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糊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5716发布日期:2018-07-20 19:08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纸盒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全自动糊盒机。



背景技术:

在包装印刷行业中,糊盒机的应用是包装盒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印刷好、模切成型的纸板折叠成型并粘好糊口,机器糊盒代替了手工糊盒方式,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效率。糊盒机一般包括出纸装置、钩底装置、下糊装置、折线装置以及输送装置。

公开号为CN10370755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糊盒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依次设有送纸机构、左折线机构、右折线机构、上胶机构、成型机构、压合机构和热压机构,所述送纸机构、左折线机构、右折线机构、上胶机构、成型机构上设有直线分布的输送带。

通过送纸机构上将盒纸一张张送入左折线机构中,通过左折线机构对盒纸的左折边使左折边产生折痕通过右折线机构对右折边上的折痕加工,通过上胶机构中对盒纸其中一个折边进行上胶,上胶完成后进入成型机构中,通过成型机构对盒纸翻折成型,然后通过压合机构对成型的盒纸进行压力压合,最后通过热压机构对盒纸进行热压,保证盒纸粘合稳定;但是,糊盒机在工作期间,如果出现送纸皮带与主机皮带速度相差太多、工作人员对下压输送带的压力没调好、下压输送带没拉紧造成输送带对盒纸的固定有松有紧或者盒纸本身的不平整造成压力不均等情况,将会导致输纸倾斜的现象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后,盒纸走到下一加工区后就会出现加工误差,导致盒纸组装时出现歪扭、甚至报废无法使用,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糊盒机,具有能够在各个盒纸加工区位置校正盒纸倾斜以确保盒纸稳定加工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糊盒机,包括机架、依次分布于所述机架上用于输入盒纸的送纸机构、用于使盒纸产生便于翻折的痕线的预折机构、用于对盒纸上胶的上胶机构、用于将盒纸翻折成型的成型机构、用于将成型的盒纸压合的压合机构、以及用于将压合的盒纸热压成型的热压机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运输盒纸的输送带,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盒纸偏移于所述机架运动的偏移轮,所述机架一侧设置有用于挡住盒纸向外偏移使得盒纸校正倾斜度的校正机构。

如此设置,将预压好的盒纸堆放于送纸机构处,通过送纸机构将盒纸送至输送带上进行传送,通过预压机构在盒纸的翻折位置上形成便于翻折的痕线,通过上胶机构将盒纸的一个翻折边上胶,通过成型机构将盒纸翻折成型,通过压合机构将翻折好的盒纸定型,使得盒纸的两个折边粘合在一起,通过热压机构将使得盒纸粘合稳定,不易分开;在盒纸输送过程中,偏移轮会控制盒纸偏向输送带一侧进行移动,通过校正机构使得盒纸校正对齐。

进一步设置:所述机架外设置有固定架,所述预折机构、上胶机构、成型机构、以及压合机构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上。

如此设置,降低预折机构、上胶机构、成型机构、以及压合机构对输送带和机架的影响,确保机架和输送带的使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偏移轮外壁套设有用于避免打滑的防滑套。

如此设置,偏移轮是控制盒纸偏向校正机构滑移的主要元件,因此,如果偏移轮因为外表光滑而导致打滑的话将不能实现偏移轮的偏移作用,而利用防滑套可以防止偏移轮打滑从而实现盒纸的偏移运动。

进一步设置:所述校正机构包括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送纸机构、预折机构、上胶机构、以及成型机构一侧用于调节校正位置的调节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调节架上用于遮挡盒纸的挡板。

如此设置,在送纸机构、预折机构、上胶机构、以及成型机构的加工过程中一般盒纸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形或折叠,从而导致盒纸的实际宽度发生改变,因此利用分别设置的调节架和挡板能够实现各个加工区盒纸不同宽度的校正工作。

进一步设置:所述机架靠近校正机构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架滑移连接的滑板,所述滑板上设置有多道垂直于所述机架长度方向设置用于供所述调节架滑移连接的滑槽。

如此设置,通过设置于滑板上的滑槽以及与滑槽滑移连接的调节架实现调节架对盒纸位置的校正位置调整。

进一步设置:所述滑槽一侧均设置有用于固定调节架位置的快速夹具。

如此设置,利用快速夹具快速夹持固定住调节架,防止调节架在工作中受到盒纸的力而导致调节架发生偏移的情况发生,确保盒纸的校正效果,省时省力。

进一步设置:所述预折机构包括插接于所述固定架内的转动杆、以及固定套设于所述转动杆上用于将盒纸压出折痕的预折轮。

如此设置,利用预折轮在盒纸需要翻折的地方压出折痕,便于盒纸翻折,同时确保盒纸的翻折效果。

进一步设置:所述预折轮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轴套,所述固定轴套外壁插接有用于固定所述预折轮工作位置的固定螺栓。

