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2524发布日期:2020-02-04 10:2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枪钻类的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枪钻类动力工具中,通常包括电钻、螺丝批、冲击钻等。使用者在进行作业时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如拧螺丝、钻孔等。如此,需要频繁地更换工作头,给操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方面更换繁琐,另一方面更换下来的工作头容易丢失。

为解决上述问题,传统技术中一些能实现工作头的储存和更换的动力工具。这一类动力工具,设有可存储工作头的存储夹,能够实现工作头的储存和更换。

在实现传统技术的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上述动力工具,基本上都可实现切换1英寸长的工作头,但1英寸长的工作头太短,可接近性太差,导致钻孔深度不够。2英寸长的工作头接近性更好,但如果要实现存储及切换2英寸长的工作头,上述动力工具的轴向尺寸会变的较大。进一步地,当既有存储数量的要求,又有储存尺寸的要求时,传统技术的动力工具更加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实现存储数量及存储较长的工作头导致的轴向尺寸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动力工具。

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机壳;

马达,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用以输出旋转动力;

输出轴,具有轴向设置的能容纳工作头的收容孔;

减速箱,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连接,用以将所述马达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所述输出轴;

存储夹,具有若干个能将所述工作头收纳的工作头仓,所述存储夹具有旋转轴线,所述存储夹能够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到若干个工作头仓之一与所述收容孔对应的位置,所述工作头仓与所述马达,及所述减速箱在所述旋转轴线的轴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且若干个所述工作头仓环绕所述减速箱分布。

上述动力工具,工作头仓与马达在旋转轴线的轴向存在重叠,且工作头仓与减速箱在旋转轴线的轴向存在重叠,所需的总的轴向尺寸小,而大大减小了动力工具的轴向尺寸,使得工作头仓能存储更长的工作头时但不会增加动力工具的轴向尺寸,且若干个工作头仓环绕所述减速箱分布储存数量较多,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大尺寸、大数量的工作头存储需求,且结构紧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夹具有沿所述旋转轴线的轴向延伸的内腔,所述若干个工作头仓在绕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向上围绕所述内腔分布,所述减速箱至少部分地容置在所述内腔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速箱包括与所述马达的驱动轴连接的输入组件、将所述输入组件的动力传递给所述输出轴的连接轴,其中所述输入组件和连接轴沿所述旋转轴线的轴向排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

锁紧机构,包括可沿输出轴的径向运动的锁紧件,用以锁紧或释放工作头;

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被配置为相对所述机壳可移动,所述操作机构具有能施加作用力于所述锁紧机构的位置,以锁紧所述锁紧件;及不施加作用力于所述锁紧机构的位置,以释放所述锁紧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机构还配置为相对机壳移动时能带动所述工作头运动,以使所述工作头自所述收容孔进入所述工作头仓或相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机构包括用以施加作用力于所述锁紧机构以锁紧所述锁紧件的第一移动件、用以带动所述工作头运动的第二移动件,所述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件将所述锁紧件锁紧的运动过程包括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所述第一行程中,所述第二移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件同步运动以带动所述工作头进入所述收容孔;所述第二行程中,第二移动件保持不动,所述第一移动件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阻力运动并持续施加作用力于所述锁紧机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件的与所述收容孔相对应的端部设有能吸住所述工作头的磁性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轴上设有与所述收容孔径向连通的收容槽;所述锁紧件收容在所述收容槽中,且能够沿输出轴的径向移动以部分地进入所述收容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

锁定套筒,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具有释放锁紧件的第一位置、锁紧所述锁紧件的第二位置,及释放锁紧件的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的轴向上依次远离所述工作头仓;

操作套筒,可轴向移动地套设所述锁定套筒的外部,所述操作套筒配置为能够带动所述锁定套筒自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三位置;及

