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纺物恒温恒湿回料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0220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纺物恒温恒湿回料输送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类废纺物的再生处理,特别是关于一种在废纺处理生产线中使用的恒温恒湿回料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针对废纺物实行小型规模再生时,原料对象为第一类工业废旧纺织物(纺织厂、纺纱厂的落纱、落料、裁剪边料)、企业工服、职服、校服、军服等。这些废纺原料没有考虑颜色分拣、分类、消毒等工艺,所以没有设置分拣、除扣、消毒、恒温恒湿处理等配套设备。而对于生活类废旧纺织物,由于来源复杂,需要进行分拣、消毒等处理,在分拣、消毒之后再进行切割、开松、梳理等处理。同时,纺织纤维的特征需求,在切割、开松之前需要给予原料一定条件的恒温恒湿、存储时间处理,才能获得最好品质的纺织纤维。对于大型生产线可以考虑在切割之前集中进行大型恒温恒湿仓储,然后分配输送到各条流水线进行切割、开松、梳理处理;对于小型规模生产,则可以在单条生产线上独立配备恒温恒湿设备,确保梳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二类废纺物再生处理工艺,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型生产线上独立配备使用的废纺物恒温恒湿回料输送设备,该设备能确保开松纤维在梳理前恒温恒湿运行,并且可顺便给纤维加湿、加温、加油,并且在输送过程中顺便去掉开松后产生的固体异物、小颗粒粉尘、短纤维等,保证梳理纤维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废纺物恒温恒湿回料输送设备,包括动力仓、工作仓、除尘仓,在动力仓设置有输送带动力电机和贯流风机,在工作仓设置有物料输送装置,在除尘仓设置有除尘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仓为恒温恒湿仓;所述物料输送装置包括有水平输送带和倾斜输送带,每一组相邻的水平输送带和倾斜输送带构成一输送单元,多组输送单元联合输送物料;相邻的两组所述输送单元之间具有落料区,在所述落料区设置有落料口,所述贯流风机的风口对着所述落料区,运输过程中的质量较重的杂质、固体异物、短小纤维散落到落料口中。

优选地,多组输送单元以蛇形串联方式迂回布置,在回转部位,设置一组与直线输送单元相垂直的垂直输送单元作为衔接。

优选地,所述倾斜输送带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成30°-60°。再优选地,所述倾斜输送带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成45°。

优选地,后一级所述输送单元的运行速度≥前一级所述输送单元的运行速度,同一级输送单元中水平输送带和倾斜输送带的速度一致。

优选地,在所述工作仓顶部设置有恒温恒湿控制系统以及生产安全监测系统,所述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湿度采集器以及加温、加湿装置,所述生产安全监测系统包括防火警报装置、喷淋装置。

优选地,所述贯流风机为变频双流贯流风机。

优选地,所述设备以单元机箱的模块化形式联合组装,每一单元机箱中包括有一组输送单元,一个输送带动力电机,一个贯流风机,一个除尘风机,一组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和生产安全监测系统。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显著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设备可以对开松后的废纺物料进行恒温恒湿干预(依据实际生产原料检测温度、回潮率和实地温度、湿度换算后确定);2、还可以在物料的输送过程中除杂质、除固体异物,以及收集落料、回料;3、还可以对物料在输送过程中进行充分均匀、混合、配料,甚至可以添加原生或再生纤维原料(由终端纺纱产品给定工艺参数确定);4、还可以除尘;5、从设备构造上讲,可以设计为单元模块化,单元机箱可任意数量的串联组装,各单元机箱独立装配、安装、检修,零部件互换性强,整体机箱空间和机箱长度可依据生产工艺需要随时调整;6、动力仓内设置独立的变频贯流风机,动力电源就地取用,可免除复杂风管系统设置,贯流风机入口风源来自生产车间,贯流风机可带走车间内不洁净粉尘空气,由箱体单元上负压风管及时带到室外,既节能,又分离杂质,洁净了生产车间的飞尘;7、适应于小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设备的整体结构侧面视图;

图2为单元机箱的结构视图;

图3为工作仓中各运输单元的组合排布图;

图4为两个运输单元之间安装的贯流风机和落料口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道,以下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的唯一限定,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精神实质下所做的任何等同变换或改动,均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废纺物恒温恒湿回料输送设备,从功能分区上讲,可以分为动力仓Ⅰ、工作仓Ⅱ、除尘仓Ⅲ,在工作仓Ⅱ底部设置动力仓Ⅰ,工作仓Ⅱ顶部设置除尘仓Ⅲ。

