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628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出装置,已知向介质(例如纸)喷出作为ー种液体的油墨从而在介质上印刷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作为这种打印机,还已知在标签上印刷图画、图形、记号(文字)、条形码等的打印机(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此外,在这种打印机中,有时会对介质的同一印刷区域(页)反复实施印刷处理。例如,有时会在使用彩色油墨形成图像之后,通过在该图像上涂布无色透明的油墨(无色油墨),从而对图像表面进行涂敷。但是,在前文所述的标签印刷等中,有时会在I个印刷面(页)上印刷多个图像,且有时会包括在该多个图像中共通的部位(共通图像部)、和在多个图像中各自不同的部位(可变图像部)。在印刷多页这种图像时,有可能会出现如后文叙述的印刷速度降低的状况。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2-583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ー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液体喷出部,其实施用于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动作;控制器,其通过执行如下的循环从而在介质上形成多个图像并形成该图像的涂敷层,所述循环为,在使所述液体喷出部于移动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使所述液体喷出部实施所述液体喷出动作的循环,并且,所述控制器通过预定次数的循环而形成在多个所述图像的每ー个中共通的图像部位、即共通图像部,且分别通过次数少于所述预定次数的循环,从而形成在多个所述图像的每ー个中不同的图像部位、即可变图像部,以及所述图像的涂敷层。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而明确表示。


图I为打印机I的概要剖视图。图2为打印机I的框图。图3为表示在通过四循环进行印刷的实例中,在各个循环中所形成的光栅线的模式图。图4为表示在通过ニ循环进行印刷的实例中,在各个循环中所形成的光栅线的模式图。图5为表示被印刷在卷筒纸2上的图像的图。图6为表示比较例I中的I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
图7为表示比较例I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图8为表示通过比较例I的印刷处理而形成的印刷物的图。图9为表示比较例2中的I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图10为表示比较例2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图1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I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图1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 图1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I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图1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了以下的内容。ー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出部,其实施用于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动作;控制器,其通过执行如下的循环从而在介质上形成多个图像并形成该图像的涂敷层,所述循环为,在使所述液体喷出部于移动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使所述液体喷出部实施所述液体喷出动作的循环,所述控制器以预定次数的循环而形成在多个所述图像的每ー个中共通的图像部位、即共通图像部,且分别以次数少于所述预定次数的循环来形成在多个所述图像的每ー个中不同的图像部位、即可变图像部,以及所述图像的涂敷层。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S卩,所述控制器实施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所述第一处理为,根据第一印刷数据而在介质上形成所述共通图像部的处理,所述第二处理为,根据第二印刷数据而在介质上形成所述可变图像部,井根据所述第三印刷数据而形成所述图像的涂敷层的处理,在进行所述第二处理时,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印刷数据而执行某循环,井根据所述第三印刷数据而执行与所述某循环不同的另外的循环。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能够在同一个处理中执行可变图像部的形成和涂敷层的形成。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S卩,所述控制器根据在形成所述可变图像部时所执行的循环的次数、和在介质上的印刷范围,来生成所述第三印刷数据。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能够通过液体喷出装置而生成第三印刷数据。因此,能够降低数据的传送量,从而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S卩,所述控制器根据在形成所述可变图像部时执行的循环的次数、和基于所述第一印刷数据而形成的所述共通图像部的形成范围,来生成所述第三印刷数据。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能够节约液体,从而能够降低成本。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优选为,所述控制器取得用于确定与各个图像分别对应的所述可变图像部的信息,井根据所述信息,来生成所述第二印刷数据。