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895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夹持机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随之发展,在高层楼房或其它高层建筑设施中,普遍使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在建筑中大量使用钢筋,因此无论是在建设时对各种钢筋材料的使用,都需要一种钢筋夹持机构。

在较大建筑范围内铺设钢筋时,每一根钢筋可能都需要相互连接,现代钢筋工程中,钢筋与钢筋之间通过螺纹套筒连接,由于钢筋上本身具有纹路,钢筋本身并不是光杆结构,因此钢筋的夹持需大量使用钢筋扳手,进行人工操作。特别是在带螺纹的钢筋需要旋进套筒时,大量使用人工及原始的钢筋扳手进行操作对于大型建筑工程已是力不从心,存在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不可靠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自动夹紧钢筋并将钢筋旋转进入钢筋连接头的夹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包括套筒、静夹持组件、活动销、动夹持组件以及回力弹簧。套筒的一端连接外部动力机构。静夹持组件固定于套筒的另一端。活动销设置于静夹持组件且与套筒相连接。动夹持组件通过活动销与静夹持组件交叉且转动连接,静夹持组件和动夹持组件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夹持空间的中心与套筒中心同轴。回力弹簧设置于静夹持组件和动夹持组件之间且位于活动销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静夹持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块夹持板和连接部。其中一块夹持板固定于套筒,活动销连接在两块夹持板之间,每一夹持板的侧壁上具有弧形夹持区,弧形夹持区内设置有锯齿。连接部连接两块夹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弧形夹持区内的锯齿包括渐进夹齿段和弧形夹齿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动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部、延伸部和手持部。夹持部呈弧状且设置在两块夹持板之间,夹持部的内表面上具有锯齿。延伸部呈扁平状且连接于夹持部,延伸部上具有活动销孔,活动销穿过活动销孔转动连接夹持部和两块夹持板。手持部连接延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夹持部和延伸部的连接处具有两个配合面,两个配合面分别位于延伸部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夹持部和延伸部之间弧形连接,在连接处夹持部所在的平面与延伸部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沿远离手持部的方向,夹持部的厚度逐渐增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套筒包括套筒本体、连接柱和连接板。连接柱形成于套筒本体的一端且与外部动力机构相连接,连接柱上具有与套筒本体同轴且相连通的方形连接孔。连接板形成于套筒本体的另一端且与静夹持组件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连接柱与外部动力机构相连接的一端的外圆周上具有沿周向设置的定位槽,在方形连接孔的其中一对相对面上开设有防脱钢珠定位孔,防脱钢珠定位孔通过定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连接板的一侧面与套筒本体的侧边相切,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与套筒本体的底部所在的切线相垂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持装置,设置静夹持组件和动夹持组件通过活动销交叉且转动连接,在工作时张开动夹持组件,将钢筋的一端夹入静夹持组件和动夹持组件之间,回力弹簧将钢筋夹紧。外部动力机构通过套筒、静夹持组件以及动夹持组件带动钢筋转动,使得钢筋的另一端转入具有内螺纹的钢筋连接头内,实现两根钢筋的自动连接,具有加工方便、省时省力且安装效率高的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主视图。

