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纸浆脱水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5935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纸浆脱水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脱水鼓,所述脱水鼓具有布置在脱水鼓的两 端处的两个端板,所述脱水鼓沿其外周具有液体可渗透层,例如筛板或滤网,纤维素纸浆能 够被压向所述液体可渗透层以用于使纤维素纸浆脱水,端板的每一个在其中心部分支承轴 支撑设备的第一部分。
背景技术
当为纸浆悬液脱水时,特别是为纤维素纸浆悬液脱水时,通常使用脱水鼓。一般 地,脱水鼓在其外侧上具有滤网或筛板,纸浆在形成于槽和脱水鼓之间的间隙内被压向滤 网或筛板。被压出纸浆的水穿过滤网或筛板且进入形成在脱水鼓内的中心筒外侧上的纵向 通道内。然后,水从鼓被平行于鼓的纵向轴线导出,以用于进一步的处理。一般地,也包括 洗涤步骤,其中水灌注到部分脱水的纸浆上方以用于从纸浆去除杂质的目的。用于纤维素纸浆脱水的此类装置的例子在US 6,311,849中公开。在US 6,311,849中公开的装置具有两个平行的反向旋转的脱水鼓。湿的纸浆被供给到每个鼓的 下部内且然后被引导向中央夹,同时在各鼓和槽之间被压缩。液体在通道内在轴向方向上 被移除,例如在US6,311,849的图3中所图示。在US 6,311,849中公开的脱水鼓的类型的缺点是有时可能难于从鼓足够迅速地 去除水。这是不方便的,因为重要的是特别在脱水过程结束时当纸浆相对干时,已压出的水 从与纸浆接触的筛板的表面被抽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纸浆脱水的脱水鼓,所述脱水鼓具有接收已压出纸浆的 水的高能力。此任务通过如通过引言所描述脱水鼓实现,所述脱水鼓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支 承管,所述支承管具有材料厚度至少为15mm的柱形套筒形状,且在其端部处连接到端板, 所述液体可渗透层布置在支承管外侧且通过间隔器元件保持在与支承管的周边成一定距 离的位置,所述支承管沿其周边设置有至少十个开口,穿过液体可渗透层的液体可通过开 口穿透到支承管内部中。此脱水鼓的优点是具有接收压出纸浆的水的高能力,且由于支承管也具有很大的 机械强度,这意味着纸浆能够受到高压力且因此被脱水,以获得高的干内容物。支承管的很 大的机械强度使得可利用具有高液体可渗透性而机械方面相对弱的液体可渗透层。另一个 优点是已压出纸浆的水能够迅速离开液体可渗透层,使得纸浆不被水再次弄湿。根据一个实施例,支承管具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允许已穿透到支承管内部 内的液体被放出。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已穿透到支承管内部内的液体也可以通过支承管 自身内的开口离开所述管。因此,不需要在端板内提供凹陷以将水从脱水鼓排出。 根据一个实施例,脱水鼓具有沿其长度布置为接收压缩的纤维素纸浆的部分,所述开口的至少一个被轴向布置在所述部分外侧。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液体可以在邻近纸 浆被压向的区域有效地被输送出鼓。 根据优选实施例,支承管大体上没有内部结构。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鼓可接收 大量的液体且降低了鼓内侧起泡沫的风险。带有大体上无内部结构的支承管的脱水鼓也将 容易制造和维护。根据优选实施例,脱水鼓布置为围绕支承分离壁的中心轴旋转,所述分离壁布置 为收集压入脱水鼓的液体。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在不同位置处压入脱水鼓的液体可以相 互保持分开。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防止压入鼓的上部分的液体与鼓的下部分接触,因此防止 将位于鼓的下部分的外部上的纸浆弄湿。分离壁适当地从轴朝向支承管延伸,所述轴布置 为接收已通过支承管内的开口穿透的液体,且将液体经由轴支撑设备引导出支承管。适当地,支承管由金属制成且具有15-50mm范围内的材料厚度。此实施例的一个 优点是,尽管在支承管内形成有开口,但支承管将具有满意的机械强度,而不过重。