根据这种液体喷出装置,能够在液体喷出装置侧生成第二印刷数据。因此,能够减少数据的传送量,从而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装置而列举了串行式的喷墨打印机(以下,又称为“打印机I”)为例来进行说明。关于打印机I的结构例利用图I以及图2来对打印机I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I为打印机I的概要剖视图。图2为 打印机I的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提到“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时,是指以图I中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而表示的方向。此外,当提到“前后方向”时,表示的是图I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卷筒纸2 (连续纸)作为打印机I记录图像的介质而进行说明。如图I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I具有输送单元20,并且沿着该输送単元20对卷筒纸2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而具有馈送单元10、压印板29、收卷单元90,另外,还具有头单元30、滑架単元40、清洗単元、冲洗单元35、加热器单元70、送风单元80、对这些単元进行控制并对打印机I的动作进行管理的控制器60、检测器组50。馈送单元10为,将卷筒纸2向输送单元20进行馈送的単元。该馈送単元10具有卷轴18,卷筒纸2被卷绕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卷轴18上;中继辊19,其用于将从卷轴18放卷的卷筒纸2进行卷绕并向输送单元20进行引导。输送单元20为,沿着预先设定的输送路径而对由馈送単元10馈送的卷筒纸2进行输送的単元。如图I所示,该输送単元20具有中继辊21,其相对于中继辊19而位于水平右方;中继辊22,当从中继辊21观察吋,中继辊22位于右斜下方;第一输送辊23,当从中继棍22观察时,该第一输送棍23位于右斜上方(在卷筒纸2被输送的方向上、从压印板29观察时的上游侧);第二输送棍24,当从第一输送棍23观察时,第二输送棍24位于右方(在卷筒纸2被输送的方向上、从压印板29观察时的下游侧);反转辊25,当从第二输送辊24观察吋,反转辊25位于垂直下方;中继辊26,当从反转辊25观察吋,中继辊26位于右方;送出辊27,当从中继辊26观察时,送出辊27位于上方。中继辊21为,将由中继辊19所输送的卷筒纸2从左侧卷绕并使其朝向下方松弛的辊。中继辊22为,将由中继辊21所输送的卷筒纸2从左侧卷绕并将其朝向右斜上方输送的親。第一输送棍23具有第一驱动棍23a,其通过未图不的电机而被驱动;第一从动辊23b,其被配置为,隔着卷筒纸2而与该第一驱动辊23a对置。该第一输送辊23为,将朝向下方松弛的卷筒纸2向上方提起并将其向与压印板29对置的印刷区域R输送的辊。在对卷筒纸2中的印刷区域R上的部位实施图像印刷的期间内,第一输送辊23暂时停止输送(即,如后文所述,头31通过在向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移动的同时、向停止了的卷筒纸2的该部位喷出油墨,从而在该部位上形成ー页的量的图像记录)。另外,通过由控制器60的驱动控制以使第一从动辊23b随着第一驱动辊23a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从而对位于压印板29上的卷筒纸2的输送量(卷筒纸的部位的长度)进行调节。如上所述,输送单元20具有使卷筒纸2中被卷绕在中继辊21、22与第一输送辊23之间的部位向下方松弛,并对其进行输送的机构。该卷筒纸2的松弛通过控制器60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松弛检测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进行监视。具体而言,由于当松弛检测用传感器检测出卷筒纸2中在中继辊21、22与第一输送辊23之间松弛的部位吋,该部位上被施加有适当大小的张力,因此输送単元20能够在使卷筒纸2松弛的状态下对其进行输送。另ー方面,由于在松弛检测用传感器未检测出卷筒纸2中松弛的部位时,该部位上被施加有过大的张力,因此输送単元20对卷筒纸2的输送将被暂时停止,并且使张カ被调节为适当的大小。第二输送辊24具有第二驱动辊24a,其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被驱动;第二从动辊24b,其被配置为,隔着卷筒纸2而与该第二驱动辊24a对置。该第二输送辊24为,将卷筒纸2中通过头单元30而被记录了图像后的部位,沿着压印板29的支承面向水平右方进行输送之后,再向垂直下方进行输送的辊。由此,卷筒纸2的输送方向被转换。而且,通过由 控制器60的驱动控制以使第二从动辊24b随着第二驱动辊24a的旋转驱动而进行旋转,从而调节了被施加于卷筒纸2中位于压印板29上的部位处的预定的张力。反转辊25为,将由第二输送辊24所输送的卷筒纸2从左侧上方卷绕并将其朝向右斜上方输送的親。中继辊26为,将由反转辊25所输送的卷筒纸2从左侧下方卷绕并将其朝向上方输送的親。送出辊27将由中继辊26所输送的卷筒纸2从左侧下方卷绕并将其送出至收卷单元90。以这种方式,通过使卷筒纸2依次经由各个辊而进行移动,从而形成了用于输送卷筒纸2的输送路径。另外,卷筒纸2通过输送単元20,从而以对应于印刷区域R的区域为单位而沿着该输送路径间歇性地被输送。(即,每当在卷筒纸2中的印刷区域R上的部分上完成ー页的量的图像记录时,则实施该间歇性的输送)。头单元30为,用于向卷筒纸2中通过输送単元20而被送入到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R上(压印板29上)的部位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単元。该头单元30具有头31 (相当于液体喷出部)和阀单元34。头31在其下表面上,具有在列方向上排列有喷嘴的喷嘴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黒色(K)等顔色中的每ー种顔色,分别具有由多个喷嘴#1至測构成的喷嘴列。各个喷嘴列的各个喷嘴#1至#N在与卷筒纸2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即,该交叉方向为前文所述的列方向)上被排列成直线状。各个喷嘴列沿着该输送方向,以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平行地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头31还具有喷出无色透明的无色油墨(CL)的喷嘴列。本实施方式中的无色油墨被利用于,通过对图像的表面进行涂敷从而提高印刷物的光泽和抗老化性。另外,喷出无色油墨的喷嘴列也采用与CMYK的各个喷嘴列相同的结构。在各个喷嘴#I至#N上,设置有压电元件(未图示)以作为用于喷出油墨滴的驱动元件。当在设置于压电元件的两端的电极之间施加预定时长的电压时,压电元件将根据电压的施加时间而拉伸,从而使油墨的流道的侧壁发生变形。由此,油墨的流道的体积随着压电元件的拉伸而收缩,从而使相当于该收缩量的油墨成为油墨滴而从各种颜色的各个喷嘴#1至#N.出。
