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5277发布日期:2018-06-22 22:1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紧工具,尤其地涉及一种快速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夹紧工具,简称夹具,包括很多种类,G字夹即为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G字夹是用于夹持各种形状的工件、模块等起固定作用的G字型的一种五金工具。G 字夹又叫虾弓码、C字夹、木工夹等,其使用范围广泛,携带方便,由于其主体一般是铸钢件,故使用寿命较长。

现有技术的G字夹,一般是采用螺纹旋进式设计,可以自由调节所要夹持的范围;其不足之处在于,在夹口的口径调整过程中,也即放大和缩小夹口尺寸时,需要用户手动不断旋转丝杆,使得丝杆前进或后退,进而调整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距离。每旋转一圈,丝杆的移动距离仅相当于两个丝杆螺纹的宽度,操作非常不方便,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用户旋转手柄以减小夹口距离的过程中,当G字夹夹到被夹持物之后,由于转矩有限,夹紧力相对较小,很难再进一步增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研发一种新型快速夹紧装置,其丝杆在进退过程中既可以以滑动形式快速移动,从而可以快速调整夹口的宽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以转动形式缓慢移动,从而可以精确调整夹口的宽度,保持既有的夹具精度,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夹紧装置,已解决现有技术的G字夹存在的丝杆进退缓慢、工作效率较低、夹紧力相对较小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夹紧装置,包括夹具本体,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活动端;第一夹持部,装配至所述固定端;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设置;第一通孔,贯穿所述活动端,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设置;丝杆,可沿着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线方向在所述第一通孔内被移动,所述丝杆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以调节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距离;以及锁止装置,设于所述活动端,用以锁止和解锁所述丝杆;当所述丝杆被锁止时,所述丝杆在所述第一通孔内以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线为旋转轴被转动,且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被移动;当所述丝杆被解锁时,所述丝杆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被移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止装置包括空腔,下凹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侧壁;第一滑块,在所述空腔内被移动或被锁止;所述第一滑块一侧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与所述丝杆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内表面设有螺纹段,与所述丝杆表面的螺纹相对应;当所述第一滑块被锁止时,所述丝杆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合至所述第一凹槽的螺纹段内;以及弹性件,其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滑块,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空腔的侧壁或底板。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块包括第二凹槽,下凹于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第一凹槽一侧的表面;所述空腔包括空腔底板,其为所述空腔底部的内壁,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其中,所述弹性件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另一端接触所述空腔底板。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腔底板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形成的夹角为锐角;和/或,所述第一滑块外侧壁的一部分与所述空腔内侧壁的一部分相切。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止装置包括滑孔,贯穿所述活动端的一侧壁,该侧壁平行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和/或滑槽,设于所述活动端的一侧壁内侧,该侧壁平行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以及第二滑块,突出于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壁外侧,该侧壁平行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式卡入至所述滑孔和/或所述滑槽。所述活动端包括活动端开口,设于所述活动端的一侧壁的中部;以及活动端盖板,可拆卸式装配至所述活动端的侧壁,且覆盖所述活动端开口;其中,所述滑孔或所述滑槽设于所述活动端盖板上。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端包括第二通孔,贯穿所述活动端的一侧壁,该侧壁垂直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所述第二通孔连通至所述空腔,且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端包括第三通孔,贯穿所述活动端的一侧壁,该侧壁垂直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所述第三通孔连通至所述空腔,所述第一滑块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三通孔内;第一销轴,其两端装配至所述第三通孔的内侧壁,所述第一销轴的轴心线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异面垂直;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架,设于所述第三通孔内,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滑块的两侧。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为柱体,该柱体包括两个相对的弓形底面、一弧形面侧壁及一矩形平面侧壁。所述活动端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凹槽,下凹于所述第三通孔的内侧壁;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通孔,每一第四通孔贯穿一个支架的弧形面侧壁及矩形平面侧壁,且与一第三凹槽相对设置;以及第八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滑块的两个侧壁,该些侧壁平行于所述丝杆的轴心线;所述第八通孔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四通孔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销轴穿过所述第八通孔,所述第一销轴一端穿过一个第四通孔装配至一个第三凹槽。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快速夹紧装置还包括控制部件,其一部分设于所述活动端外部,且连接至所述第一滑块,用以在所述空腔内移动所述第一滑块;当所述第一滑块被移动时,所述丝杆表面的螺纹脱离所述第一凹槽的螺纹段。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件包括拨纽,设于活动端盖板或活动端侧壁的外表面;所述拨纽的一部分穿过滑孔连接至所述第一滑块,和/或,所述第一滑块的一部分穿过滑孔连接至所述拨纽。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件包括按压件,其一端设于所述活动端的外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连接至所述第一滑块。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件包括拨动件,其一端设于所述活动端的外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三通孔连接至所述第一滑块。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快速夹紧装置还包括手持部,连接至所述丝杆的一端,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持部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丝杆;所述手持部轴心线与所述丝杆轴心线的夹角是可变的。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丝杆包括丝杆接头,设于所述丝杆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用以连接至所述手持部。所述丝杆接头包括丝杆接头本体,其为一平板;连接部,设于所述丝杆接头本体远离螺纹的一端,其横截面为弓形或矩形;以及第五通孔,贯穿所述连接部中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弓形时,所述丝杆接头包括连接部侧壁,其为一弧形面,该弧形面为一圆柱体侧面的一部分;以及两个以上第四凹槽,贯穿所述连接部的边缘处,平均分布于且下凹于所述连接部侧壁。当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为矩形时,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包括环形垫圈,套设于所述丝杆外表面,设于所述丝杆被设有螺纹的部分与所述丝杆接头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持部包括手持部本体,其内部设有手持部腔体;以及手持部接头,设于手持部腔体内,其一端伸出至所述手持部本体外部,且铰接至所述丝杆接头。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持部接头包括手持部接头本体;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突出于所述手持部接头本体的一端;以及第四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用以插入一丝杆接头本体。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持部接头还包括第六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夹板中部;第七通孔,贯穿所述第二夹板中部,其与所述第六通孔相对设置;第二销轴,依次穿过所述第六通孔、一第五通孔以及所述第七通孔;和/或,所述手持部接头还包括第五凹槽,下凹于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部;定位球,设于所述第五凹槽的槽口处,卡合至任一第四凹槽;以及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五凹槽内,其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五凹槽的底部,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定位球。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持部还包括第三弹性件,设于手持部腔体内,其一端连接至手持部腔体的底部,其另一端或其中部连接至所述手持部接头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夹紧装置,其丝杆在进退过程中既可以以滑动形式快速移动,从而可以快速调整夹口的宽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以转动形式缓慢移动,从而可以精确调整夹口的宽度,保持既有的夹具精度,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同时,其丝杆外端的手持部相对于所述丝杆是可弯折的,使其内端的可移动夹持部可以获取更大的夹紧扭矩,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夹口的夹紧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丝杆与第二夹持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活动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锁止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解锁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拨纽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拨纽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丝杆与手持部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在锁止状态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滑块及按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活动端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丝杆与手持部连接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丝杆与手持部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在锁止状态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第一滑块及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一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第一滑块与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标识如下:

