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2021发布日期:2019-01-05 10:0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动器装置,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例如锁、后备箱锁或照相机单元。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其具有相应的致动器装置和机动车辆的与该致动器装置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呈锁、后备箱锁或照相机单元形式的部件。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机动车辆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固定这样的致动器装置的系统,其具有相应的致动器装置和机动车辆的相应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相应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机动车辆上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的致动器装置,例如后备箱锁,基本上从现有技术中已知。这种致动器装置常常被构造成具有壳体,在其中容纳致动器。致动器将驱动功率传递到例如鲍登拉线形式的传递元件上,该传递元件将驱动功率在一定距离上传递到机动车辆的需要驱动的部件上。最新的致动器装置被用泡沫外套覆盖并且经由该外套被夹紧在车辆上。泡沫外套在此承担两项任务,即致动器装置在机动车辆上的固定和在致动器装置和机动车辆之间的固体传声的分离。固体传声的分离是重要的,以便来自致动器的干扰噪声不会传递到车辆车身,且以便干扰的行驶噪音不会从车辆车身传递到致动器上。然而已经证明,泡沫外套是较昂贵的部件,其在制造上是昂贵的并且其必须复杂地施加到致动器装置上。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克服上述缺点。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的致动器装置,其包括少量部件,这些部件可以容易地和方便地组装和安装在机动车辆上并且其实现在致动器装置和机动车辆之间的可靠的固体传声的分离。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相应的系统,其具有相应的致动器装置和机动车辆的与致动器装置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呈锁、后备箱锁或照相机单元形式的部件。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这种致动器装置固定在机动车辆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系统,其具有相应的致动器装置和机动车辆的相应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相应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机动车辆上的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独立装置权利要求、独立系统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以及通过独立方法权利要求的所有特征来实现。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细节从相应的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得出。在此,与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相关联地描述的特征和细节当然也适用于与每个根据本发明的系统以及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相关联并且在每种情况下反之亦然,因此关于针对各个发明方面的公开内容总是被相互参引或可以被相互参引。

该目的特别地通过一种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特别是锁、后备箱锁或照相机单元的致动器装置来实现,所述致动器装置具有用于产生驱动功率的致动器,其中,所述致动器被实施成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驱动功率传递到所述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的传递元件和用于容纳所述致动器的壳体,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所述致动器装置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固定装置。为此根据本发明规定,所述固定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在所述壳体上的固定支承,所述固定支承用于将所述壳体机械地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其中,所述固定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所述壳体与所述车辆侧的承载元件在振动技术上脱耦的阻尼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可以理解为具有或没有传动机构的致动器装置。作为驱动器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线性驱动器、旋转驱动器、振动驱动器、电动或电磁马达驱动器、液压驱动器或气动驱动器。作为传递元件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鲍登拉线、杆、链条、传送带或传动机构。作为机动车辆的要驱动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理解为锁、后备箱锁、照相机单元、用于窗玻璃的升降装置、用于玻璃刮水器的刮水器装置或类似物。

在此,发明构思在于,致动器装置被构造成具有成本低的且易于安装的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具有固定支承和单独的阻尼元件。不仅固定支承而且阻尼元件在此被设计成用于致动器装置在机动车辆上的支撑点,特别是在机动车辆的优选板状的承载元件上。有利地,可以设置三个相同的固定装置,其中例如一个主动和两个被动固定装置,用以将致动器装置固定在机动车辆上并在振动技术上与机动车辆脱耦。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支承被实施成机械的固定元件,阻尼元件被实施成用于吸收和减少振动的弹性的弹簧元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一种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固定支承与所述壳体优选与壳体部分整体地和/或材料一致地构成,特别被成形为压铸件。所述壳体可以由多个部分构造成,例如具有两个壳体半部,在此情况下,固定支承可以成形在至少一个壳体半部上。由此固定支承可以特别有利地制造和并且灵巧地设计。在此情况下有利地消除了对昂贵泡沫材料的加工。这种固定支承的制造可以由此容易地并且有利地,例如借助于压铸工艺实施。而且,由此在将致动器装置固定在机动车辆上时不必操作单独的部件。由此可以减少用于将致动器装置固定在机动车辆上时所需的单独部件的数量。