根据优选实施例,在支承管内的所述至少十个开口中的每一个具有l-200cm2范围 内的开口面积。此实施例的一个优点是开口被阻塞的风险低,而不以任何显著的程度降低 支承管的机械强度。在再更优选的实施例中,开口中的每一个具有1.5-lOOcm2范围内的开 口面积。适当地,支承管内所有开口的总开口面积至少等于支承管的内部侧面积的10%。 此开口面积的一个优点是允许相对大量的液体迅速运输到支承管的内部内。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和特征将通过描述和权利要求变得显而易见。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图1是示意性截面视图,其图示了用于使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2是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沿图1中示出的截面II-II的脱水鼓;图3是放大的截面视图,其图示了图2中示出的脱水鼓的部分III ;图4是三维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沿图1中示出的截面IV-IV的脱水鼓;图5是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用于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图6是三维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图5中示出的沿截面VI-VI的脱水鼓;图7是示意性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用于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图8是三维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图7中示出的沿截面VIII-VIII的脱水鼓;图9是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例如使用在图7中示出的装置中的替代脱水鼓;图10是横截面视图,其图示了用于例如在图7中示出的装置中使用的另外的替代 的脱水鼓。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从侧面且以横截面示了用于湿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装置1。装置1具有第 一脱水鼓2和第二脱水鼓4。脱水鼓2布置为顺时针旋转,如在图1中通过箭头R指示。脱 水鼓4布置为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即逆时针旋转,但对于其余部分脱水鼓4在部件和功能 上类似于第一脱水鼓2,甚至第二脱水鼓4相对于第一脱水鼓2成镜面逆向,且因此第二脱水鼓4将在此不更详细地描述。装置1进一步包括槽6,第一脱水鼓2布置在所述槽6内以旋转。在槽6的下部 处,槽6具有用于湿纤维素纸菜一即其中干内含物通常地在重量TS为3%至15%的范围内 的纤维素纸浆的入口 8。槽6设置有三个液体入口 10、12、14,通过所述入口,洗涤水可以供 给到纸浆。槽6沿鼓2的圆周的大约240度围绕鼓2。在纸浆脱水期间,湿纸浆经由入口 8送给到槽6,如通过箭头M指示,且然后在形成 于槽6和鼓2之间的间隙内被压缩。纸浆内含有的水被压过鼓2的周边且压入到鼓2的内 部内,如通过图1中的箭头W指示。压入内部的水将在鼓2的底部处蓄积且从此处通过鼓 2的周边经由排放通道16流出,如通过箭头L指示。当纸浆已充分脱水时,纸浆在图1中示出的点18处离开槽6,且然后被压向以相 应的方式在第二脱水鼓4上已脱水的纸浆。刮除器20布置为将可典型地具有重量TS为 25%至40%的干内含物的脱水的纤维素纸浆从鼓2刮除,由此脱水的纤维 素纸浆落下到阱 22内,且离开装置1,如通过箭头P指示。为增加脱水的纸浆的纯度,可通过入口 10、12、14供给洗涤水。这意味着洗涤水穿 过纸浆,携带杂质且穿透到鼓2的内部内,如通过箭头C所指示。在鼓2内侧已布置有分离 壁24,所述分离壁24收集洗涤水且将其保持与处于槽6的最靠近入口 8的部分内的从纸浆 压出的水分开。