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转运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1657发布日期:2018-06-22 20:2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材转运机械手。



背景技术:

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动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操作装置。机械手是最早出现的工业机器人,也是最早出现的现代机器人,它可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能在有害环境下操作以保护人身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在板料成型生产过程中,通过机械手上下料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够避免工人的重复劳动,降低意外伤害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板材转运机械手。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板材转运机械手,包括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两侧边部设置有用于与地面固定接触的翼板,所述底座板的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面转动设置有提升台,所述提升台的上表面设置有两块定位板,两块所述定位板之间转动设置有卷辊,所述立柱靠近下端的圆周面上套设有转筒,所述转筒靠近下端的圆周面上设置有轮齿部,所述转筒的左侧设置有用于带动其转动的转向电机,所述转筒靠近上端的圆周面上通过连接件与机械臂的固定端转动连接,所述机械臂的中部通过牵引钢丝与卷辊的圆周面连接,所述机械臂的右端部设置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下方设置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的下方设置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下端部连接有吸盘,所述底座板上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通过气管与转动块的上端部接通。

进一步地,所述翼板通过定位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卷辊通过设置在定位板侧部的提升电机带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有与所述轮齿部相配合的驱动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管由硬质合金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管为六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转向筒实现机械臂的横向转动,通过牵引钢丝实现机械臂的上下提升,通过吸盘和导向管实现对板料的抓取和卸载,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板材转运机械手,包括底座板1,底座板1的两侧边部设置有用于与地面固定接触的翼板2,底座板1的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立柱3,立柱3的上端面转动设置有提升台4,提升台4的上表面设置有两块定位板5,两块定位板5之间转动设置有卷辊6。

立柱3靠近下端的圆周面上套设有转筒7,转筒7靠近下端的圆周面上设置有轮齿部8,转筒7的左侧设置有用于带动其转动的转向电机9,转筒7靠近上端的圆周面上通过连接件与机械臂10的固定端转动连接,机械臂10的中部通过牵引钢丝11与卷辊6的圆周面连接,机械臂10的右端部设置有转动块12,转动块12的下方设置有配重块13,配重块13的下方设置有导向管14,导向管14的下端部连接有吸盘15,底座板1上设置有气泵16,气泵16通过气管17与转动块12的上端部接通,翼板2通过定位螺栓与地面固定连接,卷辊6通过设置在定位板5侧部的提升电机带动,转向电机9的动力输出轴上设置有与轮齿部8相配合的驱动齿轮,导向管14由硬质合金材料制成,导向管14为六根。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应用为:通过转筒7实现机械臂10的横向转动,通过牵引钢丝11实现机械臂10的上下提升,通过吸盘15和导向管14实现对板料的抓取和卸载,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