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向转轴助力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9892发布日期:2020-11-13 12:5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双向转轴助力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新型双向转轴助力阻尼器。



背景技术:

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其中,旋转阻尼器使产品获得平缓的机械运动,提升产品的品质及寿命,广泛应用于小翻盖的翻转、礼品盒、洗衣机盖板、洗碗机盖板、车窗安全拉手、地插等,能有效降低产品使用时产生的噪音,跟弹簧配合能使盖子运动更加的柔顺以及开盖更加省力更能够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的旋转式阻尼器被翻盖或其它需要转动的物体广泛使用,但是,该旋转式阻尼器在翻盖打开时反向阻力大,且翻盖从打开到闭合使用的时间长,从闭合翻盖打开时,旋转式阻尼器发生阻尼的作用,角度大,使用小角度差,对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困扰。另外,如需使用实现双向旋转阻尼,则需要组装两个阻尼器,其成本高、且组装效率低。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双向转轴助力阻尼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新型双向转轴助力阻尼器包括固定外壳、安装于该固定外壳内腔中部的直线阻尼器、套设于该直线阻尼器外围的压缩弹簧、安装于该固定外壳内腔上下两端并用于将旋转力矩转换成直线力矩的第一力换向结构和第二力换向结构,该直线阻尼器两端分别与第一力换向结构和第二力换向结构接触,且该压缩弹簧两端也分别与第一力换向结构和第二力换向结构接触,该第一力换向结构中的第一转轴和第二力换向结构中的第二转轴分别伸出于该固定外壳上下两端外。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外壳沿其上端面向下开设有贯通其下端面的安装孔,所述第二力换向结构、直线阻尼器、压缩弹簧及第一力换向结构依次插设于该安装孔中,且该固定外壳上端卡扣固定有紧固盖,该紧固盖将第二力换向结构、直线阻尼器、压缩弹簧及第一力换向结构限定于该安装孔中,且该第二转轴上端穿过紧固盖上的通孔以伸出于该紧固盖上端外。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外壳上端外围设置有安装槽,该安装槽外壁成型四处公扣,所述紧固盖上设置有四处与该公扣配合的母扣孔,该紧固盖卡扣固定于该固定外壳上端的安装槽中,且该公扣卡入该母扣孔中,令紧固盖固定于该固定外壳上端。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力换向结构包括以可轴向移动方式安装于安装孔中的第一轴向凸轮以及与该第一轴向凸轮配合安装的第一转轴,且该第一转轴上端伸出于该固定外壳下端外,以与第一转动体连接;该第一转轴下端成型有第一螺旋凸齿,该第一螺旋凸齿与第一轴向凸轮上端的第一螺旋齿槽配合安装。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孔内壁设置有若干导向槽,所述第一轴向凸轮外围成型有若干第一导向滑动部,该第一导向滑动部安装于该导向槽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轴向凸轮端部设置有供所述直线阻尼器端部插入的槽体,所述第一转轴下端成型有第一轴体,所述第一螺旋凸齿成型于该第一轴体外侧;所述第一轴向凸轮设置有与该轴体适配的第一轴孔,该第一轴体穿设于该第一轴孔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力换向结构的结构与第二力换向结构的结构相同,其镜像对称安装于该固定外壳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用于外物固定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用于外物固定的第二螺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该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安装于转动体(如翻盖),工作时,该转动体(如翻盖)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对固定外壳做旋转运动,此时,第一力换向结构和第二力换向结构分别将旋转力矩转换成直线力矩,使第一力换向结构中的第一轴向凸轮和第二力换向结构中的第二轴向凸轮相对固定外壳做直线运动,从而双向推动压缩弹簧与直线阻尼器,在直线方向上,利用压缩弹簧的弹力以及直线阻尼器所产生的力,吸收第一轴向凸轮和第二轴向凸轮的直线力,进而维持一个力平衡,反向给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一个反向作用力,以此达到阻尼的作用,并可达到更好的阻尼效果,本实用新型有效减轻开盖时的反向阻尼,使打开翻盖省力,且更加轻松;打开翻盖约5度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缓冲效果,角度小,且使用时更加安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双向旋转阻尼,无需组装两个阻尼器,其成本低、且组装效率高,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3所示,为一种新型双向转轴助力阻尼器,其包括固定外壳1、安装于该固定外壳1内腔中部的直线阻尼器21、套设于该直线阻尼器21外围的压缩弹簧22、安装于该固定外壳1内腔上下两端并用于将旋转力矩转换成直线力矩的第一力换向结构3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该直线阻尼器21两端分别与第一力换向结构3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接触,且该压缩弹簧22两端也分别与第一力换向结构3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接触,该第一力换向结构3中的第一转轴32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中的第二转轴41分别伸出于该固定外壳1上下两端外。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该第一转轴32和第二转轴41安装于转动体(如翻盖),工作时,该转动体(如翻盖)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轴32和第二转轴41相对固定外壳做旋转运动,此时,第一力换向结构3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分别将旋转力矩转换成直线力矩,使第一力换向结构3中的第一轴向凸轮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中的第二轴向凸轮相对固定外壳做直线运动,从而双向推动压缩弹簧与直线阻尼器,在直线方向上,利用压缩弹簧的弹力以及直线阻尼器所产生的力,吸收第一轴向凸轮31和第二轴向凸轮42的直线力,进而维持一个力平衡,反向给第一转轴32和第二转轴41一个反向作用力,以此达到阻尼的作用,并可达到更好的阻尼效果,本实用新型有效减轻开盖时的反向阻尼,使打开翻盖省力,且更加轻松;打开翻盖约5度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缓冲效果,角度小,且使用时更加安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双向旋转阻尼,无需组装两个阻尼器,其成本低、且组装效率高,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固定外壳1沿其上端面向下开设有贯通其下端面的安装孔11,所述第二力换向结构4、直线阻尼器21、压缩弹簧22及第一力换向结构3依次插设于该安装孔11中,且该固定外壳1上端卡扣固定有紧固盖5,该紧固盖5将第二力换向结构4、直线阻尼器21、压缩弹簧22及第一力换向结构3限定于该安装孔11中,且该第二转轴41上端穿过紧固盖5上的通孔以伸出于该紧固盖5上端外,保证结构装配的稳定性,且便于拆装,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所述固定外壳1上端外围设置有安装槽12,该安装槽12外壁成型四处公扣121,所述紧固盖5上设置有四处与该公扣121配合的母扣孔51,该紧固盖5卡扣固定于该固定外壳1上端的安装槽12中,且该公扣121卡入该母扣孔51中,令紧固盖5固定于该固定外壳1上端,其装配结构极为稳定。

