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3313发布日期:2018-06-12 21:08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摆动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摆动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摆动机是业界常见的手持式的摆动动力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驱动轴围绕自身的轴心线做摆动运动,从而带动安装在驱动轴末端的工作头附件摆动运动。常见的工作头包括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和铲型刮刀等。当操作人员在驱动轴上安装有不同的工作头后,就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操作功能,如锯、切、磨、刮等,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由于人种特征的不同,东亚黄色人种的手掌要小于欧美白色人种,并且,中国男性手掌的长度范围通常在175mm~200mm之间,宽度在80mm~90mm之间;中国女性手掌的长度范围通常在160mm~180mm之间,宽度在65mm~80mm之间。对于目前的摆动机而言,由于其内部结构的限制,操作人员在使用摆动机不易握持住摆动机,同时,摆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从而给操作人员的操作带来不便,不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影响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摆动机的不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握持使用的摆动动力工具。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摆动动力工具,包括:

壳体;

用于安装工作头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安装于所述壳体中,并伸出所述壳体;

传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输出轴连接;及

电机,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并驱动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输出轴运动;

其中,所述电机的外径的范围为40mm~5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电机安装于第一区域,所述输出轴安装于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握持部,握持部的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区域的第二横截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横截面平行于第二横截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定子的外轮廓由一对直边及一对圆弧边形成,所述定子的外轮廓相对于第一中心线及第二中心线对称,直边在平行于第一中心线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圆弧边在平行于第二中心线方向上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动动力工具进一步包括电刷,所述电刷沿与直边呈锐角或钝角的方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外径的范围为46mm~48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外径为46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叠长的范围为45mm~7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叠长的范围为6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功率的范围为400W~450W。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的周长的范围为135mm~17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外机壳及内机壳;

所述外机壳罩设于所述内机壳的外侧;

所述电机、所述传动机构及所述输出轴均位于所述内机壳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壳包括电机壳及头壳;

所述输出轴及所述传动机构位于所述头壳中,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电机壳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动动力工具还包括减振元件;

所述减振元件设置于所述头壳与所述外机壳之间;

和/或,所述减振元件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外机壳之间;

且所述减振元件为减振块、减振垫或者减振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采用外径尺寸在40mm~50mm之间的电机为摆动动力工具提供动力,由于电机的外径尺寸的限制使得壳体上用于握持部分的尺寸减小,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整机尺寸较小,便于操作人员握持,同时,摆动动力工具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整机尺寸较小能够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握持,便于操作人员使用,保证加工效率。特别是对于双层机壳带减振的摆动动力工具,可以有效减小其握持部尺寸,达到单层机壳不带减振的摆动工具相同的握持尺寸,在减小振动麻手的同时不降低使用者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主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主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俯视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的侧视剖视图;

图6为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摆动动力工具的碳刷与换向器的排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摆动动力工具100,包括壳体110、输出轴150、传动机构140及电机120。结合图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140为偏心传动机构,其设置在头壳1122内,包括拨叉141和连接在电机轴124上的偏心组件142。其中,偏心组件142包括连接在电机轴上的偏心轴及安装在偏心轴上的驱动轮。拨叉141的一端1411连接在输出轴150的顶部,其另一端与偏心组件142的驱动轮相配合。拨叉141包括套设在输出轴34上的套管1411及自套管1411顶端垂直朝向电机轴124水平延伸的叉状部1412。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轮为滚珠轴承,其具有与拨叉141的叉状部1412配合的球形外表面。偏心轴与电机轴124偏心连接,即偏心轴的轴线与电机轴124的轴线不重合,且径向偏移一定的间距。拨叉141的叉状部1412包覆在驱动轮的两侧,并且紧密地与驱动轮的外表面滑动接触。

