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门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18444发布日期:2020-04-10 15:2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门把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门拉手。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汽车的汽车门拉手均是裸露外凸式设计,设计时一方面需要考虑汽车门拉手的造型需要与车身侧面相匹配,以保证有良好的外观,因此造成诸多局限;而另一方面,由于门外拉手整体外露,门外拉手内外侧很容易被污染,驾驶人员打开车门时很容易弄脏手。并且,门外拉手外凸,不仅破坏整车侧面外观,同时造成了一定的风阻,增加了汽车行驶阻力,增大了风噪。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门拉手,其可以隐藏在门内,大大减少了风噪。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门把手,包括:

把手主体,其与该汽车门外表面齐平设置,该把手主体可以转动地伸出至该汽车门外或是缩回至该汽车门内;

座体,其安装在汽车门的内侧,所述的把手主体位于该座体内;

第一摆臂,其转动设置在该座体上;

第二摆臂,其前端转动设置在该座体上,后端与把手主体相连,且该第二摆臂位于所述第一摆臂的转动轨迹上,从而所述的第一摆臂转动带动该第二摆臂转动,该第二摆臂转动带动该把手主体伸出汽车门外;

解锁装置,其转动设置在该座体上并与汽车门锁连接,该解锁装置上设有传动杆,该传动杆位于所述第二摆臂的转动轨迹上,拉动该把手主体,该把手主体带动所述的第二摆臂向外运动,从而所述的第二摆臂带动该解锁装置转动实现解锁;

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一摆臂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摆臂通过第一转轴枢接在所述的座体上,该第一摆臂向前延伸形成有一联动部。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摆臂通过第二转轴枢接在所述的座体上,所述的第二转轴内设有第一扭簧,该第二摆臂的前端与所述的联动部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的联动部上开设有限位缺口,所述第二摆臂的前端位于所述的限位缺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摆臂的后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的限位槽内滑设有与其相适配的限位杆,且所述的限位杆穿设在所述的把手主体上,该限位杆在沿所述第二摆臂转动轨迹的限位槽内前后滑动,从而该把手主体始终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来回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解锁装置通过第三转轴枢接在所述的座体上,所述的第三转轴上设有第二扭簧,该解锁装置与汽车门锁通过一拉动件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摆臂的后端开设有圆弧槽,所述的传动杆位于所述的圆弧槽内。

作为优选,该汽车门把手还包括一惯性锁装置,所述的惯性锁装置通过第四转轴枢接在所述的座体上,所述的第四转轴内设有第三扭簧,所述的惯性锁装置上还设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抵接在所述的解锁装置上。

当驾驶人员给出进入信号至驱动装置后,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摆臂转动,从而第一摆臂带动第二摆臂转动,从而第二摆臂通过限位杆和限位槽将把手主体翻转出车门,此时人手拉动把手主体,把手主体向外拉动通过传动杆带动解锁装置转动,解锁装置转动带动拉动件,最终通过拉动件拉动汽车门锁实现解锁。

而当驾驶人员给出锁车信号或车辆发出启动信号至驱动装置时,驱动装置带动第一摆臂复位,第二摆臂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复位,解锁装置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第二扭簧带动拉动件复位后汽车门锁实现上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汽车门拉手在保证原有拉手作用的前提下,实现隐藏式功能,使得行驶过程中,车门把手隐藏在车门内,减小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提高了行驶速度,并且保证了美观,整洁。2.实现了开车时,手柄自动弹出的功能,并且在锁车时,手柄隐藏在车门内,能够直观的看出车门是否锁死。3.通过惯性锁装置,能够防止拉动件拉动汽车门锁而解锁,防止在行驶过程中车门意外打开,保证了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模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3(其中为了方便看清内部结构,在图2中将座体2隐藏),一种汽车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把手主体1,其与该汽车门外表面齐平设置,该把手主体可以转动地伸出至该汽车门外或是缩回至该汽车门内;

座体2,其安装在汽车门的内侧,所述的把手主体1位于该座体2内;

第一摆臂3,其转动设置在该座体2上;

