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柜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9499发布日期:2019-08-09 20:3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柜锁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柜锁,属于具有特殊结构的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新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和发展,这是汽车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汽车的性能、质量等各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消费者对于汽车的性能、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汽车尾门锁的使用中,锁主要由传动块和联轴器上的连杆实现开闭锁,结构复杂,安装麻烦,同时我们还发现,这些锁具在开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均较低,特别是进行锁定时,由于常规(如文献CN 205936033U)是采用锁扣推动缩口轮向锁内推进,进而压紧锁紧扣减震块进入闭锁位置,其实现了噪音的减弱,但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解决。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汽车锁具,特别是汽车尾锁所存在的闭合稳定性、使用便捷性等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操控快捷、闭合稳定的汽车柜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柜锁,包括机座、锁芯、锁闩、拨杆、把手、转盘、定位件和滚套,机座正面设置锁芯和把手,背面设置锁闩、拨杆、定位件、转盘和滚套;把手一端设置锁芯,另一端设置转轴,转轴穿过机座,定位件与转盘安装于机座背侧的转轴上,并随转轴转动而同步转动,滚套固定于转盘上;锁芯外端设置有锁孔,用于插入钥匙并进行开启或锁定,内端穿过机座,拨杆安装于机座背侧的锁芯上,拨杆随锁芯转动而转动;锁闩安装在机座背侧,锁闩包括下扣环和上扣环,下扣环与拨杆对应设置,上扣环与定位件配合设置。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转轴上套装有弹簧,弹簧绕在转轴上,配合锁闩与定位件,实现转轴的锁紧。更优选的,所述弹簧与锁闩连接,构成锁闩的复位机构,为锁闩提供不受拨杆作用状态下的复位作用。

所述机座背侧设置卡槽,锁闩安装于卡槽内,并可沿卡槽上下移动。更优选的,所述锁闩上、下端分别设置有限位销,锁闩沿卡槽上、下移动时,上、下限位销起到限位和复位的作用。当锁闩下移至最低位置时,下限位销起作用,为锁闩提供不受拨杆作用时的复位作用;锁闩上移至最高位置时,上限位销起作用,阻挡锁闩的继续上移。在操控过程中,锁闩是进行动作控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传动部件,设置卡槽以控制其运行轨迹,不仅确保了其运动的稳定性,配合上下限位销,还确保了其运动的可复位性以及运动的范围,确保整个操控过程精确可控。

所述的把手上设置有穿销孔,用于实现挂锁功能,其配合锁芯实现柜锁的两道锁定。

所述的机座上设置向内凹陷的旋转腔,转轴与锁芯分居旋转腔两端,把手容置于旋转腔内,旋转腔的设置,将把手进行隐藏,避免其凸显在外,可有效独挡外力作用对其造成的碰伤、损坏,有利于提高其性能稳定性。

所述转盘上还设置有连接柱,用于安装或衔接管销或连杆,以实现转盘与其他部件的联动作用。更优选的,所述连接柱包括上连接柱和下连接柱,分别实现转盘上、下部位的分别联动。

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缺口,缺口与上扣环对应设置,上扣环卡入缺口,定位件位置固定,转轴无法转动;上扣环下移脱出缺口,定位件处于活动状态,转轴转动。

所述转盘向一侧延伸形成滚座,滚套安装于滚座上。更优选的,所述转盘向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滚座,使滚套可实现在水平与竖直两个方向以及两个方向之间变换位置。

使用过程中,钥匙插入锁芯,转动即完成锁芯的开启,使把手处于开启状态,把手可从锁芯上翻动并移离锁芯上的锁孔,同时,锁芯随钥匙转动时,拨杆随之转动,并带动拨杆向下移动,拨杆与下扣环卡扣连接,带动下扣环随之下移,上扣环与定位件脱离,转轴处于活动状态,把手扳起,即可带动转轴随之自由转动,并带动转轴上的转盘以及转盘上的滚套随之转动,当滚套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即卡在门上的空口处;把手带动转轴继续转动,使滚套复位至竖立状态,把手落下,钥匙在锁孔中转动,拨杆转动,其作用在下扣环上的作用力减小或消失,锁闩上移,上扣环卡入定位件,转轴被定位件和锁闩锁死,把手不能转动,即完成锁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侧面图;

图4为本申请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的正面图;

图6为图5中P-P方向剖面图。

图中标号:A. 钥匙;1. 锁芯;11. 拨杆;12. 把手;13. 穿销孔;1a. 旋转腔;2. 锁闩;21. 下扣环;22. 上扣环;3. 转盘;31. 滚座;32. 下连接柱;33. 上连接柱;4. 滚套;5. 弹簧;6. 转轴;7. 机座;8. 定位件;81. 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一种汽车柜锁,结合图1,包括机座7、锁芯1、锁闩2、拨杆11、把手12、定位件8、转盘3和滚套4,机座7正面设置锁芯1和把手12,背面设置锁闩2、拨杆11、定位件8、转盘3和滚套4;把手12一端设置锁芯1,另一端设置转轴6,转轴6穿过机座7,定位件8与转盘3安装于机座7背侧的转轴6上,并随转轴6转动而同步转动,滚套4固定于转盘3上;锁芯1外端设置有锁孔(即图1中钥匙A插入的部位),用于插入钥匙A并进行开启或锁定,锁芯内端穿过机座7,拨杆11安装于机座7背侧的锁芯1上,拨杆11随锁芯1转动而转动;锁闩2安装在机座7背侧,锁闩2包括下扣环21和上扣环22,下扣环21与拨杆11对应设置,上扣环22与定位件8配合设置。