如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由分离壁24收集的洗涤水然后通过固定的纵 向轴26引导出鼓2,所述纵向轴26也用作使鼓2围绕其旋转的轴颈。鼓2具有如下优点,即允许大量水有效地从纸浆压出且压入到鼓2的内部内,且 也允许所述水以有效方式从鼓2的内部排放出,且通过排放通道16离开装置1。鼓2也使 得可以通过分离壁24将洗涤水与首先从纸浆压出且通常比洗涤水含有更大量杂质的水分 开。图2是第一脱水鼓2沿图1中指示的界面II-II的横截面视图。鼓2也具有两个 端板28、30,所述端板布置在鼓2的液体输送层32的两端处,如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 的。端板28、30中的每一个设置有以相关层34、36形式的轴支撑设备的第一部分。因此, 鼓2通过具有以轴承34、36形式的支撑元件轴接在固定的纵向轴26上且因此可围绕轴26 旋转,如上文所提及。通过图1中示出的分离壁24收集的洗涤水通过空心的轴26引导出, 如通过箭头D所指示,且可以例如用于另外的洗涤。脱水鼓2具有支承管38,所述支承管38具有附接到两个端板28、30的柱形套筒 的形状。支承管38设置有总计大约220个椭圆形开口 40,所述开口 40大体上在支承管38 上均勻分布,且也在图1中示出。当液体被图1中示出的槽6压出纸浆时,液体可通过这些 开口 40通入到鼓2的内部内,且在图1中示出的排放通道16处离开鼓2的内部。如从图 2中可见,沿支承管38的长度在某处截取的任何横截面将切割通过至少一个开口 40。在示 出的例子中,220个开口 40分为轴向延伸的26行,任何这样的横截面将切割通过13个或 26个开口 40,如沿支承管38的整个圆周可见,例如见示例截面指示CC,所述截面指示CC切 割通过所述26个轴向定向的行的每一个中的开口 40,如沿支承管38的整个圆周可见。以 此,可理解的是无论沿支承管38的长度的哪个截面,该截面被考虑为切割通过至少一个开 Π 40。图3更详细地示出了图2中示出的区III,用于更精确地描述液体输送层32的目的。支承管38由金属制成,适当地由不锈钢制成,且具有适当地大约为15至50mm的材料 厚度T。由于相对相当大的材料厚度T,即至少15mm的厚度,支承管38具有很大的机械强 度,这意味着可以允许大的力作用在槽6和鼓2之间的纸浆上。适当地,椭圆形开口 40中 的每一个具有大约为7至20cm的最大宽度B 1,且具有大约5至12cm的最小宽度B2。对 于开口 40中的每一个,开口面积大约为25至200cm2。所有开口 40的总开口面积等于支承 管38的总内部侧面积的大约20%,即大约总内部侧面积的20%是打开的。以层状环42形式的间隔器元件已布置在支承管38的外侧上,且沿支承管38的周边44延伸。在图1中也指示了在轴向方向上沿支承管38延伸通过层状环42的多个加强 管46,所述加强管46布置为将层状环42保持为以希望的距离分开。以筛板48形式的液体 可渗透层已布置在层状环42的外侧。层状环42适当地具有从支承管38的周边44的高度 H,所述高度H大约为20至70mm。在每个具有大约3至7mm的材料厚度的层状环42之间形 成有开口通道47,所述开口通道47大体上沿支承管38的周边44延伸。每个这种通道47 的宽度大约为10至30mm。如在上文中参考图2描述,沿支承管38的长度在某处截取的任 何横截面将切割通过至少一个开口 40。这意味着通道47中的每一个将与至少一个开口 40 接触,或更具体地,如通过图2中的CC截面所图示,将与直至26个开口 40接触。当鼓2用于纤维素纸浆脱水时,在图1中示出的间隙7内的已从纸浆压出的水将 通过筛板48,继续通过层状环42之间的间隙47,且通过形成在支承管38内的开口 40穿透 到鼓2的内部内,如在图3中通过箭头W所指示。支承管38无内部结构,以此水趋向于在 鼓2的旋转期间被输送,且因此液体将迅速流到鼓2的底部,如在图1中所指示。液体在鼓 2的底部处蓄积后将通过开口 40、层状环42之间的间隙47和筛板48迅速地流出鼓2,如在 图3中通过箭头L所指示。因此,由于脱水鼓2的设计,在间隙7内的从纸浆压出的液体通 过开口 40迅速通入鼓2的内部内,且已蓄积在鼓2的底部处的液体也迅速通过相同的开口 40流出鼓2,且进一步通过图1中示出的排放通道16流出,而不在鼓2旋转期间被鼓2带 走。图4是脱水鼓2沿图1中指示的横截面IV-IV的透视图。图4图示了由分离壁24收集的洗涤液体如何被引导到固定轴26,从而通过该轴26流出鼓2。因此,在图4中通过 箭头D指示的洗涤液体通过端板30内的形成为容纳轴承36和固定轴26的开口而经过鼓 2。图5示出了用于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装置100。