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重力可自控车门起闭大小的汽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0560发布日期:2021-01-30 05:2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重力可自控车门起闭大小的汽车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重力可自控车门起闭大小的汽车门。


背景技术:

[0002]
自一七六九年汽车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汽车诞生以来,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到现如今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汽车,汽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其各项技术不断革新,在要求车门具备更高性能同时,对于车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汽车车门存在着一些缺点,总所周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过需要在上坡路段停车时,当汽车停稳以后打开车门,由于重力作用使得车门的打开费时费力,且车门总是会沿着车身向车尾方向转动,使得车门自动关闭,这不仅不符合驾驶人员的意愿且容易夹手,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当汽车在下坡路段停车时,由于重力作用,车门会沿着车身远离车尾转动,并且在一些拥堵路段开门,还可能会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使得车门的关闭与打开都极为不便,因此我们提出一种上下坡停车开门可以控制车门起闭大小的汽车车门。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实现上述一种上下坡停车开门可以控制车门起闭大小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重力可自控车门起闭大小的汽车门,包括车门、车体、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转轴组件和辅助把手组件,所述车门内壁右侧与第二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右侧与第一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右侧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车门内壁右侧与转轴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组件右侧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辅助把手组件位于转轴组件左侧与车门内壁固定连接。
[0004]
作为优化,所述转轴组件由推杆组件、卡扣组件、凸耳、转盘组件、固定轴和连接斜块组成,所述凸耳右侧与车体固定连接,所述凸耳底端与卡扣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卡扣组件外壁左侧与推杆组件活动连接,所述推杆组件左侧与转盘组件活动连接,所述卡扣组件内壁与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推杆组件底端与连接斜块固定连接,转轴组件控制车门开启时的大小。
[0005]
作为优化,所述辅助把手组件由转块、传动杆、圆形滑块和把手组成,所述传动杆右侧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左侧外壁与转块固定连接,所述转块与把手转动连接,所述把手内壁与圆形滑块活动连接,所述圆形滑块位于转块底端与车门内壁固定连接,通过控制把手可以控制车门的关闭与开启。
[0006]
作为优化,所述推杆组件由导杆、矩形块、圆柱槽、圆柱套、推杆、第一轴承、转杆、顶头、滚柱组成,所述导杆左侧与推杆固定连接,所述推杆左侧与顶头固定连接,所述顶头内壁左侧与滚柱转动连接,所述导杆外壁与圆柱套滑动连接,所述圆柱套外壁与圆柱槽固定连接,所述圆柱槽开设在矩形块内壁,所述矩形块左侧与第一轴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内壁与转杆固定连接,通过推杆组件来控制卡扣组件的起闭。
[0007]
作为优化,所述卡扣组件由和半圆槽、棘轮、棘爪、弹簧伸缩杆、连接块和半圆斜块组成,所述棘轮内壁与固定轴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棘爪内壁与转杆固定连接,所述棘爪右侧与半圆斜块固定连接,所述半圆槽开设在半圆斜块内壁右侧,所述弹簧伸缩杆左侧位于半圆斜块左侧与棘爪右侧转动连接,所述弹簧伸缩杆右侧与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右侧矩形块外壁固定连接,通过卡扣组件将车门开启的大小固定,从而杜绝夹手事故的发生。
[0008]