1夹具本体,2固定端,3活动端,4丝杆,5第一通孔;

6锁止装置,7控制部件,8手持部;11第一夹持部,12第二夹持部;

30活动端顶板,31活动端第一侧壁,32活动端第二侧壁,33活动端第三侧壁, 34活动端第四侧壁,35第二通孔,36第三通孔,37第一销轴,38支架,39第三凹槽;

41卡块,42丝杆接头;

61空腔,62第一滑块,63弹性件,64滑孔,65第二滑块,66活动端开口, 67活动端盖板,68滑槽,69直线形凸块;

71拨纽,72按压件,73拨动件;

81手持部本体,82手持部接头,83手持部腔体,84第三弹性件;

111第一夹持面,121第二夹持面,122卡槽,

381弓形底面,382弧形面侧壁,383矩形平面侧壁,384第四通孔;

420丝杆接头本体,421连接部,422第五通孔,423连接部侧壁,424第四凹槽;

611空腔底板,620第一凹槽,621第一滑块第一侧壁,622第一滑块第二侧壁, 623第一滑块第三侧壁,624第一滑块第四侧壁,625第一滑块顶板,626第一滑块斜面,627第二凹槽,628第八通孔;651柱体,652螺纹槽;

711拨纽安装块,712柱形凹槽,713螺纹孔,714推动斜面,715推动摩擦面, 716摩擦件;721按压板,722传动件;

820手持部接头本体,821第一夹板,822第二夹板,823第四凹槽,824第六通孔,825第七通孔,826第五凹槽,827定位球,828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完整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其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部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部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定每个部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底部、顶端、底端、末端等,仅是附图中的方向,只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某些部件被描述为“在”另一部件“上”时,所述部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部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部件,所述部件置于所述中间部件上,且所述中间部件置于另一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部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部件通过一中间部件间接“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部件。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夹紧装置,包括夹具本体1、第一夹持部11以及第二夹持部12。

夹具本体1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曲线形或折线形,优选C字形或G字形。本实施例所述的快速夹紧装置优选一种G字夹。夹具本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2与活动端3。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夹持部11与第二夹持部12,第一夹持部11装配至固定端2,第二夹持部12通过一丝杆4可移动式连接至活动端3,第二夹持部12与第一夹持部11相对设置。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夹持面111、第二夹持面121、卡槽122 与卡块41。

第一夹持部11朝向第二夹持部12一侧的侧面为第一夹持面111,第二夹持部 12的一侧设有第二夹持面121,另一侧表面设有下凹的卡槽122。第二夹持面121 与第一夹持面111相对设置,两个夹持面的形状相同或相对应,两个夹持面优选为平面,两个夹持面之间形成口径可调整的夹口,用以夹持某一个或某些个被夹持物。

卡块41为球形,设于丝杆4的一端,且卡入至卡槽122。卡块41与卡槽122 互相配合,从而将第二夹持部12与丝杆4固定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调整丝杆的位置来调整夹口的口径尺寸。