当电机驱动电机轴124转动时,偏心轴则在电机轴124的带动下相对电机的轴线偏心旋转,进而带动驱动轮相对马达的轴线偏心旋转。在驱动轮的带动下,拨叉141相对输出轴的轴线摆动,进一步地带动输出轴150围绕其自身轴线摆动。输出轴150摆动带动安装在其上的工作头摆动从而对工件进行加工。

请参考图3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中,输出轴150是用来安装工作头的。输出轴150安装于壳体110上,并伸出壳体110,这样能够便于工作头(未图示)安装于输出轴150上。电机120为摆动动力工具100提供动力,电机120的动力通过传动机构140传递给输出轴150,进而摆动动力工具100实现摆动操作。并且,输出轴150是伸出壳体110的,输出轴150与传动机构140连接,使得传动机构140能够将电机120的动力传递给输出轴150,进而输出轴150驱动工作头实现摆动操作。摆动动力工具100在工作时,传动机构140运动,进而将电机120的动力传递给输出轴150,输出轴150带动工作头运动实现摆动动力工具100的摆动运动。工作头包括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和铲型刮刀等。当操作人员在输出轴150上安装有不同的工作头后,就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操作功能,如锯、切、磨、刮等,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便于使用。

结合图3及图4,所述壳体110沿电机120的轴线延伸,可被划分为远离输出轴150的第一区域113及靠近输出轴150的第二区域114。所述第一区域113容纳电机120,且包括形成于电机120外侧的握持部115,供用户握持,电源控制开关160则靠近握持部115布置或直接设置于握持部115;所述第二区域114则容纳所述传动机构140。所述握持部115具有第一横截面1151,第一横截面位于电机120的叠长范围内。所述第二区域114具有第二横截面1141,第一横截面1141的面积小于第二横截面1151的面积,而且第一横截面1141平行于第二横截面1151。也就是说,握持部115的整体的外轮廓尺寸是小于第二区域114的,显然这样的设计使用户更容易握持,同时也会减轻长时间使用摆动动力工具的疲劳感。

当然,握持部115的尺寸并不是随意改变的,必须要同时考虑握持部115内部元件(如电机120、碳刷170)如何选择、元件位置的设计及散热风道如何布置等因素。

所述握持部115的第一横截面115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与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不相等,亦即宽度与高度不相等,且竖直方向的尺寸较大。所述握持部115包覆于电机120的外轮廓,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握持部115的外形是由电机120决定的。

参看图4,本实施例中,电机120的外轮廓与握持部115大致相同,也就是说,电机120的外轮廓并非传统的规则的圆柱形。而电机120的外轮廓即是电机定子121的外轮廓,本实施例中,电机120的定子121的外轮廓由两个弧形边1211及两个直边1212连接而围成,两个直边1212沿平行于第一中心线a的方向延伸,两个弧形边1211则大体沿平行于第二中心线b的方向延伸,且定子121的外轮廓相对于第一中心线a及第二中心线b均对称。直边1212在平行于第一中心线a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圆弧边1211在平行于第二中心线b的方向上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直边1212在平行于第一中心线a的方向上的长度(本实施例中为高度)大于45mm,圆弧1211边在平行于第二中心线b的方向上的长度(本实施例中为宽度)为36~43mm。当然,针对不同握持习惯的用户群,也可将定子外轮廓的高度设置得较小,而宽度较大,握持部115也随之作适应性的改变,譬如将弧形边1211竖直设置,直边1212水平设置。

参照图4及图6,所述电机12为有刷电机,其包括电机轴124、定子121、转子122及设置于电机轴上的换向器123,换向器123也可设置于握持部115内,碳刷170正对换向器123设置且抵靠于换向器123。所述碳刷170沿与直边呈锐角或钝角的方向设置,亦即碳刷与第一中心线a呈钝角或锐角设置,换言之,碳刷170的布置方向与第一中心线a及第二中心线b均不平行。结合图5,所述碳刷170与第一中心线a及第二中心线b均呈45度角设置。当然,由于握持部的形状不同,排布的方向与第一中心线a也可能呈其他角度。碳刷170如此设置,不会额外占用握持部115的内部空间,也不会增加的握持部的内轮廓尺寸,在握持部115厚度不变的前提下,也不会增加外轮廓的尺寸。