作为优化,转盘组件由电动转盘、圆形滑块、条形块、第二轴承轴承套组成,所述电动转盘底端与摇杆固定连接,所述摇杆外壁与条形块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摇杆底端与第二轴承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外壁与轴承套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套底端与车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条形块内壁与圆形滑块活动连接,所述圆形滑块底端与导杆固定连接,转盘组件可以根据停车情况来相应的控制推杆组件的运行。
[0009]
作为优化,所述第二固定块有两个,且关于第一固定块对称设置,第一固定块及其附属组件均有两个,且均关于电动转盘水平中心线对称设置,将车门与车体转动连接。
[0010]
作为优化,所述推杆组件和卡扣组件均有两个,且均关于固定轴的垂直中心线进行斜对称分设置,分别控制着上坡与下坡停车时车门的运动。
[0011]
作为优化,所述圆柱滑块有两个,且关于电动转盘垂直中心线对称设置,电动转盘内部设置有驱动电机和重力感应装置,通过重力感应装置来控制电动转盘的转动方向。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上坡路段停车时,电动转盘内部重力感应装置运行,使得电动转盘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位于连接斜块下方的推杆组件运行,电动转盘带着条形块转动,条形块带着圆柱滑块运行,圆柱滑块带着导杆运动,导杆带着推杆运动,推杆带着顶头运动,顶头带着半圆斜块运动,半圆斜块带着棘爪运动,棘爪相对于矩形块转动,从而使得车门只能沿着车身方向向车外转动,也就杜绝了车门夹手事故的发生,需要关闭车门时,辅助把手组件运行,使得导杆带着推杆运动,推杆带着顶头运动,顶头带着滚柱运动,滚柱推着棘爪转动,使得棘爪与棘轮分离,从而可以正常关闭车门,下坡路段停车时,重力感应装置运行,使得电动转盘逆时针转动,位于连接斜块上方的推杆组件与卡扣组件运行,使得棘爪与棘轮贴合,从而使得车门不能向外转动,再通过控制辅助把手组件使得车门可以缓慢的打开,使得车门打开时不会瞬间开到最大,无论是上坡或者下坡路段打开车门时,均不会造成车门起闭困难或者夹手事故的发生,从而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发明转轴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发明推杆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为本发明卡扣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8]
图6为本发明顶头结构示意图;
[0019]
图7为本发明转盘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0]
图8为本发明辅助把手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100、车门;200、车体;300、第一固定块;400、第二固定块;500、转轴组件;501、推杆组件;5010、导杆;5011、矩形块;5012、圆柱槽;5013、圆柱套;5014、推杆;5015、第
一轴承;5016、转杆;5017、顶头;5018、滚柱;502、卡扣组件;5020、半圆槽;5021、棘轮;5022、棘爪;5023、弹簧伸缩杆;5024、连接块;5025、半圆斜块;503、凸耳;504、转盘组件;5040、电动转盘;5041、圆柱滑块;5042、条形块;5043、第二轴承;5044、轴承套;5045、摇杆;505、固定轴;506、连接斜块;600、辅助把手组件;601、转块;602、传动杆;603、圆形滑块;604、把手;605、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3]
请参阅图1-2,一种基于重力可自控车门起闭大小的汽车门,包括车门100、车体200、第一固定块300、第二固定块400、转轴组件500和辅助把手组件600,车门100内壁右侧与第二固定块40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块400右侧与第一固定块300转动连接,第一固定块300右侧与车体200固定连接,车门100内壁右侧与转轴组件500固定连接,转轴组件500右侧与车体200固定连接,辅助把手组件600位于转轴组件500左侧与车门100内壁固定连接。
[0024]
请参阅图1-6,转轴组件500由推杆组件501、卡扣组件502、凸耳503、转盘组件504、固定轴505和连接斜块506组成,凸耳503右侧与车体200固定连接,凸耳503底端与卡扣组件502固定连接,卡扣组件502外壁左侧与推杆组件501活动连接,推杆组件501左侧与转盘组件504活动连接,卡扣组件502内壁与固定轴505固定连接,推杆组件501底端与连接斜块506固定连接,转轴组件500控制车门100开启时的大小。
[0025]
请参阅图1-8,辅助把手组件600由转块601、传动杆602、圆形滑块603和把手604组成,传动杆602右侧与顶板605固定连接,传动杆602左侧外壁与转块601固定连接,转块601与把手604转动连接,把手604内壁与圆形滑块603活动连接,圆形滑块603位于转块601底端与车门100内壁固定连接,通过控制把手604可以控制车门100的关闭与开启。
[0026]
请参阅图1-6,推杆组件501由导杆5010、矩形块5011、圆柱槽5012、圆柱套5013、推杆5014、第一轴承5015、转杆5016、顶头5017、滚柱5018组成,导杆5010左侧与推杆5014固定连接,推杆5014左侧与顶头5017固定连接,顶头5017内壁左侧与滚柱5018转动连接,导杆5010外壁与圆柱套5013滑动连接,圆柱套5013外壁与圆柱槽5012固定连接,圆柱槽5012开设在矩形块5011内壁,矩形块5011左侧与第一轴承5015固定连接,第一轴承5015内壁与转杆5016固定连接,通过推杆组件501来控制卡扣组件502的起闭。