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锁定套筒与所述机壳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被配置为能够提供驱动所述锁定套筒自第二位置运动向第一位置运动的弹性力,所述所述锁定套筒自第二位置运动向第一位置运动时带动所述操作套筒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套筒具有能压住所述锁紧件的压紧面,所述压紧面的两侧形成有第一释放面和第二释放面,所述锁定套筒在所述压紧面处的内径小于在第一释放面处的内径,及小于在第二释放面处的内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套筒的内壁形成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顶面形成所述压紧面,所述台阶部两侧的锁定套筒的内壁分别形成所述第一释放面和第二释放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为球体或柱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轴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锁紧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的存储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处于后拉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处于中间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处于工作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处于手动解锁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

100、动力工具

110、机壳112、水平部114、手柄部

116、电池118、限位部

120、马达122、驱动轴

130、输出轴132、收容孔134、收容槽

136、从动齿轮

140、减速箱141、输入组件142、连接轴

1421、主动齿轮143、减速箱壳体

150、存储夹151、旋转轴线152、工作头仓

153、内腔

160、锁定机构161、锁紧件162、锁定套筒

1621、压紧面1622、第一释放面1623、第二释放面

1624、挡板163、操作套筒164、第二弹性件

170、操作机构171、第一移动件172、第二移动件

1721、磁性件173、第一弹性件

200、工作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部,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部。当一个部被认为是“连接”到另一个部,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深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可以是螺丝批、电钻等类型电动工具。在本实用新型动力工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动力工具为螺丝批。根据动力源的不同,可以分为气动螺丝批、液动螺丝批和电动螺丝批,电动螺丝批里也有直流和交流之分,本实用新型优选以直流电动螺丝批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动力工具100,包括机壳110、马达120、输出轴130、减速箱140和存储夹150。

机壳110可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半壳体合拢组合而成,其具有水平部112和与水平部112呈钝角设置的手柄部114。马达120、输出轴130、减速箱140和存储夹150均安装在机壳110的水平部112的内部,其中马达120由安装在手柄部114上的电池116提供电力。电池116的类型可以灵活选择,如可以是锂离子电子。此处的锂离子电池指负极材料为锂元素的可充电电池的总称。

马达120用以输出旋转动力,并通过减速箱140驱动输出轴130旋转。输出轴130用以驱动工作头200工作。如图4所示,输出轴130具有轴向设置的用以收纳工作头的收容孔132。工作头200具体为螺丝批头,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工作头,如钻头。

存储夹150是工作头200的支撑机构。如图1、图2所示,存储夹150可旋转地支撑在机壳110内,具有旋转轴线151。存储夹150在绕旋转轴线151的周向上设有若干个工作头仓152,分别用以存储工作头200。存储夹150可以绕其旋转轴线151旋转,使得若干个工作头仓152中的一个能与收容孔132在输出轴120的轴向上对应,如图3所示。从而操作者可以通过转动存储夹150而选择所需的工作头,并将该工作头200转移进入收容孔132中。反之,当需要将收容孔132中的工作头装入存储夹150的工作头仓152时,旋转存储夹150使一个空的工作头仓152与收容孔132对应,然后将工作头200从输出轴130的收容孔132中拉出并进入到工作头仓152中。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减速箱140与马达120的驱动轴122连接,存储夹150支撑于减速箱140,可以相对减速箱140转动。

存储夹150的工作头仓152与马达120在旋转轴线151的轴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具体的,工作头仓152与马达120的驱动轴122在旋转轴线151的轴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二者所需要的轴向尺寸小,结构紧凑。

工作头仓152与减速箱140在旋转轴线151的轴向上也至少部分地重叠,且若干个所述工作头仓140环绕减速箱140分布。具体的,结合图2和图3,以工作头仓152的数量为8个为例说明。8个工作头仓152环绕减速箱140均匀分布,储存数量较多。并且,每一个工作头仓152沿旋转轴线151的轴向设置,而减速箱140也是沿旋转轴线151的轴向设置,与工作头仓152为并排设置,二者的轴向尺寸存在叠加,从而大大减小了动力工具的轴向尺寸,使得工作头仓152能设置可存储更长的工作头时但不会增加动力工具的轴向尺寸。如此,本实施例的动力工具100,很好地满足了大尺寸、大数量的工作头存储需求,且结构紧凑。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存储夹150具有沿旋转轴线的轴向延伸的内腔153,若干个工作头仓152在绕旋转轴线151的圆周上围绕内腔153分布,减速箱140至少部分地容置在内腔153中。内腔153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线151重合。具体的,存储夹150的中心设置有内腔153,工作头仓152则设置在存储夹150的外圆周面上,而减速箱140置于在内腔153中。如此利用存储夹150的内部空间布置减速箱140,减速箱140和存储夹150整体上结构紧凑。

