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390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附着于喷射头的喷嘴形成面的液体吸收的清洁器的液体喷射
>J-U ρ α装直。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喷墨式打印机。该打印机的清洁器通过马达的驱动而卷绕于卷绕辊。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60368号公报当上述马达驱动时,打印机内的空气温度变高。因此,清洁器由耐燃性高的难燃性材料形成。另一方面,清洁器也需要考虑除耐燃性以外的其它性能。例如,若考虑清洁的效率,则清洁器优选液体吸收性高的物质。由此,若兼有耐燃性及与耐燃性不同的性能,则清洁器的材料选择的范围变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清洁器的材料选择的范围的液体喷射装置。
·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喷射头,该喷射头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带状部件,该带状部件保持从所述喷射头喷射的液体;输出辊及卷绕辊,该输出辊及卷绕辊供所述带状部件卷挂;以及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卷绕辊旋转,被所述带状部件吸收的所述液体的引火点为摄氏95度以上,所述驱动源配置于相比所述输出辊靠近所述卷绕辊的位置。上述发明的液体具有摄氏95度以上的高引火点。另外,驱动源配置于相比输出辊靠近卷绕辊的位置。另一方面,驱动源的空气温度由于驱动源的驱动而上升。因此,优选,卷绕于相比输出辊靠近驱动源的卷绕辊的带状部件(清洁器)不易着火。在卷绕于卷绕辊的带状部件(清洁器)中保持引火点较高的液体。因此,卷绕于卷绕辊的清洁器变得不易着火。即,由于带状部件(清洁器)所要求的耐燃性变低,所以带状部件(清洁器)的材料选择的范围变大。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带状部件中的、相比与所述喷嘴的形成面对应的部分位于所述输出辊侧的部分作为输出部分,所述输出部分及所述驱动源之间的距离为30mm以上。上述发明的输出部分与驱动源的距离比从驱动源产生的火花飞溅的最大距离大很多。因此,能够抑制从驱动源产生的火花到达输出部分的情况。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带状部件中的、相比与所述喷嘴的形成面对应的部分位于所述输出辊侧的部分作为输出部分,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在所述输出部分及所述驱动源之间具有壁部。上述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在输出部分与驱动源之间具有壁部。因此,能够利用壁部来抑制从驱动源产生的火花到达输出部分的情况。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带状部件中的相比与所述喷嘴的形成面对应的部分位于所述卷绕辊侧的部分作为卷绕部分,所述卷绕部分及所述驱动源之间的距离为20mm以下。上述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由于使卷绕部分与驱动源之间的距离为20mm以下,因此与使卷绕部分与驱动源之间的距离大于20mm的结构相比,能够紧凑地配置卷绕辊及驱动源。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头维护装置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维护装置的卷绕机构的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图4 (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头维护装置的清洁器托架相对于清洁器单元处于最靠输出辊侧时的头维护装置的主视图。