此外可以设想,所述固定支承和/或所述壳体由塑料,特别是由硬塑料,优选热固性塑料构造成。由此,固定支承和/或壳体的制造可以容易且成本有利地实施。热固性塑料在制造之后具有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因此适合于以有利的方式作为用于致动器的外壳和/或用于致动器装置的固定支承来应用。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在壳体上的固定支承被设计用于接纳紧固件。换句话说,固定支承可以具有优选螺纹孔或长孔形式的固定接纳体,紧固件可以被引导穿过该固定接纳体。此外可以设想,固定支承与紧固件没有直接接触,紧固件例如经由阻尼元件和/或止挡元件被定位在固定支承之中或之处或上方。固定支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与阻尼元件和/或止挡元件一起形成用于紧固件的形状配合和/或传力配合的固定接纳体,优选地以螺纹孔或长孔的形式。紧固件在此可以直接地或者至少经由阻尼元件的一部分支撑在机动车辆上,例如在车辆侧的如金属板形式的承载元件上。此外,不论是直接地或是经由阻尼元件和/或止挡元件间接地,经由固定支承建立紧固件与致动器装置的壳体的连接。在这两种情况下,阻尼元件附加地用作在致动器装置和机动车辆之间的振动脱耦器,而不管阻尼元件是否此外承担或不承担固定任务,例如用于接纳紧固件。因此可以实现优点,即致动器装置在机动车辆上的固定可以通过固定支承来协助并且因此可以容易且方便地实施。有利地,固定支承是致动器装置的壳体的一部分,由此可以方便致动器装置在机动车辆上固定时的操作。

此外,在本发明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固定支承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在所述固定装置上支撑所述外壳的支撑臂,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支撑所述固定装置的固定平台,优选在所述支撑臂的端部上,或用于形状配合地和/或传力配合地接纳例如螺钉形式的紧固件的固定接纳体,优选形式为螺纹孔或长孔。后者可以直接地通过固定支承,特别是固定接纳体,或者间接地经由阻尼元件和/或用于紧固件的止挡元件实现。支撑臂可以带来这样的优点,即可以在距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一定距离处将壳体支撑在承载元件。由此可以避免将壳体直接地抵接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并且因此支持在致动器装置的壳体和机动车辆之间的固体传声的分离。通过固定平台可以建立和指定安装地点,用以在致动器装置的壳体上安装固定装置(特别是阻尼元件和/或用于紧固件的止挡元件)和例如螺钉形式的紧固件。通过固定接纳体可以标记地点,在该地点处可以接纳例如螺钉形式的预装配的或单独的紧固件。螺纹孔形式的固定接纳体是有利的,以便形成与紧固件的形状配合的和/或传力配合的连接。长孔形式的固定接纳体可以容易地制造。此外可以设想,用于例如螺钉形式的紧固件的止挡元件可以被定位在例如长孔形式的固定接纳体中。此外可以设想,在固定接纳体和紧固件之间可以将阻尼元件必要时布置在止挡元件旁边。

此外,本发明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固定支承具有至少一个优选两个用于形状配合地和/或传力配合地接纳优选哑铃形的止挡元件的抓臂,和/或在所述固定支承(特别是所述抓臂)和所述止挡元件之间布置所述阻尼元件,用以使所述固定支承在振动技术上与所述止挡元件并因此与所述车辆侧的承载元件脱耦。由此可以实现多个优点。一方面,致动器装置的壳体可以通过阻尼元件在振动技术上与车辆侧的承载元件脱耦。另一方面,止挡元件负责可以以确定的扭矩实施固定,而不会出现弹性的阻尼元件可能被压碎和/或产生裂缝的风险。哑铃形止挡元件此外可以方便地固定在两个抓臂之间。此外至少一个抓臂对可以具有成角度的啮合端,以确保止挡元件的防丢失的固定。此外可能的是,两个另外的抓臂可以构造成直的,使得在它们之间可以形成连续的长孔,以便实现公差补偿地接纳两个另外的,例如被动固定装置。此外可以设想,可以设置三个相同类型的固定装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设置优选形式为螺钉、钉子、销或铆钉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固定装置分开地或在所述固定装置中集成地特别是预装配地提供。借助于螺钉可以建立形状配合的和/或传力配合的连接。为了在没有预制的固定接纳体的情况下建立连接,钉子或销可能是有利的。为了建立不可拆卸的和/或形状配合的连接,铆钉可能是有利的。单独的紧固件可以有利地以标准化部件的形式,例如螺钉、钉子、销钉或铆钉被构造成。因此预装配的紧固件是有利的,因为装配工用于将致动器装置固定在机动车辆上所需的全部必要部件都已经处在致动器装置上。由此可以极大地方便致动器装置的安装。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设置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具有至少一个倒钩,用以将所述紧固件防丢失地固定在所述阻尼元件上。由此可以防止紧固件从阻尼元件的材料中取出、旋出和/或自动松开。因此紧固件可以防丢失地固定在弹性的阻尼元件中。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阻尼元件具有基本上套筒状的基体。由此可以实现优点,即在阻尼元件的基体中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接纳紧固件,例如形式为螺钉、钉子、销或铆钉。