动力仓Ⅰ中设置有输送带动力装置和贯风去固体异物装置,核心动力机械是输送带动力电机1和贯流风机2,如图2所示。

工作仓Ⅱ由恒温恒湿箱体围成,在箱体里布置有物料输送装置、恒温恒湿系统、安全生产监测系统。

物料输送装置由水平输送带3和倾斜输送带4构成,水平输送带3和倾斜输送带4都由输送带动力电机1驱动。沿输送方向,水平输送带3在前,倾斜输送带4在后,水平输送带3与倾斜输送带4自然衔接,使物料(废纺物)能够顺利运送。采用水平输送带和倾斜输送带的联合输送方式,可以使开松之后的废纺物在运输过程中被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落下,在下落的过程中随着废纺物的飘落,会顺便分离出一部分较重的固体异物、短小纤维以及较轻的粉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一条水平输送带和一条倾斜输送带为一组输送单元的多组输送单元,通过多组输送单元串联实现物料的逐级输送及转向运输。采用多组输送单元可以延长物料的输送历程,同时使物料在传送过程中,通过水平输送带→倾斜输送带多次传送、多次抛送、多次翻滚过程中,让物料在加温、加湿、加油条件下逐渐达到恒温恒湿额定参数,同时增加固体异物、短纤维以及粉尘的排除次数。

进一步地,多组输送单元以蛇形方式迂回布阵,如图3所示,在回转部位,设置一组与直线输送单元相垂直的输送单元作为衔接,在不缩短传送物料历程的前提下节省了空间。

进一步地,所有的水平输送带3和倾斜输送带4的运行速度一致,或者是后一级输送单元的速度要大于前一级的速度,这样才不至于使物料堆积。

再进一步地,所述倾斜输送带4的倾斜角度大约在与水平面成30°-60°范围内,最佳是45°。

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组输送单元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作为落料区,在落料区设置有落料口5,贯流风机2对着落料区进行喷吹。设置贯流风机2的目的一是使上一级输送单元输出的长纤维物料能顺利地在风的吹送下抛落到下一级输送单元上,二是使质量重的杂质、固体异物、短小纤维等快速与长纤维剥离,散落到落料口中,在恒温恒湿输送过程中顺便进行了清理。进一步地,贯流风机2为变频双流贯流风机,可调节风速,可解决不同产量、不同流量、不同纤维材质的生产工艺。

如图1所示,在工作仓箱体顶部设置有恒温恒湿控制系统6以及生产安全监测系统7。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包含了温度、湿度采集器以及加温、加湿装置,生产安全监测系统包括防火警报、喷淋装置。在每个输送单元上方安装一组温、湿传感器通过远程传送实时监控物料的温度与湿度,与安装在物料输送单元上的加温、加湿装置形成一套自动化系统,在物料温度与湿度低于要求时自动开启加温、加湿系统。在每套恒温恒湿回料箱机组上方安装防火报警传感器和消防喷淋装置,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体系。

同时,在工作仓箱体顶部设立除尘风口,作为工作仓Ⅱ与除尘仓Ⅲ的连接窗口,在除尘仓Ⅲ中与除尘风口相对设置有除尘风机8。除尘风机8将除尘仓Ⅲ造成负压仓,在除尘仓负压作用下以及在底部贯流风机2的喷吹作用下,将附着在物料上的粉尘通过除尘风口排出箱体。多个除尘风口并联统一汇入一条回收管道将粉尘回收入粉尘回收装置。进一步地,在每组输送单元上方都设立一组除尘风机8。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实现单元化组装模式,将多个单元机箱串联组成恒温恒湿回料箱机组。如图2所示,每个单元机箱包含一组物料输送单元,一个动力电机,一个贯流风机,一个除尘风机8,还可加之一组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和生产安全监测系统。单元化组装模式使得生产线变得长度可调,各个单元的供水加湿、供热加温、动力电源以及生产远程监控都可独立控制,适应了不同的生产规模要求。相同的结构、相同的使用要求,可满足多机箱组装工艺的互换性,可简化生产、组装、维护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各单元机箱设置透明观察窗、活动检修门和箱体外生产巡视活动过道,供生产巡视、检修使用。单元机箱之间的连接由专用密封胶和专用密封橡胶条进行密封,维护拆解与机箱组合密封简便。

该设备的生产工艺流程就是:废纺物料从设备入口运送到输送机组上,在动力电机的驱动下,经过多级水平输送带→倾斜输送带的多次传输,多次抛送,多次翻滚,在设备中运行;在输送过程中同时对物料加温、加湿、加油,让原料逐渐达到恒温恒湿额定参数;在输送过程中还借助贯流风机的喷吹,实现对物料上的细小固体异物和杂绒、杂质的分离;还通过负压除尘排除机箱内的漂浮杂尘。

该设备生产规模可调,单元机箱工作幅宽为2000毫米,输送带以0.01米/秒速度行进,物料落入水平输送带的平均厚度为50毫米。经过开松、除杂后棉绒、棉层在堆高50毫米时,原料平均重量8~13公斤/平米(实验值)。如恒温恒湿箱组成原料输送工作长度52.24米,则每小时输送原料为:原料0.05M(高)*10公斤/M2*幅宽2M*带速0.01米/秒*总长52.24M*3600秒=1880.64公斤/小时,原料在恒温恒湿箱停留,接受恒温恒湿的时间为:T=52.24米÷0.01米/秒=5224秒,即1.45小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