此外,如后文所述,头31能够在所述输送方向(即,所述左右方向)和所述列方向(即,所述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阀单元34为,用于临时存积油墨的单元,其经由未图示的油墨供给软管而与头31相连接。因此,头31能够通过将由阀単元34供给的油墨从喷嘴向被输送至压印板29上并处于停止的状态下的卷筒纸2的部位喷出,从而实施图像记录。滑架单元40为,用于使头31移动的单元。该滑架单元40具有滑架导轨41在图I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其在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滑架42,其以能够沿着滑架导轨41而在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支承;未图示的电机。滑架42被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从而与头31—体地向输送方向(左右方向)进行移动。此外,在滑架42上设置有,在列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未图示的头导轨,头31被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机的驱动,从而沿着该头导轨而向列方向(前后方向)进行移动。清洗単元(未图示)为,用于对头31进行清洗的単元。该清洗単元被设置在初始位置(以下,称为HP。參照图I)上,并具有盖和抽吸泵等。当头31 (滑架42)在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位于HP时,未图示的盖将紧贴在头31的下表面(喷嘴面)上。当抽吸泵在盖以此种方式而贴紧的状态下进行工作时,头31内的油墨与增粘了的油墨和纸粉一起被抽吸。以这种方式,通过使堵塞了的喷嘴从不喷出的状态恢复,从而完成对头的清洗。此外,在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上的HP和压印板29之间设置有冲洗单元35,当头31 (滑架42)在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位干与冲洗单元35对置的位置时,头31执行从属于所述喷嘴列的各个喷嘴喷出油墨以实施冲洗的冲洗动作。压印板29为,对卷筒纸2中位于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R上的部位进行支承、并对该部位进行加热的部件。如图I所示,该压印板29以对应于输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R的方式而设置,并且被配置在,沿着第一输送辊23和第二输送辊24之间的输送路径的区域上。而且,压印板29通过受到加热器单元70所产生的热量的供给,从而能够对卷筒纸2的该部位进行加热。加热器单元70为,用于对卷筒纸2进行加热的单元,并具有未图示的加热器。该加热器具有镍铬合金线,并被构成为,使该镍铬合金线以距压印板29的支承面固定距离的方式被配置在压印板29内部。因此,加热器能够通过被通电而使镍铬合金线自身发热,井使热量传导至卷筒纸2中位于压印板29的支承面上的部位。由于该加热器被构成为,将镍铬合金线内置于压印板29的整个区域内,因此能够将热量均匀地传导至卷筒纸2中的压印板29上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卷筒纸2在压印板上的部位均匀地进行加热,以使卷筒纸2的该部位的温度达到45°C。由此,能够使被喷落在卷筒纸2的该部位上的油墨干燥。送风单元80为,用于向压印板29上的卷筒纸2送风的单元。该送风単元80具备风扇81和使风扇81旋转的电机(未图示)。风扇81为,用于通过旋转而向压印板29上的卷筒纸2送风,从而使被喷落在卷筒纸2上的油墨干燥的部件。如图I所示,在被设置于主体部上的可开闭的盖(未图示)上,设置有多个该风扇81。而且,上述各个风扇81在盖关闭时,位于压印板29的上方,并与该压印板29的支承面(该压印板29上的卷筒纸2)对置。
收卷单元90为,用于对通过输送単元20而被送出的卷筒纸2 (完成图像记录的卷筒纸)进行收卷的单元。该收卷単元90具有中继辊91,其用于将由送出辊27所送出的卷筒纸2从左侧上方卷绕并向右斜下方进行输送;收卷驱动轴92,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并对由中继辊91所送出的卷筒纸2进行收卷。控制器60为,用于实施对打印机I的控制的控制单元。如图2所示,该控制器60具有接ロ部61、CPU62、存储器63和单元控制电路64。接ロ部61为,用于在作为外部装置的主机110与打印机I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部件。另外,作为打印机I从主机110接收的数据,包括印刷数据及指令数据等。CPU62为,用于实施对打印机I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为,用于确保对CPU62的程序进行储存的区域和作业区域等的部件。CPU62通过根据被存储在存储器63中的程序而进行工作的单元控制电路64,来对各个単元进行控制。 检测器组50为,对打印机I内的状况进行监视的部件,包括例如旋转式编码器、纸张检测传感器和线性编码器等,所述旋转式编码器被安装在输送辊上并被利用于对介质的输送等的控制中;所述纸张检测传感器对有无被输送的介质进行检测;所述线性编码器用于对滑架42(或头31)在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測。