此外,所述阻尼元件,优选在所述基体上,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在周向上环绕的插入槽,其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固定孔的棱边或用于所述固定装置的至少一个抓臂。由此可以实现优点,即在车辆侧的承载件、致动器装置的壳体和紧固件之间可以中断直接的固体传声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有利地,在车辆侧的承载件、致动器装置的壳体和紧固件之间的链中的阻尼元件可以负责中断固体传声的传播。因此,阻尼元件一方面可用于紧固任务和另一方面用于阻尼任务。相应地,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固定孔的棱边或固定装置的至少一个抓臂可以被接纳在阻尼元件上的插入槽中。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阻尼元件具有基本上外套状或凸缘状的插入头,优选形式为截锥体,用以方便所述固定装置特别是所述阻尼元件在所述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安装。因此,阻尼元件可以被容易地接纳(优选插入到)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比阻尼元件直径更小的固定孔中。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阻尼元件特别是所述插入头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径向定向的狭槽,用以在通过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固定孔插入时协助所述阻尼元件特别是插入头的压缩。因此,为了将阻尼元件插入到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比所述阻尼元件直径更小的固定孔中,装配工不需要花费大的力气。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固定装置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套筒状的止挡元件,用以将所述紧固件的限定的固定力尤其是限定的拧紧扭矩传递到固定支承。因此可以实现优点,即尽管通过阻尼元件使固定支承在振动技术上与紧固件脱耦,仍然可以施加足够的扭矩用于将致动器装置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件上。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设想,所述止挡元件可以与所述固定支承和/或与所述壳体整体地和/或材料一致地构成,特别是由硬塑料优选由热固性塑料。由此可以减少为了将致动器装置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所使用的部件的数量。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设想,设置有优选呈螺钉、钉子、销或铆钉形式的紧固件,其具有挤压面,用以挤压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之间的阻尼元件。挤压面在此可以是漏斗形的。借助于挤压面,紧固件可以埋入到阻尼元件的材料里面并与阻尼元件建立至少传力配合的固定。

此外本发明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设置三个固定装置。借助于三个优选点状或局部布置的固定装置,可以建立致动器装置在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稳定的、防倾斜的固定。

此外本发明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设置用于定位所述致动器装置的主动固定装置和至少一个优选两个被动固定装置,用于在所述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调整所述致动器装置。借助于主动固定装置,装配工可以首先将致动器装置定位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并且此外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支撑致动装置的重量。这可以有利地甚至用一只手完成。此外,装配工可以通过对致动器装置的简单调整(例如再次仅仅用一只手)直到两个其它的被动固定装置占据它们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位置,找到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正确终端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装配工可以通过触觉反馈获知装配的正确性和此外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达到的终端位置。为了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调整所述致动器装置,装配工可以实施致动器装置相对于主动固定装置的线性运动或旋转运动。

