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802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校正将多个记录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阵列状打印头的各记录元件的记录特性的偏差来记录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人们迫切期望作为数字输出装置的小型数码冲印设备(デジタルミニラボ機)的打印能力、画质等性能提高。特别是强烈需要大开数的打印,正在开发适合于此的使用将多个记录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打印头的曝光引擎。
一般,构成阵列状打印头的发光记录元件各自的发光特性有20%至40%左右的偏差。在该偏差的校正不充分的情况下,偏差作为图像的浓淡不匀而在打印时被原封不动地记录。在用连续渐变来再现照片等的情况下,必须将偏差最低校正到2%以下;为了追求更高质量,则必须将其校正到1%以下。
作为与该校正有关的技术,提出了下述方法在驱动多个记录元件的状态下,求每个记录元件的光量数据,根据该光量数据来求各记录元件的曝光量的校正量(例如请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也提出了下述方法为了确定各记录元件的位置,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至少空1个记录元件以上的间隙来测定记录的图像的浓度,求各记录元件的记录特性的校正量(例如请参照专利文献2。)。
另一方面,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输出图像,也需要分别调整基本色-RGB的色平衡。因此,在专利文献3等中公开了用于调整将记录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打印头的发光量的技术。
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输出图像,在小型数码冲印设备正式工作之前,作为事先准备,通常必须在早上等调整各个记录元件的光量校正系数来降低偏差(浓度不匀校正)、以及调整曝光量来调整色平衡(设置(セツトアツプ))。
专利文献1特开平8-2302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811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10-75377号公报然而,上述现有校正方法是根据用RGB(Red·Green·Blue,红·绿·蓝)单色输出的图像对每个打印头分别进行校正。在这些方法中,能够降低各色单独的浓度不匀,但是在RGB三色重叠而构成的图像、例如灰色的纯色图卡(chart)中,浓度不匀并不完全消除,特别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很明显。
所谓纯色,是指形成图像的部分的所有记录元件都进行记录的图像,通过调整记录元件的曝光量,能够实现各种浓度的纯色图像。此外,在图像中,低频分量例如是表示脸颊等信号强度变化缓慢的构造的分量;高频分量例如是表现头发或睫毛等细微构造的分量。所谓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是指在比较宽的范围内平稳变化的浓度不匀。
实际输出的图像由单色构成的部分很少,通常由灰度(grey)等、RGB三色构成,所以上述校正是不够的。
此外,一般在读入校正用图像时,用平面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来进行扫描。在图像读取装置的光源的形态和图像的放置位置、方向的组合不理想的情况下,有时在纸张的边缘部分,光的照射状态与其他部分不同,产生杂散光,发生光斑或阴影,不能稳定地读取边缘部的图像。在像现有校正方法那样用RGB单色来分别进行校正的情况下,有时边缘部的判定因各色而异,有边缘部的图像产生混乱这一问题。
再者,在现有校正方法中,用RGB单色来分别进行校正,所以校正用图像大,图像的页数多,因而消耗纸张多,并且校正所需的时间也长。
另一方面,在上述现有校正方法中,为了进行高精度的校正,在测定校正用图像的浓度时,需要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的光检测元件的位置来精确地放置图像。因此,高精度地校正记录元件的偏差非常困难。此外,在适合大开数打印的长阵列状打印头中,记录元件的数目多,校正计算所需的时间长。
此外,阵列状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校正通常大多是在打印作业开始前进行,所以校正用图像的输出是1天的作业中初始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是1天中第一次打印。由于使停止了整整一晚上的机器工作,所以校正用图像容易受感光材料传输部中的污物或灰尘的影响。此外,有时在显影部的处理槽间的引导装置等上附着着前一天收工时残存的处理液的氧化物(焦油、硫化银)等,图像被污染。在现有校正方法中有下述问题由于上述污物、灰尘、感光材料的污渍等,校正精度降低。
此外,一般在读入校正用图像时,用平面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来进行扫描。在图像读取装置的光源的形态和图像的放置位置、方向的组合不理想的情况下,有时在纸张的边缘部分,光的照射状态与其他部分不同,产生杂散光,发生光斑或阴影,不能稳定地读取边缘部的图像。由于边缘部分的误判定,校正用图像上的像素的位置和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位置发生偏移,反映不同像素的校正结果,有不能反馈精确的校正结果这一问题。在此情况下,不管重复几次校正,输出图像上的浓度不匀都不会降低。
通过使用上述现有技术,浓度不匀校正提高,能够进行设置。但是,如果只用上述现有技术,则需要分别进行浓度不匀校正和调整这2个工序。
此外,多是通过调整打印头的各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量来进行浓度不匀校正,所以在浓度不匀校正后色平衡可能产生微妙的变化。为了对其进行纠正,在浓度不匀校正后必须进行设置。
但是,通常通过重复反馈根据输出图像得到的浓度信息,来进行上述2个工序,所以要经过1)浓度不匀校正用图像输出、2)浓度不匀校正计算、3)校正计算反馈、4)设置用图像输出、5)设置计算、6)设置计算反馈等,数字小型数码冲印设备等图像形成装置的正式工作前的事先准备需要很多时间。
再者,在数字小型数码冲印设备等图像形成装置在工作中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浓度不匀的情况下,不仅需要重新进行浓度不匀校正,而且需要重新进行设置,数字小型数码冲印设备不能输出图像的状态将持续很长时间。在目前的许多小型数码冲印店中,多是立等可取,在这种状态下不仅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不能遵守与顾客约定的时间,所以小型数码冲印店可能会丧失信用。
另一方面,进行设置的浓度是输出图像实际使用的频度高的浓度。在使用频度高的浓度区域进行浓度不匀校正较好,所以在进行设置后进行浓度不匀校正更好。因此,将持续重复前述2个工序,事先准备的完成时间不明确。在近年的小型数码冲印店中,倾向于多由临时工等经验比较少的操作员进行操作,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输出图像,需要让他们判断事先准备是否完成,但是这非常困难。
如果只用上述现有技术,则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手段,如果考虑到近年的小型数码冲印店的状况,则只用现有技术难以制作供实用的数字小型数码冲印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的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校正阵列状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偏差、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的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再者,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式工作的事先准备在短时间内结束、能够进行良好的浓度不匀校正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为了克服在传统图像记录装置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能够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能够精确和迅速地校正在阵列形状的打印头中的记录元件的变化和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能够在全面运行之前完成准备工作并且使得可以满意地校正浓度不匀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因此,为了克服所述缺点,可以通过下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和装置来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1)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从在获取步骤中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校正量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被补偿;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颜色着色彼此混合。
(2)方案1的方法,其中打印头能够发出多种光或包括用于发出多种光的多个元件头;其中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它通过以重叠的状态向光敏材料的同一位置照射多种光被记录在光敏材料上。
(3)方案1的方法,其中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黄色着色(dye)、品红着色和青色着色的至少两个彼此混合。
(4)方案1的方法,其中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红色浓度Rd、绿色浓度Gd和蓝色浓度Bd满足下列关系。
0.3≤Rd≤1.5,0.2≤Gd≤1.5和1.15≤Bd≤1.5(5)方案1的方法,其中通过向读出信息应用颜色转换处理来求取校正量,所述读出信息是在获取步骤中通过读取校正图像而获取的。
(6)方案5的方法,其中,当在获取步骤中获取的读出信息表示综合浓度时,在颜色转换处理中从综合浓度获取分析的浓度。
(7)方案5的方法,其中使用线性转换方程来用于颜色转换处理。
(8)方案1的方法,其中在完成彩色平衡的建立操作之后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
(9)方案1的方法,其中打印头能够发出多种光或包括用于发出多种光的多个元件头;其中通过多个图像构成图像区域,所述图像区域被包括在校正图像中,并且从其获取读出信息,所述多个图像是通过以多个图像彼此重叠的状态向光敏材料发射多种光而被记录的。
(10)方案1的方法,其中借助推挤件将其上记录了校正图像的光敏材料固定在图像读取部件上。
(11)方案1的方法,其中要记录到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标称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12)方案11的方法,其中用于获取读出信息的记录线的实际数量多于记录线的标称数量的10%。
(13)方案1的方法,其中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14)方案1的方法,其中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15)方案1的方法,其中校正图像的浓度被设置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
(16)方案1的方法,其中校正图像包括位置确定标记,其中每一个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位置,以便识别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
(17)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用于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通过读取校正图像来获取读出信息;校正量求取部,用于从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图像形成部,用于按照由校正图像求取部求取的校正量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补偿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打印头,以便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颜色着色彼此混合。
(18)方案17的装置,其中打印头能够发出多种光或包括用于发出多种光的多个元件头;其中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它通过以重叠的状态向光敏材料的同一位置照射多种光被记录到光敏材料上。
(19)方案17的装置,其中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黄色着色、品红着色和青色着色的至少两个彼此混合。
(20)方案17的装置,其中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红色浓度Rd、绿色浓度Gd和蓝色浓度Bd满足下列关系。
0.3≤Rd≤1.5,0.2≤Gd≤1.5和0.15≤Bd≤1.5(21)一种用于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第一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通过图像接收头获取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第二阵列行排列,并且所述图像接收头被配备在图像读取部件中;从在获取步骤中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校正量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被补偿;其中第一阵列行的方向与第二阵列行的方向重合。
(22)方案21的方法,其中向多个光接收部件的每一个应用校准操作。
(23)方案22的方法,其中校正图像的一部分用于校准操作。
(24)方案23的方法,其中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区域上的点设置用于校准操作的校准图像的浓度。
(25)方案23的方法,其中校正图像的非曝光部分用于校准操作。
(26)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通过图像接收头获取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所述图像接收头被配备在图像读取部件中;从在获取步骤中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校正量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被补偿;其中通过向读出信息应用旋转处理来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对应地指定读出信息。
(27)方案26的方法,其中校正图像包括倾斜确定标记;其中使用倾斜确定标记来确定校正图像的倾斜度,以便向读出信息应用旋转处理。
(28)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向相对于多个记录元件移动的光敏材料上记录校正图像,所述校正图像具有由打印头记录的多个记录线;获取通过图像读取部件从校正图像读取的多个读出信息组,每一个读出信息组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从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校正量,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被补偿;其中对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进行选择处理,以便根据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来记录特征的校正量。
(29)方案28的方法,其中根据多个读出信息组来进行选择处理。
(30)方案29的方法,其中选择处理使用小于95%的多个读出信息组。
(31)方案28的方法,其中选择处理重复提取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最大值和/或最小值直到3σ达到等于或小于0.1μ的值,其中“σ”和“μ”分别被定义为标准偏差和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的平均值。
(32)方案28的方法,其中推挤件将其上记录了校正图像的光敏材料固定到图像读取部件上。
(33)方案28的方法,其中要记录到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标称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34)方案33的方法,其中用于获取读出信息的记录线的实际数量多于记录线的标称数量的10%。
(35)方案28的方法,其中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36)方案28的方法,其中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37)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第一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用于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包括图像接收头,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第二阵列行排列,图像接收头用于读取通过打印头打印的校正图像,以便获取读出信息;校正量求取部,用于从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第一阵列行的方向与第二阵列行的方向重合。
(38)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包括图像接收头,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阵列行排列,图像接收头用于读取通过打印头打印的校正图像,以便获取读出信息;校正量求取部,用于从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校正量求取部向信息量应用旋转处理,以便指定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对应的读出信息。
(39)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将多个记录线构成的校正图像记录在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通过读取校正图像来获取多个读出信息组,每一个读出信息组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校正量求取部,从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校正量求取部对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进行选择处理,以便根据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来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
(40)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响应于多个光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而独立地操作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并且所述打印头将多个记录线构成的校正图像记录在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通过经由读取头读取记录在光敏材料上的校正图像来获取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通过控制打印头和图像读取部件从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以便按照记录特征的校正量的每一个修正多个光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通过根据由校正处理部修正的光量校正系数操作在打印头中包括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形成图像;其中根据从校正图像获取的读出信息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41)方案40的装置,其中计算关于读出信息的统计,以便通过使用所述统计来获取所述曝光量信息。
(42)方案40的装置,其中使用光量校正系数或曝光量信息来彼此独立地用于向光敏材料记录图像。
(43)方案40的装置,其中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的点上设置了由从校正图像获取的读出信息指示的值。
(44)方案40的装置,其中多个校正图像被记录到多个位置彼此不同的记录区域上,然后从多个校正图像获取多个读出信息组,以便根据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每一个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45)方案44的装置,其中多个校正图像的浓度彼此不同。
(46)方案40的装置,其中图像读取部件包括推挤件,用于将其上记录了校正图像的光敏材料固定到图像读取部件上。
(47)方案40的装置,其中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48)方案40的装置,其中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49)方案40的装置,其中要记录到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标称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50)方案49的装置,其中用于获取读出信息的记录线的实际数量多于记录线的标称数量的10%。
(51)方案49的装置,其中按照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来调整光量校正系数,同时按照曝光量信息来调整输出值转换LUT,其中“LUT”表示“查找表”。
(52)一种用于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响应于多个光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而独立地操作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所述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获取通过图像读取部件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从在获取步骤中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校正量的每一个来修正多个信息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根据在修正步骤中修正的多个光量校正系数通过操作在打印头中包括的多个记录元件来形成图像;其中根据从校正图像获取的读出信息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而且,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包含的其它图像形成方法和装置将被说明如下(53)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图像形成方法中,其中通过使用多个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在每一个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通过获取由图像读取部件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并且通过使用校正量来记录图像,校正图像是这样的图像,它通过多个打印头在同一位置上记录图像。
在此使用的“多个打印头”的含义指的是多个不同颜色的打印头,以及多个相同颜色的打印头。它还指的是多个RGB基色的打印头。而且,用于使用诸如PLZT快门阵列打印机头的普通打印头、通过在诸如多个基色的多个波长的光束之间转换来在记录材料上记录的打印头被当作多个打印头。
在本发明中的术语“读出信息”指的是表示由给定的浓度测量器件或图像读取部件读取的光浓度的信息或根据光浓度计算的数值信息。它可以是关于光浓度本身、发射系数、透射或光吸收系数。或者,它可以是与这些一对一对应的函数值,例如对数值或统计数量,诸如其平均值。而且,当诸如平板扫描器的图像读取部件扫描图像时,它可以是由图像读取部件测量的信号值、一对一对应于这个信号的函数值,诸如其对数值或相对值。
术语“校正量”指的是用于以下述方式调整每一个记录元件的曝光量的系数使得阵列形状的打印头的每一个记录元件可以以均匀的曝光量在光敏材料上记录。
