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臂电机的交叉走线结构及其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5612发布日期:2018-12-25 21:2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臂电机的交叉走线结构及其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械臂电机的交叉走线结构及其机器人。



背景技术:

机械臂是服务及类人机器人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本设计是一种让机器人机械臂工作更可靠、更稳定的走线结构设计;应用于机器人领域,使得机器人更可靠、美观化,人类与之接触更会感觉到科技感、安全感。

现在市场上的机器人机械臂走线结构存在磨线严重及拉扯线等现象,由其是在机器人身体与机械臂连接肩膀关节位置更为严重;问题严重时导致电源及信号线破损及磨断,以致机器人机械臂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避免导电线缆被磨损的类人机器人机械臂的电机走线结构。

一种机械臂电机的交叉走线结构,用于安置电线,其中,包括一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有主动盘;一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的上端面固定在所述主动盘上;第二电机,所述旋转支架的下端面的支架部分嵌套固定所述第二电机;以及一交叉埋线支架,所述交叉埋线支架的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的侧面上,所述电线从第一电机的端口接出,穿过所述交叉埋线支架,连接到第二电机的端口上,

优选地,所述交叉埋线支架包括一U型底座,一埋线通道,所述U型底座的上端面与所述埋线通道的下端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埋线通道具有一H型底座,所述H型底座的下端固定于所述U型底座上端面,及一压线板,所述压线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H型底座的上端面,所述电线穿过所述H型底座的上半部分及所述压线板连接后形成的通道,并由所述压线板限位固定。

优选地,所述U型底座设置有多个并排的螺纹孔,并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机的对应的多个并排的固定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内设置有输出轴,所述主动盘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类人机器人,其中,包括上述的机械臂电机的交叉走线结构。

本设计采用的是所需线材通过设计一带有理线槽结构件及一设有压线块结构件,达到线材围绕机器人机械臂智能电机输出轴中心旋转出线的目的,以减少机器人机械臂运行过程中对线材的摩擦及拉扯。以保证机器人机械臂的运行寿命及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走线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走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电机,11.主动盘,100.旋转支架,2.第二电机,3.电线,4.旋转支架,200.交叉埋线支架,202.压线板,201.H型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臂电机的交叉走线结构,用于安置电线3,其中,包括一第一电机1,所述第一电机1设置有主动盘11;一旋转支架4,所述旋转支架4的上端面固定在所述主动盘11上;第二电机2,所述旋转支架4的下端面的支架部分嵌套固定所述第二电机2;以及一交叉埋线支架200,所述交叉埋线支架200的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4的侧面上,所述电线3从第一电机1的端口接出,穿过所述交叉埋线支架200,连接到第二电机2的端口上,使得该旋转支架4具有径向旋转的自由度,同时穿过其中的电线3避免了与其他零部件的摩擦。

优选地,所述交叉埋线支架200包括一U型底座100,一埋线通道,所述U型底座100的上端面与所述埋线通道的下端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埋线通道具有一H型底座201,所述H型底座201的下端固定于所述U型底座100上端面,及一压线板202,所述压线板202可拆卸地连接所述H型底座201的上端面,所述电线3穿过所述H型底座201的上半部分及所述压线板202连接后形成的通道,并由所述压线板202限位固定。

优选地,所述U型底座100设置有多个并排的螺纹孔,并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机2的对应的多个并排的固定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1内设置有输出轴,所述主动盘11安装在所述输出轴上。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稳定,拆装方便、高效。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类人机器人,其中,包括上述的机械臂电机的交叉走线结构。避免电线33运行过程中对线材的摩擦及拉扯。

具体的,电线3从第一电机1的端口接出,穿过安装在旋转支架4上的交叉埋线支架200的,该埋线支架可以是由H型底座201与压线板202共同构成一个埋线通道,电线3穿过该埋线通道,且被该埋线通道限位,电线3另一端再接第二电机2的端口。达到线材围绕机器人机械臂智能电机输出轴中心旋转出线的目的,以减少机器人机械臂运行过程中对线材的摩擦及拉扯。以保证机器人机械臂的运行寿命及稳定性。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