此外本发明在致动器装置中可以规定,所述传递元件以鲍登拉线、杆、链条或传送带的形式构造成。有利地,驱动力因此可以在远距离上传递。此外有利的是,当经由这种传递件传递驱动功率时,驱动力不必被支撑到致动器装置的壳体上。因此可以实现优点,即所述固定装置不承受大的负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来实现,该系统可以设计成具有: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的致动器装置,其中,所述致动器装置可以如上所述那样来设计;以及机动车辆的与致动器装置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其形式为锁、后备箱锁或照相机单元。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实现与上面结合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所描述的相同的优点。为了避免重复在此完全地对其进行引用。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中可以规定,所述致动器被设计成线性驱动器、旋转驱动器、振动驱动器、电动或电磁马达驱动器、液压驱动器或气动驱动器。在线性驱动器的情况下有利的是,传递元件的平移运动可以直接通过驱动器产生。在旋转驱动器的情况下可以有利的是,当传递驱动功率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调整特定的传动比。在振动驱动器的情况下可以有利的是,驱动功率可以通过阻尼或某种过载保护来传递。液压驱动器或气动驱动器也可以是有利的,用以直接通过驱动器产生传递元件的平移运动。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中可以规定,所述致动器具有传动机构,用以将驱动功率传递到传递元件上。借助于传动机构可以以有利的方式调整驱动功率的传递方向和/或强度。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中可以规定,设置有控制单元,用以控制所述致动器和/或所述功能上必要的部件。所述控制单元可以是机动车辆的中央控制单元或安装在致动器装置的壳体中的控制单元。在中央控制单元的情况下可能有利的是,对致动器的控制可以从致动器装置中移出。在安装在所述致动器装置的外壳中的控制单元的情况下可能有利的是,这种致动器装置可以在可交付使用的状态下提供并且可以在现场直接投入运行。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中可以规定,设置至少一个优选两个传感器,用以探测所述传递元件的至少一个优选两个位置。传感器可以有利地布置在致动器装置的壳体中。借助于这些传感器可以直接感测到传递元件的位置并间接地感测机动车辆的要被驱动的部件的相应位置。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中可以规定,设置插座形式的接头,用以对所述致动器供给电能优选电流和/或所述接头与所述壳体优选与壳体部分整体地和/或材料一致地构成,特别地被成形成压铸件。通过接头,致动器装置可以容易且方便地连接到车辆侧的能源上。通过所述接头与所述壳体的整体和/或材料一致的设计,可以在连接到车辆侧的能源上时使致动器装置的操作得以简化,因为可以减少必须操作的单独部件的数量。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通过用于在机动车辆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实现,所述致动器装置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特别是锁、后备箱锁或照相机单元,所述系统被实施成具有如上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和车辆侧的、优选板状的承载元件,其中,所述车辆侧的承载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所述致动器装置的固定装置的固定孔。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实现与上面结合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或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所描述的相同的优点。为了避免重复,在此完全对其进行引用。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中可以规定,所述固定孔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圆形的插入区,用以接纳所述固定装置,所述固定孔具有至少一个长孔形的传递区,用以将所述固定装置转移到一个优选半圆形的固定段直到所述致动器装置的终端位置。借助于插入区可以保证对固定装置的简单接纳。在此可以规定,插入区具有比固定装置更大的直径。而长孔形的传递区可以用于将固定装置从在插入区中的松开位置转移到在固定孔的固定段上的啮合位置,直到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终端位置。在致动器装置的终端位置中,当固定装置到达固定段时,则致动器装置自动地支撑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现在紧固件可以被紧固在所述固定装置中,由此致动器装置可以防丢失地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中可以规定,所述固定孔,尤其是长孔形的传递区,基本上沿着用于将驱动功率传递到在承载元件上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上的传递元件来取向。因此可以实现优点,即驱动力可以通过固定装置被最佳地支撑,并且在致动器装置和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之间的固定的松动可以被避免。此外由此可以实现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简单固定,为此所述致动器装置应当先被插入,而后被线性地移动,直到所述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终端位置。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中可以规定,设置三个固定孔,和/或设置用于定位所述致动器装置的主动固定孔和至少一个优选两个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调整所述致动器装置的被动固定孔,优选按照旋转卡口式连接的方式。借助于三个固定孔,可以实现致动器装置在特别是板形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简单稳定优选防倾斜的固定。在此,主动固定口用于将致动器装置安装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以及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支撑其重量,以减轻装配工的负担。在此之后,被动固定孔可以用于达到并固定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正确的终端位置。在此可以设想,为了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调整所述致动器装置,可以实施致动器装置相对于主动固定孔的线性运动或旋转运动。

此外本发明在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中可以规定,设置三个固定孔,和/或至少两个特别是三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优选至少两个特别是三个长孔形的传递区基本上沿着弧形(特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路径取向。因此可以实现优点,即为了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调整所述致动器装置,装配工可以实施旋转运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用于将特别是如上所述的、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特别是锁、后备箱锁或照相机单元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方法来实现,其中,所述致动器装置被设计成具有用于产生驱动功率的致动器,其中,所述致动器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驱动功率传递到所述功能上必要的部件的传递元件和用于容纳所述致动器的壳体。为此根据本发明规定,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a)通过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至少一个固定孔插入致动器装置的至少一个固定装置,

b)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调整所述致动器装置,直到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致动器装置的限定的终端位置。