如图2、图4所示,活动端3顶部设有活动端顶板30,活动端3下部连接至夹具本体1,活动端3的横截面近似为矩形或圆角矩形。活动端3的四个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活动端第一侧壁31与活动端第二侧壁32,垂直于丝杆4的轴心线;活动端3的四个侧壁还包括相对设置的活动端第三侧壁33与活动端第四侧壁34,平行于丝杆4的轴心线。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通孔5与丝杆4。第一通孔5贯穿活动端3,具体地说,第一通孔5贯穿活动端第一侧壁31与活动端第二侧壁32;第一通孔5 与第一夹持部11的第一夹持面111相对设置。丝杆4中部(主体部分)的外表面设有螺纹,可以沿着第一通孔5的中心线方向在第一通孔5内被移动,其一端连接至第二夹持部12,用以调节第二夹持部12与第一夹持部11的距离;其另一端连接至一个手持部8,用以输入转矩,使得丝杆4得以转动。

活动端3设有锁止装置6,用以锁止和解锁丝杆4。当丝杆4被锁止在活动端 3时,丝杆4与活动端3并不是完全固定为一体,丝杆4可以在第一通孔5内以第一通孔5的中心线为旋转轴被转动,且沿第一通孔5的轴向被缓慢移动。当丝杆4 被解锁,并脱离活动端3时,丝杆4可以在第一通孔5内沿第一通孔5的轴向被快速移动,由于此时活动端3与丝杆4相离,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丝杆4可以在第一通孔5内沿第一通孔5的轴向(中心轴方向)以滑动方式被快速移动。

如图5~7所示,锁止装置6包括空腔61、第一滑块62及弹性件63。空腔61 设于活动端3内部,连通至第一通孔5,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可以被移动或被锁止。第一滑块62一侧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620,第一凹槽620与丝杆4相对设置,第一凹槽620的内表面设有弧形的螺纹段,与丝杆4表面的螺纹相对应。第一凹槽620包括多个螺纹段并列设置形成的多个凹槽,第一凹槽620纵向截面为弧形,与丝杆4纵向截面下部的弧形相对应,螺纹段的形状与丝杆外表面螺纹的形状相对应。当第一滑块62被锁止时,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合至第一凹槽620的螺纹段内,二者实现局部啮合。

如图6所示,当第一滑块62受力后在空腔61发生滑动时,丝杆4脱离第一凹槽620,在第一通孔5内自由滑动(轴向上),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快速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快速调整。

如图5所示,当第一滑块62被第一凹槽620锁止时,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合至第一凹槽620的螺纹段内,使得丝杆4不能在轴向上滑动,只能利用螺纹在径向上转动,从而在轴向上缓慢地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缓慢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精确调整。

弹性件63优选螺旋弹簧,其一端连接至第一滑块62,其另一端连接至空腔61 的侧壁或底板。弹性件63用以支撑第一滑块62,当第一滑块62受到外力被移动且脱离丝杆4时,弹性件63(螺旋弹簧)被压缩变形;当第一滑块62失力时,弹性件63(螺旋弹簧)恢复形变,依靠其弹力使得第一滑块62复位,使得第一凹槽 620重新卡合至丝杆4外表面某一部分的螺纹处。

如图7所示,第一滑块62上部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圆角矩形,包括四个侧壁,分别是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第一侧壁621与第一滑块第二侧壁622,垂直于丝杆4 的轴心线;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第三侧壁623与第一滑块第四侧壁624,平行于丝杆4的轴心线。其中,第一凹槽620贯穿第一滑块第一侧壁621与第一滑块第二侧壁622。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62的顶部为第一滑块顶板625;第一滑块62底部设有两个第一滑块斜面626,其中的一个朝向手持部8,另一个朝向第二夹持部12。第一滑块62还包括第二凹槽627,下凹于第一滑块62远离第一凹槽6一侧的表面,也即朝向第二夹持部12的第一滑块斜面626。

如图4~7所示,空腔61包括空腔底板611,其为空腔61底部的内壁,且与第二凹槽627相对设置。弹性件63(螺旋弹簧)一端设于第二凹槽627内,另一端接触空腔底板611,用以支撑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滑动及辅助第一滑块62复位。

空腔底板611与朝向第二夹持部12的第一滑块斜面626相对设置,空腔底板 611与丝杆4的轴心线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本实施例中,空腔底板611与丝杆4的轴心线不能平行或垂直,从而保证弹性件63(螺旋弹簧)可以被装配至空腔底板 611与第一滑块62之间,使得第一滑块62可以正常被滑动及复位。第一滑块62 外侧壁的一部分与空腔61内侧壁的一部分相切,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滑动时,第一滑块62外侧壁的一部分与空腔61内侧壁发生相对滑动,使得第一滑块62在滑动及复位过程中不会偏离既有的滑动轨迹。

当丝杆4被锁止在活动端3时,丝杆4表面的螺纹对第一滑块62产生作用力,并传递至空腔61内侧壁的斜面上,使得第一滑块62与空腔61内侧壁相切处产生静摩擦力。所述静摩擦力与第一滑块62与空腔61内侧壁相切处的摩擦系数成正比例,与丝杆4表面的螺纹对第一滑块62的作用力大小成正比例,当静摩擦力大到一定数值后,该第一滑块62可锁止丝杆4。