按照方案53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被包括在从校正图像读出的每一个基色的读出信息中,因此可以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尤其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而且,同时由基色形成边缘,因此保证了稳定边缘的评估。当使用独立的颜色校正基色时,可能有关于边缘位置的评估按照颜色而不同的问题。通过校正三种颜色降低了评估误差的可能。
与对于每一个基色建立校正图像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大小上降低校正图像。在校正时,可以降低扫描范围,结果缩短了用于校正的计算时间。而且保证了纸张损耗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当通过使用图像读取部件获得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时,优选的是以比使用阵列形状的打印头向光敏材料记录高的分辨率来读取校正图像。还优选的是,图像读取部件应当具有线状CCD,并且应当通过扫描线状CCD来读取图像。这样的器件的优选示例包括平板扫描器、鼓扫描器和其它各种扫描器。
(54)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其中通过使用多个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在每一个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通过获取由图像读取部件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并且通过使用校正量来记录图像,所述校正图像是这样的图像,其中黄色着色、品红着色和青色着色的至少两个彼此混合。
按照方案54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被包括在从校正图像读出的每一个基色的读出信息中,因此可以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尤其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而且,同时由基色形成边缘,降低了评估误差的可能,并且保证了稳定边缘的评估。
与对于每一个基色建立校正图像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大小上降低校正图像。在校正时,可以降低扫描范围,结果缩短了用于校正的计算时间。而且保证了纸张损耗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5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其中通过使用多个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在每一个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通过获取由图像读取部件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并且通过使用校正量来记录图像,所述校正图像是这样的图像,其中红色浓度在0.3-1.5的范围内,绿色浓度在0.2-1.5的范围内,蓝色浓度在0.15-1.5的范围内。
在此使用的红色浓度、绿色浓度和蓝色浓度(以下也称为浓度R、浓度G和浓度B)的含义分别指的是红色分量的浓度、绿色分量的浓度和蓝色分量的浓度。
按照方案55中的本发明,有可能降低通过显色光敏材料的着色而形成的子吸收的影响,以便避免其它颜色的极高浓度。也有可能去除颜色混乱的影响,结果所获取的读出信息变得更准确,并且可以执行高精确度的校正。
在红色浓度的情况下,校正图像的浓度范围最好是0.3或更多,但是不大于1.5,更为优选的是0.4或更多,但是不大于0.7。同时,在绿色浓度的情况下,它应当优选的是0.2或更多,但是不大于1.5,更为优选的是0.3或更多,但是不大于0.8,最为优选的是0.4或更多,但是不大于0.6。而且,在蓝色浓度的情况下,它应当优选的是0.15或更多,但是不大于1.5,更为优选的是0.3或更多,但是不大于1.0,最为优选的是0.4或更多,但是不大于0.6。
(56)在方案1-3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获取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后进行颜色转换处理来求取每一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
(57)在方案5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读出信息是综合(integrated)浓度时,在颜色转换处理中根据所述综合浓度来计算分析浓度。
光敏材料通常使用一种着色(dye)来形成图像。由于彼此重合的着色的吸收曲线或缺少子吸收带而包括大量的其它分量。即使主分量的浓度不匀是满意的,当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很差时,在一些情况下对主分量的打印头进行要反馈到其它颜色的打印头的校正。因此,当应用校正时可能发生浓度不匀,并且增加校正的数量直到没有浓度不匀。
按照方案56、57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进行颜色转换来去除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即使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很差。这使得可以实现精确的高精度校正。而且可以通过较少的校正来避免浓度不匀,即使已经发生了浓度不匀。
在此使用的颜色转换(color conversion)指的是根据混合三种RGB颜色时获得的读出信息来提取RGB分量的每一个的行为。可以通过任何方法来进行颜色转换。但是优选的是,按照下面的方程来执行颜色转换,其中Rorg、Gorg和Borg表示在颜色转换之前的浓度读数,即综合浓度,R`、G`和B`表示颜色转换之后的浓度,即分析浓度R’=ar·(Rorg)br+cr·(Gorg)dr+er·(Borg)fr+grG’=ag·(Rorg)bg+cg·(Gorg)dg+eg·(Rorg)fg+ggB’=ab·(Rorg)bb+cb·(Gorg)db+eb·(Rorg)fb+gb...........................(1)其中,ab、br、...gb表示常数。这些常数可以与光敏材料的记录条件和开发条件与图像读取部件的各种条件一致地被改变。
(58)在方案56或5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线性转换方程来用于颜色转换处理。
按照在方案58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方法来去除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并且可以实现迅速和高精度的校正。
线性转换方程是上述的转换方程(1),其中常数br、dr、fr、bg、dg、fg、bb、db和fb是“1”。优选的是如下面的方程(2)中那样,常数项gr、gg和gb是“0”。
R’=ar·Rorg+cr·Gorg+er·BorgG’=ag·Rorg+cg·Gorg+eg·RorgB’=ab·Rorg+cb·Gorg+eb·Rorg..............................(2)可以在转换方程被改变为更简单的方程时通过调整常数ar、cr...eb来降低计算时间和实现高精度校正。
(59)在方案53-58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完成对于颜色平衡的建立操作后记录校正图像。
在此使用的颜色平衡建立的含义指的是通过调整打印头的记录量或曝光量的平均值来调整在打印头之间的彩色平衡的行为,以便保证对于每种基色的图像数据可以达到期望的浓度。优选的是,可以对于每种基色进行调整。
按照在方案59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因为基色的颜色平衡匹配进一步改善校正准确性,而不影响其它颜色。
(60)在方案53-58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从其获得读出信息的校正图像的一部分以多个图像彼此重叠的状态被构成,所述多个图像被多个打印头记录到光敏材料上。
彼此重叠的图像指的是不同打印头形成的每一个点的显色区域彼此重叠。图14示出了一个示例,其中由多个打印头在光敏材料上记录的图像彼此重叠。它图解了在打印头F(未示出)的显色区域f1、f2、f3、f4、...和打印头G(未示出)的以300dpi形成的显色区域g1、g2、...之间的重叠关系。
按照在方案60中所述的本发明,改善了校正精度,因为有可能降低由于在每一个打印头记录在光敏材料上的图像的结构中的差别而引起的读出信息的变化。
(61)在方案53-60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推挤件将光敏材料固定到图像读取部件上。
在此使用的推挤件的含义指的是用于将校正图像推挤入位置的元件。优选的是,这个推挤件具有像例如黑色那样的近似均匀的浓度。同样优选的是,推挤件由诸如橡胶或海绵的可以容易地弯曲的软材料来构成。而且,它优选的是低静态建立的,而不容易使得灰尘沉积在其上。
按照方案61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精确地评估图像边缘来改善校正精度。而且,可以通过防止校正图像变得松散来降低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62)在方案53-61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要记录在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按照方案62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将线的数量提高到50或更多,可以保证数据项(items)的数量,并且可以稳定地读出信息数据项的平均,据此可以降低在高频率分量的浓度不匀。如果数据项的数量被提高得太多,则将会聚读出信息的平均值。因此,线的数量被保持为低于1000,因此减少了未使用的部分和计算时间。
(63)方案6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被记录在校正图像中的线的数量的10%以上被用于获取读出信息。
按照方案63中所述的本发明,所记录的线的数量的10%或更多用于获得读出信息,据此可以降低校正图像的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图像读取部件的最小化。
(64)在方案53-63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按照方案64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使用卤化银光敏材料动作光敏材料来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
(65)在方案53-64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按照方案65中所述的本发明,浓度不匀被有效地降低,因为光敏材料具有用作发射支持的反射基底层。
(66)在方案53-65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的点设置校正图像的浓度。
图11示出了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在水平轴上画出了曝光量的对数,而在垂直轴上画出了相对于曝光量的图像浓度。特性曲线的线性部分指的是相对于图11的(c)所示的曝光的对数的改变的浓度的改变(图像的倾斜角)是恒定的部分。
按照在方案66中所述的本发明,与使用高或低浓度部分进行的校正的情况相比较,因为使用具有显示到灰度等级高的转换的灰度等级特征的部分、即特征在于在图像浓度上的改变比在光量上的改变大的部分,从而改善校正精度。
(67)在方案53-66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校正图像具有位置确定标记,用于确定对应的记录元件,通过位置确定标记来确定对应的记录元件。
为了识别在校正图像中打印头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位置,在例如布置记录元件的方向中的几个象素的间隔中在一些情况下提供记录部分(标记步骤)。但是,即使可以识别在记录元件之间的间隔,也难于确定对应于记录在图像上的标记、即标记的绝对位置的记录元件。
但是,按照在方案67中所述的本发明,所述位置确定标记(以下也称为定位标记)用于确定对应的记录单元。这使得能够准确地向每一个记录元件反馈从所获得的读出信息获得的校正量。
(6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多个打印头,在其中每一个中以阵列行排列多个记录元件,并且所述打印头能够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获取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根据所获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提供了一个控制部,用于控制多个打印头,以便在同一位置记录校正图像。
按照在方案68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在从校正图像读出的每种基色的读出信息中包括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因此可以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尤其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而且,因为同时由基色形成边缘,因此降低了判断失误的概率,并且保证了稳定边缘的评估。
而且,与对于每一个基色建立校正图像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在大小上降低校正图像。在校正时,可以降低扫描范围,结果缩短了用于校正的计算时间。而且,保证了纸张损耗的降低并且提高效率。
(6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多个打印头,在其每一个中以阵列行排列多个记录元件,并且所述打印头能够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获取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根据所获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提供了一个控制部,用于控制多个打印头,以便记录校正图像,其中黄色着色、品红着色和青色着色中的至少两个彼此混合。
按照在方案69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在从校正图像读出的每种基色的读出信息中包括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因此可以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尤其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而且,因为同时由基色形成边缘,因此降低了评估失误的概率,并且保证了稳定边缘的评估。
而且,与对于每一个基色建立校正图像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在大小上降低校正图像。在校正时,可以降低扫描范围,结果缩短了用于校正的计算时间。而且,保证了纸张损耗的降低并且提高效率。
(7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多个打印头,在其每一个中以阵列行排列多个记录元件,并且所述打印头能够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获取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根据所获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提供了一个控制部,用于控制多个打印头,以便记录校正图像,其中红色浓度在0.3-1.5的范围内,绿色浓度在0.2-1.5的范围内,蓝色浓度在0.15-1.5的范围内。
按照方案70中所述的本发明,有可能降低通过显色光敏材料的着色而形成的子吸收的影响,以便避免其它颜色的极高浓度。也有可能去除颜色混乱的影响,结果所获取的读出信息变得更准确,并且可以执行高精确度的校正。
(71)在方案68-70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获取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后进行颜色转换处理来求取每一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
(72)在方案5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读出信息是综合浓度时,在颜色转换处理中根据所述综合浓度来计算分析浓度。
按照方案71、72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进行颜色转换来去除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即使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很差。这使得可以实现精确的高精度校正。而且可以通过较少的校正来避免浓度不匀,即使已经发生了浓度不匀。
(73)在方案71或7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线性转换方程来用于颜色转换处理。
按照在方案73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方法来去除其它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并且可以实现迅速和高精度的校正。
(74)在方案68-73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完成对于颜色平衡的建立操作后记录校正图像。
按照在方案74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因为基色的颜色平衡匹配进一步改善校正准确性,而不影响其它颜色。
(75)在方案68-74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以从其获得读出信息的校正图像的一部分以多个图像彼此重叠的状态被构成,所述多个图像被多个打印头记录到光敏材料上。
按照在方案75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可降低由于在每一个打印头记录在光敏材料上的图像的结构中的差别而引起的读出信息的变化,从而改善了校正精度。
(76)在项68-75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推挤件将光敏材料固定在图像读取部件上。
按照方案76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精确地评估图像边缘来改善校正精度。而且,可以通过防止校正图像变得松散来降低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77)在方案68-76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要记录在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按照方案77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将线的数量提高到50或更多,可以保证数据项的数量,并且可以稳定地读出信息数据项的平均,据此可以降低在高频率分量的浓度不匀。如果数据项的数量被提高得太多,则将会聚读出信息的平均值。因此,线的数量被保持为低于1000,因此减少了未使用的部分和计算时间。
(78)方案7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被记录在校正图像中的线的数量的10%以上被用于获取读出信息。
按照项78中所述的本发明,所记录的线的数量的10%或更多用于获得读出信息,据此可以降低校正图像的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图像读取部件的最小化。
(79)在方案68-78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按照方案79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使用卤化银光敏材料动作光敏材料来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
(80)在方案68-79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按照方案80中所述的本发明,浓度不匀被有效地降低,因为光敏材料具有用作发射支持的反射基底层。
(81)在方案68-80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上的点设置校正图像的浓度。
按照在方案81中所述的本发明,与使用高或低浓度部分进行的校正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因为使用具有显示到灰度等级高的转换的灰度等级特征的部分、即特征在于在图像浓度中的改变比在光量中的改变大的部分而改善校正精度。
(82)在方案68-81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图像具有位置确定标记,用于确定对应的记录元件,通过位置确定标记来确定对应的记录元件。
但是,按照在方案82中所述的本发明,所述位置确定标记(以下也称为定位标记)用于确定对应的记录单元。这使得能够准确地向每一个记录元件反馈从所获得的读出信息获得的校正量。
(83)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其中通过使用多个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在每一个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通过图像读取部件来从校正图像获取读出信息,所述图像读取部件具有图像接收头,其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阵列行排列,以便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然后通过使用校正量来记录图像,相对于校正图像,打印头的多个记录元件的阵列方向和图像接收头的多个光接收部件的阵列方向在同一方向中。
在本发明中的术语“读出信息”指的是表示由给定的浓度测量器件或图像读取部件读取的光浓度的信息或根据光浓度计算的数值信息。它可以是关于光浓度本身、发射系数、透射系数或光吸收系数。或者,它可以是与这些一对一对应的函数值,例如对数值或统计数量,诸如其平均值。而且,当诸如平板扫描器的图像读取部件读取或扫描图像时,它可以是由图像读取部件测量的信号值、一对一对应于这个信号的函数值,诸如其对数值或相对值。
术语“校正量”指的是用于以下述方式调整每一个记录元件的曝光量的系数使得阵列形状的打印头的每一个记录元件可以以均匀的曝光量在光敏材料上记录。
术语“同一方向”指的是在由打印头的排列的光记录元件的方向和图像接收头的排列的接收部件的方向之间的角度在±10度内的情况下的方向。更为优选的是,这个角度在±5度内,以便改善对应图像的倾斜角的裕量,最为优选的是这个角度在±1度内。
按照在方案83中所述的本发明,相对于校正图像的打印头的记录元件和图像接收头的光接收部件被布置在同一方向中。因此,可以使用在记录元件排列的方向上的更长的校正图像来降低图像读取部件的扫描范围。而且,这改善了校正图像的倾斜角的裕量,并且降低了校正时间,因此保证了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校正记录元件的变化和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
当通过使用图像读取部件获得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时,优选的是以比使用阵列形状的打印头向光敏材料上记录更高的分辨率读取校正图像。优选的、具有光接收头并且光接收部件以阵列排列的图像读取部件包括平板扫描器、鼓扫描器和其他各种扫描器。
(84)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其中通过使用多个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在每一个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通过图像读取部件来从校正图像获取读出信息,所述图像读取部件具有图像接收头,其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阵列行排列,以便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然后通过使用校正量来记录图像,通过向读出信息指定旋转处理来指定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的读出信息。
按照在方案84中所述的本发明,被应用到读出信息的旋转处理使得可以精确地识别对应于每一个记录元件的读出信息,并且保证浓度不匀的改善的高精度校正。
(85)在方案8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校正图像具有倾斜角确定标记,用于确定校正图像的倾斜角;通过倾斜角确定标记来确定校正图像的倾斜角以向读出信息应用旋转处理。
按照在方案85中所述的本发明,使用记录在校正图像上的倾斜角确定标记来评估校正图像的倾斜角,因此保证容易地确定旋转处理的角度和改善高精度校正浓度不匀。
(86)在方案83-85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多个光接收部件的每一个的校准操作。
在此使用的光接收部件的校准指的是降低光接收敏感度的变化的行为。
就像在从阵列形状的打印头的每一个记录元件发射的光量中的变化那样,在图像读取部件的阵列形状打印头的光接收部件的光接收敏感度中也由轻微的变化。如果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包括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变化和阵列形状的打印头的光接收部件的变化,则对于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反馈准确度将恶化。