图4 (b)是图4 (a)的俯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头维护装置的清洁器托架相对于清洁器单元处于最靠输出辊侧时的头维护装置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变形例的头维护装置中省略了框体的清洁器盒的正面构造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f图5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即喷墨式打印机及该打印机所具备的清洁器单元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打印机11具有框架12、输纸马达14、引导轴16、滑架17、驱动滑轮18、从动滑轮19、滑架马达20、定时带21以及头维护装置30。框架12呈近似矩形箱状,在其内部具有近似矩形板状的支撑部件13。支撑部件13的长边方向与主扫描方向X (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一致。输纸马达14配置于框架12的后表面下部。输纸马达14将记录用纸P沿与主扫描方向X正交的副扫描方向Y从后方侧输送至支撑部件13的上方。引导轴16具有棒状的形状。引导轴16沿与支撑部件13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引导轴16在框架12内配置于支撑部件13的上方。滑架17呈近似矩形箱状的形状,以能够沿引导轴16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支撑于引导轴16。驱动滑轮18及从动滑轮19以旋转自如的状态支撑于框架12的后壁的内表面的与引导轴16的两端部对应的各位置。驱动滑轮18与滑架马达20的输出轴连结。定时带21卡合于该一对滑轮18、19之间。定时带21的一部分与滑架17连结。所以,当滑架马达20驱动时,滑架17被引导轴16引导,同时经由定时带21沿主扫描方向X移动。作为喷射头的记录头22配置于滑架17的下表面。四个墨盒23能够拆装地搭载于滑架17。各墨盒23存储作为供给至记录头22的液体的油墨。此外,油墨的引火点为摄氏95度以上。优选,油墨的引火点为摄氏110度以上。在记录头22的下表面即与支撑部件13对置的面,用于喷射各色的油墨滴的多个喷嘴(省略图示)沿滑架17的前后方向并列排列,形成喷嘴形成面。油墨作为油墨滴从喷嘴形成面喷射。油墨滴朝 输送于支撑部件13上的记录用纸P喷射。通过油墨滴的喷射,打印机11执行对记录用纸P的记录。头维护装置30在框架12内配置于起始位置HP,该起始位置HP设置于输送记录用纸P的记录区域的右侧。当记录头22处于起始位置HP时,头维护装置30进行记录头22的维护。如图2所示,头维护装置30具有清洁器31、清洁器盒32、清洁器托架33以及清洁器单元34。此外,头维护装置30还具有盖(省略图示)及吸引泵(省略图示)。盖以包围喷嘴的方式能够抵接地配置于记录头22的喷嘴形成面。吸引泵被驱动,从而将增粘等了的油墨作为废油墨经由盖从记录头22内吸引及排出。清洁器31搭载于清洁器盒32。清洁器31构成为吸收油墨的布状的带状部件。清洁器31从记录头22 (参照图1)的喷嘴形成面擦拭油墨。清洁器托架33呈箱状,将清洁器盒3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拆装的方式保持于其内部。清洁器单元34具有引导框架35、支撑框架36、安装框架37、引导轴38以及驱动机构40。清洁器单元34还具有用于固定各框架35、36、37的固定螺钉36A、37A。 驱动机构40具有作为驱动源的驱动马达41。驱动机构40通过驱动马达41的驱动而使清洁器托架33沿与记录头22的喷嘴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移动。当驱动马达41在额定电流下连续驱动规定时间时,达到规定的发热温度。优选,墨盒23的油墨的引火点高于因驱动马达41在额定电流下连续驱动规定时间时的发热而着火的温度。或者,优选,油墨的引火点高于通过从驱动马达41产生的火花而着火的温度。引导框架35配置于清洁器托架33的下方。引导框架35经有未图示的托架安装于打印机11中的框架12的底壁内 表面上。引导框架35在沿左右方向分尚的位置具有成对的对置片部35A。对置片部35A弯曲形成于沿前后方向分离的两处位置。引导轴38沿左右方向延伸。引导轴38架设于前后两对的各对置片部35A。另外,供各引导轴38能够滑动地穿通的轴承部(省略图示)在清洁器托架33的下表面沿铅直方向延伸。通过该轴承部沿引导轴38的轴线方向与前后一对的引导轴38滑动连接,清洁器托架33以能够朝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引导轴38。引导框架35在前端部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具有支撑片部35B。支撑片部35B的前端侧以呈近似L字状的方式朝上方弯曲。支撑片部35B的上端经由固定螺钉36A与支承框架36连接。