丝杆4表面的螺纹对第一滑块62产生作用力大小与弹性件63(螺旋弹簧) 产生的弹力大小成正比,同时也与螺纹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关联,螺纹斜面的倾斜角度优选在15~6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值。若丝杆4表面的螺纹为双线螺纹,螺纹斜面的倾斜角度优选15~6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值。第一滑块62与空腔61 内侧壁相切处摩擦系数,取决于第一滑块62与活动端3的材质。

如图2、图7所示,锁止装置6包括一组或两组的滑孔64以及第二滑块65,具体地说,锁止装置6的一侧设有一个滑孔64及一个第二滑块65,或者,锁止装置6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滑孔64及一个第二滑块65。滑孔64及第二滑块65用以限定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的滑动轨迹,使第一滑块62在滑动过程中及复位过程中不会偏离既有的滑动轨迹。

本实施例优选两个滑孔64及两个第二滑块65。滑孔64为直线形,贯穿活动端62的一侧壁,该侧壁平行于丝杆4的轴心线,该侧壁可以为活动端第三侧壁33 或活动端第四侧壁34。第二滑块65突出于第一滑块62的一侧壁外侧,该侧壁平行于丝杆的轴心线,该侧壁可以为第一滑块第三侧壁623或第一滑块第四侧壁624;第二滑块65可滑动式卡入至滑孔64。当第二滑块6在滑孔64内滑动时,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滑动,弹性件63(螺旋弹簧)被压缩或者恢复形变。

活动端6还包括一组或两组活动端开口66以及活动端盖板67。活动端开口66 设于活动端的一侧壁的中部,本实施例中该侧壁优选活动端第三侧壁33或活动端第四侧壁34。活动端盖板67可拆卸式装配至活动端62的侧壁(活动端第三侧壁 33或活动端第四侧壁34),且覆盖活动端开口66,本实施例中,活动端盖板67通过多个螺钉装配至活动端62的侧壁。活动端开口66的位置对应空腔61的位置,用户可以将活动端盖板67去除,活动端开口66处露出空腔61内部的多个部件,便于维修及更换部件。

本实施例具有两个活动端盖板67,分别为活动端第三侧壁33、活动端第四侧壁34的一部分,两个滑孔64可以贯穿两个活动端盖板67,其形状、位置彼此对应。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部件7,其一部分设于活动端6外部,且连接至第一滑块62,用户可以在活动端6外部利用控制部件7控制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移动;当第一滑块62被移动时,丝杆4表面的螺纹脱离第一凹槽620的螺纹段。

如图8~9所示,控制部件7包括拨纽71,设于活动端盖板67或活动端侧壁的外表面,拨纽71穿过滑孔64连接至第一滑块62。本实施例中,两个拨纽71设于活动端第三侧壁33或活动端第四侧壁34的外表面,拨纽71的一部分穿过滑孔64 连接至第一滑块62的第二滑块65,和/或,第一滑块62的一部分穿过滑孔连接至拨纽71。第二滑块65表面设有一突出的柱体651及一下凹的螺纹槽652,柱体 651插入至滑孔64。

如图7所示,拨纽71的一侧面设有一突出的拨纽安装块711,也插入至滑孔 64,拨纽安装块711表面设有下凹的柱形凹槽712及一螺纹孔713。柱形凹槽712 与柱体651相对设置,位置相对应,柱体651可插入至柱形凹槽712。螺纹孔713 与螺纹槽652相对设置,位置相对应,有一螺钉(图未示)穿过螺纹孔713装配至螺纹槽652内。在装配时,首先第一滑块62及弹性件63依次被装入至空腔61内;然后活动端盖板67被多个螺丝装配至活动端3的侧壁上,活动端盖板67上的滑孔 64正对第二滑块65,柱体651被插入至滑孔64;最后将拨纽71的拨纽安装块711 也装配至滑孔64,柱体651被插入至柱形凹槽712内,用一螺钉(图未示)依次穿过螺纹孔713与螺纹槽652,即可将拨纽71可拆卸式装配至第一滑块62,拨纽 71与第一滑块62相对固定。

如图9所示,拨纽71外表面设有推动斜面714和/或推动摩擦面715,推动斜面714为下凹的弧形面,其形状与人手的指肚处相应,便于用户用手指推动拨纽 71;推动摩擦面715表面具有多个突出的条形或块状的摩擦件716,用以增大摩擦系数,便于用户用手指推动拨纽71。当拨纽71被推动时,拨纽71的运行轨迹与滑孔64的形状相同,第一滑块62也会被带动在空腔61内发生滑动,其滑动轨迹与拨纽71的轨迹相同或相应,用户可以通过推动拨纽71的方式控制第一滑块62 在空腔61内滑动,当用户放开拨纽71后,在弹性件63的作用下,第一滑块62 可以自行复位。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手持部8,连接至丝杆4的一端,丝杆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夹持部12。在本实施例中,手持部8为一棒状手柄,可转动式连接至丝杆4;手持部8轴心线与丝杆4轴心线的夹角是可变的。