电机120安装于壳体110中,且与壳体110中的传动机构连接,电机120的外径的范围D为40mm~50mm,亦即定子的外径D的范围为40mm~50mm,而定子的长度L(有效磁场长度)不小于45mm。电机120为整个摆动动力工具100的动力源,通过电机120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使得传动机构带动输出轴转动,进而带动工作头工作。同时,电机120的外径D的范围为40mm~50mm,能够减小摆动动力工具100的尺寸,进而降低了握持的尺寸,便于操作人员握持,提高握持时的舒适度。与目前的摆动机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机120的外径更小,壳体110的尺寸也相应的减小,这样操作人员在使用中摆动动力工具100时,能够更方便握持住摆动动力工具100,增加了握持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动力工具100为摆动机,通过摆动机实现摆动运动,便于操作人员对物体进行操作。在使用时,可以将不同的工作头安装在摆动机上,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方便快捷。

对于目前的摆动机而言,操作人员在使用摆动机时需要握持住摆动机,但是摆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并且,摆动机的外径尺寸较大,不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100采用外径D的尺寸在40mm~50mm之间的电机120为摆动动力工具100提供动力,由于电机120的外径尺寸的限制使得壳体110上用于握持部分的尺寸减小,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100的整机尺寸较小,便于操作人员握持,同时,摆动动力工具100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整机尺寸较小能够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握持,便于操作人员使用,保证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电机120的外径D的范围为46mm~48mm。电机120的外径在46mm~48mm的范围内,电机120在能够保证为摆动动力工具100提供较好的动力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摆动动力工具100的壳体110的尺寸较小,便于操作人员握持。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电机120的外径D为46mm,结合图2及图3,电机的叠长L(有效磁路长度)与外径D的比值大于1,电机的叠长L优选为50mm,这时壳体110的握持尺寸进一步减小,使得摆动动力工具100整机尺寸较佳,提高握持时的舒适度。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电机120为46电机,以进一步减小摆动动力工具100的整机尺寸,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握持,提高舒适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外径还可以选用其它尺寸,当外径D为42mm时,电机的叠长L与外径D的比值大于等于15/14,电机的叠长L优选为55mm;当外径D为50mm时,电机的叠长L与外径D的比值大于等于9/10,定子电机的叠长L优选为45mm。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电机120的叠长的范围为45mm~75mm。也就是说,电机120的定子铁芯的长度范围为45mm~74mm。通过对电机120的叠长与外径尺寸的限制来保证摆动动力工具100的整机尺寸,使得摆动动力工具100的整机尺寸减小,便于操作人员使用时的握持,方便使用。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机120的叠长为60mm。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电机120的功率的范围为400W~450W,以保证摆动动力工具100能够正常工作。并且,电机120的叠长不同,电机120的功率也不同,具体见下表所示。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壳体110上设置有握持部115,握持部115的周长范围为135mm~175mm,通过电机120的外径的尺寸的限制,使得壳体110的握持部的周长在135mm~175mm范围内,以便于操作人员握持摆动动力工具100,进而便于摆动动力工具100的操作,保证加工效率。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壳体110包括外机壳111与内机壳112,外机壳111套设于内机壳112上。并且,电机120、传动机构及输出轴均位于内机壳112中。电机120安装于内机壳112中,且与内机壳112中的传动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100可以是单层机壳,也可以是双层机壳。摆动动力工具100为单层机壳时,单层机壳为内机壳112,操作人员在使用时直接握持内机壳112的表面。摆动动力工具100为双层机壳时,双层机壳包括外机壳111与内机壳112,外机壳111套在内机壳112的外侧,操作人员在使用时直接握持外机壳111的表面。