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方法,实现在上面结合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或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所描述的相同的优点。为避免重复,在此完全对其进行引用。此外,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实现优点,即致动器装置可以是特别成本低地、简单灵巧地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为此,装配工仅需要一只手和仅需要实施两个简单和直观的动作,即首先通过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至少一个固定孔插入致动器装置的至少一个固定装置和之后调整致动器装置,直到停止或直至它在获知关于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达到终端位置的触觉反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规定,在步骤b)中所述致动器装置被线性地在纵向方向上沿着车辆侧的承载元件运动,或者在步骤b)中所述致动器装置相对于车辆侧的承载元件在旋转方向上旋转。致动器装置在纵向方向上的调整可以容易且方便地实施。致动器装置在旋转方向上的调整可以是按照旋转卡口式连接方式的惯常运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步骤:

c)借助于固定装置拉紧至少一个紧固件,

其中,特别地为了拉紧所述紧固件施加限定的扭矩。有利地,由此可以实现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防丢失固定。有利地,至少一个紧固件可以被预装配地提供在固定装置上,用以更加方便致动器装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安装和致动器装置的操作。

本发明的其他的优点、特征和细节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得出,在该描述中,在参照附图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此,在权利要求书中和在说明书中提到的特征可以分别本身单独地或者在任何的组合下对于本发明都是至关重要的。附图所示: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4a是在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插入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4b是在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调整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4c是在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拉紧紧固件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调整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截面图,

图7a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透视图,

图7b是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插入致动器装置之前的透视图,

图7c是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插入致动器装置之后的透视图,

图8a是根据图7a至7c的实施例的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调整致动器装置之前的后视图,

图8b是根据图7a至7c的实施例的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调整致动器装置之后的后视图,

图9a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透视图,

图9b是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插入致动器装置之前的透视图,

图9c是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插入致动器装置之后的透视图,

图10a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将紧固件在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中拉紧时的透视图,

图10b是根据图10a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截面图,

图11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后视图,

图11b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放大图,

图12是具有根据图11a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插入致动器装置之前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截面图,

图14是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在将紧固件在根据图13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中拉紧时的透视图,和

图15是具有被接纳的紧固件的根据图13的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即使不同的实施例的相同的技术特征。

图1示出了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在结构上分开布置的、功能上必要的部件101的致动器装置100。功能上必要的部件101例如可以构造成锁、后备箱锁、照相机单元、用于窗户玻璃的升降装置、用于玻璃刮水器的刮水器装置或类似物。在图1中,功能上必要的部件101仅示意性地示出。致动器装置100和功能上必要的部件101一起形成一种在本发明的意义上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120。

致动器装置100实施成具有用于产生驱动功率的致动器10,该驱动功率可以被输出到传递元件11上。作为驱动器10,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想线性驱动器、旋转驱动器、振动驱动器、电动或电磁马达驱动器、液压驱动器或气动驱动器。驱动器10还可以具有传动机构23,用于将驱动功率在某种传动比和/或方向改变的情况下提供给传递元件11。传递元件11可以例如以鲍登拉线、杆、链条或传送带的形式构成。通过借助于致动器10驱动传递元件11,可以在远距离上将机械运动或压力或拉伸力传递到功能上必要的部件101。因此可以实现优点,即要被驱动的部件101可以远离机动车辆中的致动器装置100来定位。因此致动器装置100可以被移出到在机动车辆中的有空间可供使用的位置。

致动器10被容纳在壳体20中,该壳体被固定在机动车辆上,特别是固定在车辆侧的优选板状如金属板状的承载元件102上,如将在下面借助于图2至15详细说明的那样。为此设置至少一个固定装置30。

根据本发明,固定装置30具有至少一个在壳体20上的固定支承31,用于将致动器装置100经由壳体20支撑和机械地固定在机动车辆上。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30还包括至少一个阻尼元件32,用以使致动器装置100的壳体20在振动技术上与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脱耦。阻尼元件32在此用作用于吸收和减少振动的弹性的弹簧元件。由此可以有利地防止致动器噪声传递到车辆车身上和行驶振动传递到致动器10上。致动器噪声会在车辆内部空间中引起不舒服的声音效果并且行驶振动会干扰致动器10的工作模式。两者都是不希望的并且可以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30有利地避免。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30是简单和成本有利地建造的并且实现致动器装置100在机动车辆上的简单、方便和快速的安装。

如图1所示的那样,固定支承31和阻尼元件32被设计成用于致动器装置100在机动车辆上、特别是在机动车辆的优选板状的承载元件102上的支撑点。

图1示出在一个可能的致动器装置100中的三个固定装置30。借助于三个固定装置30可以建立致动器装置100在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稳定的、防倾斜的固定。此外可以设想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固定装置30。在此可以设想,所有三个固定装置30可以相同地构成。此外可以设想,至少一个固定装置30可以被构造成主动固定装置30a,其用于将致动器装置100定位和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其它两个固定装置30可以被构造成被动固定装置30p,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调整(和必要时固定)致动器装置100,如将在下面借助于图7a至7c以及图8a和8b进行说明的那样。原则上所有三个相同或不同的固定装置30可以构造成分别具有阻尼元件32,用以建立在壳体20和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之间的固体传声的脱耦。

