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丝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4249发布日期:2018-12-07 23:1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丝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喷丝板。



背景技术:

在纺丝过程中,将熔融状态的纺丝液经过输送轨道输送至纺丝箱体,经过纺丝箱体内喷丝板后形成丝束,然后经过冷却风进行冷却,最终由槽动轴上的卷绕槽卷绕成型。

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喷丝板上均匀密集设有喷丝孔,但是这些喷丝孔的形状是不可以改变的,若想改变喷出丝束的形状,必须卸下喷丝板后再重新装上不同型号的喷丝板,拆装过程都比较麻烦,降低了工作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喷丝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丝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喷丝板上均匀密集设有喷丝孔,但是这些喷丝孔的形状是不可以改变的,若想改变喷出丝束的形状,必须卸下喷丝板后再重新装上不同型号的喷丝板,拆装过程都比较麻烦,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喷丝板,包括喷丝板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等间隔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喷丝板本体上等间隔设有多个喷丝孔组,所述喷丝板本体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下端,所述喷丝孔组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喷丝板本体滑动方向依次等间隔排列的不同形状的喷丝孔;所述的通孔和喷丝孔组的数目相同,且多个所述通孔分别与多个所述喷丝孔组之中的相同形状的一组喷丝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喷丝板结构简单、合理,其通过所述固定板与纺丝箱体连接固定,并通过所述通孔进入纺丝液,从所述喷丝孔喷出与所述喷丝孔相同形状的丝束;由于所述喷丝板本体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下板,且所述喷丝孔组中沿所述喷丝板本体滑动方向依次等间隔排列的不同形状的喷丝孔,所以滑动所述喷丝板本体,则所述通孔会与其他形状的一组所述喷丝孔连通,从而很方便的改变了喷出丝束的形状,无需拆卸,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喷丝板本体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下端是指所述固定板下端连接有滑槽,所述喷丝板本体通过第一气缸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通过驱动所述第一气缸,使得所述喷丝板本体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从而改变所述的通孔连通于不同形状的所述喷丝孔,得以改变喷出丝束的形状,该过程中方便简单且无需对所述喷丝板本体进行拆卸,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滑槽上等间隔设有多个散热孔。其优点是,提高了所述滑槽的排热性,从而使得所述喷丝板本体上的热量散发出去。

优选的,所述滑槽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通孔沿所述固定板下表面向下设有延伸结构,所述喷丝板本体上表面在所述的喷丝孔外周均设有凹陷,所述延伸结构的下表面与所述凹陷的内底面平行且所述延伸结构的外侧壁与所述凹陷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所述的延伸结构与凹陷之间的配合,可以防止纺丝液从所述的通孔与喷丝孔之间的间隙溢出;由于所述延伸结构是插入所述凹陷内的,则所述第一气缸无法驱动所述喷丝板本体移动,故使得所述滑槽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通过先将所述滑槽向下滑动,使得所述延伸结构与所述凹陷分离,所述第一气缸从而可以驱动所述喷丝板本体移动,再向上滑动所述滑槽,使得所述延伸结构与所述凹陷重新结合。

优选的,所述滑槽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是指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均垂直向下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导轨,所述滑槽的两端均通过第二气缸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导轨上。通过所述第二气缸可以驱动所述滑槽在所述导轨上发生上下滑动。

优选的,所述通孔呈漏斗状结构。其优点是增加纺丝液进入所述喷丝孔内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喷丝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喷丝板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喷丝板的正视图;

图6是图5中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喷丝板,包括固定板1和喷丝板本体3,所述固定板1上等间隔设有三个通孔11,所述喷丝板本体3上等间隔设有三个喷丝孔组31,所述喷丝板本体3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2的下端,所述喷丝孔组31包括三个沿所述喷丝板本体3滑动方向依次等间隔排列的不同形状的喷丝孔(如图6所示,三个所述喷丝孔的形状分别为“十字”状结构的第一喷丝孔311、“双十字”状结构的第二喷丝孔312和“丰字”状结构的第三喷丝孔313,但所述喷丝孔的形状不局限为这三个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三个所述通孔11分别与三个所述喷丝孔组31之中的相同形状的一组喷丝孔连通(即三个所述通孔11分别与三个所述第一喷丝孔311连通或者分别与三个所述第二喷丝孔312连通或者分别与三个所述第三喷丝孔313连通)。其中,所述的通孔11和喷丝孔组31的数目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通孔11和喷丝孔组31的数目均为三个,但不局限为三个)。