进一步地,内机壳112包括电机壳1121及头壳1122。电机壳1121与头壳1122也可以均位于外机壳111中。电机120位于电机壳1121中,输出轴及传动机构位于头壳1122中,并伸出头壳1122,以便于安装工作头。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壳1121位于外机壳111中,并且外机壳111部分包裹头壳1122。也就是说,外机壳111是罩设电机壳1121与部分头壳1122的。

并且,摆动动力工具100还包括减振元件130,减振元件130安装于内机壳112与外机壳111之间。具体的,减振元件130可以只设置在电机壳1121与外机壳111之间,也可以只设置在头壳1122与外机壳111之间。当然,减振元件130还可以均设置在电机壳1121与外机壳111之间及头壳1122与外机壳1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减振元件130设置在电机壳1121与外机壳111之间及头壳1122与外机壳111之间。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减振元件130设置在外机壳111与内机壳112之间为例进行说明。

这样,头壳1122产生的振动具有两个传递的路径,一个路径是头壳1122的振动通过内机壳112传递给外机壳111,另一个路径是头壳1122直接将振动传递给外机壳111。通过两个路径共同传递振动,能够保证每个路径传递部分的振动,并且振动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衰减,进而使得外机壳111受到的振动大大降低,从而减小对操作人员的手的作用力,减弱摆动动力工具100对操作人员的手臂的冲击、麻手等影响,提高操作时的舒适性,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

减振元件130具有减振的作用,当振动通过减振元件130时,减振元件130能利用其自身的减振特性使得减振元件130传递的振动大大降低。减振元件130设置在内机壳112与外机壳111之间,并且,减振元件130能够支撑外机壳111,使得外机壳111的内表面不会与内机壳112的外表面相接触。也就是说,内机壳112与外机壳111之间不直接接触,通过减振元件130建立内机壳112与外机壳111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内机壳112上的振动只能够通过减振元件130传递给外机壳111,并且,振动在通过减振元件130传递的过程中能够大大衰减,进而减振元件130传递给外机壳111的振动就大大降低,从而减小对操作人员的手的作用力,减弱摆动动力工具100对操作人员的手臂的冲击、麻手等影响,提高操作时的舒适性,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

电机120的外径尺寸在40mm~50mm范围内,电机120位于电机壳1121中,外机壳111在罩设在电机壳1121及部分头壳1122时,可以减小电机壳1121的尺寸,进而能够减小外机壳111的尺寸,进而降低了握持部的尺寸,便于操作人员握持,提高握持时的舒适度。与目前的摆动机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机120的外径更小,进而使得罩设电机120的电机壳1121及外机壳111的尺寸也相应的减小,这样操作人员在使用中摆动动力工具100时,能够更方便握持住外机壳111,增加了握持的舒适性。同时,与减振元件130配合后,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100兼顾了减振与便于握持的双重效果,兼顾了握持舒适性与减振性能,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握持使用。

目前,操作人员在使用摆动机时需要握持住摆动机,但是摆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并且,摆动机的振动较大、振感较强,不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摆动动力工具100的外机壳111罩设在内机壳112的外侧,并且,在外机壳111与内机壳112之间安装减振元件130,摆动动力工具100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并且振动主要是由头壳1122产生的,头壳1122将振动传递给内机壳112,内机壳112也会受到振动,由于内机壳112与外机壳111之间通过减振元件130连接,减振元件130能够利用自身的减振特性使得通过减振元件130传递到外机壳111上的振动大大降低,从而减小对操作人员的手的作用力,减弱摆动动力工具100对操作人员的手臂的冲击、麻手等影响,提高操作时的舒适性,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外机壳111与内机壳112之间存在预设间隙,且,减振元件130安装在预设间隙中。这样更能够保证外机壳111的内表面与内机壳112的外表面之间不会直接接触,防止振动内机壳112的振动直接传递给外机壳111,通过减振元件130传递振动能够增加振动的传递路径,还能够通过减振元件130自身的减振特性来衰减部分振动,使得减振元件130传递的振动减小。减振元件130设置在预设间隙中,这样在保证减振元件130减小外机壳111受到的振动的同时,还能够便于摆动动力工具100的装配,方便使用。

