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7027发布日期:2022-11-25 20:5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装配工具技术领域,涉及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更新,人们越来越追求汽车的舒适性和驾驶性,对汽车的悬挂系统的要求随之越高,其中后悬架多连杆结构应运而生。后悬架多连杆结构复杂,因此在装配过程需要使用辅助装配工装,确保装配过程的易操作性和可靠性,提高车辆的生产装配效率。当前的装配辅助工装都是用于辅助燃油汽车的多连杆后悬架的装配工作的,并不完全适合于与燃油汽车存在较大结构差异的纯电汽车上的多连杆后悬架装配,换言之,在纯电汽车的装配生产中,现有的装配辅助工装并不能满足纯电汽车的后悬架装配需要,影响纯电汽车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满足纯电汽车的多连杆后悬架结构的装配要求,提高纯电汽车的多连杆后悬架结构装配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包括顶面水平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顶面靠近中部的位置处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定位销、电机支撑座和副车架支撑座,所述电机支撑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定位销的左后方,所述副车架支撑布置在所述驱动电机定位销的右后方。
6.可选地,所述承载板顶面前部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支撑,所述稳定杆支撑的顶部为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
7.可选地,所述承载板顶面两侧还固定连接有下控制臂支撑,所述下控制臂支撑的顶部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具有水平的顶面。
8.可选地,所述承载板顶面后部两侧还布置有副车架定位销。
9.可选地,所述承载板上还固定连接有四个吊耳,四个所述吊耳设置在靠近所述承载板顶角的位置处。
10.可选地,靠近所述承载板顶角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挑出板,所述挑出板的一端与承载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承载板形成悬挑结构,四个所述吊耳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挑出板伸出承载板那部分板身顶面。
11.可选地,所述限位槽的宽度大于车辆后悬架总成的稳定杆的直径。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3.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通过设置稳定杆支撑、副车架支撑和电机支撑可以稳定支承车辆的多连杆后悬架总成,而承载板上的副车架定位销和驱动电机定位销可以保证多连杆的后悬架总成的准确定位,便于装配操作人员在装配时对后悬挂总成进行调节整备,提高了纯电汽车的多连杆悬架总成的装配效率。
14.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的承载板上具有至少四个吊耳,可
以实现装配工装和多连杆后悬架总成的同时调运,便于对后悬架总成的分配调运。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轴测图。
16.图2是图1中的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17.图3是图1中的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正视图。
18.图中:1、承载板;2、稳定杆支撑;3、下控制臂支撑;4、副车架定位销;5、副车架支撑;6、驱动电机定位销;7、电机支撑;8、副车架角度支撑杆;9、挑出板;10、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0.汽车的多连杆后悬架总成一般包括后副车架、前上控制臂、转向节、后上控制臂、前下控制臂、后下控制臂、拉杆、后减震器、后稳定杆、稳定杆连接杆、后螺旋弹簧等结构,不同车型的由于车辆结构、重量和性能要求的不同,其各自的多连杆后悬挂总成设计要求的前束值、外倾角数值、和最大推力角数值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装配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辅助后悬架总成的装配。
21.如图1-3所示,一种车辆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包括承载板1,所述承载板1顶面为一水平面,承载板1的顶面上设置有多个支撑件,可用于支撑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并能使后悬架总成准确定位在承载板上。装配时,装配人员通过对放置在承载板1上的后悬架总成的拉杆上的偏心螺栓和螺母的进行调节,来调整车辆多连杆后悬架的前束值;也可以通过调整下控制臂上的偏心螺栓和螺母来调节后悬架的外倾角数值,同样的,通过调节后悬架总成上的其他部件还可以实现后悬架总成的其他的参数值的调节如最大推力角等数值的调节。
22.如图1-3所示,以所述承载板1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以承载板1的长度方向为y方向,以垂直于x方向和y方向所形成的水平面的方向为z方向。其中,将x方向上的箭头方向设为前端,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后端。将y方向上的箭头方向设为右侧,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左侧。
23.为了便于对后悬架总成的参数值的调整,需要保证后悬架总成稳定放置在承载板1上,而承载板1上设置的支撑件能使多连杆的后悬挂总成的稳定杆、下控制臂、副车架准确定位,并能用于帮助调整后悬挂总成上部件以实现对前束值、外倾角数值、和最大推力角数值等数值的调整。
24.承载板1上的支撑件包括稳定杆支撑2、下控制臂支撑3和副车架支撑5。
25.稳定杆支撑2包括固定连接在承载板1顶面的第一底座和安装在第一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杆。第一底座包括固定连接在承载板1顶面上的连接板和在固定在连接板顶板的套管,所述第一支撑杆底部插接在套管内。第一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的顶面形成有沿y方向水平延伸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宽度略大于车辆后悬架总成稳定杆的直径,换言之,车辆后悬架总成的稳定杆能卡入到支撑块的限位槽中,稳定杆支撑2能实现对稳定杆的支承。