关于打印机I的动作例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I中设置有头31,所述头31具有在列方向(前后方向)上排列有喷嘴的喷嘴列。而且,控制器60通过在使该头31在输送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使油墨从喷嘴喷出,以形成沿着输送方向(前后方向)的光栅线,从而在卷筒纸2中的印刷区域R上的部位上实施ー页的量的图像记录。此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器60执行多循环(两循环、四循环等)的印刷。即,为了提高在列方向上的图像的分辨率,在每个循环中略微改变头31在列方向上的位置而实施印刷。此外,作为图像形成方法,执行例如公知的隔行扫描(微编排)印刷。对此,使用图3、图4进ー步进行具体说明。图3为,表示在以四循环来进行印刷的实例中在各个循环中所形成的光栅线的模式图。图4为,表示在以两循环来进行印刷的实例中在各个循环中所形成的光栅线的模式图。在图3以及图4的左侧图示有头31的喷嘴列(喷嘴),通过在该头31 (喷嘴列)于输送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从喷嘴喷出油墨,从而形成光栅线。四循环的情况在图3中所表示的头31 (喷嘴列)在列方向上的位置为第一循环时的位置,当在維持所述位置的状态下使头31 (喷嘴列)在输送方向上移动时,执行第一循环的印刷,从而形成图中所表示的五条光栅线(右端标有循环I的光栅线LI)。并且,接下来使头31 (喷嘴列)在列方向上移动,当在维持移动后的位置的状态下使头31 (喷嘴列)在输送方向上移动时,执行第二循环的印刷,从而形成图中所表示的四条光栅线(右端标有循环2的光栅线L2)。另外,由于采用了隔行(微编排)印刷,因此,与所述光栅线LI邻接的光栅线L2,是通过从与喷出了形成光栅线LI的油墨的喷嘴不同的喷嘴中所喷出的油墨而形成的。因此,头31(喷嘴列)向列方向的移动距离并不为喷嘴间距离(例如,1/180英寸)的1/4的量(1/180X1/4 = 1/720英寸),而是比喷嘴间距离大的距离。
以下,通过实施同样的动作,来执行第三循环、第四循环的印刷,从而形成图中所表示的其余的光栅线(右端标有循环3的光栅线L3和右端标有循环4的光栅线L4)。以这种方式,通过以四循环来形成光栅线,从而能够使列方向上的图像的分辨率成为四倍(=720 + 180)的分辨率。两循环的情况
在图4中所表示的头31 (喷嘴列)的列方向上的位置与四循环时(图3)相同,为第一循环时的位置,当在維持所述位置的状态下,使头31 (喷嘴列)在输送方向上移动时,执行第一循环的印刷,从而形成图中所表示的五条光栅线(右端标有循环I的光栅线LI)。并且,接下来使头31 (喷嘴列)在列方向上移动,并且当在維持移动后的位置的状态下使头31 (喷嘴列)在输送方向上移动时,执行第二循环的印刷,从而形成图中所表示的四条光栅线(右端标有循环2的光栅线L2)。此处,也由于采用了隔行(微编排)印刷,因此,与所述光栅线LI邻接的光栅线L2是通过从与喷出了形成光栅线LI的油墨的喷嘴不同的喷嘴中喷出的油墨而形成的。因此,头31(喷嘴列)向列方向的移动距离并不为喷嘴间距离(例如,1/180英寸)的1/2的量(1/180X1/2 = 1/360英寸),而是比喷嘴间距离大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以两循环来形成各个光栅线。从图中可知,在两循环的情况下,列方向上的图像的分辨率为四循环时的分辨率的1/2。但是,对于在同一区域(印刷区域)内实施印刷时的印刷时间而言,两循环的情况短于四循环的情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实施所谓的双向印刷,所述双向印刷为,实施奇数循环的印刷时的头31 (喷嘴列)的移动方向、和实施偶数循环的印刷时的头31 (喷嘴列)的移动方向互为反向的印刷。另外,并不限定于此,实施奇数循环的印刷时的头31 (喷嘴列)的移动方向、和实施偶数循环的印刷时的头31(喷嘴列)的移动方向也可以相同(所谓单方向印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多个印刷数据在同一印刷面内重叠印刷,从而实施版印刷,所述版印刷为,形成由多个版构成的图像的印刷。另外,版是指,为了制作印刷面的图而进行重叠印刷时的一次印刷处理所对应的量的数据。此外,还将对版进行重叠而生成的ー页的量的印刷面称为帧。关于印刷图像图5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印刷在卷筒纸2上的图像的I个示例的图。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ー帧内印刷多个图5所示的图像(标签)。在图5所示的图像中,记号“ABC”为,在被印刷于ー帧内的多个图像中共通的图像部位。以下,也将该图像部位称为共通图像部。此外,在图5所示的图像中,斜线部分为,例如条形码、编号等的、在被印刷于ー帧内的多个图像中各自不同的图像部位。以下,也将该图像部位称为可变图像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实施图像的涂敷,所述图像的涂敷通过在图像表面上涂布无色透明的透明油墨(以下,也称为无色油墨)而实施。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该涂敷称为OP (套印)。第一实施方式在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比较例进行说明。比较例I
图6为表示比较例I中的ー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在该比较例I中,一帧图像由两版的数据构成。即,如图6所示,一帧的图像由第一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i)和第ニ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2)构成。如图所示,在ー帧的量的数据中,含有20个(纵4个X横5个)用于形成图5的图像的数据。換言之,通过实施ー帧的印刷,从而形成了 20个图5的图像。这种情况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相同。另外,在比较例I中,根据印刷数据PDl而进行的印刷处理和根据印刷数据PD2而进行的印刷处理分别以四循环来实施。印刷数据PDl为,用于使用CMYK的油墨对带有顔色的图像进行印刷(以下,也称为彩色印刷)的数据。比较例I的印刷数据PDl中包括用于形成共通图像部(记号“ ABC”) 的数据、和用于形成可变图像部(图中的斜线部分)的数据。