进一步地,预设间隙的范围为2mm~3mm。预设间隙的范围在2mm~3mm之间时,能够保证外机壳111的内表面与内机壳112的外表面之间不会直接接触,防止振动内机壳112的振动直接传递给外机壳111,同时,还能够保证外机壳111的尺寸不会太大,便于操作人员握持,节省操作人员的体力,提高握持时的舒适性。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外机壳111的长度大于电机壳1121长度,外机壳111罩设电机壳1121及部分头壳1122。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减振元件13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减振元件130分别设置于头壳1122上及电机壳1121上远离头壳1122的一端的外表面上。也就是说,至少两个减振元件130分别设置在头壳1122上及电机壳1121上,头壳1122通过减振元件130与外机壳111相接触,电机壳1121通过减振元件130与外机壳111相接触,外机壳111的内表面与电机壳1121的外表面之间不直接接触,头壳1122的外表面与外机壳111的内表面之间不直接接触,这样,能够防止振动直接传递给外机壳111,进而减小外机壳111所受到的振动,减弱摆动动力工具100对操作人员的手臂的冲击、麻手等影响,提高操作时的舒适性,便于操作人员长时间的握持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减振元件130为减振块、减振垫或者减振环等。通过为减振块、减振垫或者减振环等的减振元件130降低外机壳111搜到的振动。减振元件130为减振块或者减振垫时,减振元件13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四个,至少四个减振元件130分别设置于头壳1122及电机壳1121远离头壳1122的一端。当减振元件130为减振环时,减振元件13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减振元件130分别套设于头壳1122及电机壳1121远离头壳1122的一端上。

减振元件130可由有弹性材料制成,通过弹性材料本身的弹性作用,减小外机壳111受到的振动,大大减弱外机壳111对人手的冲击、麻手等影响。具体的,减振元件130由橡胶、尼龙或塑料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保证减振元件130具有缓冲作用,能够对减振元件130受到的振动进行转化。当然,减振元件130也可以为波纹管,波纹管具有可折叠皱纹片,使得波纹管能够沿折叠伸缩方向进行压缩,通过可折叠皱纹片的折叠对减振元件130所受到的振动进行转化,减小外机壳111受到的振动,大大减弱外机壳111对人手的冲击、麻手等影响。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减振元件130相对设置于头壳1122上及电机壳1121上;外机壳111的内壁上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安装于相对设置的减振元件130之间。凸出部伸出外机壳111的内表面,通过凸出部与减振元件130的接触来实现外机壳111的安装,支撑外机壳111,使得外机壳111的内表面不会与电机壳1121的外表面及头壳1122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同时,减振元件130将振动先传递给凸出部,再由凸出部传递给外机壳111,这样能够增加振动的传递路径,进一步减小外机壳111受到的振动。

进一步地,凸出部与相对设置的减振元件130之间为过盈配合。也就是说,相对设置的减振元件130与凸出部之间为紧配合,通过相对设置的减振元件130来固定凸出部,使得凸出部在受到振动的过程中位置不会发生窜动,进而使得外机壳111的位置固定,不会发生窜动。这样,操作人员在使用摆动动力工具100时,握持住外机壳111即可实现摆动运动,保证操作精度,便于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外机壳111包括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对合后形成外机壳111;在第一机壳或者第二机壳上设置有扣合件,通过扣合件固定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这样能够便于外机壳111的装配与拆卸,方便操作人员使用。同时,扣合件能够使得第一机壳及第二机壳扣合可靠,不会再工作过程中发生松脱,以免影响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