如图1,7a,9a至9c,10a和12所示的那样,在可能的致动器装置100中,固定支承31可以与壳体20优选与壳体部分21整体地和/或材料一致地成形,特别是被成形成压铸件。壳体20可以以多个部分的方式构成并且例如具有两个壳体部分21,22或两个壳体半部。通过固定支承31与壳体20的整体地和/或材料一致地成形,可以减少在制造致动器装置100中的成本和费用。特别地,与在已知的致动器装置中的昂贵泡沫材料外套相比,这样的固定支承31是有利的。此外有利的是,当将致动器装置100固定在机动车辆上时,不需要操作单独的部件。

此外可以设想,固定支承31和/或壳体20可以由塑料,特别是由硬塑料,优选热固性塑料构造成。此外可以设想,固定支承31和外壳20可以构造成双组分压铸件,其中,特别地,固定支承31可以具有比壳体20更高的强度。

图1此外示意地示出控制单元12,其可以被设计用于控制致动器10和/或功能上必要的部件101。控制单元12可以是机动车辆的中央控制单元12或安装在致动器装置100的壳体20中的控制单元12,如图1所示的那样。

此外,在致动器装置100的壳体20中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优选两个传感器13、14,用以探测传递元件11的至少一个、优选两个位置。

此外,在致动器装置100的壳体20上可以成形插座形式的接头15,用以向致动器10供给电能,优选电流。接头15在此可以与壳体20,优选与壳体部分21整体地和/或材料一致地成形,特别是被成形成压铸件。

如图1至10b和15所示的那样,固定支承31可以被设计成用以接纳螺钉形式的紧固件33。此外可以设想,紧固件33可以布置在固定支承31处或上方。图1至10b和15示出了螺钉作为紧固件33的一个实施例。此外可以设想,紧固件33可以以钉子、销或铆钉的形式构成。

此外可以设想,紧固件33可以具有多个倒钩33.2,用以将紧固件33防丢失地固定在例如阻尼元件32上,如图2在顶视图中所示的那样。此外图2示出,紧固件33可以具有挤压面33.1,例如用以挤压在壳体20和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之间的阻尼元件32。挤压面33.1在此可以设计成漏斗形并且从紧固件33的头部直到脚部变细。借助于挤压面33.1,紧固件33可以埋入在阻尼元件32的材料中并且与阻尼元件32形成至少传力配合的固定。

此外如图2示出的那样,固定支承31可以具有用于紧固件33的呈螺纹孔形式的固定接纳体31.3。但是原则上可以设想,固定接纳体31.3可以以盲孔的形式构造成,其中,例如螺钉形式的紧固件33可以切入该盲孔中。此外可以设想长孔形式的固定接纳体31.3,如在下面图11a,11b和12所示的那样。

在根据图1和2的致动器装置100中,紧固件33被引导穿过固定支承31。但是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想,固定支承31与紧固件33没有直接的接触,该紧固件例如经由阻尼件32和/或止挡元件34被接纳,如图11b和12至15示例性地示出的那样。根据图2,6,10b和15,固定支承31可以与阻尼元件32和/或止挡元件34一起形成用于紧固件33的形状配合和/或传力配合的固定接纳体31.3。紧固件33提供在固定装置30和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之间的机械连接。

如图2进一步示出的那样,固定支承31可以具有用于在固定装置30上支撑外壳20的支撑臂31.1,例如在支撑臂31.1的端部上的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支撑固定装置30的固定平台31.2以及用于紧固件33的固定接纳体31.3。支撑臂31.1可以有利地在距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的一定距离下布置外壳20,以避免壳体20直接地抵接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并且因此协助在致动器装置100的壳体20和机动车辆之间的固体传声的分离。固定平台31.2可以确定用于紧固件33的安装位置。固定接纳体31.3用于接纳紧固件33。

在根据图2的致动器装置100中,紧固件33将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与固定支承31相连接。在此情况下,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固定孔103上的棱边104接合在紧固件33的头部和阻尼元件32之间。

在根据图3至8b的另一个致动器装置100中,承载元件102,特别是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固定孔103处的棱边104,可以被接纳在阻尼元件32上的插入槽32.2中,用于协助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和致动器装置100的壳体20之间的固体传声的脱耦。