印刷数据PD2为,用于使用无色油墨在图像表面形成透明的涂敷层(OP)的数据。该比较例I中的印刷数据PD2成为,在印刷面(印刷区域)的整体上涂布(所谓的全印刷)无色油墨的数据。图7为,表示比较例I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首先,控制器60以四循环来实施第一版的印刷处理(Si),所述第一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图6所示的印刷数据roi,使用CMYK系统油墨在卷筒纸2的印刷面上形成共通图像部(记号“ABC”)和可变图像部(斜线)的处理。接下来,以四循环来实施第二版的印刷处理(S2),所述第二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印刷数据PD2而在进行了第一版印刷后的印刷面上整体涂布无色油墨的处理。通过该第一版印刷处理和第二版印刷处理,从而完成ー帧的量的印刷。当完成ー帧的量的印刷时,控制器60将卷筒纸2输送至下ー页的印刷位置为止(S3)。接下来,依次重复执行SI至S3。图8为,表示通过比较例I的印刷处理而形成的印刷物(ー帧的量)的图。图中,以浅灰色表示用无色油墨进行了涂敷(OP)的部分。如图所示,在ー帧内印刷了 20个形成有共通图像部(记号“ABC”)和可变图像部(斜线部)的标签。在该比较例I的情况下,印刷数据PDl中包括用于形成可变图像部的数据。即,一帧中的印刷数据PDl在每个图像中各自不同。因此,尽管共通图像部在各个图像中是共通(相同的数据)的,也必须在每实施ー帧的量的印刷时,从主机110取得(接收)下ー帧的量的印刷数据roi。因此,当共通图像部的数据较大时,主机Iio和打印机I之间的数据的传送所花费的时间将増大(在传送时间段内被限速),从而有可能会出现印刷速度降低的情況。比较例2图9为,表示比较例2中的ー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在该比较例2中,一帧的图像由3版的数据构成。即,如图9所示,一帧的图像由第一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i')、第二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i")以及第三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TO2)构成。另夕卜,在比较例2中,根据印刷数据roi'、印刷数据roi"以及印刷数据PD2而进行的印刷分别以四循环来实施。印刷数据roi'为,用于使用CMYK的油墨来进行彩色印刷的数据。但是,比较例I的印刷数据PDl为,形成共通图像部(记号“ ABC”)和可变图像部(斜线部分)的数据,相对于此,印刷数据roi'为,仅形成共通图像部的数据。印刷数据roi"为,用于仅使用例如K油墨而对条形码等的可变图像部进行印刷(以下,也称为黑白印刷)的数据。
印刷数据PD2为,用于使用无色油墨来形成OP的数据。由于这与比较例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图10为,表示比较例2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首先,控制器60以四循环来执行第一版的印刷处理(Si),所述第一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图9所示的印刷数据roi',使用CMYK系统油墨在卷筒纸2的印刷面上形成图画和文字等(在此为记号“ ABC”)的处理。接下来,以四循环来执行第二版的印刷处理(S2),所述第二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印刷数据PDl",使用K油墨在进行了第一版印刷后的印刷面上形成条形码等可变图像部(斜线部分)的处理。然后,以四循环来执行第三版的印刷处理(S3),所述第三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印刷数据TO2,而在进行了第二版印刷后的印刷面上涂布无色油墨。通过该第一版至第三版的印刷处理,而完成ー帧的量的印刷。当ー帧的量的印刷结束时,控制器60将卷筒纸2输送至下ー页的印刷位置为止(S4)。以下,依次重复执行SI至S4。另外,由于通过该比较例2而形成的图像(印刷物)与比较例I (图8)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该比较例2的情况下,进行第一版印刷时所使用的印刷数据roi'仅为共通图像部的数据。即,由于是与帧无关的相同的数据,因此当打印机I从主机110取得(接收)一次印刷数据roi'时,通过将该数据存储在例如存储器63内,从而能够在下ー页的印刷时也进行使用。因此,由于不必对每ー帧均实施共通图像部的数据(印刷数据roi')的传送,因此与比较例I相比,能够降低对各个页进行印刷时的数据的传送量。但是,在比较例2中与比较例I相比多一版,从而将实施三版的量(共计十二循环)的印刷处理。因此,在比较例2中,也有可能会出现印刷速度降低的状況。如此,在比较例I以及比较例2中,虽然在ー帧中形成多个图5所示的图像,并执行实施对该图像的涂敷的处理(图像形成涂敷处理),但在执行该处理时有可能会出现印刷速度降低的状況。因此,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实现了印刷速度的提高。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数据由于条形码的印刷(黒白印刷)和涂敷处理(无色印刷)均为利用单ー颜色的油墨而实施的印刷,因此与对文字和图画进行印刷的印刷数据PDl相比,也可以为较低的分辨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较高的分辨率的印刷(例如四循环)来实施对共通图像部的印刷,而以低于共通图像部的分辨率的印刷(例如两循环)来实施可变图像部以及涂敷层的印刷。图1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ー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一帧的图像由与比较例2相同的三版的数据构成。即,如图11所示,ー帧的量的图像(20个图像)由第一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ll)、第二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i2)以及第三版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i3)构成。