在本实施例中,丝杆4包括丝杆接头42,其为平板形状,设于丝杆4远离第二夹持部12的一端,用以连接至手持部8。

如图10所示,丝杆接头42包括丝杆接头本体420、连接部421以及第五通孔 422。丝杆接头本体420为平板形状;连接部421设于丝杆接头本体420远离螺纹的一端,其横截面为弓形或矩形;第五通孔422贯穿连接部421中部。

当连接部421的横截面为弓形时,丝杆接头42包括连接部侧壁423以及两个以上第四凹槽424。连接部侧壁423为一弧形面,该弧形面为一圆柱体侧面的一部分。两个以上第四凹槽424贯穿连接部421的边缘处,下凹于连接部侧壁423,且在连接部侧壁423上平均分布。

手持部8包括手持部本体81及手持部接头82,手持部本体81内部设有手持部腔体83;手持部接头82设于手持部腔体83内,其一端伸出至手持部本体 81外部,且铰接至丝杆接头42,其另一端延伸至手持部腔体83底部。

手持部接头82包括手持部接头本体820、第一夹板821、第二夹板822以及第四凹槽823,第一夹板821与第二夹板822相对设置,且突出于手持部接头本体 820的一端,手持部接头本体820的另一端延伸至手持部腔体83底部;第四凹槽823形成于第一夹板821与第二夹板822之间,用以插入一丝杆接头本体420。

手持部接头82还包括第六通孔824、第七通孔825以及第二销轴(图未示)。第六通孔824贯穿第一夹板821中部,第七通孔825贯穿第二夹板822中部,第七通孔825与第六通孔824相对设置。当丝杆接头本体420插入至第四凹槽823时,第二销轴(图未示)依次穿过第六通孔824、第五通孔422以及第七通孔825,使得手持部接头82与丝杆接头42铰接,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可以发生相对转动,以调整手持部8的轴心线与丝杆4的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从而使得丝杆4可以获得更大的输入扭矩,使得用户更加省力。

如图5所示,手持部接头82还包括第五凹槽826、定位球827以及第二弹性件828,第五凹槽826下凹于第四凹槽823的底部;定位球827设于第五凹槽826 的槽口处,卡合至任一第四凹槽424;第二弹性件828优选一螺旋弹簧,设于第五凹槽826内,其一端连接至第五凹槽826的底部,其另一端连接至定位球827。在第二弹性件828作用下,定位球827可以卡合至任一第四凹槽424内。当用户在丝杆接头本体420所在平面上旋转手持部8,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发生相对转动时,定位球827表面受力被压入至第五凹槽826内,同时第二弹性件828被进一步压缩,由于连接部侧壁423为一弧形面,定位球827沿着连接部侧壁423的弧形面滑动。当定位球827滑动至另一个第四凹槽424内时,在第二弹性件828作用下,定位球 827卡入至该第四凹槽424内,从而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保持相对固定,改变手持部8与丝杆4的相对角度。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侧壁423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本实施例优选三个第四凹槽 424,在连接部侧壁423平均分布,可以将手持部8与丝杆4的夹角调整为0度及90度,具体地说,手持部8可以相对于丝杆4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并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使得二者的夹角维持在90度。当手持部 8与丝杆4的夹角为90度时,用户使用同样的力,可以输入最大的扭矩,其他角度效果相对较差。

当定位球827位于任一第四凹槽424时,第二弹性件828将定位球827卡合至第四凹槽424底部,使得此时的手持部8与丝杆4保持相对固定。当手持部8与丝杆4的夹角为90度时,用户可以旋转手持部8,为丝杆4提供扭矩,由于手持部8 的旋转方向与手持部接头本体820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手持部8的旋转并不会影响手持部8与丝杆4的相对角度。

如图1~2、图5~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在夹持过程中,首先,用户用手指推动拨纽71,使得第一滑块62与丝杆4分离,第一凹槽620脱离丝杆4 外表面的螺纹,从而使得丝杆4得以在第一通孔5内快速滑动,使得夹口尺寸略大于被夹持物的尺寸;然后,用户释放拨纽71,第一滑块62在弹性件63的作用下重新锁止丝杆4,使得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入至第一凹槽620,形成局部啮合;最后,调整手持部8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大致垂直,旋转手持部8(如逆时针方向),使得夹口尺寸进一步减小,待两个夹持面皆与被夹持物表面接触后,进一步旋转手持部8,直至不能发力为止,使得被夹持物完全被两个夹持面夹住,可以获得更大的夹紧力。此时,如有必要,可以重新调整手持部8 与丝杆之间的角度,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本实施例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在解除夹持过程中,与上述步骤相反,首先,调整手持部8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大致垂直,反向旋转手持部 8(如顺时针方向),使得夹口尺寸逐步放大,放开被夹持物;然后,用手指推动拨纽71,使得第一滑块62与丝杆4分离,第一凹槽620脱离丝杆4外表面的螺纹,从而使得丝杆4得以在第一通孔5内快速滑动,使得夹口尺寸快速变大,可用于继续夹持其他物品。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中,手持部接头82固定连接至丝杆接头42,如果被夹持物体积和质量较小时,对夹持力要求较低,手持部8可以与丝杆4位于同一直线上,也可以将手持部8与丝杆4设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或者,将手持部 8设置为折线形或曲线形,如圆形手轮或L形手柄,从而增大丝杆获得的输入扭矩使得用户更加省力。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夹紧装置,利用推动拨纽方式解除对丝杆的锁止,利用弹性件恢复对丝杆的锁止,其丝杆在进退过程中既可以以滑动形式快速移动,从而可以快速调整夹口的宽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以转动形式缓慢移动,从而可以精确调整夹口的宽度,保持既有的夹具精度,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快速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同时,其丝杆外端的手持部相对于所述丝杆是可弯折的,使其内端的可移动夹持部可以获取更大的夹紧扭矩,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夹口的夹紧力。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技术特征大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其区别技术特征仅在于锁止装置 6的结构、丝杆接头42的结构以及手持部8的结构。