[0027]
请参阅图1-5,卡扣组件502由和半圆槽5020、棘轮5021、棘爪5022、弹簧伸缩杆5023、连接块5024和半圆斜块5025组成,棘轮5021内壁与固定轴505外壁固定连接,棘爪5022内壁与转杆5016固定连接,棘爪5022右侧与半圆斜块5025固定连接,半圆槽5020开设在半圆斜块5025内壁右侧,弹簧伸缩杆5023左侧位于半圆斜块5025左侧与棘爪5022右侧转动连接,弹簧伸缩杆5023右侧与连接块5024转动连接,连接块5024右侧矩形块5011外壁固定连接,通过卡扣组件502将车门100开启的大小固定,从而杜绝夹手事故的发生。
[0028]
请参阅图1-7,转盘组件504由电动转盘5040、圆柱滑块5041、条形块5042、第二轴承5043轴承套5044组成,电动转盘5040底端与摇杆5045固定连接,摇杆5045外壁与条形块
5042内壁固定连接,摇杆5045底端与第二轴承5043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轴承5043外壁与轴承套5044固定连接,轴承套5044底端与车门100内壁固定连接,条形块5042内壁与圆柱滑块5041活动连接,圆柱滑块5041底端与导杆5010固定连接,转盘组件504可以根据停车情况来相应的控制推杆组件501的运行。
[0029]
请参阅图1-2,第二固定块400有两个,且关于第一固定块300对称设置,第一固定块300及其附属组件均有两个,且均关于电动转盘5040水平中心线对称设置,将车门100与车体200转动连接。
[0030]
请参阅图1-6,推杆组件501和卡扣组件502均有两个,且均关于固定轴505的垂直中心线进行斜对称分设置,分别控制着上坡与下坡停车时车门100的运动。
[0031]
请参阅图1-7,圆柱滑块5041有两个,且关于电动转盘5040垂直中心线对称设置,电动转盘5040内部设置有驱动电机和重力感应装置,通过重力感应装置来控制电动转盘5040的转动方向。
[0032]
在使用时,请参阅图1-8,在日常行驶过程中,弹簧伸缩杆5023运行,带着棘爪5022左侧向推杆组件501方向转动,使得棘爪5022与棘轮5021分离,使得车门100正常运行,上坡路段停车时,电动转盘5040内部重力感应装置运行,使得电动转盘5040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位于连接斜块506下方的推杆组件501运行,电动转盘5040带着条形块5042转动,条形块5042带着圆柱滑块5041运行,圆柱滑块5041带着导杆5010运动,导杆5010带着推杆5014运动,推杆5014带着顶头5017运动,顶头5017带着半圆斜块5025运动,半圆斜块5025带着棘爪5022运动,棘爪5022相对于矩形块5011转动,使得棘爪5022可以克服弹簧伸缩杆5023的拉伸力从而贴近棘轮5021,从而使得车门100只能沿着车身方向向车外转动,不会回转,进而也就杜绝了车门100夹手事故的发生,当需要关闭车门100时,辅助把手组件600运行,拉动把手604,把手604转动带着转块601运动,转块601带着传动杆602运动,传动杆602带着顶板605运动,顶板605推动导杆5010运动,导杆5010带着推杆5014运动,推杆5014带着顶头5017运动,顶头5017带着滚柱5018运动,滚柱5018推着棘爪5022转动,使得棘爪5022与棘轮5021分离,从而可以正常关闭车门100,下坡路段停车时,重力感应装置运行,电动转盘5040逆时针转动,使得位于连接斜块506上方的推杆组件501与卡扣组件502运行,使得棘爪5022与棘轮5021贴合,从而使得车门100不能沿着车身方向向外转动,再通过控制辅助把手组件600使得车门100可以缓慢的打开,使得车门100打开时不会瞬间开到最大,从而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
[0033]
综上所述,上坡路段停车时,电动转盘5040内部重力感应装置运行,使得电动转盘5040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位于连接斜块506下方的推杆组件501运行,电动转盘5040带着条形块5042转动,条形块5042带着圆柱滑块5041运行,圆柱滑块5041带着导杆5010运动,导杆5010带着推杆5014运动,推杆5014带着顶头5017运动,顶头5017带着半圆斜块5025运动,半圆斜块5025带着棘爪5022运动,棘爪5022相对于矩形块5011转动,从而使得车门100只能沿着车身方向向车外转动,也就杜绝了车门100夹手事故的发生,需要关闭车门100时,辅助把手组件600运行,使得导杆5010带着推杆5014运动,推杆5014带着顶头5017运动,顶头5017带着滚柱5018运动,滚柱5018推着棘爪5022转动,使得棘爪5022与棘轮5021分离,从而可以正常关闭车门100,下坡路段停车时,重力感应装置运行,使得电动转盘5040逆时针转动,位于连接斜块506上方的推杆组件501与卡扣组件502运行,使得棘爪5022与棘轮5021
贴合,从而使得车门100不能向外转动,再通过控制辅助把手组件600使得车门100可以缓慢的打开,使得车门100打开时不会瞬间开到最大,无论是上坡或者下坡路段打开车门100时,均不会造成车门100起闭困难或者夹手事故的发生,从而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
[0034]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