另外,印刷数据roll与比较例2中的印刷数据roi'相对应,印刷数据roi2与比较例2中的印刷数据PDl "相对应,印刷数据roi3与比较例2中的印刷数据PD2相对应。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2相比,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循环数不同。具体而言,在比较例2中,以与第一版(共通图像部)的印刷相同的四循环来实施第二版(可变图像部)和第三版(OP)的印刷,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少于第一版的两循环来实施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印刷。因此,ー帧的量的印刷以共计八循环(四循环+两循环+两循环)来实施。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处理
图12为,表不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首先,控制器60以四循环来实施第一版的印刷处理(Sll),所述第一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图11所示的印刷数据roll,使用CMYK系统油墨在卷筒纸2的印刷面上形成记号“ABC”(共通图像部)的处理。接下来,以两循环来实施第二版的印刷处理(S12),所述第ニ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印刷数据PD12,使用K油墨在进行了第一版印刷后的印刷面上形成条形码等的可变图像部(斜线部分)的处理。然后,以两循环来实施第三版的印刷处理(S13),所述第三版的印刷处理为 ,根据印刷数据PD13,在进行了第二版印刷后的印刷面上涂布无色油墨的处理。通过该第一版至第三版的印刷处理,从而完成ー帧的量的印刷。当ー帧的量的印刷结束时,控制器60将卷筒纸2输送至下ー页的印刷位置为止(S14)。接下来,依次重复执行Sll至S14。当对本实施方式和比较例2进行比较时,虽然双方均为每形成一帧实施了三版的印刷,但是与在比较例2中为共计十二循环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共计八循环。通过这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干与比较例2相比減少了循环数,因此能够缩短ー帧的印刷时间,从而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此外,当与比较例I进行比较时,虽然ー帧的印刷所需要的循环数相同(八循环),但是在比较例I中,需要对每ー帧传送含有共通图像部的印刷数据roi,而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共通图像部的数据(印刷数据roi”)存储在例如存储器63等内,从而能够重复使用。因此,能够降低从主机110向打印机I的数据的传送量。由此,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另外,通过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处理而形成的印刷物与通过比较例I而形成的印刷物(參照图8)相同。即,能够得到共通图像部和可变图像部一起被涂敷的印刷物。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形成可变图像部的循环数、以及形成OP的循环数,与形成共通图像部的循环数相比而减少,因此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各自不同的版而形成了共通图像部和可变图像部以及0P,而在此改变例中,通过同一版(同一印刷处理)来形成可变图像部和0P。图1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ー帧的量的印刷数据的图。第一版的印刷数据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roil)。此外,在此改变例中也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数据roi2以及印刷数据roi3。但是,在此改变例中,在第二版的印刷中,根据循环对印刷数据roi2和印刷数据roi3进行切换而实施。另外,第二版的印刷处理与第一版相同,以四循环来实施。此时,并未采用图3所示的通过四循环而实现的光栅线的形成,而是重复实施2次图4所示的通过两循环而实现的光栅线的形成。即,在四循环中的前半程的两循环中,根据印刷数据roi2来实施可变图像部的形成,在后半程的两循环中,根据印刷数据roi3来实施op的形成。图14为,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印刷的エ序的模式图。首先,控制器60以四循环来实施第一版的印刷处理(S21),所述第一版的印刷处理为,根据图13所示的印刷数据roll,使用CMYK系统油墨在卷筒纸2的印刷面上形成记号“ABC”(共通图像部)的处理。接下来,在进行了第一版印刷后的印刷面上以四循环来实施第二版的印刷处理(S22)。另外,在此改变例中,在第二版的四循环中的前半程的两循环中,根据印刷数据H)12而使用K油墨来形成条形码等可变图像部(斜线部分)(S221),在后半程的两循环中,根据印刷数据HH3而涂布无色油墨(S222)。通过该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印刷处理,从而完成ー帧的量的印刷。当ー帧的量的印刷结束吋,控制器60将卷筒纸2输送至下ー页的印刷位置为止(S23)。以下,依次重复执行S21至S23。通过这种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使用印刷数据H)12和印刷数据PD13,而在同一版中实施了可变图像部的形成和OP的形成。而且,在此改变例中,也将形成可变图像部以及OP时的循环数分别设定为,少于形成共通图像部时的循环数。由此,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定为打印机I的控制器60在印刷时分别从主机110接收各 个印刷数据。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在打印机侧生成用于形成OP的印刷数据 PD13。