装置100具有第一脱水鼓102和第 二脱水鼓104。鼓102布置为顺时针旋转,如通过图5中的箭头R指示,且其设计类似于鼓 102的设计的鼓104布置为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即逆时针旋转。装置100进一步包括槽 106,第一脱水鼓102布置在槽106内用于旋转。在其下部分处,槽106具有用于湿纤维素 纸浆的入口 108,所述湿纤维素纸浆能够在形成于槽106和鼓102之间的间隙107内被压 缩。在纸浆内包含的水将被压过鼓102的周边且进入鼓102的内部内,如通过图5中的箭 头W所指示。装置100与图1中示出的装置1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装置100完全不具有结 合图1所描述的分离壁和布置在鼓内部的轴。因此,可经由入口 110、112、114供给的洗涤 水将通入鼓102内,如通过图5中的箭头C所指示,并且在通过排放通道116流出鼓102之 前,该洗涤水在鼓102的底部处与压出的水W混合,如通过箭头L所指示。图6示出了沿图5中指示的截面VI-VI观察的第一脱水鼓102。鼓102设置有支承管138,支承管138的设计大体上与结合图2至图4所描述的支承管38的设计相同。支 承管138在其各端部处附接到端板128、130。端板128、130中的每一个设置有以相关的轴 颈134、136形式的轴支撑设备。因此,如上文中已提及,鼓102通过轴颈134、136轴接在具 有图6中未示出的轴承的装置100内,且因此可旋转地布置在装置100内。支承管138以 基本上与如在上文中结合图3所描述的那些层状环和筛板相同的原理支承层状环和筛板。 根据结合图3在上文中所描述的原理,在图5中示出的间隙107内从纸浆压出的水可与洗 涤水一样通过支承管138内的开口 140穿透到鼓102内部,且从鼓102的内部通过相同的 开口 140流出。除此之外,在不需要将洗涤液体与其他从纸浆压出的液体分离的情况中,在图5和图6中描述的脱水鼓102是方便的。图7中图示了如从侧面且在横截面中可见的用于湿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装置200。 装置200具有第一脱水鼓202和第二脱水鼓204。脱水鼓202布置为逆时针旋转,如通过图 7中的箭头R所指示。脱水鼓204布置为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即顺时针旋转,但其余部分 中脱水鼓204在部件和功能上类似于第一脱水鼓202,而第二脱水鼓204与第一脱水鼓202 成镜面逆向。装置200进一步包括槽206,第一脱水鼓202布置在槽206内用于旋转。在其上部 部分处,槽206具有用于湿纤维素纸浆的入口 208。在其下部部分处,槽206设置有用于供 给洗涤水的三个液体入口 210、212、214。槽206沿鼓202的圆周的大约240°环绕鼓202。在纸浆脱水期间,湿纸浆经由入口 208进给到槽206,如通过箭头M指示,且然后在 形成于槽206和鼓202之间的间隙207内被压缩。纸浆内含有的水被压过鼓202的周边且 压入到鼓202的内部内,如通过图7中的箭头W指示。在鼓202内部已布置了分离壁224, 所述分离壁224收集已压入的水。然后,通过分离壁224收集的水经由固定的纵向轴226 引导出鼓202,所述纵向轴也用作鼓202绕其旋转的轴颈。当纸浆已充分脱水时,纸浆在图7中示出的点218处从槽206排出,且然后将压向 以相应的方式在第二脱水鼓204上已脱水的纸浆。刮除器220布置为将脱水的纤维素纸浆 从鼓202刮除,由此脱水的纤维素纸浆通过具有输送蜗杆(未示出)的输送管222移除,且 离开装置200,如通过箭头P所指示。经由入口 210、212、214供给的洗涤水穿透到鼓202的内部内,如通过箭头C所指 示,且蓄积在鼓202的底部处。也具有大体上垂直管形状的排放通道216从轴216向下延 伸到鼓202的底部。排放通道216连接到抽吸泵(未示出),且适合于通过轴226将水从鼓 202吸出。轴226设置有分隔壁227,该分隔壁227防止由分离壁224收集的水与洗涤水混
