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4634发布日期:2018-09-07 21:40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杯纺纱器械领域,涉及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纺纱技术的进步,纺织领域出现了多种新型纺纱方式,转杯纺是应用最为成熟和最广泛的新型纺纱技术。近年来,转杯纺已摆脱了原先只能纺低支纱的禁锢,不仅可用于纺40S以上的高支纱,还可用来纺制针织纱等多种纱线。

转杯纺的加捻原理是经分梳辊分离和通过气流输送到输棉通道中的纤维,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一方面顺次地附着于转杯的内壁,同时进行合并而凝聚,随后由引纱皮辊的牵引,将它从凝聚槽中剥离,另一方面由于转杯的回转而加捻成纱。在转杯凝聚槽内的纤维由于卷绕而被剥离,同时因转杯的回转而加捻,通常认为,转杯纱的加捻发生在转杯凝聚槽内的纤维经剥离点剥离,到引纱管出口之间的路径上,经剥离点剥离的纤维须条会弯曲90度,由假捻盘进入引纱管,期间会和转杯杯底的一部分相接触摩擦。

由于针织用纱线的要求是捻度较低和手感丰满,但转杯纱的风格是捻度较高和手感硬挺,在利用转杯纺针织纱时,为了能够顺利纺纱,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提高假捻盘的阻捻效果,例如采用摩擦系数比较大的材料做假捻盘、加大假捻盘的直径或曲率半径或者在假捻盘的弧面上刻槽或打麻点来增大假捻盘的摩擦力,现在转杯纺纺针织纱时,还通常在引纱罗拉与导纱管之间安装一个阻捻器以提高转杯纺纱时的阻捻效果,从而在保证纺纱不断头的提前下减小所纺纱线的捻度。以上各种提高转杯纺针织纱假捻盘的阻捻效果时所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阻捻效果都是在纱条远离转杯凝聚槽内纤维剥离点的位置进行的,当阻捻位置离纤维剥离点距离越大,由于捻回传递的缘故,阻捻效果会越不明显。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研究一种可以在须条刚刚脱离纤维剥离点时即对其进行阻捻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阻捻位置距离纤维剥离点位置较远而致阻捻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在须条刚刚脱离纤维剥离点时即对其进行阻捻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杯的杯底对刚刚脱离剥离点的纤维须条增加阻捻效果,极大的减小了捻回传递的路径,从而增加了整个纺纱过程中对纤维须条的阻捻力,从而改善整个转杯纺针织纱过程中的阻捻效果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包括转杯,所述转杯的杯轴与凝聚槽之间的杯底上分布有多个增摩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能够在须条刚刚脱离纤维剥离点时即通过增大摩擦力的方式对其进行阻捻,极大的减小了捻回传递的路径,提高了转杯纺纺纱加捻时的阻捻效果,从而促使所纺转杯纱的捻回向凝聚槽剥离点后的须条渗透,增大了剥离点后须条的强度,从而减少了转杯纺纺纱时的断头现象,提高了制得的纱线的品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所述增摩部件分布在2~5mm宽的圆环上,圆环的中心位于杯轴的中心轴线上,凝聚槽纤维剥离点位于圆环的外边缘上,增摩部件分布在此限定范围内一方面不会影响纤维在凝聚槽内的凝聚和剥离,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刚刚被剥离出的须条可以受到增摩部件的摩擦,距离太大增摩部件与须条接触的面积小,阻捻效果不明显。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所述增摩部件呈环状均匀分布,也可为环状不均匀分布。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所述增摩部件为凸起状部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所述增摩部件为凸点。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所述凸点为半球状结构,所述凸点的高度为1~3mm。凸点太高,对须条的阻力太大,会造成纱条的断头,影响须条从转杯内的引出;凸点高度太低,与须条的接触面积太小,摩擦作用太小,阻捻效果不明显。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相邻两个凸点之间的距离为1~3mm。当凸点之间距离太近时,凸点对须条的摩擦阻力过大,不利于纱条在转杯内的引出;当凸点之间的距离太大时,凸点对须条的摩擦阻力太小,阻捻效果不明显。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通过在转杯的杯轴与凝聚槽之间的杯底上分布多个增摩部件使得装置在须条刚刚脱离纤维剥离点时即能通过增大摩擦力的方式对其进行阻捻,极大的减小了捻回传递的路径,提高了转杯纺纺纱时的阻捻效果,促使纱线捻回向转杯凝聚槽剥离点后的须条渗透,使剥离点后的须条的强度增加,减少了纺纱时须条断头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最终制得的纱线的品质;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纺针织纱的捻度,更好地拓宽了转杯纺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杯纺针织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杯纺针织纱装置对须条阻捻示意图;

其中,1-杯底,2-凝聚槽,3-杯轴,4-凸点,5-纤维剥离点,6-须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其结构示意图及对须条阻捻示意图如图1和2所示,包括转杯,转杯的杯轴3与凝聚槽2之间的杯底1上分布有多个高度为1~3mm的呈半球状结构的凸点4,相邻两个凸点4之间的距离为1~3mm。多个凸点4呈环状均匀分布在2~5mm宽的圆环上,圆环的中心位于杯轴3的中心轴线上,凝聚槽纤维剥离点5位于圆环的外边缘上,增摩部件分布在此限定范围内一方面不会影响纤维在凝聚槽2内的凝聚和剥离,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刚刚被剥离出的须条6可以受到增摩部件的摩擦,距离太大增摩部件与须条6接触的面积小,阻捻效果不明显。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转杯纺针织纱的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用该装置进行纺针织纱时通过转杯的杯轴与凝聚槽之间的杯底上设置多个凸点,有效增大了与须条的摩擦力,大大提高了阻捻效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