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各个版的印刷数据以及印刷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分别从主机110接收各个印刷数据,而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是在打印机侧生成用于形成OP的印刷数据roi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控制器60从主机100接收可变图像部的印刷数据H)12吋,根据该印刷数据而生成OP的印刷数据roi3。例如,控制器60參照可变图像部的印刷数据PD12,从而生成在ー帧内的全部印刷范围内涂布无色油墨的这种印刷数据roi3。进ー步具体而言,将印刷开始位置和形成时的循环数设为与可变图像部(印刷数据roi2)相同,从而生成印刷数据PD13,所述印刷数据roi3为,使无色油墨从头31的无色油墨的喷嘴列的各个喷嘴向全部印刷范围喷出的这种印刷数据。由于通过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能够降低从主机110向打印机I的数据的传送量,因此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对全部印刷范围形成0P,但在此改变例中OP的形成范围有所不同。在此改变例中,打印机I侧的控制器60根据印刷数据roii和印刷数据PD12,而以与形成可变图像部的循环数相同的循环数,来生成使油墨喷出至共通图像部的形成范围内的、这种OP的印刷数据roi3。另外,在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生成了共通图像部上形成有0P、而可变图像部上未形成有OP的印刷物。通过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能够減少喷出无色油墨的范围,因此能够节约油墨,进而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是在打印机I侧生成OP的印刷数据(印刷数据H)13),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可变图像部的数据(印刷数据roi2)也在打印机I侧生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各个版的印刷数据与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印刷处理也与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I侧生成用于形成可变图像部的印刷数据roi2和用于形成op的印刷数据roi3。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主机110向打印机I发送印刷数据,并发送表示如下信息的数据,所述信息为,用于确定与各个图像分别对应的可变图像部的信息(所述数据例如为,可变图像部的列表和印刷数据生成的指令)。打印机I的控制器60在接收到这些数据时,对其中的指令进行分析,从而生成可变图像部的印刷数据roi2。例如,在接收到条形码的序列时,根据该序列而生成条形码,从而生成将条形码依次分配在各个图像的确定的位置上的印刷数据roi2。此外,当可变图像部为编号时,以预定的顺序将编号分配给各个图像。例如,以第一帧的左上的图像作为开始位置而设定起始的序号,其右侧的图像序号増加I。同样地,随着向右侧的图像推移,序号逐一増加,当到达右端时,以从其下层的左端的图像起依次増加序号的方式而进行设定。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器60生成可变图像部的印刷数据PD12。此外,对于接下来的帧,也以同样的方式生成可变图像部的印刷数据roi2。此外,对于印刷数据roi3而言,能够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在打印机I侧生成。 由于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用于形成可变图像部的印刷数据roi2也无需从主机110传送,因此能够进ー步降低数据的传送量。由此,能够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其他的实施方式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主要对液体喷出装置进行了记载,但是也包括了对液体喷出方法等的公开。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发明易于理解的实施方式,而并不是为了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解释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g的条件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其等价方案显然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尤其是,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关于液体喷出装置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打印机进行了说明。但是,液体喷出装置并不限定于喷墨式打印机,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的流体(液体、分散有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状体、如凝胶这样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例如,在滤色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细微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机、气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尤其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的应用了喷墨技术的各种装置中,也可以适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木。