但是,按照在方案86中的所述的本发明,通过降低每一个光接收部件的光接收敏感度的变化来改善对于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反馈准确度;因此降低了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在图像中,高频分量是表示例如头发和睫毛的精细结构的分量;而图像的低频分量指的是显示诸如脸颊的在信号强度上的逐渐变化的分量。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指的是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的浓度改变的不均匀性;而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指的是在比较宽的范围内逐渐变化的浓度不匀。
(87)在方案8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用校正图像的一部分来进行校准操作。
按照在方案87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按与扫描用于校正计算的部分时相同的方式来校准光接收部件。这使得可以根据光接收部件的变化的识别来校正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变化,据此保证高精度校正。而且,通过共享地使用图像读取部件来校准光接收部件,而不必使用另一种光测量单元。这个配置使得可以容易地校准。
(88)在方案8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区域上的一个点设置用于进行对接收部件的每一个的校准的图像的浓度。
图11示出了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在水平轴上画出了曝光量的对数,而在垂直轴上画出了相对于曝光量的图像浓度。特性曲线的线性部分指的是相对于图11的(c)所示的曝光的对数的改变的浓度的改变(图像的倾斜角)是恒定的部分。非线性部分指的是图像浓度相对于曝光量的变化小于特性曲线的线性线部分的情况下的部分,如图11的(a)、(b)或(d)所示。
按照方案88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降低从在记录元件的曝光量中的变化产生的浓度的波动,因为使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线性部分、即显示到软灰度等级的变换的部分来执行每一个光接收部件的校准。这改善了光接收部件的变化的高精度校准。
(89)在方案87或8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用校正图像的非曝光部分来进行对每一个接收部件的校准。
在此使用的非曝光部分指的是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倾斜角大约为0的部分或光的效果—即使它被应用—不发生的部分、即打印头不向光敏材料实施曝光的部分,如图11(a)所示。
按照方案68中所述的本发明,保证了简单和高精度的校正,因为使用校正图像的非曝光部分来执行校准。
(90)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其中,通过使用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的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相对于具有多个线编号的多个记录元件移动的光敏材料上,并且通过图像读取部件从校正图像获取读出信息,而且,根据对于每一个记录元件获取的多个读出信息组,求取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然后,通过使用校正量来记录图像。
对于对每一个记录元件获取的多个读出信息组进行选择处理,并且根据在选择后的读出信息组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
按照方案90中所述的本发明,根据从自校正图像获得的多个读出信息方案选择的数据来获得每一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据此可以消除由于灰尘、土和污染引起的错误数据。这种配置改善了对于可能引起校正精度变差的错误数据的裕量,并且带来高精度校正和降低浓度不匀的良好结果。
顺便提及,可以在对应于每一个记录元件的数据的范围内或在所有记录元件的整体数据的范围内选择读出信息。
(91)在方案9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数字范围来进行选择处理。
按照在方案91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使得用于选择读出信息的基准清楚,因此可以容易地获得高精度校准的良好结果,并且可以降低浓度不匀。
(92)在方案9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处理使用的多个读出信息组小于95%。
按照在方案91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使用读出信息组的95%或更少(以下也称为读出信息项),因此提高了被排除的数据的百分比。这保证了改善由于变差的校正精度引起的错误数据的裕量。因此,可以获得高精度校正的良好结果,并且可以降低浓度不匀。
优选的是,要使用的数据的百分比应当是所有数据的95%或更少;更优选的是90%或更少,更为优选的是80%或更少。还优选的是,要使用的数据的百分比应当是10%或更多;更为优选的是20%或更多,更为优选的是30%或更多。
(93)在方案9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处理重复提取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最大值和/或最小值直到3σ达到等于或小于0.1μ的值,其中“σ”和“μ”分别被定义为标准偏差和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的平均值。
按照在方案91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使用具有较少变化的读出信息进行校正计算来保证高精度校正。值3σ优选的是0.1μ或更少,更为优选的是0.05μ或更少,更为优选的是0.01μ或更少。
(94)在方案83-93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推挤件将光敏材料固定在图像读取部件上。
在此使用的推挤件的含义指的是用于将校正图像推挤入位置的元件。优选的是,这个推挤件具有象例如黑色那样的近似均匀的浓度。同样优选的是,推挤件由诸如橡胶或海绵的可以容易地弯曲的软材料来构成。而且,它优选的是低静态建立的,而不容易使得灰尘沉积在其上。
按照方案94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精确地评估图像边缘来改善校正精度。而且,可以通过防止校正图像变得松散来降低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95)在方案83-95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要记录在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按照方案95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将线的数量提高到50或更多,可以保证数据项的数量,并且可以稳定地读出信息数据项的平均,据此可以降低在高频率分量的浓度不匀。如果数据项的数量被提高得太多,则读出信息的平均值将会聚。因此,线的数量被保持为低于1000,因此减少了未使用的部分和计算时间。
(96)方案9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被记录在校正图像中的线的数量的10%以上被用于获取读出信息。
按照方案96中所述的本发明,所记录的线的数量的10%或更多用于获得读出信息,据此可以降低校正图像的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图像读取部件的最小化。
(97)在方案83-96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按照方案97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使用卤化银光敏材料动作光敏材料来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
(98)在方案83-97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按照方案98中所述的本发明,浓度不匀被有效地降低,因为光敏材料具有用作发射支持的反射基底层。
(9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所述打印头能够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具有图像接收头,其中多个光数据元件以阵列行排列,用于从校正图像获取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根据所获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相对于校正图像,打印头的多个记录元件的阵列方向和图像接收头的多个光接收部件的阵列方向在同一方向上。
按照在方案99中所述的本发明,相对于校正图像的打印头的记录元件和图像接收头的光接收部件被布置在同一方向中。因此,可以使用在记录元件排列的方向中的更长的校正图像来降低图像读取部件的扫描范围。而且,这改善了校正图像的倾斜角的裕量,并且降低了校正时间,因此保证了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校正记录元件的变化和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
(10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所述打印头能够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具有图像接收头,其中多个光数据元件以阵列行排列,用于从校正图像获取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根据所获取的读出信息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校正处理部通过向读出信息指定旋转处理来指定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的读出信息。
按照在方案100中所述的本发明,被应用到读出信息的旋转处理使得可以精确地识别对应于每一个记录元件的读出信息,并且保证浓度不匀的改善的高精度校正。
(101)在方案100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图像具有倾斜角确定标记,用于确定校正图像的倾斜角;校正处理部通过倾斜角确定标记来确定校正图像的倾斜角以向读出信息应用旋转处理。
按照在方案101中所述的本发明,使用记录在校正图像上的倾斜角确定标记来评估校正图像的倾斜角,因此保证容易地确定旋转处理的角度和改善地高精度校正浓度不匀。
(102)在方案99-101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处理部进行多个光接收部件的每一个的校准操作。
按照在方案102中的所述的本发明,通过降低每一个光接收部件的光接收敏感度的变化来改善对于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反馈准确度;因此降低了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103)在方案10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处理部通过使用校正图像的一部分来进行校准操作。
按照在方案103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以当扫描用于校正计算的部分时相同的方式来校准光接收部件。这使得可以根据光接收部件的变化的识别来校正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变化,据此保证高精度校正。而且,通过共享地使用图像读取部件来校准光接收部件,而不必使用另一种光测量单元。这个配置使得可以容易地校准。
(104)在方案103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区域的点设置用于进行对接收部件的每一个的校准的图像的浓度。
按照方案104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降低从在记录元件的曝光量中的变化产生的浓度的波动,因为使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线性部分、即显示到软灰度等级的变换的部分来执行每一个光接收部件的校准。这改善了光接收部件的变化的高精度校准。
(105)在方案103或10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处理部通过使用校正图像的非曝光部分来进行对每一个接收部件的校准。
按照方案105中所述的本发明,保证了简单和高精度的校正,因为使用校正图像的非曝光部分来执行校准。
(9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所述打印头能够向光敏材料记录由多个行编号构成的校正图像;图像读取部件,用于从校正图像获取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根据对于每一个记录元件所获取的读出信息组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校正处理部对于对每一个记录元件获取的多个读出信息组进行选择处理,并且根据在选择后的读出信息组来求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
按照方案106中所述的本发明,根据从自校正图像获得的多个读出信息方案选择的数据来获得每一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据此可以消除由于灰尘、土和污染引起的错误数据。这种配置改善了对于可能引起校正精度的变差的错误数据的裕量,并且带来高精度校正和降低浓度不匀的良好结果。
(107)在方案10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数字范围来进行选择处理。
按照在方案107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使得用于选择读出信息的基准清楚,因此可以容易地获得高精度校准的良好结果,并且可以降低浓度不匀。
(108)在方案9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选择处理使用多个读出信息组的95%以下。
按照在方案108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使用读出信息组的95%或更少(以下也称为读出信息项),因此提高了被排除的数据的百分比。这保证了改善由于变差的校正精度引起的错误数据的裕量。因此,可以获得高精度校正的良好结果,并且可以降低浓度不匀。
(109)在方案10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选择处理重复提取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最大值和/或最小值直到3σ达到等于或小于0.1μ的值,其中“σ”和“μ”分别被定义为标准偏差和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的平均值。
按照在方案109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使用具有较少变化的读出信息进行校正计算来保证高精度校正。
(110)在方案99-109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推挤件将光敏材料固定在图像读取部件上。
按照方案110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通过精确地评估图像边缘来改善校正精度。而且,可以通过防止校正图像变得松散来降低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111)在方案99-110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要记录在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按照方案111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将线的数量提高到50或更多,可以保证数据项的数量,并且可以稳定地读出信息数据项的平均,据此可以降低在高频率分量的浓度不匀。如果数据项的数量被提高得太多,则读出信息的平均值将会聚。因此,线的数量被保持为低于1000,因此减少了未使用的部分和计算时间。
(112)方案11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被记录在校正图像中的线的数量的10%以上被用于获取读出信息。
按照方案112中所述的本发明,所记录的线的数量的10%或更多用于获得读出信息,据此可以降低校正图像的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图像读取部件的最小化。
(113)在方案99-112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按照方案113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使用卤化银光敏材料动作光敏材料来有效地降低浓度不匀。
(114)在方案99-113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按照方案114中所述的本发明,浓度不匀被有效地降低,因为光敏材料具有用作发射支持的反射基底层。
(1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其中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基于每一个光量校正系数独立地动作;图像读取部件,用于读取在光敏材料上记录的图像;校正处理部,用于通过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并且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所记录的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并且根据所获取的读出信息来获取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然后通过使用所获取的校正量来补偿光量校正系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根据由校正处理部补偿的光量校正系数来使用每一个记录元件记录图像,根据从所述校正图像获取的读出信息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116)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它包括校正图像记录步骤,用于通过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在所述打印头中,以阵列行排列多个记录元件,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基于每一个光量校正系数独立地动作;读出信息获取步骤,用于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所记录的校正图像的读出信息;校正量获取步骤,用于根据所获取的读出信息来获取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的校正量;补偿步骤,用于通过使用所获取的校正量来补偿光量校正系数;图像记录步骤,用于根据被补偿的光量校正系数来使用每一个记录元件记录图像,还提供了曝光量信息获取步骤,用于根据从校正图像获取的读出信息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上述的配置使得可以同时执行两个步骤;调整以阵列形式被布置在打印头上的记录元件的每一个的光量校正系数,因此降低变化(即浓度不匀的校正)和控制曝光量,因此调整颜色平衡(即建立)。这个特征使得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在诸如Minilab识别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面运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并且使能浓度不匀的满意校正。
可以通过一个和同一校正图像来进行浓度不匀的校正和建立操作这两个步骤。这个配置通过诸如平板扫描器的图像读取部件消除了图像输出时间和图像扫描时间。
因为在高频使用的浓度区域、即执行建立的浓度区域中校正了像素的浓度不匀,因此可以实现浓度不匀的实质降低,结果获得极高质量的输出图像。
本发明中的读出信息指的是表示动作测量的结果获得的光浓度的的信息。它可以是关于浓度本身、发射系数、透射系数或光吸收系数的信息。或者,它可以是与这些一对一对应的函数值,例如对数值等。而且,当诸如平板扫描器的图像读取部件读取或扫描图像时,它可以是由图像读取部件测量的信号值、一对一对应于上述信号的函数值,诸如其对数值或相对值。本发明的读出信息在本说明书中可以被称为浓度信息或简称为浓度。
本发明中的关于曝光量的信息是表示可以应用到光敏材料以在其上记录图像的曝光量的信息。它可以是应用到光敏材料的曝光量、一对一对应于上述曝光量的函数值,诸如其对数值或相对值。优选的是,提供关于对应于每一个阵列形状的打印头的曝光量的上述信息。
优选的是,在考虑到关于光量的信息和光量校正系数的情况下进行图像输出。这提供了高质量的输出图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通过精确地控制每一个打印头向光敏材料发射的光量来执行用于调整独立的颜色平衡的建立,但是可以以任何方式被执行。建立的优选实施例的一个示例是在提取选择用作要频繁使用的浓度区域的建立信号值的情况下,当根据上述的选择信号值按照图像信息在光敏材料上进行记录时,以可以获得期望浓度的方式充分地调节有关光量的信息。
图2(a)、图2(b)和图2(c)是示出阵列形式的打印头排列的方框图。这个阵列形式不限于线性形式。它包括图2(b)所示的交错排列和图2(c)所示的排列。如图所示,每一个记录元件被编号。在记录元件排列的方向上的相邻的记录元件指的是对应于相邻的记录元件的编号。
记录元件排列的方向指的是大量的记录元件排列的方向,如图2(a)、2(b)和图2(c)所示。
当在图像读取文件上设置矩形校正图像时,优选的是矩形的短边在图像读取部件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排列的方向上重叠。这从改善对于校正图像的倾斜角的裕量的角度来看是优选的。
以阵列布置的打印头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只要多个记录元件以预定的间隔排列在一行或多行中,以便获得预定的分辨率。在阵列中布置的打印头的优选的示例包括其中LEF发光器件或真空荧光显示管排列的打印头;PLZT打印头,使用适当的背光;光快门阵列,诸如液晶快门阵列打印头;半导体,以阵列形式布置;热头;发光器件,基于场致发光,诸如有机EL材料。尤其优选的打印头包括能够形成多个灰度等级的图像的装置,诸如用于使用各种记录元件阵列向卤化银光敏材料记录的装置和用于利用使用升华油墨的热头来记录的装置。
所述图像可以是这样的图像,其中在提供记录元件的方向上提供等同于至少一个记录元件的一个像素间隔,并且所述像素是不连续的。但是,所述图像优选的是没有任何像素间隔的被填充的图像。任何被填充的图像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浓度优选的是与记录元件排列的方向相同。而且,优选的图像是主要用于校正打印头的浓度不匀的图像。
当在已经切割了光敏材料后进行记录时,其上记录图像的光敏材料的大小优选的是使得与打印头的记录元件排列的方向垂直的垂直长度(LV)不比水平长度(LH)大很多。从光敏材料的可传输性、纸张损耗和对显色处理的影响的角度来看,LV/LH优选的是2.0倍或更少,更为优选的是1.2倍或更少,更为优选的是0.9倍或更少。
校正量意欲调整每一个记录元件的光量校正系数,以便每一个记录元件可以以均匀的光强被记录在光敏材料上。
在本发明中的光量校正系数指的是用于控制由每一个记录元件发出的光量的系数。优选的是,例如通过控制发光时间来控制发光量。每一个记录元件可以包括它自己的光量校正系数。
在使用光量校正系数中的优选的目的之一是降低由每一个记录元件发出的光的变化,并且获得均匀的发光量。用于获得均匀的发光量的一种优选的手段是在期望范围内的记录元件的发光量的平均值和由每一个记录元件发出的光量之间进行比较,因此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使用光量校正系数中的另一个优选的目的是调整每一个打印头的颜色平衡。用于调整颜色平衡的优选的手段是调整在期望范围内的发光量的平均值以便获得期望的浓度。
本发明的光量校正系数可以用于实现上述的目的。为了执行浓度不匀的准确的校正,它应当优选地用于第一目的。
同样优选的是,使用对应于每一个记录元件的上述校正量来校正上述的光量校正系数。优选的是,使用准确的校正量来充分地调整打印头的光量校正系数,因此获得均匀的被填充图像。
优选的是,使用同一图像同时执行按照上述配置的浓度不匀的校正。优选的是,使用意欲校正浓度不匀的同一图像来同时执行校正。
(117)在方案11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计算关于读出信息的统计量,并且通过使用所述统计量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118)在方案11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关于读出信息的统计量,并且通过使用所述统计量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上述的配置使得可以容易地从浓度信息(读出信息)获得关于曝光量的信息。通过使用表示整体浓度信息的属性的浓度信息的统计量来获得曝光量。这消除了获得打印头的每一个记录元件的曝光量的信息的必要,因此带来了在去除复杂的处理工作中的实质改进。
上述的统计量优选的是以量化形式的一个数值被提供,所述数值能够表示整体分布的特征。它优选地由一个平均值、中值、四分位差、模式、平方根值来表示。