结合图2,使用过程中,钥匙A插入锁芯1的锁孔,转动即完成锁芯1的开启,把手12从锁芯1上解锁,处于开启状态,把手12可从锁芯1上翻动并移离锁芯1上的锁孔,同时,锁芯1随钥匙转动时,拨杆11随之转动,并带动拨杆11向下移动,拨杆11与下扣环21卡扣连接,在拨杆11转动过程中,带动下扣环21随之下移,在下移过程中,带动上扣环22逐渐脱离定位件8,定位件8不再处于锁死状态,转轴6即处于活动状态,扳起的把手12转动,即可带动转轴6随之自由转动,并带动转轴6上的转盘3以及转盘3上的滚套4随之转动,当滚套4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即卡在门上的空口处;把手12带动转轴6继续转动,使滚套4复位至竖立状态,钥匙在锁孔中转动,拨杆11转动,其作用在下扣环21上的作用力减小或消失,锁闩2上移,上扣环22重新卡入定位件8,定位件8与锁闩2形成锁死结构,转轴6被定位件8和锁闩2锁死,把手12不能转动,把手12落下,再次盖在锁孔上,即完成锁定。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

结合图5与图6,转轴6上套装有弹簧5,弹簧5绕在转轴6上,配合锁闩2与定位件8,实现转轴6的锁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当锁闩2不设置复位机构时,可将弹簧5与锁闩2连接,为锁闩2提供不受拨杆11作用状态下的复位作用。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机座7背侧设置卡槽(图中未显示),锁闩2安装于卡槽内,并可沿卡槽上下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卡槽上、下端分别设置有上限位销、下限位销(图中未显示),上限位销、下限位销起到复位机构的作用。锁闩2沿卡槽上下移动时,上、下限位销起到限位的作用。当锁闩2下移至最低位置时,下限位销起作用,为锁闩2提供不受拨杆11作用时的复位作用;锁闩2上移至最高位置时,上限位销起作用,阻挡锁闩2的继续上移。

在操控过程中,锁闩2是进行动作控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传动部件,设置卡槽以控制其运行轨迹,不仅确保了其运动的稳定性,配合上、下限位销,还确保了其运动的可复位性以及运动的范围,确保整个操控过程精确可控。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结合图1,把手12上设置有穿销孔13,用于实现挂锁功能,其配合锁芯1实现柜锁两道锁定。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结合图1和图5,机座7上设置向内凹陷的旋转腔1a,转轴6与锁芯1分居旋转腔1a两端,把手12容置于旋转腔1a内,旋转腔1a的设置,将把手12隐藏于机座7,避免其凸显在外,可有效独挡外力作用对其造成的碰伤、损坏,有利于提高其性能稳定性。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结合图2、图3和图4,转盘3上还设置有连接柱,用于安装或衔接管销或连杆,以实现转盘3与其他部件的联动作用。更优选的,连接柱包括上连接柱33和下连接柱32,在上连接柱33、下连接柱32上分别沿图2中M方向装入联动件,即可实现转盘3上、下部位的分别联动。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结合图6,定位件8上设置有缺口81,缺口81与上扣环22对应设置,上扣环22卡入缺口81,定位件8位置固定,转轴6无法转动;上扣环22下移脱出缺口81,定位件8处于活动状态,转轴6转动。

为实现更多的使用效果,上述方案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增设:结合图1、图2、图3,转盘3向一侧延伸形成滚座31,滚套4安装于滚座31上。更优选的,结合图6,转盘3向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滚座31,使滚套4可实现在水平与竖直两个方向以及两个方向之间变换位置。

使用过程中,钥匙A插入锁芯,转动即完成锁芯1的开启,使把手12处于开启状态,把手12可从锁芯1上翻动并移离锁芯1上的锁孔,同时,锁芯1随钥匙A转动时,拨杆11随之转动,拨杆11向下移动,拨杆11与下扣环21卡扣连接,带动下扣环21沿图2、图6中的N方向下移,上扣环22从定位件8的缺口81中脱离,转轴6处于活动状态,把手12转动,即可带动转轴6随之自由转动,并带动转轴6上的转盘3以及转盘3上的滚套4随之转动,当滚套4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即卡在门上的空口处;把手12带动转轴6继续转动,使滚套4复位至竖立状态,把手12落下,钥匙A在锁孔中转动,拨杆11转动,其作用在下扣环21上的作用力减小或消失,锁闩2上移,上扣环22卡入定位件8的缺口81,转轴6被定位件8和锁闩2锁死,把手12不能转动,即完成锁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