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涡流纺纱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1008发布日期:2019-04-17 00:0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静电涡流纺纱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涡流纺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静电涡流纺纱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技术和纺织设备不断发展,新型纱线也随之不断出现,而涡流纺纱线就是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一种。涡流纺是目前纺纱系统中一项新技术,与传统环锭纺比较:具有纺纱流程短,生产效率高,质量在线监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还具有大幅度减少用工及减少纱线毛羽等优势。故用涡流纺纱线加工成针、棉织物,具有布面光洁、毛羽少,耐磨性好、抗起毛起球性佳,及色泽鲜艳、吸湿快干等优良性能。目前国内外对涡流纺技术的研究很多,但涉及涡流纺纱线性能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环锭纺面料抗静电性能差,特别是涤纶面料,易产品静电起球,触感和蓬松度差,使用效果差。而纯棉面料虽然抗静电性能相较涤纶面料较好,但是成本高,耐磨性差,强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静电涡流纺纱线,采用棉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而成,解决了现有涤纶面料易产品静电起球,触感和蓬松度差,使用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抗静电涡流纺纱线,包括纱线本体;所述纱线本体包括芯纤维层和包缠纤维层;所述包缠纤维层螺旋缠绕在所述芯纤维层外;所述芯纤维层内的纤维呈无加捻的线束分布状态;所述包缠纤维层内设置有密布的微孔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芯纤维层由涤纶短纤制成,所述涤纶短纤为1.1D×3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包缠纤维层由长绒棉纤维制成;所述长绒棉纤维的细度为1.11-1.43dtex,所述长绒棉纤维的长度为40-4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包缠纤维层的微孔结构由对水溶性PVA长丝进行水解处理后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微孔结构内设置有纳米抗菌颗粒。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弹性好,成本低,采用涡流纺工艺,具有表面光洁、毛羽小,不易起球的特点,将水溶性PVA长丝与棉纤维混合,然后通过对水溶性PVA长丝进行水解,使包缠纤维层形成疏松的微孔结构,触感好,电荷不易在表面团聚,抗静电性能好,结构牢固,强度好,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芯纤维层 2.包缠纤维层 3.微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静电涡流纺纱线,作为一种新型的涡流纺纱线,包括纱线本体。纱线本体包括芯纤维层1和包缠纤维层2。包缠纤维层2螺旋缠绕在芯纤维层1外。芯纤维层1内的纤维呈无加捻的线束分布状态。包缠纤维层2内设置有密布的微孔结构3。

为了保证纱线本体的结构强度、弹性,降低生产成本,芯纤维层1由涤纶短纤制成,涤纶短纤为1.1D×35mm。

包缠纤维层2优选由长绒棉纤维制成。长绒棉纤维的细度为1.11-1.43dtex,长绒棉纤维的长度为40-45mm。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抗菌性能,在微孔结构3内设置有纳米抗菌颗粒,可以采用纳米银颗粒或其他纳米抗菌材料。生产过程中,将水溶性PVA长丝与长绒棉纤维进行混合,在混合前,可以先水溶性PVA长丝去沾染纳米抗菌颗粒,然后再与长绒棉纤维混合均匀;与涤纶短纤,通过涡流纺工艺制成纱线本体,此时,水溶性PVA长丝与长绒棉纤维包缠在涤纶短纤外,水溶性PVA长丝较长绒棉纤维而言,更多的集中于纱线本体内侧。之后通过水解工艺,对水溶性PVA长丝进行水解,在纱线本体内形成微孔结构3,而纳米抗菌颗粒保留在微孔结构3内。

通过上述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弹性好,成本低,采用涡流纺工艺,具有表面光洁、毛羽小,不易起球的特点,将水溶性PVA长丝与棉纤维混合,然后通过对水溶性PVA长丝进行水解,使包缠纤维层2形成疏松的微孔结构3,触感好,电荷不易在表面团聚,抗静电性能好,结构牢固,强度好,使用效果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