(119)在方案115或11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独立地使用光量校正系数或曝光量信息实施在光敏材料上进行记录的操作。
(120)在方案116或11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独立地使用光量校正系数或曝光量信息实施光敏材料上进行记录的操作。
上述的配置使得打印头的光量校正系数和关于曝光量的信息(以下也称为曝光量信息)可以变得彼此独立,并且在稳定的基础上长期提供高质量的输出图像。
关于在此使用的术语“独立地”,优选的是使用光量校正系数来仅仅用于降低阵列形状的打印头的每一个记录单元的浓度不匀,并且使用关于曝光量的信息仅仅是为了降低的目的。
当因为其发光量比平均发光量大得多的打印头或其发光量由于接近使用寿命的结尾而降低的打印头而已经对动作长期运行的图像形成装置的Mini-lab重复地进行浓度不匀的校正时,如果光量校正系数或关于曝光量的信息不彼此独立,则光量校正系数的平均值可能变得过大或过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因为不能保证所需要的发光时间而出现校正浓度不匀的精度变差,这是因为不能传送足够准确的数据或不能满足在启动打印头驱动器时的响应。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光量校正系数和关于曝光量的信息彼此独立。
(121)在方案115、117和119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的点上设置由从校正图像获取的读出信息指示的值。
(122)在方案116、118和120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的点上设置由从校正图像获取的读出信息指示的值。
上述的配置还根据浓度信息(读出信息)改善了在浓度不匀的校正和建立中的精度。而且,使用其中灰度等级特征被改变为高灰度等级的部分(即特性曲线的线性部分);因此,由在打印头的曝光量中的变化引起的图像浓度的波动可以被表示为比较大的数量。这提供精确的浓度信息,并且带来在浓度不匀的校正和建立中的很大改进。
上述的其中灰度等级特征被改变为硬(hard)灰度等级的部分指的是由图11中的符号“c”所示的线性部分。
(123)在方案115、117、119和121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光敏材料上的多个不同记录区域上记录校正图像,然后从所述多个校正图像获取多个读出信息组,以便根据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每一个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124)在方案116、118、120和122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光敏材料上的多个不同记录区域上记录校正图像,然后从所述多个校正图像获取多个读出信息组,以便根据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每一个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上述的配置使得可以更准确地获得浓度信息(读出信息),并且在浓度不匀的校正中带来很大的改进。因为可以去除在光敏材料的缺陷点上的不均匀外层的变化,因此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浓度信息而不涉及复杂的装置结构或提高的成本。
优选的是,在至少两个区域中记录的图像是已经被所有的记录元件所发出的光记录的那个图像。它可以是由在两个独立位置的所有像素发出的光记录的图像。在至少两个区域中记录的图像可以是彼此靠近的图像或彼此分离的图像。
(125)在方案123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关于记录区域的每一个,每一个校正图像以彼此相对不同的浓度被记录。
(126)方案12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关于记录区域的每一个,每一个校正图像以彼此相对不同的浓度被记录。
可以获得浓度不匀的校正和建立,因为上述的结构使得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浓度信息(读出信息)。
使用基于不同图像信息的输入或输出信号值,通过对于多个区域的每一个在光敏材料上执行的记录而获得相互不同的浓度。
使用在至少两个区域上以不同浓度记录的图像使得有可能分析在这个图像和所获得的浓度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因此获得更准确的浓度信息。
优选的是,根据对上述两个或更多区域上记录的不同浓度提供基础的图像信息,为建立而选择的信号被包括在按照LUT(查找表)转换之后的输出信号值的范围内。
当图像被记录在三个不同的区域上时,优选的是对于三个区域的每一个分别记录三种类型的图像。
当在不同的N个区域上记录图像时,优选的是对于N个区域的每一个分别记录尽可能多的图像。更为优选的是,对于N个区域的每一个分别记录N种图像。
基于不同的浓度信息的图像的记录区域的数量越大,则越优选。换句话说,优选的是基于不同的浓度信息来在许多区域中记录图像。这种配置提高了提供互补的可能,即使已经与目标浓度值偏离了很多。当目标值与所记录图像的浓度的范围偏离时,可以通过推断在“Log(输出值)-浓度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获得信号值。
本发明的配置使得建立容易,即使需要使用由于不同批的光敏材料产生的多个不同类型的光敏材料。
当在特性曲线中包括要使用的光敏材料的近乎线性的部分时,这个非线性部分的使用保证了更准确的建立。
(127)在方案115、117、119、121、123和125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提供了一个推挤件,用于将校正图像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上。
(128)在方案116、118、120、122、124和126中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敏材料被推挤件固定到图像读取部件上。
上述的配置使得可以精确地确定在光敏材料的一端上的边缘,因此在浓度不匀的校正中实质地改善精度。
而且,有可能防止光敏材料由于卷曲而变得松散或弯曲,因此实质降低了尤其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在此使用的推挤件的含义指的是用于将校正图像按入位置的部件。优选的是,这个推挤件具有像例如黑色的近似均匀的浓度。同样优选的是,推挤件由诸如橡胶或海绵的可以容易地弯曲的软材料来构成。而且,它优选的是低静态建立的,而不容易使得灰尘沉积在其上。
(129)在方案115、117、119、121、123、125和127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图像被记录在卤化银光敏材料上。
(130)在方案116、118、120、122、124、126和128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校正图像被记录在卤化银光敏材料上。
上述的配置还增进了本发明的效果。
(131)在方案115、117、119、121、123、125、127和129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图像被记录在具有反射基底层的卤化银光敏材料上。
上述的配置还增进本发明的效果。
(132)在方案116、118、120、122、124、126、128和130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校正图像被记录在具有反射基底层的卤化银光敏材料上。
上述的配置还增进本发明的效果。
(133)在方案115、117、119、121、123、125、127、129和131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向光敏材料记录在50-1000的范围内的多个记录线来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
(134)在方案116、118、120、122、124、126、128、130和132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向光敏材料记录在50-1000的范围内的多个记录线来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
上述配置降低了在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135)在方案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和133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校正处理部从超过构成校正图像的总行数的10%获取读出信息。
(136)在方案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和134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超过构成校正图像的总行数的10%获取读出信息。
(137)在方案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和135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校正量来调整光量校正系数,按照曝光量信息来调整输出值转换LUT。
(138)在方案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和136的任何一个中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校正量来调整光量校正系数,按照曝光量信息来调整输出值转换LUT。
上述的配置使得打印头的光量校正系数和关于曝光量的信息变得彼此独立,并且在稳定的基础上长期提供高质量输出图像。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部件具有线状CCD,并且通过扫描线状CCD来读取图像。这样的装置的优选的示例包括平板扫描器、鼓扫描器和其他各种扫描器。
当上述的图像读取部件用于测量校正图像的浓度时,优选的是,以比使用阵列形状的打印头向光敏材料记录的分辨率(例如300dip)高的分辨率(例如,1200dpi)读取校正图像。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说明阵列状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排列的图。
图3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打印头30的图像数据写入动作的驱动控制电路的方框图。
图4是记录着灰色校正用图像的图卡的示意图。
图5是图4(a)的E部的放大示意图和浓度数据的图。
图6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的记录元件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记录着比较用的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的图卡的示意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实验例1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实验例2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实验例5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图。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实验例6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3是第1实施方式的实验例7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4是用多个打印头记录到感光材料上的像重叠着的状态的示例图。
图15是记录着校正用图像的图卡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的记录元件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平面扫描仪70取得的图像信息的示意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实验例1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实验例2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20是第2实施方式的实验例3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21是第2实施方式的实验例4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22是第2实施方式的实验例5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23是第2实施方式的实验例6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24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25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6(a)、图26(b)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使用的、图像信息的输出值和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8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9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0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1是处理图30所示的流程图时使用的校正用图像的一例。
图32是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使用的LUT的一例。
图33是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使用的、图像信息的输出值和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4是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验例中使用的、图像信息的输出值和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5是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浓度不匀评价的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依次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1、第2、第3实施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对第1、第2、第3实施方式通用的附图,也包含重复的说明、及基于构件的不同定义的说明。此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图示例。
图1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概略结构。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支持鼓1、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打印头控制部40、校正处理部60、平面扫描仪70等。
支持鼓1是靠未图示的驱动源来旋转的传输部件。将从未图示的卷中抽出的卤化银感光材料—彩色印相纸(以下称为印相纸。)2沿箭头方向传输。
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是将多个记录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打印头。
这里,作为阵列状,不仅包含图2(a)所示的直线状,而且包含图2(b)所示的锯齿排列、或图2(c)所示的排列。此外,在它们中,对各记录元件附以图示的号码,所谓记录元件排列方向的相邻元件是指号码相邻的元件。此外,所谓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如图2(a)、(b)、(c)所示,是指排列更多记录元件的方向。
红色打印头30a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此外,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采用亮度比较高、响应迅速、容易用滤色镜来分色的真空荧光打印头(Vacuum Fluorescent Print HeadVFPH)。
打印头控制部40对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按每种颜色依次偏移定时来进行记录控制,以便将RGB各色的图像数据记录到印相纸2的规定位置上。
校正处理部60根据浓度数据来计算用于校正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的各记录元件的发光特性的校正量并输出到打印头控制部40(请参照图6 S3~S9。)。
平面扫描仪70是由光源、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A/D变换器等构成的图像读取装置。平面扫描仪70的图像传感头由光检测元件—CCD排列成阵列状而构成。CCD的排列方向与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相同,如图2(a)、(b)、(c)所示,指排列更多CCD的方向。
平面扫描仪70向原稿台上载置的图像照射来自光源的光,通过用CCD将其反射光变换为电信号(模拟信号)来取得读取信息。取得的读取信息由A/D变换器变换为数字数据。该数字数据作为图像信息被送至校正处理部60。所谓图像信息,是指将读取的图像的位置、和表示RGB三色的每种颜色分量的浓度的测定数据(以下称为浓度数据)相对应的信息。
如图1所示,用支持鼓1将从卷中抽出的印相纸2沿箭头方向传输后,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由打印头控制部40按照图像数据来进行曝光控制,按每种颜色依次曝光到印相纸2的规定位置上,在印相纸2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潜像。该曝光工序结束后,印相纸2由支持鼓1传输到下一处理工序—显影工序。印相纸2不限于卷筒状,也可以是单页纸。印相纸2的传输部件也可以是搭载在皮带上进行传输等的其他部件。
图3示出说明1种颜色的打印头30的图像数据写入动作的驱动控制电路方框图。如图3所示,打印头控制部40对各色以8比特的数字值输入表示渐变的图像数据后,根据校正处理部60生成的校正量,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变换为给各个记录元件的1行串行数字图像数据,并且生成用于将图像比特数据传送到锁存电路32的置位脉冲信号、和用于控制发光时间的使能信号并输出到1种颜色的打印头30。这里,所谓图像比特数据,是指图像数据中的特定比特的数据。
在打印头30中,作为1行图像比特数据,首先MSB(Most Significant Bit最高有效位)数据从打印头控制部40被传送到移位寄存器31。置位脉冲信号被输入到锁存电路32后,与该置位脉冲信号同步将MSB数据凑够1行锁存到锁存电路32中。然后,通过将与灰度等级相应的使能信号输入到驱动电路33中,在使能信号的时间宽度的区间中,对打印头30的各记录元件进行驱动控制,按照锁存的图像数据进行发光。即,驱动电路33对记录元件阵列34,向锁存的数据是“1”的元件选择性地送出驱动信号,使其在使能信号的时间宽度内进行发光。照射光经自聚焦透镜阵列35成像到印相纸2上,形成潜像。从MSB至LSB(Least Significant Bit最低有效位)依次对全部比特进行这种处理。比特的顺序可以是从LSB开始处理,也可以是其他顺序,没有限制。以上说明了单色,但是对三色也进行同样的控制。
在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中,在自聚焦透镜阵列35的下部分别配置着未图示的绿色、蓝色分色滤色镜。
接着,说明校正用图像。以下将记录着校正用图像的印相纸称为图卡。
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校正用图像,使用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在同一处进行记录、各基本色的色素—青色素、品红色素、黄色素显色的图像、即灰色图像。校正用图像的不同基本色的每1个点的显色区域相互重叠,但是由于各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的显色区域不同,也可以不是所有区域都重叠。
校正用图像也可以是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跳着记录的图像,例如是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至少空1个记录元件以上的间隔的图像等,但是是不空间隔的纯色图像较好。此外,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尽量是同一浓度较好。因此,校正用图像是大致均匀的灰色纯色图像较好。此外,不是一般的图像,而是主要用于进行打印头30的浓度不匀校正的图像较好。
在感光材料不是卷状、而是单页传输等的片状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被显影处理液污染,校正用图像被记录在图卡的传输方向上的中央部较好,在先头方向一侧有未记录图像的部分较好。此外,在平面扫描仪70中读取图像时,在先头部分有偏差,所以在图卡的先头方向一侧未记录图像较好。
此外,校正用图像在图卡的多个部位,按多个图像数据、即多种浓度记录到感光材料上较好。此外,从显影性方面来看,将以更低浓度记录的部分先传输到显影处理机中进行处理较好。
进行浓度测定的范围是尽量宽的范围,是多个部位较好。但是,校正用图像越大,则图像的形成和读取越需要时间,并且消耗纸张也增加,所以足以进行校正处理的尺寸以上的大小需要额外的印相纸和时间。此外,如果数据数达到某个值以上,则结果收敛,所以即使多取数据也是浪费。
因此,记录的行数是50以上、1000以下的范围较好,50以上、200以下更好,60以上、100以下的范围则又更好。这里,行数是指与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像素数。此外,对记录的行数的10%以上、90%以下进行浓度测定以便求校正量较好,对记录的行数的20%以上、80%以下进行浓度测定以便求校正量更好。
对于校正用图像由平面扫描仪70等图像读取装置或浓度测定装置测定的浓度范围,R浓度是0.3以上、1.5以下较好,0.4以上、1.0以下更好,0.5以上、0.7以下则最好。此外,G浓度是0.2以上、1.5以下较好,0.3以上、0.8以下更好,0.4以上、0.6以下则最好。此外,B浓度是0.15以上、1.5以下较好,0.3以上、1.0以下更好,0.4以上、0.6以下则最好。
关于图卡的大小,例如在印相纸被裁剪后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LV)比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的长度(LH)不太长较好,从感光材料的传输性、减少消耗纸张、对显影处理的影响等观点来看,LV/LH在2.0倍以内较好,1.2倍以内更好,0.9倍以内则又更好。
如图4(a)所示,图卡具有用于确定各打印头30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的标记条较好。记录元件排列方向的标记的间隔窄好。例如,标记的间隔是10个像素以内较好,5个像素以内更好,1个像素间隔则最好。所谓1个像素间隔,是指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重复ON(“开”)、OFF(“关”)、ON、OFF。
此外,打印头30的安装位置有可能包含少许误差,所以对每个打印头30具有单色标记较好。图4(b)示出标记条的放大图。如图4(b)所示,记录着用于确定红色打印头30a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的标记(蓝)、用于确定绿色打印头30b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的标记(品红)、用于确定蓝色打印头30c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的标记(黄)。
在图卡是将校正用的浓度测定部位记录在多处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浓度测定部位的近旁存在标记条较好。此外,如图4(a)所示,存在于纯色图像和纯色图像之间较好。此外,在图4(a)的图卡中,标记条只有1处,但是也可以存在于多处。在存在多个标记条的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同一记录元件号码的记录元件记录标记较好。
此外,图卡具有用于决定对应的记录元件的定位用标记较好。定位用标记只要处于与通常的标记明确不同的状态即可,可以是任何标记,例如可以以与通常的标记差别很大的浓度被记录到感光材料上。
图5(a)示出图4(a)的E部的放大示意图。示出以定位用标记为中心、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取4个像素的范围。这里,如图5(a)所示,说明在定位用标记的浓度大致接近0的状态下构成的情况。在校正用图像上的标记条中,通常的标记每空1个像素来构成(ON、OFF、ON、OFF、...),而作为定位用标记,则存在空3个像素的部分。该像素的绝对位置、即定位用标记确定对应的记录元件号码。
图5(b)示出平面扫描仪70取得的与图5(a)的校正用图像对应的浓度数据。校正用图像以300dpi被记录到印相纸上,而平面扫描仪70以600dpi来进行浓度测定。在定位用标记的部分,低浓度的部分连续,所以能够确定定位用标记的位置。由于能够决定标记的绝对位置,所以能够对前后的像素决定记录元件号码。因此,能够用根据测定出的浓度求出的校正量,对各记录元件进行精确的反馈。