图3至5示出了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固定致动器装置100的根据本发明的系统110。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各具有用于每个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30的固定孔103。示例性地,在此示出三个固定孔103。固定孔103具有圆形的插入区103.1,其被构造成在横截面上略宽于固定装置30,以无干扰地接纳固定装置30。此外,固定孔103具有稍微较窄的长孔形的传递区103.2,用以将固定装置30转移到一个半圆形且稍微较窄的固定段103.3,直到致动器装置100的终端位置p。借助于插入区103.1可以实现固定装置30的简单的接纳,因为插入区103.1具有比固定装置30更大的直径。长孔形的传递区103.2用于使固定装置30可以从在插入区103.1中的松开位置被转移到在固定孔103的固定段103.3上的接合位置中,直到致动装置100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终端位置p。在致动器装置100的终端位置p上,当固定装置30到达固定孔103的固定段103.3时,致动器装置100被自动地支撑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现在可以分别拉紧在相应的固定装置30中的紧固件33,用以将致动器装置100防丢失地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

由图3至5可以看见,固定孔103的长孔形的传递区103.2的取向可以平行于传递元件11的延伸方向。因此,驱动力特别是拉力可以被最佳地支撑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但是,替代固定孔103的长孔形的传递区103.2的这种取向,也可以设置固定孔103的长孔形的传递区103.2的大体圆形的取向,如图7a至7c,8a和8b示例性地示出的那样。

此外,图3至5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相应的致动器装置100固定在优选板状的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方法。图3示出了致动器装置100,其被定位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之前,由此固定装置30可以被接纳在固定孔103中,特别是在固定孔103的稍微较宽的插入区103.1中。

图4a示出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a)通过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至少一个固定孔103插入致动器装置100的至少一个固定装置30。

图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二个步骤:

b)在至少一个方向l上调整致动器装置100,直到致动器装置100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限定的终端位置p。

在图3至5中的实施例中,致动器装置100的调整在纵向方向l上沿着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进行。

为了实施步骤a)和b),装配工有利地只需要一只手。在此,装配工只需实施两个简单和直观的运动,如插入和推移(参见图5),以将致动器装置100布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当固定装置30已到达固定孔103的固定段103.3,则在到达致动器装置100的终端位置p的情况下,装配工此外获得触觉反馈。

接下来,图4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步骤:

c)借助于固定装置30拉紧至少一个紧固件33。

图6示出了在纵截面中的阻尼元件32,其可以被用在根据图3至5的致动器装置100中。阻尼元件32具有周向环绕的插入槽32.2,用于在固定段103.3上的相应的固定孔103的棱边104。换句话说,阻尼元件32在外侧通过插入槽32.2至少部分地被中断,以接纳固定孔103的棱边104。插入槽32.2在此被构造在阻尼元件32的插入头32.3和基体32.1之间。

图7a至7c,8a和8b示出了另一个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固定致动器装置100的系统110。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在此同样各具有用于每个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30的固定孔103。示例性地,在这里也示出了三个固定孔103。固定孔103具有插入区103.1、长孔形传递区103.2和固定段103.3。但是,在这个根据本发明的系统110中,固定孔103的长孔形传递区103.2的调整是沿着弧形、特别是圆形的路径选择的。

图7b,7c,8a和8b示出,三个固定孔103中的一个固定孔可以与其余的两个固定孔103不同地构造。这个特定的固定孔103作为主动固定孔103a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定位致动器装置100。

图7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装置100,其被定位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之前,从而固定装置30可以被接纳在这个主动固定孔103a中,特别是在主动固定孔103a的稍微较宽的插入区103.1中。该固定装置30同样可以被称为主动固定装置30a。主动固定装置30a可以与其他(被动)固定装置30p相同地构成,或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或被设计成用于接纳紧固件33的唯一的固定装置30a。图7a至7c,8a和8b仅仅示例性地示出三个相同地构造的固定装置30。

图7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a)通过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至少一个固定孔103插入致动器装置100的至少一个固定装置30。

在图8a中,该主动固定装置30a被引导至主动固定孔103a的固定段103.3并且借助于紧固件33被拉紧在那里。主动固定孔103a因此用于将致动器装置100安装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并且支撑其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重量,以减轻装配工的负担。

图8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二步骤:

b)在至少一个方向d上调整致动器装置100,直到致动器装置100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限定的终端位置p。

在图7a至7c,8a和8b的实施例中,致动器装置100的调整是通过在旋转方向d上旋转致动器装置100来进行的,直到致动器装置100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终端位置p。现在被动固定装置30p也达到各自的被动固定孔103p的固定段103.3中并且可以在那里必要时被拉紧,例如被拧紧。