如图11~12所示,实施例2中,锁止装置6包括空腔61、第一滑块62及弹性件63,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3~14所示,锁止装置6还包括一组或两组的滑槽68以及第二滑块65,具体地说,锁止装置6的一侧设有一个滑槽68及一个第二滑块65,或者,锁止装置6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滑槽68及一个第二滑块65。滑槽68及第二滑块65用以限定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的滑动轨迹,使第一滑块62在滑动过程中及复位过程中不会偏离既有的滑动轨迹,本实施例优选两个滑槽68及两个第二滑块65。

滑槽68设于活动端62的一侧壁内侧,该侧壁平行于丝杆4的轴心线,该侧壁可以为活动端第三侧壁33或活动端第四侧壁34。每一滑槽68为两根平行的直线形凸块69之间形成的直线形滑槽,直线形凸块69突出于活动端62的一侧壁(活动端第三侧壁33或活动端第四侧壁34)内侧。

第二滑块65为一直线形第一滑块,突出于第一滑块62的一侧壁外侧,该侧壁平行于丝杆4的轴心线,该侧壁可以为第一滑块第三侧壁623或第一滑块第四侧壁 624;第二滑块65可滑动式卡入至滑槽68。

活动端6还包括一组活动端开口66以及活动端盖板67。活动端开口66设于活动端的一侧壁的中部,本实施例中该侧壁优选活动端第三侧壁33。活动端盖板 67可拆卸式装配至活动端62的侧壁(活动端第三侧壁33),且覆盖活动端开口66,本实施例中,活动端盖板67通过多个螺钉装配至活动端3的侧壁。活动端开口66 的位置对应空腔61的位置,用户可以将活动端盖板67去除,活动端开口66可以露出空腔61内部的多个部件,便于维修及更换部件。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只具有一个活动端盖板67,且为活动端第四侧壁34 的一部分,因此有一个滑槽68及两个直线形凸块69设于活动端盖板67上,另一个滑槽68及两个直线形凸块69设于活动端第三侧壁33上,两个滑槽68的形状、位置彼此对应。

活动端3包括第二通孔35,贯穿活动端3的一侧壁,该侧壁垂直于丝杆4的轴心线,该侧壁为活动端第一侧壁31;第二通孔35连通至空腔61,且与第一滑块 62相对设置。

控制部件7包括按压件72,按压件72形状为横置的L形,其一端设于活动端 3的外部,其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35连接至第一滑块62。按压件72包括一体设置的按压板721及传动件722,按压板721位于活动端3的外部,传动件722连接至第一滑块第一侧壁621,传动件722的方向与滑槽68的方向基本一致。

如图11~13所示,当按压板721受力时,按压件72推动第一滑块62在空腔 61内沿着滑槽68方向移动,丝杆4脱离第一凹槽620,在第一通孔5内在第一通孔5的轴向上自由滑动,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快速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快速调整。

当按压板721失力时,第一滑块62在弹性件63作用下被第一凹槽620锁止,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合至第一凹槽620内,使得丝杆4不能在第一通孔5轴向上滑动,只能利用螺纹在第一通孔5径向上转动,从而在第一通孔5轴向上缓慢地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缓慢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精确调整。

如图15~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丝杆4包括丝杆接头42,丝杆接头42包括丝杆接头本体420、连接部421以及第五通孔422,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当连接部421的横截面为矩形时,本实施例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包括环形垫圈 43,套设于丝杆4外表面,设于丝杆4被设置于螺纹的部分与丝杆接头42的连接处。环形垫圈43用以限制手持部8的转动空间,尽量保证手持部8与丝杆4夹角为90度。

手持部8包括手持部本体81及手持部接头82,手持部本体81内部设有手持部腔体83。手持部接头82设于手持部腔体83内,其一端伸出至手持部本体 81外部,且铰接至丝杆接头42,其另一端延伸至手持部腔体83中部,也即手持部接头本体820的一端延伸至手持部腔体83中部。手持部接头82包括手持部接头本体820、第一夹板821、第二夹板822以及第四凹槽823,还包括第六通孔824、第七通孔825以及第二销轴(图未示),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参见图 10,在此不做赘述。