口 O图8是图示了沿如在图7中的截面VIII-VIII指示的截面观察的第一脱水鼓202 的截面视图。鼓202具有两个端板228、230,所述端板228、230布置在鼓202的液体输送 层232的两端处,所述液体输送层232具有与结合图2和图3在上文中描述的层32相同的 类型。端板228、230中的每一个设置有以相关的轴承234、236形式的轴支撑设备的第一部 分。因此,鼓202通过以轴承234、236形式的支撑元件轴接在固定的纵向轴226上,且因此 可围绕纵向轴226旋转。脱水鼓202具有支承管238,所述支承管具有附接到两个端板228、230的柱形套筒形状。支承管238设置有大约220个开口 240,如在图7中示出,当液体在图7中示出的槽 206中被压出纸浆时,液体可以通过所述开口 240通入到鼓202的内部内。由分离壁224收集的水通过轴226引导出,如通过图8中的箭头L所指示。通过 排放通道216抽吸的洗涤水通过轴226引导出,如通过箭头D所指示,且可以然后例如用于 另外的洗涤。如从图8中可见,分隔壁227防止两种液体混合。图9示出具有可在装置1内使用但特别是可在以上所述的装置200内使用的脱水 鼓302形式的替代实施例。图9中示出的脱水鼓302具有支承管338,所述支承管338大体 上与结合图8在上文中描述的支承管238是相同类型的。然而,支承管338相对于支承管 的长度LS延伸超过支承管338的意图于被例如图7中示出的槽206的槽覆盖的部分Z。支 承管338设置有多个开口 340,所述开口 340的设计与结合图3在上文中描述的开口 40的 类型相同。如从图9中可见,支承管338具有外部第一行341的开口 340,所述第一行341 位于支承管338的左端部分中,如在图9中示出,并且支承管338具有外部第二行343的开 口 340,所述第二行343位于支承管338的右端部分内。如从图9中可见,第一行341和第 二行343位于意图于被槽覆盖的部分Z外侧。因此,在第一行341的开口 340和第二行343 的开口 340所处的区域处,无纸浆被压向支承管338。因此,第一行3 41的开口 340和第二 行343的开口 340可以用于将在部分Z中压入鼓302内的水排出。为此目的,第一排放通 道316和第二排放通道317已设置在鼓302下方。箭头Ll指示了液体如何能够从鼓302的 底部通过第一行341的开口 340排出且经由第一排放通道316排出。箭头L2指示了液体 如何能够从鼓302的底部通过第二行343的开口 340排出且通过第二排放通道317排放。 根据例如结合图1的以上所述的原理,分离壁324可以布置在固定的轴326上以用于将洗 涤液体与已从纸浆压出的液体分离,鼓302适合于围绕所述轴326旋转。因此,当使用图9 中示出的鼓302时,不需要将液体以结合图8所描述的方式相对于排放通道216从鼓抽吸。图10图示了具有可在以上所描述的装置1、100或200内使用的脱水鼓402的替 代实施例。在图10中示出的脱水鼓402具有支承管438,所述支承管438由不锈钢制成且 大体上具有与结合图9在上文中所描述的支承管338相同的类型,且所述支承管438相对 于支承管438的长度LS延伸超过支承管438的意图于被例如在图7中示出的槽206的槽 覆盖的部分Z。支承管438在各端处附接到端板428、430,端板428、430中的每一个设置有 类似于在图6中所图示的以相关的轴颈434、436形式的轴支撑设备的第一部分。因此,鼓 402可轴接在装置1、100或200内,以提供有适当的轴承,并因此能够可旋转地布置在装置 1、100或200内。支承管438设置有多个开口 440。典型地,开口 440可以是圆形孔,每个 这样的孔具有14mm的直径。如从图10可见,支承管438具有外部行441的开口 440,所述 外部行441位于支承管438的左端部分,如在图10中示出,且位于意图于被槽所覆盖的部 分Z外侧。因此,在外部行441的开口 440所处的区域中,无纸浆将被压向支承管438,使得 外部行441的开口 440可以用于将在部分Z内压入到鼓402的水排出。箭头Ll指示了液 体如何能够从鼓402的底部通过外部行441中的开口 440排放,且经由第一排放通道416 排出。鼓402具有液体输送层432,所述输送层432具有与结合图2和图3在上文中所描述 的层32相同的类型。支承管438的材料厚度T大约为20mm。支承管438的长度LS大约为 2.6m。将认识到的是,在图10中图示的设计也可以修改以支承短于或长于2. 6m的管。对 于更长的支承管,例如长度LS为4m或更长的支承管,材料厚度T更大,例如直至50mm,或甚至直至70mm。对于更长的支承管,如与图9中所图示类似的方式,也可利用双排放通道。将认识到的是在由附带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构思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的许多变体。上文中已描述了设置有两个脱水鼓的装置1、100、200,例如见图1中的脱水鼓2、 4。