接着,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的记录元件校正处理的过程。如图6所示,首先,输出记录着校正用图像的图卡(步骤SA1)。图卡被放置到平面扫描仪70中,扫描校正用图像的浓度测定部位,测定浓度(步骤SA2)。具体地说,输出与浓度测定部位的各位置上的各基本色RGB对应的浓度数据。为了高精度地得到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校正用图像的浓度,平面扫描仪70以比打印头30进行记录的分辨率高的分辨率来读入校正用图像较好。
在图卡是长方形的情况下,从放置到平面扫描仪70时的斜率的容许度方面来看,使图卡的长边与平面扫描仪70的CCD的排列方向相同较好。
接着,判定扫描到的图像的斜率(步骤SA3)。
然后,根据标记条的浓度数据连续的低浓度部分来确定定位用标记(空3个像素的部分)的位置,决定前后的记录元件号码。这样,确定与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数据(步骤SA4)。
对每个打印头30计算校正量。设与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i对应的浓度数据为Di。在记录元件i的同一图像数据的浓度数据有多个的情况下,可以取平均,也可以使用中间值等代表值。
接着,计算浓度数据Di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的平均值Do(步骤SA5)。然后,比较平均值Do、和记录元件i的浓度数据Di(步骤SA6),计算记录元件i的校正量Ci=Do/Di(步骤SA7)。
在用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图像时,用打印头控制部40将图像数据、和校正处理部60算出的校正量Ci相乘,输出到打印头30。
在进行记录元件校正处理前,色平衡的设置已完成较好。调整各打印头30的记录量、或曝光量的平均值等,调整各打印头30间的色平衡,以便对各基本色的图像数据得到期望的浓度。此外,能够分别调整RGB较好。
以下,示出用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图像输出的各种实验结果。
(实验例1)在实验例1中,在校正的状态比较良好的状态下,在①使用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请参照图7)、和②使用混色(灰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请参照图4)进行校正,在校正后,进行浓度不匀的比较评价。图7所示的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具有用红色打印头30a记录的R浓度测定部位(青)、用绿色打印头30b记录的G浓度测定部位(品红)、以及用蓝色打印头30c记录的B浓度测定部位(黄)。作为评价用图像,使用包含灰色等级渐变的人物图像,进行目视评价。在以下的实验例中,在评价浓度不匀时使用该评价用图像。
图8示出实验例1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用下述5级来表示。
◎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能部分确认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非常良好的画质。
△能略微确认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良好的画质。
×能确认浓度不匀,是不理想的画质。
××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
在以下的实验结果中也同样。
如图8所示,在浓度不匀、特别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的评价中,在②灰色的校正用图像中,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但是在①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中,能确认浓度不匀,是不理想的画质(×)。此外,在边缘部分的浓度不匀的评价中,在②灰色的校正用图像中,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但是在①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中,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再者,在使用②灰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图像的大小很小即可,所以校正时间降低到使用①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的70%左右。
如实验例1的结果所示,通过使用灰色的校正用图像,在从校正用图像中读取的各基本色的浓度中包含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所以能够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特别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此外,RGB三色同时形成边缘部分,所以能够实现稳定的边缘判定。
此外,通过使用RGB的像重叠的纯色校正用图像,能够降低各打印头记录到感光材料上的像构造之差带来的浓度测定偏差,校正的精度提高。
此外,与对RGB三色分别创建校正用图像的情况相比,灰色的校正用图像能够小型化,在进行校正时,能够使进行读入的范围比较小,所以能够缩短校正计算时间。
(实验例2)在实验例2中,在校正的状态非常恶劣的状态下,使用灰色的校正用图像,在对测定出的浓度①进行了彩色变换的情况下、和②未进行彩色变换的情况下,在目视评价中求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次数。此外,作为比较例,进行了③使用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的实验。
在彩色变换中,设变换前的读取浓度(积分浓度)为Rorg、Gorg、Borg,变换后的浓度(分解浓度)为R’、G’、B’,使用下述变换式(1)。
R’=ar·(Rorg)br+cr·(Gorg)dr+er·(Borg)fr+grG’=ag·(Rorg)bg+cg·(Gorg)dg+eg·(Borg)fg+gg (1)B’=ab·(Rorg)bb+cb·(Gorg)db+eb·(Borg)fb+gb其中,ar、br、...、gb是常数。在本实施例2中,使用下述值。ar=1.10,br=0.98,cr=-0.25,dr=1.03,er=0.02,fr=1.02,gr=0.02,ag=-0.30,bg=0.99,cg=1.02,dg=1.00,eg=-0.20,fg=1.01,gg=0.01,ab=0.05,bb=1.00,cb=-0.25,db=1.02,eb=1.08,fb=0.99,gb=-0.02进而,在进行了所需次数的校正后,进行了与实施例1同样的浓度不匀的评价。
图9示出实验例2的评价结果。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在①进行了彩色变换的情况下是3次,在②未进行彩色变换的情况下是5次。在③使用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即使进行9次校正,也不见浓度不匀再有改善,所以停止实验。
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在①进行了彩色变换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在②未进行彩色变换的情况下,能部分确认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非常良好的画质(○);在③使用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能确认浓度不匀,是不理想的画质(×)。通过根据积分浓度来计算分解浓度,即进行彩色变换,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校正。
如实验例2的结果所示,通过进行彩色变换,即使在校正的状态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能够实现精确的、高精度的校正。此外,即使在发生浓度不匀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少的校正次数恢复到没有浓度不匀的状态。
(实验例3)在实验例3中,用下述变换式(2),进行了与实验例2同样的实验。即,在校正的状态非常恶劣的状态下,使用灰色的校正用图像,在对测定出的浓度①进行了彩色变换的情况下、和②未进行彩色变换的情况下,在目视评价中求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次数,评价浓度不匀。此外,作为比较例,进行了③使用RGB单色的校正用图像的情况下的实验。
Rorg、Gorg、Borg是积分浓度,R’、G’、B’是分解浓度,ar、cr、er、ag、cg、eg、ab、cb、eb是常数。
R’=ar·Rorg+cr·Gorg+er·BorgG’=ag·Rorg+cg·Gorg+eg·Borg(2)B’=ab·Rorg+cb·Gorg+eb·Borg在本实施例4中,使用下述值。
ar=1.05,cr=-0.30,er=0.05,ag=-0.25,cg=1.00,eg=-0.15,
ab=0.05,cb=-0.30,eb=1.05实验例3中所需的校正次数及浓度不匀的评价与实验例2的结果相同,但是在用上述式(2)的1次变换式进行彩色变换的情况下,与用实验例2的式(1)的变换式进行彩色变换的情况相比,计算时间降低到70%左右。
因此,通过使用上述变换式(2),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排除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高精度的校正。
(实验例4)在实验例4中,评价了用平面扫描仪70读取校正用图像时的按压部件的效果。作为按压部件,使用带电性低、浓度大致均匀的黑橡胶,在读取校正用图像时用黑橡胶压住图卡来放置。
通过使用按压部件,能够精确地判定图像的边缘。纸张的翘起、弯曲减少,所以低频分量的不匀降低,,校正的精度提高。
(实验例5)在实验例5中,在图10所示的条件下改变校正用图像的行数、浓度测定所使用的行数的比率,在目视评价中求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着眼于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按与实验例1同样的评价基准评价了校正后的浓度不匀。
图10示出实验例5的评价结果。在浓度测定所使用的行数的比率为75%的情况下,与行数为40时相比,在行数为50时,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少,浓度不匀也少。再者,在行数为60时,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此外,与行数为1050时相比,在行数为1000时,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少,浓度不匀也少。再者,在行数为200时,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再者,在行数为100时,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在行数为50时,与浓度测定所使用的行数的比率为5%时相比,在比率为10%时,所需的校正的次数少,浓度不匀也少。再者,在使用率为20%时,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此外,在行数为1000时,与浓度测定所使用的行数的比率为95%时相比,在比率为90%时,所需的校正的次数少,浓度不匀也少。再者,在使用率为80%时,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如实验例5的结果所示,通过使校正用图像的行数为50以上,扩展宽度,能够确保数据数,稳定浓度数据的平均,所以能够降低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此外,通过使行数为1000以下,能够减少不使用的部分,缩短计算时间。
此外,通过在浓度测定中使用记录的行数的10%以上,能够减小校正用图像。因此,能够缩短计算时间,减少消耗纸张。
(实验例5)在实验例6中,评价校正用图像的浓度不同造成的浓度不匀。如图11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所示,在曝光量达到某个值(A点)以上之前,即使作用光,其效果也不表现为浓度增加(a部)。达到某个曝光量后,浓度开始随着曝光量的增加而增加。从A点到B点,特性曲线为下凸的曲线(b部)。从B点到C点,特性曲线为直线状,浓度的变化相对于曝光量的对数变化恒定(c部)。曝光量达到C点以上后,浓度增加相对于曝光量的对数增加减少,特性曲线为上凸的曲线(d部)。即,在c部(中浓度),与b部(低浓度)和d部(高浓度)相比,图像浓度的变化相对于曝光量的变化大。
在实验例6中,对校正用图像的浓度为①低浓度(b部)的情况、②中浓度(c部;直线部)的情况、③高浓度(d部)的情况这3种情况进行比较。
图12示出实验例6的评价结果。在①低浓度(b部)的情况下,能部分确认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②中浓度(c部;直线部)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在③高浓度(d部)的情况下,能略微确认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因此,通过将校正用图像的浓度设定为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能够使用渐变特性硬调变化的部分、即图像浓度的变化相对于曝光量的变化大的部分,所以校正的精度提高。
(实验例7)在实验例7中,改变校正用图像的各色分量的浓度(R浓度、G浓度、B浓度)的范围,在目视评价中求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评价校正后的浓度不匀。
图13示出实验例7的评价结果。在设G浓度为0.45、B浓度为0.45、改变R浓度的情况下,随着R浓度按0.20、0.30、0.40、0.50增高,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为更良好的图像。此外,随着R浓度降低为1.60、1.50、1.00、0.70,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为更良好的图像。
此外,在设R浓度为0.65、B浓度为0.45、改变G浓度的情况下,随着R浓度按0.10、0.20、0.30、0.40增高,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为更良好的图像。此外,随着G浓度降低为1.60、1.50、0.80、0.60,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为更良好的图像。
此外,在设R浓度为0.65、G浓度为0.45、改变B浓度的情况下,随着B浓度按0.10、0.15、0.30、0.40增高,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为更良好的图像。此外,随着B浓度降低为1.60、1.50、1.00、0.60,所需的校正次数更少,在浓度不匀的评价中也为更良好的图像。
如实验例7的结果所示,可知,通过将校正用图像的R浓度设定为0.3以上、1.5以下,将G浓度设定为0.2以上、1.5以下,或者将B浓度设定为0.15以上、1.5以下的范围,不会成为比其他颜色极端高的浓度,所以能够降低感光材料的显色色素形成的副吸收的影响,此外,能够排除颜色不鲜明等的影响,所以测定出的浓度更精确,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校正。
(实验例8)在实验例8中,比较在进行降低各记录元件的偏差的校正前进行色平衡的设置的情况和不进行色平衡的设置的情况。
实验例8的结果判明,通过在完成色平衡的设置后进行校正,RGB三色的色平衡合适,不极端地受其他颜色的影响,所以校正精度进一步提高。
以上实施方式中的记述只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并不限于此。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构成以上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的详细结构及详细动作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为了得到期望的分辨率,将记录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打印头将多个记录元件按规定间隔排列成1列或多列即可。作为排列成阵列状的打印头的优选的例子,除了排列LED发光元件或真空荧光管者之外,还有使用适当的背光的PLZT打印头、液晶快门阵列打印头等快门阵列、将半导体激光器排列成阵列状者、热敏头、利用有机EL材料等场致发光现象的发光元件等。
此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除了用各种记录元件阵列在卤化银感光材料上进行记录的装置之外,用升华性墨水用热敏头进行记录的装置等能够形成多个渐变的图像的装置较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与通常的标记平行来构成定位用标记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存在于校正图像上的任何部位。此外,定位用标记可以只有1个,但是也可以存在多个,对每个打印头都存在较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从图像中取得的读取信息,使用了RGB各色的浓度数据,但是读取信息不限于浓度,可以是反射率、透射率、吸光率等,也可以是与它们对应的函数值。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所以将图1~3也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省略其说明。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校正用图像(图卡)。
如图15(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卡3中,包含浓度测定区域4a、4b、4c、4d、斜率判定用标记5a、5b、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条6a、6b。图15(a)中的箭头表示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
浓度测定区域4a、4b、4c、4d是为了使记录元件的曝光量均匀而测定浓度的部分。例如,使用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在同一处进行记录、各基本色的色素—青色素、品红色素、黄色素显色的图像、即灰色图像。如图15(a)所示,校正用图像在图卡的多个部位,按多个图像数据、即多种浓度进行记录较好。图15(a)是设有4种浓度的浓度测定区域的例子。
浓度测定区域4a、4b、4c、4d也可以是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跳着记录的图像,例如是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至少空1个记录元件以上的间隔的图像等,但是是不空间隔的纯色图像较好。此外,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尽量是同一浓度较好。
浓度测定区域4a、4b、4c、4d是尽量宽的范围,是多个部位较好。但是,校正用图像越大,则图像的形成和读取越需要时间,并且消耗纸张也增加,所以足以进行校正处理的尺寸以上的大小需要额外的印相纸和时间。此外,如果数据数达到某个值以上,则结果收敛,所以即使多取数据也是浪费。
因此,浓度测定区域4a、4b、4c、4d上记录的行数分别是50以上、1000以下的范围较好,50以上、200以下更好,60以上、100以下的范围则又更好。这里,行数是指与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像素数。此外,对记录的行数的10%以上、90%以下进行浓度测定以便求校正量较好,对记录的行数的20%以上、80%以下进行浓度测定以便求校正量更好。
斜率判定用标记5a、5b用于判定校正用图像的斜率。如图15(a)所示,斜率判定用标记5a、5b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被成对记录在图卡3的两端部附近。此外,斜率判定用标记5a、5b是为了把握位置的目的而使用的,所以用少数记录元件在少数行数上记录,在尽可能小的区域上记录较好。
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条6a、6b用于确定各打印头30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条6a、6b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的间隔细了好。例如,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条6a、6b的间隔是10个像素以内较好,5个像素以内更好,1个像素间隔则最好。所谓1个像素间隔,是指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重复ON、OFF、ON、OFF。
此外,打印头30的安装位置有可能包含少许误差,所以对每个打印头30具有单色的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较好。图15(b)示出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条6a的放大图。如图15(b)所示,记录着用于确定红色打印头30a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的标记条(青)、用于确定绿色打印头30b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的标记条(品红)、用于确定蓝色打印头30c的各记录元件的位置的标记条(黄)。
此外,在图卡是将浓度测定区域记录在多处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浓度测定区域的近旁记录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条较好。
此外,图卡3也是为了校准平面扫描仪70的CCD的目的而使用的。所谓CCD的校准,是指降低CCD的光检测灵敏度的偏差。CCD的校准所使用的图像是具有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直线部分(图11的a部、b部及d部)的浓度的图像较好。
如图11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所示,在曝光量达到某个值(A点)以上之前,即使作用光,其效果也不表现为浓度增加(a部;非曝光部)。达到某个曝光量后,浓度开始随着曝光量的增加而增加。从A点到B点,特性曲线为下凸的曲线(b部)。从B点到C点,特性曲线为直线状,浓度的变化相对于曝光量的对数变化恒定(c部)。曝光量达到C点以上后,浓度增加相对于曝光量的对数增加减少,特性曲线为上凸的曲线(d部)。即,在特性曲线不是直线的a部、b部(低浓度)及d部(高浓度),与特性曲线为直线状的c部(中浓度)相比,图像浓度的变化相对于曝光量的变化小。因此,不容易受记录元件的曝光量的偏差造成的浓度变动的影响。
即使在由于打印头的曝光以外的原因而显色的情况下,例如在残色、污点、略微漏光造成感光材料的模糊等而着色的情况下也作为非曝光部,但是在通过目视明显确认着色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打印等,不用于校正计算较好。
用于校准CCD的图像可以只有1处,也可以存在于多个部位。此外,在用于校准CCD的图像存在于多个部位的情况下,可以分别是同一浓度,也可以是不同浓度。
在感光材料不是卷状、而是单页传输等片状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被显影处理液污染,校正用图像被记录在图卡的传输方向上的中央部较好,在先头方向一侧有未记录图像的部分较好。此外,在平面扫描仪70中读取图像时,在先头部分有偏差,所以在图卡的先头方向一侧未记录图像较好。
关于图卡的大小,例如在印相纸被裁剪后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与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LV)比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的长度(LH)不太长较好,从感光材料的传输性、减少消耗纸张、对显影处理的影响等观点来看,LV/LH在2.0倍以内较好,1.2倍以内更好,0.9倍以内则又更好。
接着,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的浓度不匀校正处理。浓度不匀校正处理用于降低打印头30的各记录元件的记录特性的偏差,得到均匀的曝光量。
如图16所示,首先,输出记录着校正用图像的图卡3(请参照图15(a))(步骤SB1)。图卡3被放置到平面扫描仪70中,进行校正用图像的扫描,测定浓度(步骤SB2)。即,从校正用图像中取得图像信息。具体地说,将与校正用图像的各位置上的各基本色RGB对应的浓度数据输出到校正处理部60。
这里,放置图卡3,使得记录校正用图像的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和平面扫描仪70的CCD的排列方向为同一方向、即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以内。此外,为了高精度地得到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校正用图像的浓度,平面扫描仪70以比打印头30进行记录的分辨率高的分辨率来读入校正用图像较好。
接着,根据从校正用图像中取得的图像信息来校准CCD(步骤SB3)。在CCD的校准中,使用校正用图像的非曝光部、或具有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直线部分的浓度的图像信息。在以后的处理中,CCD校准的结果反映了与图像信息的各基本色RGB对应的浓度数据。
接着,判定扫描到的图像的斜率(步骤SB4)。
