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六角柱体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78487阅读:来源:国知局
开复原为复原A折叠纵向矩形,A双层正折线变为A第二双层反折线;在复原A折叠纵向矩形的左下角做下边中点至左纵向边的A短反折线,A短反折线的左端点至左下角的长度不短于A第一双层反折线的右端点至右下角的长度;如图6 ;
[0060]依照A短反折线折叠相贴,依照A第一、二双层反折线、A中反折线折叠,即成A部件'k第一双层反折线以下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A部件第一插入部分,A第二双层反折线以上部分为A部件第二插入部分,A第一、二双层反折线之间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被插入部分,在中部重合的左右纵向纸边为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 ;如图7 ;
[0061]B部件的制作方法:
[0062]取纵长横宽长宽比例1.7: I的B矩形纸,做三条与B矩形纸的左右纸边平行且等长的纵线,由左至右为B左纵向正折线、B纵向指示线、B右纵向正折线,三条纵线将B矩形纸等分为四个纵向小矩形,即B左一小矩形、B左二小矩形、B右二小矩形、B右一小矩形;如图8 ;
[0063]依照B左纵向正折线、B右纵向正折线,将B左一小矩形和B右一小矩形向中部折叠相贴,左右纵向纸边重合于中部,即成B折叠纵向矩形;在B折叠纵向矩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做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B折叠纵向矩形左、右纵向纸边的边交点,即B边交点;连接两个B边交点为B中反折线;如图9 ;
[0064]依照B中反折线,将其以下部分折叠相贴,在B折叠纵向矩形的左纵向边以B边交点为钝角顶点形成的钝角做角平分线,即B双层正折线,在右纵向边以B边交点为钝角顶点形成的钝角做角平分线,即B双层反折线;如图10 ;
[0065]将折叠部分展开,复原为B折叠纵向矩形,B双层正折线变为B双层反折线;
[0066]在B双层折叠纵向矩形的右上角做上边中点至右纵向边的B短反折线,B短反折线右端点至右上角的长度不短于上部B双层反折线左端点至左上角长度的1/2 ;
[0067]在B双层折叠纵向矩形的左下角做下边中点至左纵向边的B短反折线,B短反折线左端点至左下角的长度不短于下部B双层反折线右端点至右下角长度的1/2 ;如图11 ;
[0068]依照B短反折线折叠相贴,依照B双层反折线、B中反折线折叠,即成B部件;两个B双层反折线之间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B被插入部分,之外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B插入部分;在中部重合的左右纵向纸边为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 ;如图12 ;
[0069]A矩形纸的长和B矩形纸的长的比例为1.26:1 ;
[0070]两个部件的插接:插入部件的插入部分插入被插入部件的被插入部分,插至插入部件的双层反折线与被插入部件的中反折线重合,插入部件和被插入部件的边交点重合;如图13 ;
[0071]三个部件组合成一个组合角的插接:A部件一的第一插入部分插入A部件二的第二插入部分方面的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A部件二的第二插入部分插入B部件的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B部件已被插入部分方面的插入部分插入A部件一的插入部分方面的被插入开口 ;如图14 ;
[0072]四边形平面的插接:两个A部件和两个B部件插接,即A插B,B插A,间隔插接,即插接成四边形平面;如图15;
[0073]五边形平面的插接:五个A部件即插接成五边形平面;如图16 ;
[0074]十二个A部件和六个B部件即插接成有两个六边形平面、六个四边形平面、十二个组合角的正六角柱体;如图17。
【主权项】
1.一种正六角柱体,其特征是:正六角柱体由A部件一、A部件二……A部件十二共十二个相同的A部件,和B部件一、B部件二……B部件六共六个相同的B部件插接组合而成;A部件的制作方法: 取纵长横宽长宽比例2.68: I的A矩形纸,做三条与A矩形纸的左右纸边平行且等长的纵线,由左至右为A左纵向正折线、A纵向指示线、A右纵向正折线,三条纵线将A矩形纸等分为四个纵向小矩形,即A左一小矩形、A左二小矩形、A右二小矩形、A右一小矩形;依照A左纵向正折线、A右纵向正折线,将A左一小矩形和A右一小矩形向中部折叠相贝占,左右纵向纸边在中部重合,即成A折叠纵向矩形; 在A折叠纵向矩形左上角做角平分线指示线,与右纵向边相交于边交点,即A上边交占.V, 