第二摆臂4,其前端转动设置在该座体2上,后端与把手主体1相连,且该第二摆臂4位于所述第一摆臂3的转动轨迹上,从而所述的第一摆臂3转动带动该第二摆臂4转动,该第二摆臂4转动带动该把手主体1伸出汽车门外;

解锁装置5,其转动设置在该座体2上并与汽车门锁连接,该解锁装置5上设有传动杆6,该传动杆6位于所述第二摆臂4的转动轨迹上,拉动该把手主体1,该把手主体1带动所述的第二摆臂4向外运动,从而所述的第二摆臂4带动该解锁装置5转动实现解锁;

驱动装置7,其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一摆臂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摆臂3通过第一转轴8枢接在所述的座体2上,从而第一摆臂3可以通过第一转轴8转动,该第一摆臂3向前延伸形成有一联动部9,通过该联动部9可以实现在第一摆臂3转动时,其带动该第二摆臂4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摆臂4通过第二转轴10枢接在所述的座体2上,从而第二摆臂4可以通过第二转轴10转动,所述的第二转轴10内设有第一扭簧11,当驱动装置7复位并带动第一摆臂3复位时,该第二摆臂4可以通过第一扭簧11复位。该第二摆臂4的前端与所述的联动部9相抵。在第一摆臂3带动第二摆臂4转动时,主要依靠第一摆臂3上的联动部9与第二摆臂4的前端相接触而实现联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传动时的稳定性,在联动部9上开设有限位缺口12,从而使第二摆臂4的前端位于所述的限位缺口12内,提升了整体传动的稳定性,防止在传动过程中出现位置偏差,而影响传动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臂4的后端开设有限位槽13,所述的限位槽13内滑设有与其相适配的限位杆14,且所述的限位杆14穿设在所述的把手主体1上,该限位杆14在沿所述第二摆臂4转动轨迹的限位槽13内前后滑动,从而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把手主体1始终在展开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来回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解锁装置5通过第三转轴15枢接在所述的座体2上,从而解锁装置5可以通过第三转轴15转动,所述的第三转轴15上设有第二扭簧16,当第二摆臂4通过第一扭簧11复位时,该解锁装置5可以通过第二扭簧15复位。该解锁装置5与汽车门锁通过一拉动件17连接。从而当该解锁装置5在转动时,拉动该拉动件17,该拉动件17拉动汽车门锁,从而实现解锁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臂4的后端开设有圆弧槽18,所述的传动杆6位于所述的圆弧槽18内。通过圆弧槽18使得传动杆6卡入其内,当把手主体1拉动带动第二摆臂4的后端运动时,不会因为没有限位而使传动杆6脱出而导致解锁装置5无法转动而失效。

在本实施例中,该汽车门把手还包括一惯性锁装置19,所述的惯性锁装置19通过第四转轴20枢接在所述的座体2上,惯性锁装置19可以通过第四转轴20转动,所述的第四转轴20内设有第三扭簧21,当解锁装置5通过第二扭簧15复位时,该第四转轴20可以通过第三扭簧21复位。所述的惯性锁装置19上还设有限位块22,所述的限位块22抵接在所述的解锁装置19上。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限位块22转动至与解锁装置19干涉,硬性限制了解锁装置19的转动而无法解锁,从而保证了行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驾驶人员给出进入信号至驱动装置7后,驱动装置7驱动第一摆臂3转动,从而第一摆臂3通过联动部9带动第二摆臂4转动,从而第二摆臂4通过限位杆14和限位槽13将把手主体1翻转出车门,此时人手拉动把手主体1,把手主体1向外拉动通过传动杆6带动解锁装置5转动,解锁装置5转动带动拉动件17,最终通过拉动件17实现汽车门锁的解锁。

而当驾驶人员给出锁车信号或车辆发出启动信号至驱动装置7时,驱动装置7带动第一摆臂3复位,第二摆臂4在第一扭簧11的作用下复位,解锁装置5在第二扭簧16的作用下复位,从而第二扭簧16带动拉动件17复位后汽车门锁实现上锁。

本实施例只是本专利较为优选的方案之一,任何不脱离本技术方案范围内做出的改变,均在本专利的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