参照图17所示的用平面扫描仪70取得的图像信息的示意图,来说明判定图像的斜率的过程。如图17(a)、图17(b)所示,在图像信息中,包含斜率判定用标记7a、7b和校正计算所使用的部分8。
在取得的图像信息中,为了决定斜率判定用标记7a、7b的位置,用任意的阈值进行二值化处理等图像处理,或者用重心或Feret直径等进行位置判定。此外,为了除去污物或灰尘的影响,也可以预先设定斜率判定用标记7a、7b的面积、矩、预想的位置的范围,通过与取得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来决定斜率判定用标记7a、7b的位置。
然后,根据斜率判定用标记7a、7b的位置,如图17(a)所示,求斜率判定用标记7a、7b间的CCD的排列方向的距离X、和与CCD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距离Y,判定图像的斜率θ(tanθ=Y/X)。
接着,根据判定出的图像的斜率θ,对图像信息实施旋转处理(步骤SB5)。作为旋转处理,使用仿射变换较好。图像信息通过被实施角度θ的旋转处理,被变换为没有斜率的图像信息。
然后,根据记录元件确定用标记条6a、6b的浓度测定结果,来确定与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数据(步骤SB6)。
对每个打印头30计算校正量。设与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i对应的浓度数据为Di。在记录元件i的同一图像数据的浓度数据有多个的情况下,可以取平均,也可以使用中间值等代表值。
接着,计算浓度数据Di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的平均值Do(步骤SB7)。然后,比较平均值Do、和记录元件i的浓度数据Di(步骤SB8),计算记录元件i的校正量Ci=Do/Di(步骤SB9)。
在用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图像时,用打印头控制部40将图像数据、和校正处理部60算出的校正量Ci相乘,输出到打印头30。
在进行记录元件校正处理前,色平衡的设置已完成较好。所谓色平衡的设置,是指调整各打印头30的记录量、或曝光量的平均值等,调整各打印头30间的色平衡,以便对各基本色的图像数据得到期望的浓度。此外,能够分别调整RGB较好。
以下,示出用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图像输出的各种实验结果。
(实验例1)在实验例1中,在将输出的校正用图像放置到平面扫描仪70中时,改变相对于阵列状图像传感头的CCD的排列方向的角度,评价了校正时间。
评价了①将图15(a)所示的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相对于CCD的排列方向垂直放置的情况(纵向)、②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0度的情况(横向)、③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度的情况(横向)、④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5度的情况(横向)、⑤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的情况(横向)、⑥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1度的情况(横向)。
对RGB各基本色校正了打印头30的记录元件后,进行了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作为评价用图像,使用包含灰色渐变的人物图像,按下述基准进行了比较。在以下的实验例中,在评价浓度不匀时使用该评价用图像。评价结果用下述5级来表示。
◎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非常良好的画质。
△能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良好的画质。
×能确认浓度不匀,是不理想的画质。
××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
在以下的实验结果中也同样。
此外,在评价用图像的大致均匀的浓度部,对R浓度测定500个像素左右的浓度数据,算出R浓度数据的标准偏差σR的3倍值除以R浓度数据的平均值μR所得的值3σR/μR(%)。该值表示浓度数据的偏差,所以为浓度不匀的指标。
图18示出实验例的评价结果。校正时间表示以①纵向放置的情况为基准的比率。在②使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0度来横向放置的情况下,与①纵向放置的情况相比,扫描区域小,所以校正时间降低到55%左右。随着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增加,校正时间也增加(③~⑥)。在⑤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的情况下、和⑥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1度的情况下,校正时间以纵向放置的情况为基准相差23%,所以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是10度以内较好。
此外,在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中,在①纵向放置的情况下,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在②~④的横向放置的情况下(角度为0度、1度、5度),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非常良好的画质(○)。在⑤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0度的情况下,能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⑥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1度的情况下,能确认浓度不匀,是不理想的画质(×)。
此外,图18示出浓度不匀的数值评价(3σR/μR(%))。该数值用以3σR/μR(%)为基准的百分率来表示。在纵向放置的情况下,数据的偏差最大;在横向放置的情况下,随着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增大,偏差也增大。
如实验例1的结果所示,通过使相对于校正用图像的打印头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图像传感头的CCD的排列方向为同一方向,平面扫描仪70的扫描范围缩小,能够将CCD的传输偏差抑制得比较低。此外,对校正用图像的斜率的容许度提高,能够缩短校正时间。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校正记录元件的偏差,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
(实验例2)在实验例2中,在①校准平面扫描仪70的CCD的情况下、和②不校准平面扫描仪70的CCD的情况下,着眼于浓度不匀、特别是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以与实验例1同样的评价基准进行了目视评价(包含灰色渐变的人物图像)。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0度。
图19示出实验例2的评价结果。在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中,在①校准了平面扫描仪70的CCD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在②未校准CCD的情况下,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再者,通过用校正用图像的非曝光部分来校正CCD,浓度不匀的改善更有效果。
如实验例2的结果所示,通过校准CCD,降低各个光检测灵敏度的偏差,向打印头的记录元件反馈的精确性提高,能够降低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此外,通过用校正用图像的非曝光部分来校准CCD,能够在与读入校正计算所使用的部分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下校准CCD,所以能够在把握了CCD的偏差的基础上,校正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偏差,校正的精度提高。
(实验例3)在实验例3中,比较平面扫描仪70的CCD的校正所使用的图像的浓度是①低浓度(非直线部;图11的b部)的情况、②中浓度(直线部;图11的c部)的情况、③高浓度(非直线部;图11的d部)的情况(①~③横向放置)、④中浓度、纵向放置的情况这4种情况,进行了校正后的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包含灰色渐变的人物图像)。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0度。
此外,在评价用图像的大致均匀的浓度部,对R浓度测定1000个像素左右的浓度数据,算出R浓度数据的标准偏差σR的3倍值除以R浓度数据的平均值μR所得的值3σR/μR(%)。
图20示出实验例3的评价结果。在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中,在①将低浓度(非直线部)的图像横向放置的情况、和③将高浓度(非直线部)的图像横向放置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在②将中浓度(直线部)的图像横向放置的情况下,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④中浓度、纵向放置的情况下,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
此外,在浓度不匀的数值评价(3σR/μR(%))中,在使用③高浓度或①低浓度的非直线部的浓度的图像的情况下,与使用②中浓度的图像的情况相比,浓度数据的偏差小。在④纵向放置的情况下,浓度数据的偏差最大。
如实验例3的结果所示,通过用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直线部分、即软调变化的部分来校正CCD,能够抑制记录元件的曝光量的偏差引起的浓度变动,CCD的偏差的校正精度提高,所以能够高精度地降低浓度不匀。
(实验例4)在实验例4中,用1星期完全未进行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10,使污物或污渍附着到输出的校正用图像上,进行了记录元件的校正处理。对校正所使用的浓度数据进行分选,使将浓度数据用于校正处理的比率按①100%(无分选)、②96%、③95%、④90%、⑤80%、⑥30%、⑦20%、⑧10%、⑨9%来变化,分别进行校正,进行校正后的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包含灰度等级渐变的人物图像)。
使用的浓度数据的分选方法是,在各记录元件的多个浓度数据中,除去浓度数据的最大值及/或最小值,直至达到各个条件的比率。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0度。
此外,在评价用图像的大致均匀的浓度部,对G浓度测定1000个像素左右的浓度数据,算出G浓度数据的标准偏差σG的3倍值除以R浓度数据的平均值μG所得的值3σG/μG(%)。
图21示出实验例4的评价结果。在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中,在①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100%的情况下,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在②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96%的情况下,能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③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95%的情况下,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④90%、⑤80%、⑥30%、⑦20%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在⑧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10%的情况下,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⑨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9%的情况下,能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此外,在浓度不匀的数值评价(3σG/μG(%))中,在①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100%的情况下,评价用图像的G浓度的数据的偏差也最大。随着将浓度数据的使用率降低到②96%、③95%、④90%、⑤80%,G浓度的数据的偏差减小。在这次的实验例5中,在⑥浓度数据的使用率为30%的情况下偏差最小。使用的数据太少,校正的精度也恶化,所以随着将浓度数据的使用率进一步降低到⑦20%、⑧10%、⑨9%,G浓度的数据的偏差也增大。
如实验例4的结果所示,通过根据从校正用图像中得到的多个浓度数据中分选的数据,求各记录元件的记录特性的校正量,能够除去污物、灰尘、感光材料的污渍等造成的异常数据,所以对作为降低校正精度的原因的异常数据的容许度提高,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校正结果。因此,能够降低浓度不匀。
此外,通过从各记录元件的多个浓度数据中除去最大值及/或最小值,使用浓度数据的95%以下,除去的数据数增加,所以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校正结果,能够降低浓度不匀。
(实验例5)
在实验例5中,与实验例4同样,用1星期完全未进行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10,使污物或污渍附着到输出的校正用图像上,进行了记录元件的校正处理。对校正所使用的浓度数据进行分选,设分选后的浓度数据的标准偏差为σ,平均值为μ,使得3σ的值为①0.11μ、②0.1μ、③0.05μ、④0.01μ,根据分选的数据分别进行校正,进行了校正后的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包含灰色渐变的人物图像)。作为比较用,也评价了不分选的情况。
使用的浓度数据的分选方法是,在各记录元件的多个浓度数据中,除去浓度数据的最大值及/或最小值,直至达到各个条件的比率。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0度。
此外,在评价用图像的大致均匀的浓度部,对B浓度测定500个像素左右的浓度数据,算出B浓度数据的标准偏差σB的3倍值除以B浓度数据的平均值μB所得的值3σB/μB(%)。
图22示出实验例5的评价结果。在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中,在⑤对浓度数据未进行分选的情况下,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在①3σ的值为0.11μ的情况下,能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②3σ的值为0.1μ的情况下,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3σ的值为③0.05μ、④0.01μ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此外,在浓度不匀的数值评价(3σB/μB(%))中,在⑤对浓度数据未进行分选的情况下,评价用图像的B浓度的偏差也大。随着分选后的浓度数据的3σ/μ减小,评价用图像的B浓度的数据的偏差也减小。特别是,在①3σ的值为0.11μ的情况下3σB/μB(%)是13.89,而在②3σ的值为0.1μ的情况下3σB/μB(%)是5.76,B浓度的数据的偏差大幅度减少。
如实验例5的结果所示,通过用3σ的值在0.1μ以下的、偏差更少的浓度数据进行校正计算,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校正结果。
(实验例6)在实验例6中,改变将输出的校正用图像放置到平面扫描仪70中时相对于阵列状图像传感头的CCD的排列方向的角度、和校正时是否实施使用仿射变换的旋转处理等条件,目视评价校正后的浓度不匀(包含灰度等级渐变的人物图像)。旋转处理中的旋转角度通过用校正用图像的斜率判定用标记5a、5b计算斜率角度来求出。
评价了①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相对于CCD的排列方向垂直放置(纵向)、未实施旋转处理的情况、②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4.8度(横向)、实施了旋转处理的情况、③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4.8度(横向)、未实施旋转处理的情况、④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9.5度(横向)、实施了旋转处理的情况、⑤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9.5度(横向)、未实施旋转处理的情况。
此外,在评价用图像的大致均匀的浓度部,对B浓度测定1000个像素左右的浓度数据,算出B浓度数据的标准偏差σB的3倍值除以B浓度数据的平均值μB所得的值3σB/μB(%)。
图23示出实验例6的评价结果。在浓度不匀的目视评价中,在①将校正用图像纵向放置、未实施旋转处理的情况下,能明显地确认浓度不匀,是恶劣的画质(××)。在将校正用图像横向放置、未进行旋转处理的情况下,在放置的角度为③4.8度时,能部分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放置的角度为⑤9.5度时,能略微确认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在将校正用图像横向放置、进行了旋转处理的情况下,在放置的角度为②4.8度的情况下、④9.5度的情况下,都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
此外,在浓度不匀的数值评价(3σB/μB(%))中,在将校正用图像横向放置、进行了旋转处理的情况下,在放置的角度为②4.8度的情况下、④9.5度的情况下,评价用图像的B浓度的数据的偏差也都小。
如实验例6的结果所示,通过对从校正用图像中取得的图像信息实施旋转处理,能够精确地确定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图像的浓度,浓度不匀的校正精度提高。此外,用校正用图像上记录的斜率判定用标记5a、5b来判定校正用图像的斜率,所以容易决定实施旋转处理的角度,能够用简单的装置容易地进行校正计算。
(实验例7)在实验例7中,评价了用平面扫描仪70读取校正用图像时的按压部件的效果。作为按压部件,使用带电性低、浓度大致均匀的黑橡胶,在读取校正用图像时用黑橡胶压住图卡来放置。
通过使用按压部件,能够精确地判定图像的边缘。纸张的翘起、弯曲减少,所以低频分量的不匀降低,校正的精度提高。
(实验例8)在实验例8中,在图10所示的条件下改变校正用图像的行数、浓度测定所使用的行数的比率,在目视评价中求直至浓度不匀消失所需的校正的次数,评价了校正后的浓度不匀。将校正用图像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CCD的排列方向所成的角度放置为0度。
图10示出实验例8的评价结果。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8中,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实验例5同样的效果。
以上实施方式中的记述只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的详细结构及详细动作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为了得到期望的分辨率,将记录元件排列成阵列状的打印头将多个记录元件按规定间隔排列成1列或多列即可。作为排列成阵列状的打印头的优选的例子,除了排列LED发光元件或真空荧光管之外,还有使用适当的背光的PLZT打印头、液晶快门阵列打印头等快门阵列、将半导体激光器排列成阵列状者、热敏头、利用有机EL材料等场致发光现象的发光元件等。
此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用各种记录元件阵列在卤化银感光材料上进行记录的装置、或用升华性墨水用热敏头进行记录的装置等能够形成多个渐变的图像的装置较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记录着用于校正记录元件的校正用图像的图卡3来校准CCD,但是也可以输出用于校准CCD的专用图像来校准CCD。但是,阵列状图像传感头的CCD的光检测灵敏度根据平面扫描仪70的通电开始后的经过时间或使用频度等其各个时刻的状态而有略微的变动,所以在校准CCD后未经过太长时间的状态下读入校正用图像较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图卡3中设有2处斜率判定用标记5a、5b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设更多的斜率判定用标记。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从图像中取得的读取信息,使用了RGB各色的浓度数据,但是读取信息不限于浓度,可以是反射率、透射率、吸光率等,也可以是与它们对应的函数值。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与图1及图3所示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是为了适合第3实施方式,再次说明其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支持鼓1、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打印头控制部40、校正处理部60、图像读取装置70等。
从支持鼓1的卷中抽出的卤化银照片感光材料—彩色印相纸(以下称为印相纸2)由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的支持鼓1沿箭头所示的方向传输后,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根据打印头控制部40按照图像数据进行的曝光控制在印相纸2的规定位置上依次曝光,在印相纸2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潜像。该曝光工序结束后,印相纸2由支持鼓1传输到显影工序。
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都具有一列或多列排列成阵列状的作为记录元件的光源。红色打印头30a使用LED光源,而绿色打印头30b及蓝色打印头30c使用亮度比较高、响应迅速、容易用滤色镜来分色的真空荧光打印头。印相纸2不限于卷纸,也可以是单页纸,印相纸2的传输方法也没有特别的限制。
此外,如图3所示,红色打印头30a包括移位寄存器31、锁存电路32、驱动电路33、记录元件阵列34、自聚焦透镜阵列35等。不限于红色打印头30a,对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也同样。
在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也同样。)中,作为1行图像比特数据,首先MSB(最高有效位)数据从打印头控制部40被发送到移位寄存器31后,置位脉冲信号从打印头控制部40被输入到锁存电路32,与该置位脉冲信号同步将上述MSB数据凑够1行锁存到锁存电路32中。这里,所谓图像比特数据,是指输出用图像信息中的特定比特的数据。
然后,将与渐变相应的使能信号从打印头控制部40输入到驱动电路33中后,红色打印头30a按照该使能信号来驱动控制记录元件,按照上述锁存电路32中锁存的MSB的数据进行发光。即,驱动电路33对记录元件阵列34,向锁存的数据是“1”的记录元件选择性地发送驱动信号,使其在使能信号的时间宽度内进行发光。照射光经自聚焦透镜阵列35成像到印相纸2上,形成潜像。通过从MSB至LSB(最低有效位)依次对全部比特进行这种处理,来结束1行的记录。比特的顺序可以是从LSB开始处理,也可以是其他顺序,没有限制。
打印头控制部40对红色、绿色、蓝色各色分别输入8比特图像信息后,根据包含曝光量信息的输出值变换LUT将该输入图像信息变换为12比特的输出用图像信息。在此情况下,该输出用图像信息是各个记录元件的1行的串行数字数据,生成用于将图像比特数据发送到锁存电路32的置位脉冲信号、和用于控制发光时间的使能信号,将这些图像比特数据、置位脉冲信号及使能信号分别输出到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
打印头控制部40根据从校正处理部60输入的用于校正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发光特性的光量校正系数来控制使能信号,调整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发光特性。
在具有绿色、蓝色分量的发光特性的VFPH中,分别在自聚焦透镜阵列35的下部配置着未图示的绿色、蓝色的分色滤色镜,所以打印头控制部40依次移动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曝光定时来进行记录控制,以便将各色发送的图像信息记录到印相纸2的规定位置上。由此,能够将彩色图像恰当地记录到印相纸2上。
校正处理部60根据浓度信息来算出用于校正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发光特性的光量校正系数并输出到打印头控制部40。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使用的校正用图像2a。校正用图像2a由图像形成装置10记录在印相纸2上,在计算光量校正系数或曝光量的校正量时使用。
校正用图像2a可以如图7所示,由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记录,YMC各基本色的色素分别显色;也可以如图4(a)所示,由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同时记录,各基本色的色素在同一部位显色。