也可以设计仅带有一个脱水鼓的装置,在此情况中,纸浆的脱水主要抵靠着槽发生。在 仅设置一个脱水鼓的情况中,可使用将纸浆压向鼓的外部辊。上文中已描述支承管38如何设置有220个椭圆形形状的开口 40。将认识到的是 也可以使用不同地成形的开口,例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开口。此外,支承管38中的开 口 40的个数可以取决于其尺寸和允许穿透的水量而变化。适当地,使用至少十个开口 40, 优选地使用至少50个开口 40,所述开口 40方便地大体上沿支承管38的周边44均勻分布。适当地,每个开口 40具有等于大约l-200cm2的开口面积,更优选地具有等于大约 1. 5-100cm2的开口面积。更小的开口面积增加了纤维阻塞开口 40的风险和水不能如希望 地迅速通过开口的风险。每个开口 40的过大的开口面积降低了支承管38的机械强度。在 椭圆形开口 40的情况中,例如在图3中所述类型的开口 40,每个这样的椭圆形开口 40的开 口面积适当地为25-200cm2。在具有可方便地通过钻孔形成的圆形孔形状的开口 40的情况 中,大约12-70mm的孔径是适当的,孔径更优选地为14_50mm,这对应于每个这样的圆形开 口的大约l-40cm2的开口面积,更优选地开口面积为1. 5-20cm2。在其中支承管38内的开 口 40是相对小的圆形孔的情况中,例如具有大约12-18mm直径的圆形孔,有时可以方便的 是将这样的孔定位在形成于根据图3的层状环42之间的间隙47的中心处,即,使得层状环 42不覆盖这些相对小的圆形孔的任何明显部分。为允许将液体迅速输送通过支承管38内的开口 40,且适当地允许将液体通过开口 40迅速输送出,例如如在图3中所图示,代表了支承管38内的全部开口 40的合计面积的 总开口面积应相对大。这意味着总开口面积应至少为支承管38的内部侧面积的10%。如 果支承管38例如具有1米的内径和3米的长度,则其内部侧面积为3. 14*lm*3m = 9. 4m2。 在此情况中,所有开口 40的总面积应不小于0. 94m2。考虑到支承管38的强度,所有开口 40的总面积应不超过内部侧面积的40%,即所有开口 40的总面积不应超过3. 8m2。在根据 图3的其中每个开口为椭圆形且尺寸为Bl = 14cm、B2 = 7cm的情况中,每个这样的开口具 有77cm2的开口面积。如果希望代表支承管38的内部侧面积的20%的总开口面积,即在以 上的例子中等于1. 88m2的总开口面积,则得到要求1. 88m2/77cm2 = 244个孔。如果每个开 口替代地为圆形开口且具有16mm的直径,即具有2cm2的开口面积,则所要求的开口数量为 1. 88m2/2cm2 = 9400 个孔。在以上的描述中,间隔器元件由层状环形成。将认识到的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 的间隔器元件以将液体可渗透层定位为与支承管成一定距离处且形成通道,在所述通道中 液体可从筛板引导到形成在支承管内的开口。如在前文中所提及,支承管38、138、238、338、438的材料厚度T至少为15mm,且可 以直至70mm。支承管的材料厚度T通常在15_50mm的范围内。在以上的描述中,液体可渗透层由筛板形成。此类型的筛板可以是具有大量小孔 的金属板,每个小孔典型地具有0. 5至1. 5mm的直径。其他类型的液体可渗透层也可以使 用,例如滤网、金属丝布等。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脱水鼓,所述脱水鼓(2)具有布置在所述脱水鼓(2)的两端处的两个端板(28、30),所述脱水鼓(2)沿其外周具有液体可渗透层,例如筛板(48)或滤网,纤维素纸浆能够压向所述液体可渗透层以使所述纤维素纸浆脱水,所述端板(28、30)中的每一个在其中心部分处支承着轴支撑设备(34、36)的第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鼓(2)进一步包括支承管(38),所述支承管(38)具有材料厚度(T)为至少15mm的柱形套筒的形状,且所述支承管(38)在其各端处连接到所述端板(28、30),所述液体可渗透层(48)布置于所述支承管(38)的外侧且通过间隔器元件(42)保持在与所述支承管(38)的外周(44)成一定距离的位置,所述支承管(38)沿其周边设置有至少十个开口(40),穿过所述液体可渗透层(48)的液体通过所述开口(40)能够穿透到所述支承管(38)的内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支承管(38;338 ;438)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40 ;340 ;440),所述开口 (40 ;340 ;440)允许已穿透到所述支承管(38 ;338 ;438)内部中 的液体被放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脱水鼓(2)沿其长度(LS)具有布置为接 收压缩的纤维素纸浆的部分(Z),所述开口(340;440)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部分(Z) 的轴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支承管(38;138 ;238 ;338 ; 438)大体上无内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端板(128、130)各设置有轴 颈(134、136),所述轴颈(134、136)形成所述轴支撑设备的所述第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端板(28、30)各设置有轴承 (34、36),所述轴承(34、36)形成所述轴支撑设备的所述第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脱水鼓(2;202 ;302)布置 为绕中心轴(26 ;226 ;326)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中心轴(26;226 ;326)支承分离壁(24 ; 224 ;324),所述分离壁(24 ;224 ;324)布置为收集被压入到所述脱水鼓(2 ;202 ;302)内的 液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分离壁(24;224 ;324)从所述轴(26 ;226 ; 326)向所述支承管(38 ;238 ;338)延伸,所述轴(26 ;226 ;326)布置为接收已穿过所述支承 管(38 ;238 ;338)中的所述至少十个开口(40 ;240 ;340)的液体,且将所述液体经由所述轴 承(34 ;234 ;236)引导出所述支承管(38 ;238 ;338)。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布置为将已穿透到所述支承管 (238)内部中的液体吸出的通道(216)经由所述轴承(234)延伸到所述支承管(238)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支承管(38)由金属制成, 并具有15-50mm范围内的材料厚度(T)。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在所述支承管(38)中的所述 至少十个开口(40)的每一个均具有l-200cm2范围内的开口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在所述支承管(38)中的所有开口(40)的总开口面积等于所述支承管(38)的内部侧面积的至少10%。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水鼓,其中,所述间隔器元件由围绕所述 鼓延伸且被所述支承管(38)支承的层状环(42)形成。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纤维素纸浆脱水的脱水鼓(2),所述脱水鼓(2)具有布置在脱水鼓(2)的任一端处的两个端板(28、30)。脱水鼓(2)进一步具有材料厚度为至少15mm的柱形套筒形状的支承管(38),且支承管(38)在其各端处连接到端板(28、30)。液体可渗透层(48)布置于支承管(38)外侧且通过间隔器元件(42)保持在与支承管的外周(44)成一定距离的位置处。支承管(38)沿其周边设置有至少十个开口(40),穿过液体可渗透层(48)的液体可通过所述开口(40)穿透到支承管(38)的内部中。
文档编号D21F1/74GK101802300SQ200880107990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9日
发明者乔纳斯·阿维森 申请人:安德里兹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