26.稳定杆支撑2有两个,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承载板1顶面的前端,两个稳定杆支撑2分别对车辆后悬挂总成的两根稳定杆形成支承和限位。
27.下控制臂支撑3包括固定连接在承载板1顶面上的第二底座,第二底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支撑座具有大致水平的顶面,能与后悬架总成的下控制臂保持较大的接触面积,实现对下控制臂的稳定支承。
28.下控制臂支撑3设置有两个,两个下控制臂支撑3对称地设置在承载板1顶面左右两侧,与后悬架总成的下控制臂的位置相适应。
29.在承载板1顶面后端位置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副车架定位销4。副车架定位销4包括固定连接在承载板1顶面上的第三底座,第三底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杆。第一定位杆的直径小于第三支撑杆的直径,且第一定位杆的直径小于副车架上形成的定位孔中的直径,在将车辆的后悬架总成放置到承载板1上时,第一定位杆可以插入到副车架上的定位孔中,以实现车辆后悬架总成在承载板1上的准确定位,为后悬架总成的装配提供必要的条件。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定位杆能更便捷地插入到副车架的定位孔中,第一定位杆靠近顶部的部分杆身直径逐渐缩小形成尖端。
30.由于副车架整体体积较大,为了对副车架形成更好的支撑和限位,在承载板1顶面还设置有副车架支撑5。副车架支撑5包括固定安装在承载板1顶面靠近后端的第四底座,第四底座上连接有第四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二定位杆的直径小于第四支撑杆的直径,且第一定位杆的直径可以伸入到副车架底部的定位孔中。为了便于副车架在后悬挂总成装配工装上的定位孔,第二定位杆上部杆身直径逐渐缩小形成尖端。
31.一个副车架支撑5和两个副车架定位销4在后悬架总成被放置到承载板1上过程中,能使后悬挂总成快速定位并放置到承载板1上。另一方面,副车架支撑5和副车架定位销4可以对后悬挂总成的副车架部分形成稳定限位,从而为后悬挂总成在承载板1上的整体的稳定和准确定位放置提供了保证,也为在装配过程中对后悬架总成上的拉杆、下控制臂等结构的调节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空间。
32.由于副车架定位销4用于对副车架的后部形成定位支撑,而副车架支撑5则主要对副车架更前部的位置支撑,为了适配副车架不同位置处的形状和在水平面上的高度,副车架支撑5在z方向上的高度低于副车架定位销4。
33.部分纯电汽车的电机动力总成设置在车辆的后部,即后驱纯电汽车,其位于后部的电机总成一般设置在后悬架总成上方,因此在装配后悬架总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车辆的电机总成的位置,在后悬架总成装配时要确保和电机驱动总成的相对位置的准确。因此在承载板1顶面还布设有用于定位电机总成中驱动电机位置的驱动电机定位销6和电机支撑7。
34.驱动电机定位销6包括固定在承载板1顶面靠近中间位置处的第五底座,第五底座上固定安装有第五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的顶端连接有直径小于第五支撑杆的第三定位杆,第三定位杆的直径小于驱动电机位置下方形成的定位孔的直径,通过将第三定位孔插入到定位驱动电机的定位孔中帮助定位,以保证后悬架总成安装时能准确定位到车辆电机总成位置处,从而保证后悬架总成装配位置的准确。
35.电机支撑7包括在承载板1顶面设置的第六底座,第六底座上固定有第六支撑杆,
第六支撑杆的顶部为水平面,在与驱动电机的下部结构接触时能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对驱动电机形成良好支撑效果,进一步保证后悬架总成相对电机总成位置的准确性。
36.纯电汽车的电机总成靠近后悬架总成中部布置,因此将副车架支撑5、驱动电机的定位销和电机支撑7靠近布置,以更好地发挥这些支撑件的支撑、定位作用。其中,根据电机总成和后悬架总成的相对位置关系,电机支撑7设置在驱动电机定位销6的左后方,副车架支撑5布置在驱动电机定位销的右后方。
37.承载板1顶面稳定杆支撑2和下控制臂支撑3之间的区域,还设置有两个副车架角度支撑杆8。副车架角度支撑杆8包括连接在承载板1顶面的第七底座,第七底座上连接有第七支撑杆,第七支撑杆顶端为水平端面,用于支承副车架的前部,并与副车架的定位销7和副车架支撑5配合使副车架能在承载板1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符合车辆的设计要求的倾斜要求,便于进行后续的后悬架装配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副车架角度支撑杆8低于副车架的定位销7和副车架支撑5的高度,而副车架支撑5也低于副车架定位销7的高度,这三者的高度一方面与后悬架总成上的副车架的设计装配要求的倾斜角度有关,也与三者支撑的副车架的位置处的形状有关。
38.第二底座、第三底座、第四底座、第五底座、第六底座和第七底座的形状大小和第一底座的形状大小一致。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五支撑杆、第六支撑杆和第七支撑杆的高度则根据和车辆后悬架总成上对应的位置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高度。
39.需要说明的是,对不同的车辆后悬架总成,承载板1上布置的下控制臂支撑3、副车架定位销4、副车架支撑5、电机支撑7的数量也是可调整的,如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承载板1上的副车架支撑5设置有四个,以更好地支承副车架。
40.后悬架总成经常需要调运,因此在承载板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圆环型的吊耳10,共计四个吊耳。这四个吊耳10靠近承载板1的四个顶角布置,调运时,调运的绳索或者吊钩分别连接到四个吊耳10上,以保证在调运过程中承载板1的平稳。
41.进一步地,考虑到后悬架总成的体积较大,为了避免调运过程中绳索或者吊钩等损伤后悬架总成,也为了避免吊耳10直接布置在承载板1顶面上占据承载板1上的可使用空间,因此在承载板1的四个顶角位置都固定连接有挑出板9,挑出板9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承载板1上,另一端即自由端伸出承载板1的板面形成悬挑结构。挑出板9伸出承载板1板面的板身顶面固定连接吊耳10,这样这些吊耳10在实现承载板1的快速调运的同时,也避免了对承载板1上可用空间的占用。
4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后悬架总成装配工装还可以放置在如图1所示的工作台或桌面上,以用于后悬架总成的装配,也可以用于具有水平承载面的升降机等升降装备上。
43.上述相关说明以及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内容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相关说明以及对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