如图4(a)所示,校正用图像2a为了确定与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明确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各个记录元件的排列顺序,具有能够分别确定该各记录元件的标记条较好。
出于上述使用目的,上述标记条的标记间隔是细的间隔,例如该间隔在10个像素以内较好,5个像素以内更好,1个像素间隔最好。这里,所谓1个像素间隔,是指逐个像素地重复ON、OFF、ON、OFF...。
此外,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安装精度有可能包含少许误差,所以校正用图像2a对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具有标记条较好。特别是如图4(b)所示,在各基本色的色素在同一部位显色的情况下,对各基本色、即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具有标记条更好。
在图4(a)中,标记条只存在1处,但是也可以存在于多处。特别是在记录在多处来构成的情况下,在记录的部位的近旁存在标记条较好,标记存在于多处较好,并且存在于记录的部位之间较好。
在校正用图像2a存在多个标记条的情况下,该多个标记条由同一记录元件来记录(即打印。)较好。
在校正用图像2a不是记录在卷状、而是记录在单页状(片状)印相纸2上的情况下,校正用图像2a尽可能被记录在印相纸2的中央部较好,再者,在印相纸2的先头方向一侧形成了未记录区域较好。
作为校正用图像2a,在用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将YMC的各基本色分别记录在印相纸2上的情况下,从显影性的观点来看,将Y色素构成的部分传输到显影处理机中最后进行处理较好。
校正用图像2a在印相纸2的多个不同区域上分别记录多个图像数据较好,从简化计算处理的观点来看,按以低浓度记录的图像数据到以高浓度记录的图像数据的顺序来记录较好,从显影性的观点来看,将以更低浓度记录的部分传输到显影处理机中更早进行处理较好。
对校正用图像2a进行浓度测定的范围、部位是尽可能广的范围,是多个部位较好。此外,记录的行数处于50以上、1000以下的范围较好,50以上、200以下更好,60以上、100以下的范围则又更好。此外,对记录的行数的10%以上、90%以下进行用于求光量校正系数或曝光量的校正量的浓度测定较好,20%以上、80%以下更好。
校正用图像的浓度范围如下所述R(Red,红)是0.3至1.5较好,0.4至1.0更好,0.5至0.7的范围则最好;G(Green,绿)是0.2至1.5较好,0.3至0.8更好,0.4至0.6的范围则最好;B(Blue,蓝)是0.15至1.5较好,0.3至1.0更好,0.4至0.6的范围则最好。
接着,说明动作。
参照图24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处理。
打印头控制部40对红色、绿色、蓝色各色分别输入8比特图像信息后(步骤S1),根据包含曝光量信息的输出值变换LUT将该输入图像信息变换为12比特的输出用图像信息(步骤S2)。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所用的输出值变换LUT的一例示于图32。根据该输出值变换LUT,输入值和输出值的关系为非线性。
进而,打印头控制部40根据从校正处理部60输入的用于校正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发光特性的光量校正系数来控制使能信号,调整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的发光特性(步骤S3)。
然后,打印头控制部40将上述各色的输出用图像信息分别发送到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步骤S4),记录到印相纸2上(步骤S5)。
然后,对记录着输出用图像的印相纸2实施显影处理(步骤S6),显影完成后(步骤S7),结束该图像形成处理(步骤S7)。
接着,说明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的实验例1~9。在实验1~4中,使用图7所示的校正用图像2a;在实验5~9中,使用图4(a)、图4(b)所示的校正用图像2a。
(实验例1)首先,说明实验例1。在实验例1中,就以下2种实例来分别比较①所需时间、②对包含灰色渐变的人物图像的目视评价。
实例1;输出一个校正用图像2a,根据该校正用图像2a来进行浓度不匀校正(即计算光量校正系数。)及设置(即曝光曝光量信息。)。此情况下的校正用图像2a可以是图7或图4中的任一个,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7的。在此情况下,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由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25所示的流程图来执行。
实例2;在浓度不匀校正和设置中,输出并使用不同的校正用图像2a。这里,浓度不匀校正由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26(a)所示的流程图来执行,而设置由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26(b)所示的流程图来执行。
这里,说明图25、图26(a)及图26(b)的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该各处理由校正处理部60对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执行。
首先,说明图25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校正处理部60例如输出图7或图4所示的校正用图像2a(步骤S11)。
然后,步骤S11的处理中输出的校正用图像2a由图像读取装置70扫描,校正处理部60输入该扫描所得的图像信息后(步骤S12),由该输入的图像信息根据与校正用图像2a的标记条有关的图像信息来确定各个记录元件在校正用图像2a上的位置(步骤S13)。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取得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步骤S14),计算该各浓度的浓度平均值D(步骤S1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并行进行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和曝光量的变更(步骤S16)。
首先,说明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
校正处理部60比较上述浓度平均值D和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步骤S17),计算各记录元件的光量校正系数(步骤S18)。
接着,说明曝光量的更新。
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27所示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斜率(γ)的直线,计算与浓度平均值D对应的log(S)(步骤S19),进而根据预先准备的目标浓度D0和对应的log(S0),根据公式ΔE=log(S)-log(S0)来计算曝光量的变化量ΔE(步骤S20)。
这里,图27所示的曲线图的横轴“log(输出值)”是对根据输出值变换LUT变换出的输出用图像信息取log而得到的,纵轴“浓度”是输出图像的浓度信息。此情况下的输出变换LUT使用输入值和输出值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的。
此外,图27所示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斜率(γ)根据感光材料的种类是预先已知的。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对当前设定的曝光量E施加上述ΔE的校正,来更新曝光量信息(即E+ΔE→E。)(步骤S21)。
校正处理部60确认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及曝光量的更新已完成(步骤S22),结束该处理。
接着,说明图26(a)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该处理只进行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
校正处理部60例如输出图7或图4所示的校正用图像2a(步骤S31)。
然后,步骤S31的处理中输出的校正用图像2a由图像读取装置70扫描,校正处理部60输入该扫描所得的图像信息后(步骤S32),由该输入的图像信息根据与校正用图像2a的标记条有关的图像信息来确定各个记录元件在校正用图像2a上的位置(步骤S33)。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取得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步骤S34),计算该各浓度的浓度平均值D(步骤S3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比较上述浓度平均值D和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步骤S36),计算各记录元件的光量校正系数(步骤S37)。由此结束本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接着,说明图26(b)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该处理只进行曝光量的更新。
校正处理部60例如输出按与各打印头对应的输出用图像信息的输出值S0记录的位图用的灰色的纯色图像(步骤S41)。
然后,步骤S31的处理中输出的灰色的纯色图像由图像读取装置70扫描,校正处理部60输入该扫描所得的图像信息后,由该输入的图像信息根据与校正用图像2a的标记条有关的图像信息来确定各个记录元件在校正用图像2a上的位置。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取得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并计算该各浓度的浓度平均值D(步骤S42)。
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32所示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斜率(γ)的直线,计算与浓度平均值D对应的log(S)(步骤S43),进而根据预先准备的目标浓度D0和对应的log(S0),根据公式ΔE=log(S)-log(S0)来计算曝光量的变化量ΔE(步骤S44)。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对当前设定的曝光量E施加上述ΔE的校正,来更新曝光量信息(即E+ΔE→E。)(步骤S45)。由此结束本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根据实验例1的实验结果,实例1的情况比实例2的情况所需时间降低大约75%。此外,实例1的情况下的输出图像极其良好。
进而,如果用统计量来求曝光量信息,则所需时间比上述实例1的结果进一步降低大约70%。
(实验例2)接着说明实验例2。实验例2对以下2种实例来进行。
实例1;依次重复进行实验例1的实例1的处理,评价最终得到的光量校正系数。在此情况下,光量校正系数和曝光量作为独立的校正量来计算。
实例2;重复进行图28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评价最终得到的光量校正系数。在此情况下,不改变曝光量信息,只计算光量校正系数。在此情况下,得到的光量校正系数依赖于曝光量。
这里的光量校正系数使用由0~4095的范围内的数值构成的光量校正系数。该实验例2中所用的图像用适当调整了曝光量信息、浓度比较淡的图7所示的校正用图像2a进行了校正。
这里,说明图28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该处理由校正处理部60对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执行。
首先,校正处理部60例如输出图7或图4所示的校正用图像2a(步骤S51)。
然后,步骤S51的处理中输出的校正用图像2a由图像读取装置70扫描,校正处理部60输入该扫描所得的图像信息后(步骤S52),由该输入的图像信息根据与校正用图像2a的标记条有关的图像信息来确定各个记录元件(以下将例如第i个记录元件称为记录元件(i))在校正用图像2a上的位置(步骤S53)。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取得与各记录元件(i)对应的浓度(步骤S54),计算该各浓度的浓度平均值D(步骤S5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并行进行与各记录元件(i)对应的光量校正系数C(i)的计算和曝光量的处理(步骤S56)。
首先,说明曝光量的处理。
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32所示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斜率(γ)的直线,计算与浓度平均值D对应的log(S)(步骤S57),进而根据预先准备的目标浓度D0和对应的log(S0),来计算与曝光量有关的量S0/S(步骤S58)。
接着,说明光量校正系数C(i)的计算。
校正处理部60比较上述浓度平均值D和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步骤S59),计算各记录元件(i)的记录特性的校正量(步骤S60)。
校正处理部60将当前设定的与各记录元件(i)对应的光量校正系数C(i)乘以上述各记录元件(i)的记录特性的校正量、和各记录元件(i)通用的量—上述S0/S,来计算新的光量校正系数C(i)(步骤S61)。由此,本流程图所示的处理结束。
根据实验例2的实验结果,实例1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光量校正系数的平均值是大约2050,实例2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光量校正系数的平均值是大约4000。因此,在光量校正系数极端大或小的情况下,在实例2中像素不匀校正不充分,光量校正系数和曝光量信息具有相互独立的功能较好。
(实验例3)接着,说明实验例3。实验例3就图25的流程图的步骤S11的处理中输出的校正用图像2a的浓度①淡(图11的图中标号a及b所示的非直线部。)、②中(图11的图中标号c所示的直线部。)、③浓(图11的图中标号d所示的非直线部)这3种情况与实验例1的实例1同样来进行。
根据实验例3的实验结果,在②以外的情况下,浓度不匀校正和设置的精度稍稍降低。
(实验例4)接着,说明实验例4。在实验例4中,对校正用图像2a根据2个区域上记录的图像进行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在此情况下,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由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29所示的流程图来执行。
这里,说明图29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该处理由校正处理部60对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执行。
首先,校正处理部60例如输出图4(a)所示的校正用图像2a(步骤S71)。
然后,步骤S71的处理中输出的校正用图像2a由图像读取装置70扫描,校正处理部60输入该扫描所得的图像信息后(步骤S72),由该输入的图像信息根据与校正用图像2a的标记条有关的图像信息来确定各个记录元件在校正用图像2a上的位置(步骤S73)。此情况下的校正用图像2a如图4(a)所示具有2个浓度条。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取得与各浓度条及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对各记录元件分别计算各浓度条的浓度平均值作为各记录元件的浓度(步骤S74),计算将该算出的每个浓度条的浓度平均值D进一步平均所得的浓度平均值D(步骤S75)。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并行进行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和曝光量的变更(步骤S76)。
首先,说明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
校正处理部60比较上述浓度平均值D和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浓度(步骤S77),计算各记录元件的光量校正系数(步骤S78)。
接着,说明曝光量的更新。
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32所示的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斜率(γ)的直线,计算与浓度平均值D对应的log(S)(步骤S79),进而根据预先准备的目标浓度D0和对应的log(S0),根据公式ΔE=log(S)-log(S0)来计算曝光量的变化量ΔE(步骤S80)。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对当前设定的曝光量E施加上述ΔE的校正,来更新曝光量信息(即E+ΔE→E。)(步骤S81)。
校正处理部60确认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及曝光量的更新已完成(步骤S82),结束该处理。
根据实验例4的实验结果,浓度不匀校正和设置的精度提高。
(实验例5)接着,说明实验例5。在实验例5中,根据校正用图像4a的多个区域上记录的图像,对它们的浓度①大致相同的情况、②不同的情况、③使用非本发明的不同的方式的情况这3种情况,都从同样恶劣的浓度不匀及色平衡的状态起进行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按输出的图像页数来比较直至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完成的次数。
在此情况下,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由校正处理部60根据图30的流程图来执行。
这里,说明图30的流程图。该处理由校正处理部60对红色打印头30a、绿色打印头30b、蓝色打印头30c分别执行。
首先,打印头控制部40对红色、绿色、蓝色各色分别输入8比特图像信息后,根据包含曝光量信息的输出值变换LUT将该输入图像信息变换为12比特的输出用图像信息(请参照图24的步骤S1、步骤S2。)。这里,该输出值变换LUT如图32所示,输入值和输出值的关系为非线性。
接着,校正处理部60根据上述12比特的输出用图像信息,来输出记录着图31所示的4个浓度条的校正用图像2a(步骤S91)。该4个浓度条的浓度互不相同。
然后,步骤S91的处理中输出的校正用图像2a由图像读取装置70扫描,校正处理部60输入该扫描所得的图像信息后(步骤S92),由该输入的图像信息根据与校正用图像2a的标记条有关的图像信息来确定各个记录元件(i)在校正用图像2a上的位置(步骤S93、S94)。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取得与各记录元件(i)对应的浓度(步骤S95),计算校正用图像2a的各浓度条(请参照图31。)的浓度的浓度平均值(ave-1~ave-4)和全部浓度的平均值(ave-all)(步骤S96)。
这里,例如ave-1是与校正用图像2a的浓度条的第一条(请参照图31。)的各记录元件(i)对应的浓度的平均。ave-2~ave-4也同样。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并行进行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和曝光量的变更(步骤S97)。
首先,说明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
校正处理部60对各记录元件(i)计算4个浓度条的浓度的平均值ave-pix(i),根据ave-all和ave-pix(i)来计算各记录元件(i)的光量校正系数(步骤S98、S99)。
接着,说明曝光量的更新。
校正处理部60如图33所示,从ave-1~ave-4中确定夹着目标浓度D0并且值离D0最近的2个浓度平均值。例如,在图33所示的例子中,校正处理部60确定ave-2、ave-3,作为夹着D0并且离D0最近的2个浓度平均值。
这里,图33所示的曲线图的横轴“log(输出值)”是对根据图32所示的输出值变换LUT变换出的输出用图像信息的输出值取log而得到的,纵轴“浓度”是输出图像的浓度信息。
校正处理部60通过对该ave-2、ave-3进行插值,根据回归线来估计实现目标浓度D0的log(S)(步骤S100)。这里,图33所示的S-1~S-4及S是根据该回归线来实现ave-1~ave-4及D0各浓度的图像信息的输出值。
步骤S100之后,校正处理部60根据当前预先设定的图像信息的输出值S0的对数log(S0)和上述log(S),根据公式ΔE=log(S)-log(S0)来计算曝光量的变化量ΔE(步骤S101)。
然后,校正处理部60对当前设定的曝光量E施加上述ΔE的校正,来更新曝光量信息(即E+ΔE→E。)(步骤S102)。
校正处理部60确认光量校正系数的计算及曝光量的更新已完成(步骤S103),结束该处理。
在对图30的流程图的上述说明中,LUT如图32所示是非线性。在此情况下,如图33所示,“log(S)-浓度信息”的特性也是非线性。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特别的例子,如图34所示,也可以是下述情况LUT是线性,进而“log(S)-浓度信息”的特性为线性。
在这种情况下,校正处理部60在步骤S100中,如图34所示通过对ave-1~ave-4进行插值,根据回归线来估计实现目标浓度D0的log(S)(步骤S100)。步骤S101以后的处理与上述相同。
设浓度条为4条,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任意条。
根据实验例5的实验结果,①的情况是4页,②的情况是2页,③的情况下是12页。即,如果使用不同浓度的2个图像,则能缩短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所需的时间。
(实验例6)接着,说明实验例6。实验例6用橡胶等黑色的按压部件将记录着校正用图像2a的印相纸2压住放置到图像读取装置70的未图示的读取部上来进行。由此,边缘部的校正良好,纸张的翘起、弯曲减少。因此,低频分量的不匀降低。
(实验例7)接着,说明实验例7。在实验例7中,根据以下所示的评价基准评价了浓度不匀。其结果示于图35。如图35所示,通过使记录校正用图像2a的印相纸2的宽度为10~1000,能够降低浓度不匀。特别是通过将印相纸2的宽度扩大10%以上,能够缩小校正用图像2a,所以从缩短计算时间、降低消耗纸张等的观点来看很理想。
以下,说明图35所示的浓度不匀评价的评价基准。◎表示完全没有浓度不匀,是极其良好的画质;○表示能部分略微确认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非常良好的画质;△表示能略微确认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但是是良好的画质;×表示能确认浓度不匀,是不理想的画质。
(实验例8)接着,说明实验例8。在实验例8中,记录着校正用图像2a的印相纸2的感光材料采用卤化银感光材料。由此,进一步发挥了本发明的效果。
(实验例9)接着,说明实验例9。在实验例9中,记录着校正用图像2a的印相纸2的感光材料采用具有反射支持体的感光材料。由此,进一步发挥了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能并行进行浓度不匀校正和设置这2个工序。
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浓度不匀校正及设置这一正式工作的事先准备能够在短时间内精确地执行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记述用于示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的具体例,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详细结构、详细动作可以适当变更。
接着,作为切换多个基本色等多个波长的光、用同一打印头在记录材料上进行记录的打印头的一例,参照图36来说明采用PLZT快门阵列打印头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概略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200包括白色光源110、滤色镜115、光纤阵列120、PLZT快门阵列130、自聚焦透镜阵列140、传输部件150、滤色镜切换控制部160、图像数据输出控制部170、印相纸传输控制部180、曝光控制部190、校正处理部60、图像读取装置70等。
如图36所示,从白色光源110透过旋转式滤色镜115的光通过光纤阵列120被引导到PLZT快门阵列130,曝光到印相纸102的规定位置上。曝光在由与驱动源(未图示)联系而旋转的传输部件150向箭头X方向传输的印相纸102上进行。
滤色镜115成圆盘形状,在每隔角度120度三等分的位置上配置红色(R)、绿色(G)、蓝色(B)各色,该圆盘的中心轴与驱动源(未图示)联系。通过滤色镜115的旋转,RGB各色的滤色镜被选择性地配置到光路上。
光纤阵列120将透过滤色镜115的RGB各色的光引导到PLZT快门阵列130。
PLZT快门阵列130将多个PLZT元件以一列阵列状配置在与印相纸102的传输方向(图36的箭头X方向)正交的方向(图36的箭头Y方向)上。各PLZT元件以与像素相当的间隔来配置。PLZT元件是快门,透光率按照施加的电压来变化。在PLZT元件使光透光的期间进行曝光。按照图像数据来控制曝光时间,表现渐变。例如,在表现更淡的浓度的情况下,曝光时间更短。
透过PLZT快门阵列130的光由自聚焦透镜阵列140成像到印相纸102上。
滤色镜切换控制部160按照RGB各曝光色的图像数据使滤色镜115旋转,依次切换要曝光的光的颜色。
图像数据输出控制部170按照RGB各曝光色的图像数据来改变向PLZT快门阵列130施加的电压,控制曝光时间。
印相纸传输控制部180控制传输部件150。