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减速箱140包括与马达120连接的输入组件141、将输入组件141的动力传递给输出轴130的连接轴142、减速箱壳体143,其中输入组件141和连接轴142设置在减速箱壳体143内部,且沿旋转轴线151的轴向排列。存储夹150套在减速箱壳体143的外部。

输入组件141位于内腔153中且靠近马达120,其在旋转轴线151的轴向位于马达120和连接轴142之间。连接轴142的远离输入组件141的一端伸出内腔153并延伸至输出轴130下方。连接轴142与输出轴130之间通过齿结构传递扭矩。具体的,如图3所示,连接轴142外部固定有主动齿轮1421,而输出轴130的外部则固定有从动齿轮136。输入组件141为齿轮机构,如为行星减速轮系,此点本身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不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点,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动力工具还包括锁紧机构160和操作机构170。锁紧机构160包括可沿输出轴130的径向运动的锁紧件161。锁紧件161用以将插入到输出轴130的收容孔132中的工作头200锁紧或释放。操作机构170则可被操作以相对机壳100发生移动,以能够施加作用力于锁紧机构160,使得锁紧件161能够保持在锁紧工作头200的位置,或不作用于锁紧机构160,以释放锁紧件161,进而使锁紧件161释放工作头200。

具体的,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操作机构170均未施加作用力于锁紧机构160,锁紧件161释放工作头200。如图6所示,操作机构170抵接于锁紧机构160,并施加作用力于锁紧机构160,锁紧件161能够保持在锁紧工作头200的位置,输出轴130能够带动工作头200旋转。

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输出轴130上还开设有与收容孔132径向连通的收容槽134,锁紧件161放置在收容槽134中,且能够在收容槽134中沿输出轴130的径向运动以部分进入到收容孔132中。如图6所示,当锁紧件161部分进入收容孔132并保持此位置时,锁紧件161能锁紧工作头200。

此处,收容槽134贯通输出轴130。因此,也可以说有两个收容槽,且相对于输出轴130的轴线对称设置。当然,收容槽134可以仅于输出轴130的轴线的一侧设置。

锁紧件161为球体或柱体,放置在收容槽134中并可以部分伸入到收容孔132中。锁紧件161能够在收容槽134中沿输出轴130的径向运动。本实施例中,输出轴130两侧均设置锁紧件161,当然也可以仅于一侧设置有锁紧件161。

进一步地,操作机构170还配置为相对机壳110移动时也能带动工作头200运动,以使工作头200能自收容孔132进入工作头仓152或刚好相反。

如图3、图5所示,操作机构170包括第一移动件171和第二移动件172,其中第一移动件171由使用者手动操作,能够相对机壳110左右移动以与锁定机构160抵接或分离;而第二移动件172则由第一移动件171带动左右移动,且第二移动件172用以带动工作头200运动,以使工作头200能自收容孔132进入工作头仓152或刚好相反。第二移动件172的与收容孔132相对应的端部设有能吸住工作头200的磁性件1721。这样,利用磁力吸住工作头200,不需要设置复杂的连接结构。磁性件1721优选为磁铁。

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件171与第二移动件172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173连接,使得第一移动件171能带动第二移动件172一起运动,且可以相对第二移动件172运动。这样,第一移动件171将锁紧件161锁紧时的运动过程将包括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第一行程中,第二移动件172由第一移动件171同步运动并带动工作头200运动;第二行程中,第二移动件172不动,第一移动件171相对于第二移动件172运动至与锁紧机构160相抵接的位置。第一弹性件173优选为弹簧。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3、图4所示,第一移动件171处于远离锁紧机构160的位置,此时可转动存储夹150来切换工作头200,第二移动件172位于工作头200的远离收容孔132的一侧(图3中为左侧),动力工具100此状态定义为后拉状态,此时,锁紧件161只能在重力的作用下部分进入收容孔132内,但无法可靠地保持在此位置,也就是说锁紧件161处于释放状态,不能够锁紧工作头200。