实施例中,所述喷丝板本体3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的下端是指所述固定板1的下端连接有滑槽2(附图中所述滑槽2的形状为U形,其U形底端为开有长条状缺口22,所述缺口22的作用是使得从所述喷丝孔喷出的丝束能够从所述滑槽2的下端引出),所述喷丝板本体3通过第一气缸4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2内。通过驱动所述第一气缸4,使得所述喷丝板本体3在所述滑槽2内滑动,从而改变所述的通孔11连通于不同形状的所述喷丝孔,得以改变喷出丝束的形状,该过程中方便简单且无需对所述喷丝板本体3进行拆卸,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中,所述滑槽2上等间隔设有多个散热孔21(其数量视所述散热孔21之间的间隔以及孔径而定)。其优点是:提高了所述滑槽2的排热性,从而使得所述喷丝板本体3上的热量散发出去。

实施例中,所述滑槽2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所述通孔11沿所述固定板1下表面向下设有延伸结构12,所述喷丝板本体3上表面在所述的喷丝孔的外周均设有凹陷32,所述延伸结构12的下表面与所述凹陷32的内底面平行且所述延伸结构12的外侧壁与所述凹陷32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所述的延伸结构12与凹陷32之间的配合,可以防止纺丝液从所述的通孔11与喷丝孔之间的间隙溢出;由于所述延伸结构是12插入所述凹陷32内的,则所述第一气缸4无法驱动所述喷丝板本体3移动,故使得所述滑槽2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通过先将所述滑槽2向下滑动,使得所述延伸结构12与所述凹陷32分离,所述第一气缸4从而可以驱动所述喷丝板本体3移动,再向上滑动所述滑槽2,使得所述延伸结构12与所述凹陷32重新结合。

实施例中,所述滑槽2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是指所述固定板1的两端均垂直向下设有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上设有导轨51,所述滑槽2的两端均通过第二气缸6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导轨51上。附图中(如图6所示),所述导轨51的结构为“凸字”状的凸出结构,所述滑槽2的两端为“凸字”状的凹陷结构,两者之间既可以实现滑动配合,也可以防止所述滑槽2脱离所述导轨51;通过所述第二气缸6可以驱动所述滑槽2在所述导轨51上发生上下滑动。

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1呈漏斗状结构。其优点是增加纺丝液进入所述喷丝孔内的压力。

工作原理:首先将所述固定板1固定在纺丝箱体内并使得纺丝箱体内的纺丝液可以从流进所述通孔11,此时需要保证三个所述通孔11对准三个所述第一喷丝孔311(即三个所述通孔11下部的所述延伸结构12紧密配合在所述凹陷32,这样在纺丝过程中,就可以防止纺丝液从所述的通孔11和喷丝孔之间的间隙中溢出),然后开始纺丝;纺丝液进入所述通孔11后再从所述第一喷丝孔311喷出,得以形成横截面为“十字”状结构的丝束;需要形成横截面为“双十字”结构的丝束时,先停止纺丝,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气缸6驱动所述滑槽2沿所述导轨51向下滑动,使得所述延伸结构12的最下端高于所述第一喷丝孔311外周的所述凹陷32的最上端(才能保证所述第一气缸4可以驱动所述喷丝板本体3,不然所述延伸结构12卡在所述凹陷32内阻止了所述第一气缸4驱动所述喷丝板本体3),然后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气缸4驱动所述喷丝板本体3沿所述滑槽2滑动一段距离(即一组所述喷丝孔组31中的所述第一喷丝孔311正中心距离所述第二喷丝孔312正中心的距离),使得三个所述第二喷丝孔312分别对准三个所述通孔11,再通过同时控制两个所述第二气缸6驱动所述滑槽2沿所述导轨51向上滑动,使得所述延伸结构12最下端与所述第二喷丝孔311外周的所述凹陷32的最下端紧密贴合,再进行纺丝,纺丝液进入所述通孔11后再从所述第二喷丝孔312喷出,这样就可以形成横截面为“双十字”状结构的丝束;同理,使得三个所述第三喷丝孔313分别连通于三个所述通孔11,从而使得喷出的丝束横截面为“丰字”状结构,整个过程中,操作简单、方便,无需拆卸所述喷丝板本体3,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