曝光控制部190根据校正处理部60算出的校正量来更新光量校正系数,根据该更新过的光量校正系数,按照图像数据来同步控制滤色镜切换控制部160、图像数据输出控制部170、印相纸传输控制部180。这样,在印相纸102的规定位置上对每种颜色依次曝光,在印相纸102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潜像。该曝光工序结束后,印相纸102被传输到下一处理工序—显影工序。
图像形成装置200与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曝光的部分的结构不同,但是校正处理部60中的校正量的计算方法、和图像读取装置70中的读取信息的取得方法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200进行与前述第1、第2、第3实施方式中的实验例同样的实验的结果是,确认了能得到与前述实验例得到的结果同样的结果。
根据本发明,能得到下述效果。
(1)在从校正用图像读取的各基本色的读取信息中包含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所以能够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特别是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2)各基本色同时形成边缘部分,所以能够降低误判定的可能性,实现稳定的边缘判定。
(3)与对每种基本色创建校正用图像的情况相比,校正用图像能够小型化,在进行校正时,能够使进行读入的范围比较小,所以能够缩短校正计算时间。此外,能够减少消耗纸张,提高生产率。
(4)不会成为比其他颜色极端高的浓度,所以能够降低感光材料的显色色素形成的副吸收的影响。此外,能够排除颜色不鲜明的影响,所以取得的读取信息更精确,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校正。
(5)通过进行彩色变换,即使在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能够实现精确的、高精度的校正。此外,即使在发生浓度不匀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少的校正次数恢复到没有浓度不匀的状态。
(6)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排除其他颜色的浓度不匀的影响,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高精度的校正。
(7)各基本色的色平衡合适,不极端地受其他颜色的影响,所以校正精度进一步提高。
(8)能够降低各打印头在感光材料上记录的像构造之差带来的读取信息的偏差,所以校正的精度提高。
(9)能够精确地判定图像的边缘,校正的精度提高。此外,通过抑制校正用图像的翘起,能够降低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10)通过使行数为50以上,能够确保数据数,稳定读取信息的数据的平均,所以能够降低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此外,即使数据数过多,读取信息的数据的平均也收敛,所以通过使行数为1000以下,能够减少不使用的部分,缩短计算时间。
(11)通过将记录的行数的10%以上用于读取信息的取得,能够减小校正用图像,能够使图像读取装置小型化。
(12)感光材料使用卤化银,所以对降低浓度不匀很有效。
(13)感光材料具有反射支持体,所以对降低浓度不匀很有效。
(14)与使用高浓度、或低浓度的部分进行校正的情况相比,使用渐变特性硬调变化的部分、即图像浓度的变化相对于曝光量的变化大的部分,所以能够提高校正的精度。
(15)能够用定位用标记来决定对应的记录元件,所以能够根据取得的读取信息求出的校正量对各记录元件进行精确的反馈。
(16)相对于校正用图像的打印头的记录元件排列方向、和图像传感头的光检测元件的排列方向是同一方向,所以通过在记录元件的排列方向上使用更长的校正用图像,能够缩小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范围。此外,对校正用图像的斜率的容许度提高,能够缩短校正时间。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校正记录元件的偏差,高效率地降低浓度不匀。
(17)对读取信息实施旋转处理,所以能够精确地确定与各记录元件对应的读取信息,浓度不匀的校正精度提高。
(18)用校正用图像上记录的斜率判定用标记来判定校正用图像的斜率,所以容易决定实施旋转处理的角度,浓度不匀的校正角度提高。
(19)降低各光检测元件的各个光检测灵敏度的偏差,所以向打印头的记录元件反馈的精确度提高,能够降低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因此,校正的精度提高。
(20)能够在与读入校正计算所使用的部分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下,校准光检测元件。因此,能够在把握了光检测元件的偏差的基础上,校正打印头的记录元件的偏差,所以校正的精度提高。此外,校准光检测元件不使用别的测光部件,能够通用图像读取装置,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校正。
(21)用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直线部分、即软调变化的部分来校正各光检测元件,所以能够抑制记录元件的曝光量的偏差引起的浓度变动。因此,光检测元件的偏差的校正精度提高。
(22)用校正用图像的非曝光部来校正各光检测元件,所以能够进行简单、高精度的校正。
(23)根据从校正用图像中得到的多个读取信息中分选的数据,求各记录元件的记录特性的校正量,所以能够除去污物、灰尘、感光材料的污渍等造成的异常数据。因此对作为降低校正精度的原因的异常数据的容许度提高,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校正结果。因此,能够降低浓度不匀。
(24)读取信息的分选的基准明确,所以能够用简单的方法得到高精度的校正结果,能够降低浓度不匀。
(25)使用多个读取信息的95%以下,所以除去的数据数增加,对作为降低校正精度的原因的异常数据的容许度提高,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校正结果,能够降低浓度不匀。
(26)能够用偏差更少的读取信息进行校正计算,所以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校正结果。
(27)能够精确地判定图像的边缘,校正的精度提高。此外,通过抑制校正用图像,能够降低低频分量的浓度不匀。
(28)通过使行数为50以上,能够确保数据数,稳定读取信息的数据的平均,所以能够降低高频分量的浓度不匀。此外,通过使行数为1000以下,能够减少不使用的部分,缩短计算时间。
(29)通过将记录的行数的10%以上用于读取信息的取得,能够减小校正用图像,能够使图像读取装置小型化。
(30)感光材料使用卤化银,所以对降低浓度不匀很有效。
(31)感光材料具有反射支持体,所以对降低浓度不匀很有效。
(32)能并行进行基于曝光信息的校正和基于光量校正系数的校正,所以能够实现该校正处理等正式工作的事先准备能够在短时间内精确地执行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所述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从所述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从在所述获取步骤中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所述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所述校正量通过使用所述打印头来形成所述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补偿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颜色着色彼此混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打印头能够发出多种光或包括用于发出多种光的多个元件头;所述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它通过以重叠的状态向光敏材料的同一位置照射所述多种光而被记录在光敏材料上。
3.如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所述图像区域,其中黄色着色、品红着色和青色着色的至少两个彼此混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所述图像区域,其中红色浓度Rd、绿色浓度Gd和蓝色浓度Bd满足下列关系0.3≤Rd≤1.5,0.2≤Gd≤1.5和1.15≤Bd≤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向所述读出信息应用颜色转换处理来求取所述校正量,所述读出信息是在所述获取步骤中通过读取所述校正图像而获取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当在所述获取步骤中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表示综合浓度时,在所述颜色转换处理中从所述综合浓度获取分析的浓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线性转换方程来用于所述颜色转换处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完成彩色平衡的建立操作之后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打印头能够发出多种光或包括用于发出多种光的多个元件头;通过多个图像构成图像区域,所述图像区域被包括在所述校正图像中,并且从其获取所述读出信息,所述多个图像是通过以所述多个图像彼此重叠的状态向所述光敏材料发射所述多种光而被记录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借助推挤件将其上记录了所述校正图像的所述光敏材料固定到所述图像读取部件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要记录到所述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标称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获取所述读出信息的记录线的实际数量多于记录线的所述标称数量的1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图像的浓度被设置在所述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上的一个点。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位置确定标记,其中每一个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位置,以便识别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
17.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用于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通过读取所述校正图像来获取读出信息;校正量求取部,用于从通过所述图像读取部件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图像形成部,用于按照由所述校正图像求取部求取的所述校正量通过使用所述打印头来形成所述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所述记录特征已被补偿;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打印头,以便向所述光敏材料上记录所述校正图像;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颜色着色彼此混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打印头能够发出多种光或包括用于发出多种光的多个元件头;所述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它通过以重叠的状态向所述光敏材料的同一位置照射所述多种光被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所述图像区域,其中黄色着色、品红着色和青色着色的至少两个彼此混合。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所述图像区域,其中红色浓度Rd、绿色浓度Gd和蓝色浓度Bd满足下列关系,0.3≤Rd≤1.5,0.2≤Gd≤1.5和0.15≤Bd≤1.5。
21.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第一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所述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通过图像接收头获取从所述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第二阵列行排列,并且所述图像接收头被配备在图像读取部件中;从在所述获取步骤中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所述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所述校正量通过使用所述打印头来形成所述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被补偿;其中,所述第一阵列行的方向与所述第二阵列行的方向重合。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向所述多个光接收部件的每一个应用校准操作。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图像的一部分用于所述校准操作。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区域上的点设置用于所述校准操作的校准图像的浓度。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图像的非曝光部分用于所述校准操作。
26.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所述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通过图像接收头获取从所述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阵列行排列,并且所述图像接收头被配备在图像读取部件中;从在获取步骤中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所述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所述校正量通过使用所述打印头来形成所述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所述记录特征被补偿;其中,通过向所述读出信息应用旋转处理来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对应地指定所述读出信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校正图像包括倾斜确定标记;使用所述倾斜确定标记来确定所述校正图像的倾斜度,以便向所述读出信息应用所述旋转处理。
28.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所述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向相对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移动的光敏材料上记录校正图像,所述校正图像具有由所述打印头记录的多个记录线;获取通过图像读取部件从所述校正图像读取的多个读出信息组,每一个读出信息组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从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所述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所述校正量通过使用所述打印头来形成所述图像,在所述打印头中,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所述记录特征被补偿;其中,对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进行选择处理,以便根据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来求取所述记录特征的所述校正量。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数字范围来进行所述选择处理。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处理使用小于95%的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选择处理重复提取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最大值和/或最小值直到3σ达到等于或小于0.1μ的值,其中“σ”和“μ”分别被定义为标准偏差和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的平均值。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借助推挤件将其上记录了所述校正图像的所述光敏材料固定到所述图像读取部件上。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要记录到所述校正图像上的所述记录线的标称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获取所述读出信息的所述记录线的实际数量多于所述记录线的所述标称数量的10%。
35.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36.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37.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第一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用于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包括图像接收头,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第二阵列行排列,所述图像接收头用于读取通过所述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校正图像,以便获取读出信息;校正量求取部,用于从通过所述图像读取部件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所述第一阵列行的方向与所述第二阵列行的方向重合。
38.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用于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包括图像接收头,在所述图像接收头中,多个光接收部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图像接收头用于读取通过所述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校正图像,以便获取读出信息;校正量求取部,用于从通过所述图像读取部件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所述校正量求取部向所述读出信息应用旋转处理,以便指定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对应的所述读出信息。
39.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所述打印头用于将校正图像记录在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通过读取所述校正图像来获取多个读出信息组,每一个读出信息组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中的每一个;校正量求取部,从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所述校正量求取部对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进行选择处理,以便根据所选择的读出信息组来求取所述记录特征的所述校正量。
40.一种用于形成图像的装置,包括打印头,其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响应于多个光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而独立地操作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并且所述打印头将校正图像记录在光敏材料上;图像读取部件,用于通过读取经由所述打印头记录在光敏材料上的所述校正图像来获取读出信息;校正处理部,用于通过控制所述打印头和所述图像读取部件从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以便按照所述记录特征的所述校正量的每一个修正所述多个光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其中根据由所述校正处理部修正的所述多个光量校正系数,操作在所述打印头中包括的所述多个记录元件来形成所述图像;根据从所述校正图像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计算关于所述读出信息的统计,以便通过使用所述统计来获取所述曝光量信息。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使用所述光量校正系数或所述曝光量信息来彼此独立地用于向所述光敏材料记录所述图像。
43.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光敏材料的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域的点上设置了由从所述校正图像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指示的值。
44.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多个校正图像被记录到多个位置彼此不同的记录区域上,然后从所述多个校正图像获取多个读出信息组,以便根据所述多个读出信息组的每一个来获取所述曝光量信息。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校正图像的浓度彼此不同。
46.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图像读取部件包括推挤件,用于将其上记录了所述校正图像的所述光敏材料固定到所述图像读取部件上。
47.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光敏材料是卤化银光敏材料。
48.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光敏材料具有反射基底层。
49.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中要记录到所述校正图像上的记录线的标称数量在50-1000的范围内。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获取所述读出信息的记录线的实际数量多于记录线的所述标称数量的10%。
51.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置,其中按照所述记录特征的所述校正量来调整所述光量校正系数,同时按照所述曝光量信息来调整输出值转换LUT,其中“LUT”表示“查找表”。
52.一种用于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响应于多个光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而独立地操作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所述打印头将所述校正图像记录到所述光敏材料上;获取通过图像读取部件从所述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从在所述获取步骤中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所述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所述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每一个所述校正量来修正所述多个信息量校正系数的每一个;根据在所述修正步骤中修正的所述多个光量校正系数,通过操作在所述打印头中包括的所述多个记录元件而形成所述图像;其中,根据从所述校正图像获取的所述读出信息来获取曝光量信息。
全文摘要
一种通过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在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以阵列行排列。方法包括步骤通过打印头来将校正图像记录到光敏材料上;通过图像读取部件获取从校正图像读取的读出信息;从在获取步骤中获取的读出信息求取记录特征的校正量,其中每一个校正量对应于多个记录元件的每一个;按照在求取步骤中求取的校正量,使用打印头来形成图像,在打印头中,多个记录元件的记录特征被补偿。校正图像包括这样的图像区域,其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颜色着色彼此混合。
文档编号B41J29/393GK1533902SQ200410031
公开日2004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8日
发明者中花田学, 原口刚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控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