手持部8还包括第三弹性件84,设于手持部腔体83内,其一端连接至手持部腔体83的底部,其另一端或其中部连接至手持部接头本体820。当手持部8 与丝杆4在同一直线上时,在第三弹性件84的作用下,丝杆4的连接部421与手持部接头82皆被拉入至手持部腔体83内,从而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的夹角可以保持在0度,减少快速夹紧装置整体占用空间,便于携带。

由于手持部8与丝杆4铰接,因此,在理论上,手持部8与丝杆4的夹角可以从0度调整到正负180度。用户克服第三弹性件84的弹力将丝杆4的连接部421 从手持部腔体83内拉出,并将手持部8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的夹角调整到90度,此时,手持部8外缘就会接触到环形垫圈43,从而限制手持部8的位置,防止手持部8进一步转动,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夹角保持在90度左右。当手持部8与丝杆4的夹角为90度时,手持部8发力处与丝杆4的距离最大,用户用同样的力量,可以输入最大的扭矩,夹角为其他角度时效果相对较差。当手持部8与丝杆4的夹角为90度时,用户可以旋转手持部8,为丝杆4提供扭矩,由于手持部8的旋转方向与手持部接头本体820不在同一平面内,因此手持部8的旋转并不会影响手持部8与丝杆4的相对角度。

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手持部8的结构以及丝杆连接部421的结构也可以与实施例1中的相应结构完全相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在夹持过程中,首先,用户用手指推动按压件72,使得第一滑块62与丝杆4分离,第一凹槽620脱离丝杆4外表面的螺纹,从而使得丝杆4得以在第一通孔5内快速滑动,使得夹口尺寸略大于被夹持物的尺寸;然后,用户释放按压件72,第一滑块62在弹性件63的作用下重新锁止丝杆4,使得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入至第一凹槽620,形成局部啮合;最后,调整手持部8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大致垂直,旋转手持部8(如逆时针方向),使得夹口尺寸进一步减小,待两个夹持面皆与被夹持物表面接触后,进一步旋转手持部8,直至不能发力为止,使得被夹持物完全被两个夹持面夹住,可以获得更大的夹紧力。此时,如有必要,可以重新调整手持部8 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丝杆4的连接部421与手持部接头82在第三弹性件 84的作用下,皆被拉入至手持部腔体83内,环形垫圈43可以限制丝杆4上带有螺纹的部分进入手持部腔体83。

本实施例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在解除夹持过程中,与上述步骤相反,首先,调整手持部8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大致垂直,反向旋转手持部 8(如顺时针方向),使得夹口尺寸逐步放大,放开被夹持物;然后,用手指推动按压件72,使得第一滑块62与丝杆4分离,第一凹槽620脱离丝杆4外表面的螺纹,从而使得丝杆4得以在第一通孔5内快速滑动,使得夹口尺寸快速变大,可用于继续夹持其他物品。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夹紧装置,利用按压方式解除对丝杆的锁止,利用弹性件恢复对丝杆的锁止,其丝杆在进退过程中既可以以滑动形式快速移动,从而可以快速调整夹口的宽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以转动形式缓慢移动,从而可以精确调整夹口的宽度,保持既有的夹具精度,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快速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同时,其丝杆外端的手持部相对于所述丝杆是可弯折的,使其内端的可移动夹持部可以获取更大的夹紧扭矩,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夹口的夹紧力。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技术特征大部分与实施例2相同,其区别技术特征仅在于锁止装置 6的结构,具体区别特征如下。

如图17~18所示,实施例3中,锁止装置6包括空腔61、第一滑块62及弹性件63,还包括一组活动端开口66以及活动端盖板67,其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但是并不包括滑孔64、滑槽68以及第二滑块65。

如图18~19所示,空腔61设于活动端3内部,连通至第一通孔5,丝杆4 穿过第一通孔5,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可以被转动或被锁止。第一滑块62一侧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620,与丝杆4相对设置,第一凹槽620为多个螺纹段并列设置形成的多个凹槽,螺纹段的形状与丝杆外表面螺纹的形状相对应,二者实现局部啮合。当第一滑块62受力后在空腔61内发生转动时,丝杆4脱离第一凹槽 620,在第一通孔5内自由滑动(轴向上),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快速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快速调整。当第一滑块62被第一凹槽620锁止时,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合至第一凹槽620内,使得丝杆4不能在第一通孔5的轴向上滑动,只能利用螺纹在第一通孔5的径向上转动,从而在轴向上缓慢地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缓慢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精确调整。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62上部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圆角矩形,包括四个侧壁,分别是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第一侧壁621与第一滑块第二侧壁622,垂直于丝杆4的轴心线;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滑块第三侧壁623与第一滑块第四侧壁 624,平行于丝杆4的轴心线。其中,第一凹槽620贯穿第一滑块第一侧壁621与第一滑块第二侧壁622。