此外,这些方法和制造方法也属于应用范围的范畴。关于油墨由于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为打印机的实施方式,因此是从喷嘴喷出油墨,而该油墨既可以为水性,也可以为油性。此外,从喷嘴喷出的液体并不限定于油墨。例如,还可以为从喷嘴喷出含有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导电性材料、布线材料、成膜材料、电子油墨、加工液、遗传因子溶液等的液体(也包括水)。关于喷出方式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是使用压电元件(piezo元件)来喷出油墨的。但是,喷出液体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采用通过热量而使喷嘴内产生气泡的方式等其他的方式。关于涂敷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无色透明的油墨来实施图像的涂敷,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通过涂布半透明的顔色的油墨来实施涂敷层的形成。此外,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依次实施了共通图像部的形成、可变图像部的形成和涂敷层的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在图11中颠倒第二版和第三版的顺序。此时,在共通图像部的形成之后实施该共通图像部的涂敷层的形成,之后形成可变图像部。关于图像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印刷了记号“ABC”以作为共通图像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为图画或图形等。另外,共通图像部的数据量越多,则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越显著。关于循环数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是以四循环来形成共通图像部,并以两循环来形成可变图像部和涂敷层,但并不限定于此,只需是分别以少于共通图像部的循环数来形成可变图像部和涂敷层即可。例如,也可以设定为,以八循环来形成共通图像部,以四循环来 形成可变图像部,以两循环来形成涂敷层。符号说明I…打印机;2…卷筒纸;10…馈送単元;18…卷轴;19…中继辊;20…输送単元;21…中继棍;22…中继棍;23…第一输送棍;23a…第一驱动棍;23b…第一从动棍;24…第ニ输送棍;24a…第二驱动棍;24b…第二从动棍;25…反转棍;26…中继棍;27…送出親;29…压印板;30…头单元头;34…阀单元;35…冲洗单元;40…滑架单元;41…滑架导轨;42…滑架;50…检测器组;60…控制器;61…接ロ部;62…CPU ;63…存储器;64...单元控制电路;70…加热器単元;80…送风単元;81…风扇;90…收卷単元;91中继辊;92…收卷驱动轴;110…主机。
权利要求
1.ー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出部,其实施用于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动作; 控制器,其通过执行如下的循环从而在介质上形成多个图像并形成该图像的涂敷层,所述循环为,在使所述液体喷出部于移动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使所述液体喷出部实施所述液体喷出动作的循环,所述控制器以预定次数的循环而形成在多个所述图像的每ー个中共通的图像部位、即共通图像部,且分别以次数少于所述预定次数的循环来形成在多个所述图像的每ー个中不同的图像部位、即可变图像部,以及所述图像的涂敷层。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控制器实施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所述第一处理为,根据第一印刷数据而在介质 上形成所述共通图像部的处理,所述第二处理为,根据第二印刷数据而在介质上形成所述可变图像部,井根据所述第三印刷数据而形成所述图像的涂敷层的处理, 在进行所述第二处理时,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印刷数据而执行某循环,井根据所述第三印刷数据而执行与所述某循环不同的另外的循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控制器根据形成所述可变图像部时所执行的循环的次数、和在介质上的印刷范围,来生成所述第三印刷数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控制器根据形成所述可变图像部时所执行的循环的次数、和基于所述第一印刷数据而形成的所述共通图像部的形成范围,来生成所述第三印刷数据。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控制器取得用于确定与各个图像分别对应的所述可变图像部的信息,井根据所述信息,来生成所述第二印刷数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目的在于,实现印刷速度的提高。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部,其实施用于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动作;控制器,其通过执行在使液体喷出部于移动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使液体喷出部实施液体喷出动作的循环,从而在介质上形成多个图像并形成该图像的涂敷层,所述控制器以预定次数的循环而形成在多个图像的每一个中共通的图像部位、即共通图像部,并分别以次数少于预定次数的循环而形成在多个图像的每一个中不同的图像部位、即可变图像部,以及图像的涂敷层。
文档编号B41J2/01GK102649353SQ2012100430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4日
发明者高桥隼人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