所述第一力换向结构3包括以可轴向移动方式安装于安装孔11中的第一轴向凸轮31以及与该第一轴向凸轮31配合安装的第一转轴32,且该第一转轴32上端伸出于该固定外壳1下端外,以与第一转动体连接;该第一转轴32下端成型有第一螺旋凸齿321,该第一螺旋凸齿321与第一轴向凸轮31上端的第一螺旋齿槽311配合安装。

所述安装孔11内壁设置有若干导向槽111,所述第一轴向凸轮31外围成型有若干第一导向滑动部312,该第一导向滑动部312安装于该导向槽111中。

所述第一轴向凸轮31端部设置有供所述直线阻尼器21端部插入的槽体314,所述第一转轴32下端成型有第一轴体324,所述第一螺旋凸齿321成型于该第一轴体324外侧;所述第一轴向凸轮31设置有与该轴体324适配的第一轴孔313,该第一轴体324穿设于该第一轴孔313中,以致使该第一转轴32旋转以迫使第一轴向凸轮31在轴向直线运动时,该第一轴体324还在第一轴孔313中导向动,以此进一步保证第一轴向凸轮31轴向直线运动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力换向结构3的结构与第二力换向结构4的结构相同,其镜像对称安装于该固定外壳1中。

所述第一转轴32上设置有用于外物固定的第一螺孔325;所述第二转轴41上设置有用于外物固定的第二螺孔41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该第一转轴32和第二转轴41安装于转动体(如翻盖),工作时,该转动体(如翻盖)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转轴32和第二转轴41相对固定外壳做旋转运动,此时,第一力换向结构3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分别将旋转力矩转换成直线力矩,使第一力换向结构3中的第一轴向凸轮和第二力换向结构4中的第二轴向凸轮相对固定外壳做直线运动,从而双向推动压缩弹簧与直线阻尼器,在直线方向上,利用压缩弹簧的弹力以及直线阻尼器所产生的力,吸收第一轴向凸轮和第二轴向凸轮的直线力,进而维持一个力平衡,反向给第一转轴32和第二转轴41一个反向作用力,以此达到阻尼的作用,并可达到更好的阻尼效果,本实用新型有效减轻开盖时的反向阻尼,使打开翻盖省力,且更加轻松;打开翻盖约5度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缓冲效果,角度小,且使用时更加安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双向旋转阻尼,无需组装两个阻尼器,其成本低、且组装效率高,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