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尾门的电动伸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9505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尾门的电动伸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伸缩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车尾门的电动伸缩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车尾门,目前已有连接于车体与车尾门之间的电动伸缩杆,使能以电动驱动方式举升或收合车尾门。

由于举升车尾门时的负载基本上是一定的,只有在一开始的举升瞬间,会因为车门锁的阻力、密封件的阻力或车厢内外的压力差而导致车尾门的负载增大,但若单纯增加电动伸缩杆的驱动功率,除会造成电动伸缩杆的体积变得过于庞大而影响美观,更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早为人所诟病已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车尾门的电动伸缩装置,能在不增加驱动功率的情形下,增加一开始举升的力道,以克服车尾门在一开始掀开时所常会遭遇到的负载增加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尾门的电动伸缩装置,包括:一伸缩管组件,包含一内管和活动套接于所述内管的一外管;一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内管内;一线性移动组件,穿插于所述伸缩管组件且包含被所述驱动组件带动的一螺杆和螺接于所述螺杆的一套筒,所述套筒和所述螺杆分别具有远离于所述驱动组件的一套筒自由端和一螺杆自由端,所述螺杆带动所述套筒移动;以及一弹性蓄力结构,设置于所述套筒且跟随所述套筒移动,所述弹性蓄力结构弹性抵接于所述螺杆自由端。

优选地,其中所述弹性蓄力结构为一气压弹簧或一油压弹簧。

优选地,其中所述弹性蓄力结构包含一缸体、一活塞杆和一活塞,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套筒内的邻接于所述套筒自由端的位置,所述活塞杆活动穿插于所述缸体且具有一内端和一外端,所述活塞连接于所述内端,所述外端则抵接于所述螺杆自由端。

优选地,其中所述缸体内充填有空气或油。

优选地,其中所述活塞的外周缘与所述缸体的内壁之间具有一间隙。

优选地,其中所述弹性蓄力结构包含一缸体和一弹性构件,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套筒内的邻接于所述套筒自由端的位置,所述弹性构件活动穿插于所述缸体且具有一内端和一外端,所述内端抵接于所述缸体,所述外端则抵接于所述螺杆自由端。

优选地,其中所述缸体的一端活动穿插有所述活塞杆,所述缸体的另一端则设置有一外翻凸唇,所述外翻凸唇与所述缸体的外壁之间则形成一夹掣空间而夹掣所述套筒。

优选地,其中所述缸体还具有一组接件,所述缸体的一端活动穿插有所述活塞杆,所述缸体的另一端开设有一安装孔,所述组接件对应所述安装孔固定,且所述组接件经由所述外管组接有一枢接头。

优选地,其中所述缸体还具有一组接件,所述缸体的一端活动穿插有所述活塞杆,所述缸体的另一端开设有一安装孔,所述组接件对应所述安装孔固定,且所述组接件经由所述外管组接有一枢接头。

优选地,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的所述内端和所述外端分别弹性支撑于所述组接件与所述螺杆自由端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有一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套接于所述套筒且位于所述伸缩管组件与所述套筒之间,且所述压缩弹簧弹性支撑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能在不增加驱动功率的情形下,增加一开始举升的力道,从而克服车尾门在一开始掀开时所常会遭遇到的负载增加问题。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立体透视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立体透视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依据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标记说明:

1…伸缩管组件;

11…内管;

111…安装部;

12…外管;

2…驱动组件;

21…驱动器;

22…减速机构;

3…线性移动组件;

31…螺杆;

311…螺杆自由端;

32…套筒;

321…套筒自由端;

4…压缩弹簧;

5、5a…弹性蓄力结构;

51…缸体;

511…外翻凸唇;

512…夹掣空间;

513…安装孔;

514…组接件;

5141…组接部;

52…活塞杆;

53…活塞;

54…弹性构件;

541…内端;

542…外端;

6、7…枢接头;

71…对应组接部;

G…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和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尾门的电动伸缩装置,主要连接于图中未示的车体与车尾门之间,从而能以电动驱动方式举升或收合车尾门,并于收合时蓄力,以于举升时将力释放,从而在一开始举升时增加举升力道。如图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则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各图中的弹性蓄力结构5、5a已处于弹性压缩状态,合先陈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动伸缩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伸缩管组件1、一驱动组件2、一线性移动组件3以及一弹性蓄力结构5,具体则还包括一压缩弹簧4以及一对枢接头6、7。

伸缩管组件1包含一内管11和活动套接于内管11的一外管12,使外管12能相对于内管11伸缩,且外管12沿着内管11伸缩。其中,内管11的右端具有一安装部111。

驱动组件2设置于内管11的安装部111内。其中,驱动组件2包含一驱动器21和被驱动器21带动的一减速机构22。

线性移动组件3穿插于伸缩管组件1内,其包含一螺杆31和螺接于螺杆31的一套筒32。螺杆31的右端通过伸入安装部111而受动于减速机构22,使驱动组件2能带动螺杆31旋转。其中,螺杆31和套筒32分别具有远离于驱动组件2的一螺杆自由端311和一套筒自由端321。