如图5所示,示意了第一移动件171由图4的位置向右移动了第一行程后所处的位置,此时第二移动件172被机壳110限位,第一移动件171运动到与锁紧机构160相接触的位置。即第一行程中,第二移动件172由第一移动件171同步运动并带动工作头200运动,直到被机壳110限位。图5所示的动力工具100的状态定义为中间状态,此时,工作头200已被第二移动件172带动进入收容孔132的内部达到能被锁紧件161夹紧的位置,但锁紧件161仍未被锁紧,故锁紧件161也并未锁紧工作头200。

如图6所示,示意了第二移动件172被机壳110限位后,第一移动件171由图5的位置相对于第二移动件172继续移动第二行程后所处的位置,此时第一移动件171与锁紧机构160保持抵接并给予锁紧机构160方向向右的作用力,锁紧件161被锁紧并将工作头200锁紧,动力工具100的此状态定义为工作状态。第二行程中,第二移动件172保持不动,第一移动件171克服第一弹性件173的阻力运动并持续施加作用力于锁紧机构160,直到将锁紧件161锁紧为止。

由上述的运动过程可知,在使第一移动件171与锁紧机构160相抵接以将锁紧件161锁紧的过程中,第一移动件171不需要一直推动第二移动件172运动,操作较为省力;并且第二行程中,第一移动件171与第二移动件172在旋转轴线151的轴向上存在重叠,较第一移动件171与第二移动件172一直同步运动的方式,需要的运动空间相对较小,故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更为紧凑。

第一移动件171与第二移动件172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173连接,使得第一移动件171能带动第二移动件172一起运动,且可以相对第二移动件172运动,还使得:当第一移动件171反向移动与锁紧机构160相分离以释放锁紧件161的过程中,第一移动件171将先相对第二移动件172移动,第一移动件171与第二移动件172在旋转轴线151的轴向上存在重叠,然后再带动第一移动件171移动,因此需要的运动空间相对较小。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当动力工具100由图6所示的工作状态切换为图3所示后拉状态时,拉动第一移动件171向左移动时,第二移动件172不动,第一弹性件173释放能量提供助使第一移动件171的推力。当动力工具100切换至图5所示的中间状态后,第一移动件171通过第一弹性件173带动第二移动件172一起向左运动,直到第二移动件172将工作头200拉入到工作头仓152中。这样在存储工作头200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弹性件173提供助推力,操作第一移动件171释放锁定机构160时较为省力。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移动件171和第二移动件172也可以是一直同步移动。第一移动件171和第二移动件172固定连接在一起,不会发生相对移动。此时,同样地,将工作头200从工作头仓152中送入收容孔132中时,只需要操作操作机构170即可实现工作头200的输送及锁紧。反之,将收容孔132中的工作头200存入工作头仓152时,则反向移动操作机构170,使得操作机构170首先不再限制锁紧机构160以释放工作头,继而操作机构170带动工作头200移动并最终进入工作头仓152,以完成存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锁紧机构160还包括锁定套筒162、操作套筒163和第二弹性件164。第二弹性件164优选为弹簧。

锁定套筒162可轴向移动地套设在输出轴上,具有释放锁紧件161的第一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还具有抵压锁紧件161的第二位置,如图6所示;还具有释放锁紧件161的第三位置,如图7所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在旋转轴线151的轴向上依次远离工作头仓152。换言之,第一位置更靠近工作头仓152,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锁定套筒150能以第二位置为中心左右移动。锁定套筒162在第二位置时,能够使锁紧件161锁紧工作头200。锁定套筒162与机壳110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164。第二弹性件164被配置为能够提供使锁定套筒162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的驱动力。