图3所示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仰视图。

图4A所示为图1中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所示为图4A中套筒的主视图。

图5所示为图1中动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5中动夹持组件的主视图。

图7所示为图1中静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7中静夹持组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装置包括套筒1、静夹持组件2、活动销3、动夹持组件4以及回力弹簧(由于视角的原因,图未示出)。套筒1的一端连接外部动力机构。静夹持组件2固定于套筒1的另一端。活动销3设置于静夹持组件2且与套筒1相连接。动夹持组件4通过活动销3与静夹持组件2交叉且转动连接,静夹持组件2和动夹持组件4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夹持空间的中心与套筒1的中心同轴。回力弹簧设置于静夹持组件2和动夹持组件4之间且位于活动销3的同一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为,在初始状态下动夹持组件4和静夹持组件2闭合,两者形成一个很小的夹持空间,该夹持空间的中心与套筒1的中心同轴。手动打开动夹持组件4,将钢筋等待夹持物件的一端放入静夹持组件2和动夹持组件4之间,松手后在回力弹簧的作用下动夹持组件4和静夹持组件2将待夹持物件的一端夹紧,使得钢筋跟随静夹持组件2转动,而静夹持组件2固定连接于套筒1,故外部转动机构通过套筒1带动钢筋旋转,将钢筋的另一端旋转进入具有内螺纹的钢筋连接头内,实现两根钢筋的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装置可替代传统的手工夹持转动,省时又省力。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8所示,静夹持组件2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块夹持板21和连接部22。其中一块夹持板21固定于套筒1,活动销3连接在两块夹持板21之间,每一夹持板21的侧壁上具有弧形夹持区,弧形夹持区内设置有锯齿211,连接部22连接两块夹持板21。如图5和图6所示,动夹持组件4包括夹持部41、延伸部42和手持部43。夹持部41呈弧状且设置在两块夹持板21之间,夹持部41的内表面上具有锯齿411。延伸部42呈扁平状且连接于夹持部41,延伸部42上具有活动销孔421,活动销3穿过活动销孔421转动连接夹持部41和两块夹持板21。手持部43连接延伸部42。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A和4B所示,套筒1包括套筒本体11、连接柱12和连接板13。连接柱12形成于套筒本体11的一端且与外部动力机构相连接,连接柱12上具有与套筒本体11同轴且相连通的方形连接孔121。连接板13形成于套筒本体11的另一端且与静夹持组件2相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套筒本体11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具有两个连接孔111,连接板13上具有一个连接孔131和活动销固定孔132;相应的,静夹持组件21的两个夹持板21上也对称设置有与上述三个连接孔对应的三组螺栓孔212。三个螺栓分别穿过两个夹持板21上的三组螺栓孔212与套筒上的三个连接孔固定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套筒上的三个连接孔中,位于两侧的两个连接孔的直径大于中间的连接孔的直径,该设置可大大增加套筒1和静夹持组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连接孔的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多个连接孔的尺寸也可相同。

于本实施例中,两个夹持板上具有一组活动销安装孔213,活动销3穿过活动销安装孔213和活动销孔421固定在套筒上的活动销固定孔132上。夹持板21的侧壁上的弧形夹持区与动夹持组件4上的夹持部41相对形成一接近圆形的夹持空间,该夹持空间可对钢筋等圆柱状的物体进行夹持。然而,本实用新型对弧形夹持区和夹持部41的形状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当待夹持物件的形状为棱柱或其它形状时,夹持区和夹持部所形成的夹持空间要与其相匹配。

为具有更好的夹持作用,于本实施例中,弧形夹持区内的锯齿211包括渐进夹齿段2111和弧形夹齿段2112。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在夹持部41和延伸部42的连接处具有两个配合面412,两个配合面412分别位于延伸部42的两侧。为具有更好的夹持效果,要求夹持部41具有较大的夹持区域,然而由于夹持部41和延伸部42需要设置在两块夹持板21之间,故延伸部42的厚度要小于夹持部41的厚度,配合面412实现夹持部41和延伸部42之间的需求,能很好的与两块夹持板21相配合。

于本实施例中,夹持部41和延伸部42之间弧形连接,在连接处夹持部41所在的平面与延伸部4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该设置可提高工作状态下夹持部与待夹持物件之间的接触面,大大提高夹持的稳定度。为具有更好的夹持效果,于本实施例中,设置沿远离手持部41的方向,夹持部41的厚度逐渐增加,厚度的逐渐增加使得夹持具有更好的牢固度。

为方便外部动力机构通过套筒1和静夹持组件2带动钢筋等待夹持物件的转动,于本实施例中设置连接柱12与外部动力机构相连接的一端的外圆周上具有沿周向设置的定位槽122,在方形连接孔121的其中一对相对面上开设有防脱钢珠定位孔123,防脱钢珠定位孔通过定位槽122。外部动力机构和套筒1之间设置防脱钢珠,提高两者的连接牢固度。

于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3的一侧面与套筒本体11的侧边相切,连接板13的另一侧面与套筒本体11的底部所在的切线相垂直;且套筒本体11、连接柱12以及连接板13三者一体成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持装置,设置静夹持组件和动夹持组件通过活动销交叉且转动连接,在工作时张开动夹持组件,将钢筋的一端夹入静夹持组件和动夹持组件之间,回力弹簧将钢筋夹紧。外部动力机构通过套筒、静夹持组件以及动夹持组件带动钢筋转动,使得钢筋的另一端转入具有内螺纹的钢筋连接头内,实现两根钢筋的自动连接,具有加工方便、省时省力且安装效率高的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