由于套筒32套接且螺接于螺杆31,因此,螺杆31的旋转将能带动套筒32沿着螺杆31的长度方向移动。此外,由于套筒32的套筒自由端321能推抵(甚至连接)于外管12的左端,因此使套筒32能带动外管12相对于内管11伸缩。

压缩弹簧4套接于套筒32,使压缩弹簧4位于伸缩管组件1与套筒32之间,且弹性支撑于内管11的安装部111与外管12的左端之间。其中,伸缩管组件1伸长至最长时,压缩弹簧4处于自然状态。

弹性蓄力结构5则设置于套筒32,以能跟随套筒32移动并弹性抵接于螺杆自由端311。

具体而言(详如图4所示),弹性蓄力结构5包含一缸体51、一活塞杆52和一活塞53,缸体51固定于套筒32的左端之内,也就是邻接于套筒自由端321的位置。活塞杆52活动穿插于缸体51且具有未标示元件符号的一内端和一外端,活塞53连接于活塞杆52的内端,至于活塞杆52的外端则抵接于螺杆自由端311。此外,缸体51内还充填有空气或油,以使弹性蓄力结构5分别成为一气压弹簧或一油压弹簧。

详细而言,活塞53预设在缸体51内的右端(或如图所示的左右两端之间),缸体51内的左端与活塞53之间的空间则有空气或油充填其间。因此,当缸体51跟随套筒32右移时,活塞53将相对于缸体51左移,以能压缩空气或油而蓄力。于本实施例中则以充填空气为例进行说明。

当然,活塞53的外周缘与缸体51的内壁之间较佳还可具有一间隙G,以适度减轻蓄力过程中所带来的反作用力。

通过上述构件,以组合成本实用新型的电动伸缩装置,其具有缩短和伸长两种工作模式,说明如后:

缩短工作模式:驱动组件2带动螺杆31旋转,使套筒32带着弹性蓄力结构5一起返回移动(由螺杆31的左端往右端方向移动),外管12则相对于内管11缩短。当套筒32移动到接近螺杆31的末端时,由于活塞杆52的外端受到螺杆自由端311的挡止,使活塞杆52和活塞53均无法移动,但只有缸体51能继续右移。右移的缸体51将会逐渐缩短缸体51内的左端与活塞53之间的距离而将空气压缩,如此逐渐蓄力,并留待伸长工作时释放。

伸长工作模式:经由驱动组件2的带动,套筒32带着弹性蓄力结构5一起往前移动(由螺杆31的右端往左端方向移动),使套筒32带动外管12相对于内管11伸长。此时,由于弹性蓄力结构5的缸体51内已蓄积高压气体,因此,当螺杆31开始转动而带动套筒32朝左伸长时,弹性蓄力结构5所蓄积的高压气体将会推动活塞53朝相反方向(由左往右)移动,也就是活塞53会带动活塞杆52反方向(由左往右)推抵于螺杆自由端311而产生助力,从而增加本实用新型电动伸缩装置于一开始进行伸长工作模式时的举升力道。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在即使不增加驱动功率的情形下,就能增加一开始举升的力道,确实能克服现有车尾门在一开始的举升瞬间会因为车门锁的阻力、密封件的阻力或车厢内外的压力差而导致无法顺利开启的问题。

此外,关于弹性蓄力结构5固定于套筒32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定,于本实施例中则以本段后述为例进行说明:缸体51的左端活动穿插有活塞杆52,缸体51的左端则设置有一外翻凸唇511,使外翻凸唇511与缸体5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一夹掣空间512,套筒32的左端则对应夹掣空间512插入,如此以使套筒32的左端被外翻凸唇511所夹掣而固定。

缸体51的左端还可开设有一安装孔513,以在安装孔513内固定有一组接件514。组接件514具有一组接部5141,因此利于组接一枢接头7,使枢接头7的对应组接部71能经由外管12组接于组接部5141而固定。当然,在内管11的右端亦可组接有一枢接头6(见图3),以利用两枢接头6、7分别枢接于车体和车尾门。

如图5所示,则为本实用新型电动伸缩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异仅在弹性蓄力结构5a有所不同。

第二实施例的弹性蓄力结构5a包含一缸体51和一弹性构件54,缸体51的结构以及固定于套筒32的位置均相同于第一实施例,仅缸体51右端的开孔口径不同而已。弹性构件54可为任何弹性结构组件,例如具有另一压缩弹簧的结构组件等,于本实施例中则单以另一压缩弹簧为例进行说明。弹性构件54活动穿插于缸体51内且具有一内端541和一外端542,内端541抵接于缸体51内的左端,外端542则抵接于螺杆自由端311,也就是弹性构件54的内端541和外端542分别弹性支撑于组接件514与螺杆自由端311之间。因此,第二实施例的弹性蓄力结构5a亦具有相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弹性蓄力结构5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功效:通过所增设的弹性蓄力结构5、5a及其相关结构,就能在不增加驱动功率的情形下,增加一开始举升的力道,确实能克服现有车尾门在一开始的举升瞬间会因为车门锁的阻力、密封件的阻力或车厢内外的压力差而导致无法顺利开启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