在A折叠纵向矩形左下角做角平分线指示线,与右纵向边相交于边交点,即A下边第一交点,在左纵向边与左下角角平分线指示线的夹角再做45度角的角平分线指示线,并依其指示线将A折叠纵向矩形的右下角折叠,使A下边第一交点重合于左纵向边,并生成左纵向边的A下边第二交点,即A下边交点; 在A上边交点、A下边交点之间做A中反折线; 将已折叠的A右一小矩形展开,在A下边交点至A右一小矩形下边中点之间做A下反折线; 将展开部分再折叠相贴,为复原A折叠纵向矩形,沿着A左二小矩形、A右二小矩形上的A下反折线做双层反折线,即A第一双层反折线; 依照A中反折线,将上部折叠与下部相贴;在复原A折叠纵向矩形的右纵向边以A上边交点为钝角顶点形成的钝角做角平分线,即A双层正折线; 将上部折叠部分展开复原为复原A折叠纵向矩形,A双层正折线变为A第二双层反折线;在复原A折叠纵向矩形的左下角做下边中点至左纵向边的A短反折线,A短反折线的左端点至左下角的长度不短于A第一双层反折线的右端点至右下角的长度; 依照A短反折线折叠相贴,依照A第一、二双层反折线、A中反折线折叠,即成A部件'k第一双层反折线以下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A部件第一插入部分,A第二双层反折线以上部分为A部件第二插入部分,A第一、二双层反折线之间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被插入部分,在中部重合的左右纵向纸边为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 ; B部件的制作方法: 取纵长横宽长宽比例1.7: I的B矩形纸,做三条与B矩形纸的左右纸边平行且等长的纵线,由左至右为B左纵向正折线、B纵向指示线、B右纵向正折线,三条纵线将B矩形纸等分为四个纵向小矩形,即B左一小矩形、B左二小矩形、B右二小矩形、B右一小矩形;依照B左纵向正折线、B右纵向正折线,将B左一小矩形和B右一小矩形向中部折叠相贝占,左右纵向纸边重合于中部,即成B折叠纵向矩形;在B折叠纵向矩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做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B折叠纵向矩形左、右纵向纸边的边交点,即B边交点;连接两个B边交点为B中反折线; 依照B中反折线,将其以下部分折叠相贴,在B折叠纵向矩形的左纵向边以B边交点为钝角顶点形成的钝角做角平分线,即B双层正折线,在右纵向边以B边交点为钝角顶点形成的钝角做角平分线,即B双层反折线; 将折叠部分展开,复原为B折叠纵向矩形,B双层正折线变为B双层反折线; 在B双层折叠纵向矩形的右上角做上边中点至右纵向边的B短反折线,B短反折线右端点至右上角的长度不短于上部B双层反折线左端点至左上角长度的1/2 ; 在B双层折叠纵向矩形的左下角做下边中点至左纵向边的B短反折线,B短反折线左端点至左下角的长度不短于下部B双层反折线右端点至右下角长度的1/2 ; 依照B短反折线折叠相贴,依照B双层反折线、B中反折线折叠,即成B部件;两个B双层反折线之间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B被插入部分,之外部分为部件插接时的B插入部分;在中部重合的左右纵向纸边为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 ; A矩形纸的长和B矩形纸的长的比例为1.26: I; 两个部件的插接:插入部件的插入部分插入被插入部件的被插入部分,插至插入部件的双层反折线与被插入部件的中反折线重合,插入部件和被插入部件的边交点重合; 三个部件组合成一个组合角的插接:A部件一的第一插入部分插入A部件二的第二插入部分方面的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A部件二的第二插入部分插入B部件的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开口,B部件已被插入部分方面的插入部分插入A部件一的插入部分方面的被插入开口 ; 四边形平面的插接:两个A部件和两个B部件插接,即A插B,B插A,间隔插接,即插接成四边形平面; 五边形平面的插接:五个A部件即插接成五边形平面; 十二个A部件和六个B部件即插接成有两个六边形平面、六个四边形平面、十二个组合角的正六角柱体。
【专利摘要】一种正六角柱体,涉及一种几何体的制作方法。正六角柱体由十二个相同的A部件和六个相同的B部件插接组合而成;取长宽比例2.68∶1的A矩形纸,做出有A中反折线、A第一双层反折线、A第二双层反折线的A部件;取纵长横宽长宽比例1.7∶1的B矩形纸,做出有B中反折线、B双层反折线的B部件;A矩形纸的长和B矩形纸的长的比例为1.26∶1;两个部件的插接,插至插入部件的双层反折线与被插入部件的中反折线重合,插入部件和被插入部件的边交点重合;十二个A部件和六个B部件即插接成有两个六边形平面、六个四边形平面、十二个组合角的正六角柱体。设计新颖,形成角度巧妙;部件制作简单,组合插接容易;造型立体感强,美观大方。
【IPC分类】B31D5/04
【公开号】CN104999706
【申请号】CN201510297733
【发明人】李伯姗
【申请人】李伯姗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