被动固定孔103p因此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调整致动器装置100。为此,装配工可实施两个简单直观的运动,如插入和转动(按照旋转卡口式连接方式),以将致动器装置100布置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

图9a至9c以及10a和10b示出了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固定致动器装置100的另一可能的系统110。在此,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固定孔103都是相同的、圆形的并且具有在横截面上比固定装置30更小的直径。然而,为了引导固定装置30至少部分地通过窄的固定孔103,阻尼元件32被实施成具有基本上外套形或凸缘形的、形式为截锥体的插入头32.3。通过截锥体形的插入头部32.3,阻尼元件32可以被如此程度地挤压,使得插入头32.3适合通过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固定孔103并且固定孔103的棱边104被接纳在阻尼元件32的插入头32.3和基体32.1之间的插入槽32.2中(参见图10a和10b)。

如图9b所示的那样,阻尼元件32,特别是插入头32.3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优选径向定向的狭槽33.4,用于在通过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32上的固定孔103插入时协助压缩阻尼元件32,特别是插入头32.3。

图10a和图10b分别从侧面和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用于将致动器装置100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系统110。在此可以看见,固定孔103的棱边104被接纳在阻尼元件32的插入头32.3和基体32.1之间的插入槽32.2中。在此之后可以各将一个紧固件33,例如形式为螺钉,接纳在相应的固定装置30中。

图11a,11b和12至15示出用于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固定致动器装置100的另一可能的系统110。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装置30的固定支承31具有至少一个,优选两个抓臂31.4,其用于形状配合地和/或传力配合地接纳优选哑铃状的止挡元件34。在固定支承31和止挡元件34之间可以布置阻尼元件32,用以将固定支承31在振动技术上与止挡元件34和因此与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脱耦。在这种情况下,止挡元件34可以被设计成单独的部件并且作为插入件被接纳在固定支承31上的抓臂31.4之间。哑铃形的止挡元件34可以方便地布置在固定装置30的两个夹臂31.4之间。

图11b在左侧视图中在放大的透视图中示出具有在固定支承31上的两个抓臂31.4的固定装置30。图13在侧视图中示出了具有在固定支承31上的抓臂31.4的固定装置30。

借助于止挡元件34可以调整限定的固定力,特别是限定的拧紧扭矩,利用该固定力或拧紧扭矩可以拧紧紧固件33。由此,尽管经由阻尼件32使固定支承31与紧固件33在振动技术上脱耦,但仍然可以提供足够的扭矩用以将致动器装置100可靠地固定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

在根据图11a,11b和12至15的致动器装置100中,止挡元件34和阻尼元件32可以被构造成一个共同的部件。在此可以设想,止挡元件34和阻尼元件32形成一个双组分压铸件,或阻尼元件32形状配合地和/或传力配合地插入到止挡元件34上。

此外可以设想,止挡元件34可以与固定支承31和/或与壳体20整体地和/或材料一致地,例如由硬塑料或热固性塑料构造成,如在右侧视图中的图11b所示的那样。在此情况下,止挡元件34可以套筒形地构成。

图12示出在插入到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之前的致动器装置100。在此情况下,在止挡元件34上的凸起34.1各被定位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各固定孔103之前。固定支承31的固定接纳体31.3在此情况下穿过凸起34.1并且通向在车辆侧的承载元件102上的相应的固定孔103。

图14和15示出,可以各将一个例如螺钉形式的紧固件33引导通过在承载元件102上的相应的固定孔103和通过在止挡元件34上的凸起34.1。

以上对实施方式的解释仅在示例的范围内下描述本发明。当然,实施方式的各单独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被彼此自由地组合,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0致动器装置

101功能上必要的部件

102车辆侧的承载元件

103固定孔

103.1插入区

103.2传递区

103.3固定段

103a主动固定孔

103p被动固定孔

104固定孔的棱边

110用于固定致动器装置的系统

120用于机动车辆的系统

10致动器

11传递元件

12控制单元

13传感器

14传感器

15接头,插座

20壳体

21壳体部分

22壳体部分

23传动机构

30固定装置

30a主动固定装置

30b被动固定装置

31固定支承

31.1支撑臂

31.2固定平台

31.3固定接纳体

31.4抓臂

32阻尼元件

32.1基体

32.2插入槽

32.3插入头

32.4狭槽

33紧固件

33.1挤压面

33.2倒钩

34止挡元件

34.1凸起

p终端位置

d旋转方向

l纵向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