它们的竖直重叠长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在中央肋19a、19b上滑动而没有从中央肋19a、19b脱轨。作为结果,能够实现限位连杆4的进一步重量减轻,而没有对中央肋19a、19b需要过大竖直尺寸的需求。

此外,盖构件11的形成有制动表面41a和41b的部分的竖直厚度大于盖构件11的宽度。上靴7和下靴8的引导壁72、82的竖直尺寸能够被增加,并且引导壁72、82在两个竖直分离的点处在肋上滑动,同时由相同的肋引导。作为结果,在门d的门打开/关闭操作中,上靴7和下靴8能够沿限位连杆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稳定地移动。

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作出下述的各种改变和变型。

在实施例中,在盖构件11的每一个侧表面上设置三个肋18a、19a、20a(18b、19b、20b)和两个沟槽17a、17c(17b、17d)。然而,例如,当盖构件11的竖直尺寸大于实施例的竖直尺寸时,可以在每一个侧表面上设置两个或更多个沟槽和三个或更多个肋。在这种情况下,上靴7和下靴8的引导壁72、82的竖直尺寸可以被设定为使得引导壁72、82的端部与离端肋最近的肋重叠的长度。

限位连杆4的凸台部415可以枢转地安装到门d,并且壳体5和壳体盖6可以被布置在主体b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