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8895阅读:1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细纱机上都采用吸棉笛管负压吸除方法吸除纱线上的短棉绒,单向吸风的方案,在纺纱车间,所有细纱机首尾相连直线排列,在每台细纱机上都配有若干个用于吸收纱线上短棉绒的吸棉笛管,所有吸棉笛管均与纺纱车间设置的吸棉负压通道相通连,现有的吸棉负压通道内负压是依靠设置在吸棉负压通道一端的吸棉风机产生的,其工作结构如图1所示,吸棉负压通道4设置在细纱机的车头5和车尾2之间,所有吸棉笛管3间隔的分布在吸棉负压通道4的一侧,所有吸棉笛管3均与吸棉负压通道4相通连,在细纱机的车尾5上装有单向吸棉风机1,由单向吸棉风机1使吸棉负压通道4内产生一定的负压,要确保每只吸棉笛管3能够有效吸除纱线上的棉绒,在现有的负压吸除棉绒方案中,使得吸棉负压通道4内车头与车尾的负压压降过大,导致每只吸棉笛管3的吸棉压力不等,靠近车尾2一端的负压值较高,靠近车头5一端的负压值较低,这就使得靠近车头5一侧的吸棉笛管3不能有效吸除棉绒,这样就会直接影响细纱机的纺纱质量,要使靠近车尾一侧的吸棉笛管3达到预定的吸除棉的负压值,必须增大单向吸棉风机1的功率,这样不仅会消耗更多功率,而且靠近车尾端的吸棉笛管3会对纺制纱线产生过大吸力,不利于纱线的成卷,例如,要能有效吸除纱线上的棉绒,吸棉笛管3的吸棉口的负压应达到200Pa,为了保证车尾处的吸棉笛管3的吸棉口的负压达到,必须加大单向吸棉风机1的功率,此时位于车头处的吸棉笛管3的最高负压则达到800Pa,因此整吸棉单向吸棉风机1的消耗功率很大,能量浪费严重,纱线质量难以控制,这一缺陷是目前纺纱车间最难克服的技术问题之一,因此一种功耗小、且吸棉压力均匀的结构布局就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以解决现有细纱机在车头、车中与车尾的吸棉笛管处的压力值存在压差、车头空间利用率低等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包括一下风管进风口、一吸风箱体、一车头框架部件、一电子升降部件和一上排风管,所述吸风箱体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内,所述下风管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吸风箱体的左侧面,所述吸风箱体独立分为吸风箱体前腔和吸风箱体后腔,所述吸风箱体前腔内设有一滤棉网,所述吸风箱体后腔内设有一单向吸棉风机,所述单向吸棉风机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用于排风的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所述吸风箱体后腔上端设有与上排风口相通的上排风管,所述吸风箱体上端还设有所述车头牵伸部件,右端设有所述电子升降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风管进风口连通有吸棉负压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风箱体前腔上设有一清洁门,所述清洁门为移动式清洁门或开合式清洁门。

进一步地,所述的车头框架部件包括设在下方的车头底板,所述车头底板左右两侧设有一车头墙板和一车头二墙板,所述车头墙板和车头二墙板顶端设有一车头连接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风箱体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内,所述车头牵伸部件放置于所述吸风箱体上方,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中的车头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风箱体右上方还设有一分配轴部件,所述分配轴部件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中的车头连接板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车头安装的单向吸棉风机只要产生300Pa的负压值,安装在车尾的吸棉风机也只要产生300Pa的负压值,这样就能保证总吸棉负压通道中间的吸棉压力达到200Pa,它既能满足所有吸棉笛管的最小吸除棉绒的压力要求,又能大幅度降低整个单项吸棉风机的功率,使得靠近车头端的吸棉笛管能够吸尽棉绒,提高细纱机的纺纱质量,使得靠近车头端的吸棉笛管不会对纱线产生过大吸力,更利于纱线的成卷,在单向吸棉风机前端设置带有滤棉网的吸风箱体,最大可能将纤维阻隔在滤棉网上,并且降低了整个设备的运行温度。

由于本发明在现有车头的车头牵伸部件基础上增设了单向吸棉风机、吸风箱体,并通过风管连接端与吸棉负压通道通连,在吸风箱体前腔设置滤棉网,通过清洁门打开来清洁滤棉,在吸风箱体后腔设置单向吸棉风机,在单向吸棉风机上端或者下端设置一端开口的出风箱,便于与实际的管道所处位置相连通,总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便、吸风均匀、功耗小、布局合理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纺纱车间内细纱机吸棉风道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中:1、单向吸棉风机 2、车尾 3、吸棉笛管 4、负压通道 5、车头 6、车头底板 7、车头二墙板 8、吸风箱体 9、下风管进风口 10、车头牵伸部件 11、上排风管 12、车头连接板 13、分配轴部件 14、车头墙板 15、电子升降部件 16、清洁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请参阅图1所示,并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细纱机车头风箱的布置结构,包括一下风管进风口9、一吸风箱体8、一车头框架部件、一电子升降部件15和一上排风管11,所述吸风箱体8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内,所述下风管进风口9设置在所述吸风箱体8的左侧面,所述吸风箱体8独立分为吸风箱体前腔和吸风箱体后腔,所述吸风箱体前腔内设有一滤棉网(图未示),所述吸风箱体8后腔内设有一单向吸棉风机1,所述单向吸棉风机1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用于排风的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所述吸风箱体8后腔上端设有与上排风口相通的上排风管11,所述吸风箱体8上端还设有所述车头牵伸部件10,右端设有所述电子升降部件15。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风管进风口9连通有吸棉负压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风箱体8前腔上设有一清洁门16,所述清洁门16为移动式清洁门或开合式清洁门。

进一步地,所述的车头框架部件包括设在下方的车头底板6,所述车头底板6左右两侧设有一车头墙板14和一车头二墙板7,所述车头墙板14和车头二墙板7顶端设有一车头连接板12。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风箱体8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内,所述车头牵伸部件10放置于所述吸风箱体8上方,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中的车头连接板12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风箱体8右上方还设有一分配轴部件13,所述分配轴部件13安装在所述车头框架部件中的车头连接板12上。

打开单向吸棉风机,下风管进风口连通吸棉负压通道进行吸风,随后经过吸风箱体前腔的滤棉网过滤之后,最后通过上排风口排出,通过清洁门打开来清洁滤棉,且在单向吸棉风机上端或者下端设置一端开口的出风箱,便于与实际的管道所处位置相连通。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