第一滑块62的顶部为第一滑块顶板625,设有第一凹槽620;第一滑块62的底部为第一滑块斜面626,与第一滑块顶板625相背离。第一滑块62还包括第二凹槽627,下凹于第一滑块62远离第一凹槽620一侧的表面,也即第一滑块斜面 626表面。

如图18所示,空腔61包括空腔底板611,其为空腔61底部的内壁,且与第二凹槽627相对设置。弹性件63(螺旋弹簧)一端设于第二凹槽627内,另一端接触空腔底板611,用以支撑第一滑块62在空腔61内滑动,使得第一滑块62可以正常被转动及复位。

如图18所示,活动端3包括第三通孔36以及第一销轴37。第三通孔36贯穿活动端3的一侧壁,该侧壁垂直于丝杆4的轴心线,优选第一滑块第一侧壁621;第三通孔36连通至空腔61,第一滑块62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三通孔36内。第一销轴37两端装配至第三通孔36的内侧壁,第一销轴37的轴心线与丝杆4的轴心线异面垂直。

如图19~20所示,活动端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架38,设于第三通孔36内,分别设于第一滑块62的两侧。支架38为柱体,该柱体包括两个相对的弓形底面 381、一弧形面侧壁382及一矩形平面侧壁383。

如图21所示,活动端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凹槽39,下凹于第三通孔36 的内侧壁。活动端3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通孔384,每一第四通孔384贯穿一个支架38的弧形面侧壁382及矩形平面侧壁383,且与一第三凹槽39相对设置。活动端3还包括第八通孔628,贯穿第一滑块62的两个侧壁,该些侧壁平行于丝杆4的轴心线,分别为第一滑块第三侧壁623与第一滑块第四侧壁624;第八通孔 62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四通孔384相对设置。第一销轴37中部穿过第八通孔628,第一销轴37的两端分别穿过一个第四通孔384装配至一个第三凹槽39,第一滑块 62可绕着第一销轴37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转动。

如图17~18所示,控制部件7包括拨动件73,其一端设于活动端3的外部,可以被向上拨动;其另一端穿过第三通孔36连接至第一滑块62的侧壁,该侧壁为第一滑块第二侧壁622。拨动件73与第一滑块62结合形成一个可绕着第一销轴37 转动的整体结构。

当拨动件73设于活动端3外部的一端被向上拨动时,基于杠杆原理,第一滑块62会向下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丝杆4脱离第一凹槽620,在第一通孔5内自由滑动(轴向上),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快速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快速调整。

当拨动件73设于活动端3外部的一端失力时,第一滑块62在弹性件63作用下被第一凹槽620锁止,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合至第一凹槽620内,使得丝杆 4不能在轴向上滑动,只能利用螺纹在径向上转动,从而在轴向上缓慢地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夹持部12可以缓慢地向第一夹持部11靠拢或背离,进而实现夹口口径的精确调整。

本实施例的手持部8的结构及丝杆连接部421的结构与实施例2中的相应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手持部8的结构及丝杆连接部 421的结构也可以与实施例1中的相应结构完全相同。

如图17~18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在夹持过程中,首先,用户用手指拨动或按压拨动件73,使得第一滑块62与丝杆4分离,第一凹槽620脱离丝杆 4外表面的螺纹,从而使得丝杆4得以在第一通孔5内快速滑动,使得夹口尺寸略大于被夹持物的尺寸;然后,用户释放拨动件73,第一滑块62在弹性件63的作用下重新锁止丝杆4,使得丝杆4表面的部分螺纹卡入至第一凹槽620,形成局部啮合;最后,调整手持部8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大致垂直,旋转手持部8(如逆时针方向),使得夹口尺寸进一步减小,待两个夹持面皆与被夹持物表面接触后,进一步旋转手持部8,直至不能发力为止,使得被夹持物完全被两个夹持面夹住,可以获得更大的夹紧力。此时,如有必要,可以重新调整手持部8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丝杆4的连接部421与手持部接头82在第三弹性件84的作用下,皆被拉入至手持部腔体83内。

本实施例所述快速夹紧装置在解除夹持过程中,与上述步骤相反,首先,调整手持部8与丝杆4之间的角度,使得手持部8与丝杆4大致垂直,反向旋转手持部 8(如顺时针方向),使得夹口尺寸逐步放大,放开被夹持物;然后,用手指拨动或按压拨动件73,使得第一滑块62与丝杆4分离,第一凹槽620脱离丝杆4外表面的螺纹,从而使得丝杆4得以在第一通孔5内快速滑动,使得夹口尺寸快速变大,可用于继续夹持其他物品。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夹紧装置,利用拨动方式解除对丝杆锁止,利用弹性件实现对丝杆锁止,使其丝杆在进退过程中既可以以滑动形式快速移动,从而可以快速调整夹口的宽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以转动形式缓慢移动,从而可以精确调整夹口的宽度,保持既有的夹具精度,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快速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同时,其丝杆外端的手持部相对于所述丝杆是可弯折的,使其内端的可移动夹持部可以获取更大的夹紧扭矩,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夹口的夹紧力。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