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圈的装配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88040阅读:1101来源:国知局
密封圈的装配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圈的装配工具。
【背景技术】
[0002]密封圈是一种重要的密封原件。在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有些圆周体零部件在使用时需装配密封圈。
[0003]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装配方式,一种为机械装配,另一种为手动装配。手动装配的方法一般又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用手直接将密封圈拉扯后套到零部件上,第二种是用镊子等工具夹住密封圈再套到零部件上。
[0004]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第一种手动装配的方法,费时费力,一般不容易将密封圈直接套到零部件上,并且随意的拉扯会对密封圈的弹性造成破坏。
[0006]第二种手动装配的方法,需要以镊子为装配工具进行装配,这种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密封圈进行损坏,镊子的尖角会直接刮伤密封圈,使密封圈的密封性能不能得以保证,并且装配效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至少提出了一种密封圈的装配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密封圈易损伤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装配效率高、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详见下文阐述。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圈的装配工具,包括装配棒体,所述装配棒体包括小端部和大端部,其中:
[0010]所述小端部与所述大端部平滑连接,所述小端部的外径小于待装配部件上的密封凹槽的边棱的外径;
[0011]所述大端部设置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能插接在所述待装配部件上,待装的密封圈能依次经过所述小端部和所述大端部后滑入所述待装配部件上的密封凹槽内。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装配棒体还包括暂存部,所述小端部通过所述暂存部与所述大端部平滑连接,所述暂存部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小端部的最大外径。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在所述装配棒体的轴向方向上,所述暂存部的中间位置外径最小。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在所述装配棒体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小端部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大端部的长度尺寸,所述大端部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暂存部的长度尺寸。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述小端部从其端面至所述暂存部之间的部分外径尺寸逐渐增大且在所述小端部与所述暂存部的连接处形成凸起部分。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大端部为圆柱状,或者,所述大端部从其端面至所述暂存部之间的部分外径尺寸逐渐缩小。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插接孔为沉孔,且其底面还设置有减重孔。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减重孔的内径小于所述插接孔的内径。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小端部的端面的边棱设置有圆角或倒角。
[0020]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装配棒体为不绣钢材质制成。
[0021]作为本实用新型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小端部的最小外径小于所述密封圈的内径,所述小端部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密封圈内径同时小于所述待装配部件上的密封凹槽的边棱的外径。
[002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棒体套设上密封圈(例如0型密封圈)以后,密封圈能依次经过小端部和大端部后滑入待装配部件(例如圆周体零部件,具体可以为接头部件、轴部件等)上的密封凹槽内,无需人工手动费力拉扯密封圈,也无需使用镊子等可能对密封圈造成伤损的工具,故而密封圈不易因为拉扯或工具上尖角、尖棱的刮伤而伤损,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密封圈易损伤的技术问题。
[0024]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将密封圈滑入待装配部件(例如圆周体零部件)上的密封凹槽内的方法,装配速度快、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现有技术中0型密封圈的示意图;
[0027]图2为现有技术中圆周体部件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密封圈的装配工具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密封圈的装配工具套设上密封圈后的示意图;
[0030]图5为手动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密封圈的装配工具在圆周体部件的密封凹槽上装配密封圈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1、装配棒体;11、小端部;12、大端部;120、插接孔;121、减重孔;13、暂存部;113、凸起部分;2、待装配部件;21、密封凹槽;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5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以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新的技术方案。
[00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密封圈不易伤损,装配效率高、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制造的密封圈的装配工具。
[0034]下面结合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0035]如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密封圈的装配工具,包括装配棒体1,装配棒体1包括小端部11和大端部12,其中:
[0036]小端部11与大端部12平滑连接,小端部11的外径小于待装配部件2上的密封凹槽21的边棱的外径;
[0037]大端部12设置有插接孔120 ;插接孔120能插接在待装配部件2上,待装的密封圈3能依次经过小端部11和大端部12后滑入待装配部件2上的密封凹槽21内。
[00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棒体1套设上密封圈3以后,密封圈3能依次经过小端部11和大端部12后滑入待装配部件2 (例如圆周体零部件)上的密封凹槽21内,无需人工手动费力拉扯密封圈3,也无需使用镊子等可能对密封圈3造成伤损的工具,故而密封圈3不易因为拉扯或工具上尖角、尖棱的刮伤而伤损,密封圈3的使用寿命更长。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将密封圈3滑入待装配部件2 (例如圆周体零部件)上的密封凹槽21内的方法,装配速度快、效率高。
[0039]具体装配时,可以先将准备好的密封圈3从此工具较细的一端即小端部11整齐的穿在一起,用手指将密封圈3推向另一端即大端部12,再将另一端的插接孔(或称:套筒凹槽)120对准部件的圆周体部件装入,达到部件密封凹槽位置时用手指将密封圈3轻轻一拨即可装进圆周体部件的密封凹槽内,可连续装配多个密封圈3。
[0040]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圆周体部件手动装配密封圈3速率低、易损伤密封圈3的问题,方便携带,使用灵活,操作便捷,利用此工具可快速的进行手动密封圈3的装配,可保证在不损伤密封圈3的前提下连续快速的对圆周体部件进行密封圈3的装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0041]作为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装配棒体1还包括暂存部13,小端部11通过暂存部13与大端部12平滑连接,暂存部13的最小外径小于小端部11的最大外径。暂存部13可以暂时存放一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