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缓冲效果的铰链及具有所述铰链的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727319阅读:来源:国知局
“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34]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的具有缓冲效果的铰链10包括第一组件12、第二组件14、主弹簧16、连接片18、阻尼器组件20、连接组件22、及锁紧弹簧26。第一组件12及第二组件14分别用于固定于本体及下拉门且通过第一转轴142转动连接从而使得下拉门可相对于本体转动下拉,第一组件12呈矩形壳体并包括与第二组件14转动连接的第一端120及相对的第二端122,第一组件12开设有靠近第一端120的导槽124,第二组件14形成有凸轮部140。主弹簧16设置于第一组件12内,主弹簧16的一端与第二端122固定连接。连接片18设置于第一组件12内,连接片18连接主弹簧16的另一端且通过第二转轴34与第二组件14转动连接。阻尼器组件20包括阻尼器壳体200、阻尼器主体202、伸缩杆204及复位弹簧206,阻尼器壳体200固定设置在第一组件12内,阻尼器主体202滑动设置在阻尼器壳体200内,阻尼器主体202可在阻尼器壳体200内往复滑动,伸缩杆204从阻尼器主体202向第二组件14延伸,复位弹簧206套设在伸缩杆204上且设置在阻尼器壳体200内。连接组件22设置于第二组件14与伸缩杆204之间,连接组件22与伸缩杆204固定连接,连接组件22与连接片18通过第三转轴24连接,第三转轴24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设置在导槽124内,连接组件22包括从动轮222。锁紧弹簧26套设在伸缩杆204上且设置于阻尼器壳体200及连接组件22之间,以使从动轮222保持与凸轮部140可转动接触。凸轮部140包括在第二组件14自与第一组件12成最大张角处向第一组件12转动过程中依次与从动轮222配合的平衡段、临界段及缓关段。在平衡段中,锁紧弹簧26处于压缩状态且向复位状态变化,复位弹簧206处于自然状态,阻尼器主体202相对于阻尼器壳体200静止,主弹簧16处于拉伸状态且向复位状态变化,主弹簧16产生的拉紧力与铰链10的负载重量相平衡。在临界段中,锁紧弹簧26处于压缩状态且向复位状态变化,复位弹簧206处于自然状态,阻尼器主体202在阻尼器壳体200内向第二端122的方向滑动,主弹簧16处于拉伸状态,主弹簧16产生的拉紧力大于铰链10的负载重量。在缓关段,锁紧弹簧26处于压缩状态且向复位状态变化,复位弹簧206处于自然状态,伸缩杆204向阻尼器主体202内压缩,主弹簧16处于拉伸状态且向复位状态变化,主弹簧16产生的拉紧力大于铰链10的负载重量且阻尼器主体202产生反向缓冲作用。
[0035]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中的铰链10由于采用主弹簧16,在下拉下拉门时能平衡所述下拉门的重量,达到稳开稳合的效果。另外,由于采用锁紧弹簧26及阻尼器组件20,能达到使所述下拉门在设计角度范围内自动缓慢关闭的效果,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36]请参阅图1及图3,第一组件12基本呈矩形,第一组件12包括第一端120及与第一端120相对的第二端122,第一组件12还包括底板128a及自底板128a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28,导槽124开设于两侧壁128上且呈弧形,并基本沿第一组件12的长度方向延伸。导槽124包括第一端点1240及与第一端点1240相对的第二端点1242。如此,采用弧形的导槽124可协调连接组件22的运动轨迹。
[0037]请参阅图1、图3及图4,具体地,第一组件12内收容有主弹簧16、连接片18、阻尼器组件20、连接组件22、及锁紧弹簧26。第一组件12在靠近第一端120的底板128a开设有平行于第一组件12的轴向的凹槽126,凹槽126呈U型。在第一端120处第一组件12与第二组件14通过第一转轴142连接,第一组件12可绕第一转轴142相对于第二组件14转动且同步带动连接片18运动,第二组件14可相对于第一组件12在凹槽126内摆动。在第二端122处,第一组件12连接有与第一转轴142平行的第四转轴36,远离第一端120的连接片18的末端连接有与第四转轴36平行的连接轴38,主弹簧16与第四转轴36及连接轴38连接。第二组件14通过平行于第二转轴34的第五转轴40连接有阶梯件42。阶梯件42包括第五侧420及与第五侧420相对的第六侧422,第二组件14位于第五侧420与第六侧422之间,第五转轴40穿过第五侧420与第六侧422与第二组件14连接,第五侧420与第六侧422通过第一阶面424连接、接合,在第一阶面424上方第五侧420与第六侧422通过第二阶面426连接、接合,阶梯件42呈U型,第一阶面424与第二阶面426呈阶梯状,第一阶面424卡住凹槽126,第二阶面426卡在第一组件12的底板128a。
[0038]请参阅图1及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片18的数目为两个,第二转轴34与第一转轴142平行。第一组件12收容有连接片18,连接片18分别紧贴第一组件12的两侧壁128。第二组件14呈片状,第二组件14位于连接片18之间且第二组件14伸入凹槽126,连接片18与第二组件14通过平行于第一转轴142的第二转轴34连接。连接片18连接主弹簧16与第二组件14,连接片18与第二组件14的连接点偏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