如此设置,不同规格大小的盒纸需要翻折的位置也不同,利用固定轴套可以调整预折轮的压痕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偏移轮和校正机构防止输纸倾斜的现象出现,确保盒纸的加工质量;通过预折机构便于盒纸的翻折,确保盒纸的翻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全自动糊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全自动糊盒机的校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全自动糊盒机的A局部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输送带;12、滑板;121、滑槽;2、固定架;3、送纸机构;4、预折机构;41、转动杆;42、预折轮;43、轴套;44、固定螺栓;5、上胶机构;6、成型机构;7、压合机构;8、热压机构;9、校正机构;91、调节架;92、挡板;93、快速夹具;94、偏移轮;941、防滑套;10、盒纸。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一种全自动糊盒机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全自动糊盒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用于传送盒纸10的输送带11,机架1上依次设置有用于输入盒纸10的送纸机构3、用于对盒纸10施压使其产生便于翻折的痕线的预折机构4、用于对盒纸10进行上胶的上胶机构5、用于将盒纸10翻折成型的成型机构6、用于将成型的盒纸10压合的压合机构7、以及用于将压合的盒纸10热压成型的热压机构8;其中,预折机构4、上胶机构5、成型机构6、以及压合机构7均固定连接于跨设于机架1上方的固定架2内,机架1一侧滑移连接有用于防止盒纸10向外偏移使得盒纸10校正倾斜度的校正机构9。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机架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控制盒纸10偏移于机架1运动的偏移轮94,偏移轮94的外壁套设有用于防止偏移轮94打滑的防滑套941,校正机构9包括多道分别滑移连接于机架1一侧的调节架91、以及设置于调节架91上用于遮挡盒纸10的挡板92;其中,送纸机构3、预折机构4、上胶机构5、以及成型机构6一侧均设置有调节架91,机架1一侧设置有供调节架91滑移连接的滑板12,滑板12上设置有与调节架91滑移连接的滑槽121,滑槽121一侧设置有用于夹紧调节架91以防止调节架91移动的快速夹具93。

结合图1和图3所示,预折机构4包括插接于固定架2内的转动杆41、以及多个套设于转动杆41上用于对盒纸10施加压力以达到压出折痕的效果的预折轮42;其中,预折轮42两侧均设置有套设于转动杆41上的轴套43,轴套43上均插接有用于限制预折轮42工作位置的固定螺栓44。

工作原理:首先,由工作人员将需要加工的盒纸10批量放置到送纸机构3处,利用送纸机构3将盒纸10一张一张的送至输送带11出,利用输送带11将盒纸10传送到各个加工区进行逐步加工,最后由工作人员将加工完成后的盒纸10收集起来以备后用。

盒纸10加工时,首先由输送带11传送至预折机构4处对盒纸10需要翻折的位置压出便于翻折的折痕,在盒纸10输送至预折机构4前,设置于预折机构4处的遮挡机构会事先对盒纸10进行校正,使得盒纸10在移动至预折机构4处进行预折加工时不会产生倾斜,确保预折效果。

当预折接收后,输送带11会继续将盒纸10传送,直至盒纸10移动至上胶机构5处,有上胶机构5对盒纸10的一个预折边进行上胶,若此处对上胶位置有所要求的话,可以通过调整调节架91校正盒纸10的位置。

当盒纸10上胶结束后,输送带11会继续将盒纸10传送至成型机构6处翻折成型,在此处,盒纸10的两个预折边都会被成型机构6翻折90度,并使得上胶的翻折边位于没有上胶的翻折边上方,在此处必须确定盒纸10的翻折位置准确,因此,当盒纸10进入成型机构6之前必须校正盒纸10的位置。

当盒纸10翻折结束后,通过输送带11将盒纸10传送至压合机构7将翻折后的盒纸10压合好,值得盒纸10的两翻折边通过胶水粘合在一起,最后通过热压机构8确保盒纸10的粘合稳定即可。

当盒纸10需要校正时,偏移轮94会对盒纸10施加一个偏斜于输送带11运动方向的力,使得盒纸10做偏移运动,偏移后的盒纸10一侧会抵接住挡板92,从而在此处将倾斜的盒纸10校正平行,达到盒纸10输送倾斜校正的效果。

当盒纸10通过预折机构4处时,预折轮42在盒纸10上方滚动,并对盒纸10产生一个抵接力,利用抵接力使得盒纸10的翻折位置产生一道压痕,盒纸10的压痕位置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当成型机构6对盒纸10的压痕施力使其翻折时,盒纸10的压痕位置本身因为应力集中的效果而导致周围不容易被破坏,使得翻折效果较好,且不会对翻折位置周围造成较大影响。

当需要对不同大小的盒纸10进行翻折时,可以拧松固定螺栓44,然后通过滑移预折轮42调节盒纸10的预压位置,调节好后再此拧紧固定螺栓44将预折轮42固定;当需要调整调节架91的校正位置时,首先接触快速夹具93的夹紧效果,然后滑移调节架91,最后通过快速夹具93将调节好的调节架91夹紧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