如图4所示,操作套筒163可轴向移动地套设锁定套筒162的外部,且配置为能够带动锁定套筒162由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运动。具体的,锁定套筒162的外部设置有挡板1624,操作套筒163的一端伸入到挡板1624与机壳110之间,这样操作套筒163向右移动时,通过挡板1624能带动锁定套筒162由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运动。

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移动件171抵接操作套筒163,再利用操作套筒163抵接于锁定套筒162,使锁定套筒162能够克服第二弹性件164的阻力保持在第二位置。当动力工具100的工作状态切换为后拉状态时,使第一移动件171向左移动以不再给予操作套筒163向右的推力,锁定套筒162将在第二弹性件的164的弹力作用下向左移动并释放锁紧件161,锁定套筒162移动时带动操作套筒163一起运动。

本实施例中,利用操作套筒163可实现手动解锁功能。具体的,当动力工具100处于图6所示的工作状态时:向右拉动操作套筒163,操作套筒163带动锁定套筒162移动至第三位置以释放锁紧件161,如图7所示;此时若拔出工作头200,工作头200将推动锁紧件161沿输出轴130的径向向外移动,即锁紧件161因此无法锁定工作头200,可将工作头200拔出。若动力工具100处于图6所示的工作状态但输出轴130中未收容工作头200时,同样可操作作套筒163进行手动解锁,然后插入工作头200,工作头200插入时推动锁紧件161沿输出轴130的径向向输出轴130的外部移动,即锁紧件161无法锁定工作头200,可将工作头200插入。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操作套筒163向右移动后,第一移动件161意外地继续向右被移动。本实施例中,机壳110还于第一移动件161向右运动的路径上还设有限位部118。操作套筒163的端部较限位部118更靠近第一移动件161。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锁定套筒162的内壁形成有台阶部,台阶部的顶部形成能压住锁紧件161的压紧面1621,台阶部的两侧形成有第一释放面1622和第二释放面1623,锁定套筒162在压紧面1621的内径小于在第一释放面1622处的内径,及小于在第二释放面1623的内径。

当锁定套筒160处于第一位置时,即图3、图4和图5所示的位置时,第一释放面1622与锁紧件161位置对应,锁紧件161处于释放状态。当锁定套筒160处于第二位置时,即处于图6所示的位置时,压紧面1621与锁紧件161位置对应,锁紧件161处于锁紧状态。当锁定套筒160处于第三位置时,即处于图7所示的位置时,第二释放面1623与锁紧件161位置对应,锁紧件161再次处于释放状态。

下面再结合一实施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工具的使用场景。

动力工具100由后拉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时,具体的操作及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3所示,动力工具100处于后拉状态。拉动第一移动件171向右运动,第一移动件171通过第一弹性件173推动第二移动件172运动,进而第二移动件172推动工作头仓152中的工作头200向右运动。当动力工具100处于图5所示的中间状态后,第二移动件172被机壳110限位不能继续运动,工作头200被推到位。继续向右推动第一移动件171,第一移动件171克服第一弹性件173的阻力继续向右运动,第一移动件171推动操作套筒163向右运动,操作套筒163带动锁定套筒162向右移动,压紧面1621运动到与锁紧件161对应的位置,压紧面1621迫使锁紧件161沿输出轴130的径向向输出轴130的内部移动,从而锁定工作头200,如图6所示。

动力工具100由工作状态切换为后拉状态时,与上述操作和工作过程相反,具体如下:

拉动第一移动件171向左运动,锁定套筒162在第二弹性件164的作用下向左运动并带动操作套筒163向左运动。当动力工具100处于图4所示的中间状态后,第二释放面1623与锁紧件161位置对应,锁紧件161被解锁。继续拉动第一移动件171向左运动,第一移动件171通过第一弹性件163带动第二移动件172一起向左运动。在磁性件1721的作用下,工作头200跟随第二移动件172一起向左运动,最终工作头200进入到一个空的工作头仓中,动力工具100切换到后拉状态。此时转动存储夹150即可更换工作头2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