支承框架36的上端侧以呈近似L字状的方式朝作为清洁器托架33的内部的后方弯曲。支撑片部35B中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基端部分的右端部经由固定螺钉37A与安装框架37连接。安装框架37支撑作为驱动机构40的驱动源的驱动马达41。驱动马达41经由安装框架37安装于清洁器托架33的外侧。S卩,在驱动马达41及卷绕机构50 (输出辊52)之间配置有作为壁部的清洁器托架33的框体51。清洁器托架33通过驱动马达41的驱动而相对于清洁器单元34在引导轴38的范围内沿左右方向移动。驱动马达41固定于清洁器单元34。如图3所示,卷绕机构50具有输出辊52及卷绕辊53。卷绕机构50除辊52、53以夕卜,还具有张力辊54、按压辊55、张力辊56、中继辊57、夹持辊58、弹簧部件59以及框体51(参照图2)。卷绕辊53在端部具有卷绕齿轮53A。对输出辊52及卷绕辊53而言,其前端侧及后端侧能够旋转地支持于框体51。卷绕辊53的卷绕齿轮53A配置于框体51的外侧。夹持辊58与弹簧部件59连接。弹簧部件59将夹持辊58按压于中继辊57。清洁器31的一端卷挂于输出辊52。清洁器31的另一端卷挂于卷绕辊53。清洁器31在输出辊52及卷绕辊53之间挂于张力辊54、按压辊55以及中继辊57。清洁器31夹于夹持辊58及中继辊57之间。因此,清洁器31通过弹簧部件59的施力而抵压于中继辊57。清洁器31通过挂于张力辊54、张力辊56、中继辊57以及夹持辊58而具有一定的张力。参照图4,对卷绕机构50与驱动马达41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图4 (b)省略了张力辊54、按压辊55、张力辊56、中继辊57、夹持辊58以及弹簧部件59。卷绕辊53通过驱动马达41的驱动而旋转。此时,输出辊52基于清洁器31的张力从动旋转。由此,卷挂于输出辊52的清洁器31从输出辊52输出。从输出辊52输出的清洁器31卷绕于卷绕辊53。按压辊55将清洁器31抵压于喷嘴形成面。因此,通过按压辊55的清洁器31附着有油墨。即,清洁器31以与按压辊55对置的部分为边界具有未附着有油墨的输出辊52侧的输出部分31A与附着有油墨的卷绕辊53侧的卷绕部分31B。驱动马达41配置于相比输出辊52靠近卷绕辊53的位置。此外,在清洁器托架33相对于清洁器单元34的移动范围内,驱动马达41通常配置于相比输出辊52靠近卷绕辊53的位置。从驱动马达41至卷绕部分31B中的最靠近驱动马达41的部分的距离(以下,称为“卷绕距离LB”)小于从 驱动马达41至输出部分31A中的最靠近驱动马达41的部分的距离(以下,称为“输出距离LA”)。此外,输出距离LA优选30mm以上。另外,卷绕距离LB优选20mm以下。通过清洁器31卷绕于卷绕辊53,输出距离LA产生变化。如图5所示,当清洁器31从图4的状态变为卷绕于卷绕辊53的状态时、即卷挂于输出辊52的量变少时,输出距离LA变大。另一方面,当处于清洁器31全部卷绕于输出辊52时的状态时,输出距离LA变小。另外,通过清洁器托架33相对于清洁器单元34移动,输出距离LA产生变化。当清洁器托架33相对于清洁器单元34朝右侧移动时、即朝输出辊52侧移动时,输出距离LA变小。当处于清洁器31卷绕于输出辊52最多时的状态时、且清洁器托架33相对于清洁器单元34朝右侧移动时,输出距离LA最小。优选,即使当输出距离LA变为最小时,输出距离LA也为30_以上。驱动马达41与卷绕辊53的前方对置配置。因此,卷绕距离LB与卷绕于卷绕辊53的量以及清洁器托架33相对于清洁器单元34的位置无关,而是恒定的。对利用头维护装置30的清洁动作进行说明。当未执行清洁动作时,清洁器托架33相对于清洁器单元34位于最靠输出辊52侦U。此时,清洁器31中的卷挂于按压辊55的部分未抵接于记录头22。当开始执行清洁动作时,清洁器托架33通过驱动马达41的驱动而相对于驱动马达41朝卷绕辊53侧移动。此时,卷挂于按压辊55的部分抵接于记录头22的喷嘴形成面并移动。由此,吸收附着于喷嘴形成面的油墨。当清洁器托架33朝最靠卷绕辊53侧移动时,清洁器31中的卷挂于按压辊55的部分变为未抵接于喷嘴形成面的状态。此时,驱动马达41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齿轮传递到卷绕齿轮53A。由此,使卷绕齿轮53A旋转,从而使卷绕辊53旋转。由此,未吸收油墨的部分位于清洁器31中的卷挂于按压辊55的部分。当清洁动作结束时,清洁器托架33通过驱动马达41的驱动相对于驱动马达41朝输出辊52侧移动。并且,清洁器托架33以位于相比驱动马达41最靠输出辊52侧的状态停止。对打印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输出部分31A的位置使输出距离LA形成为比从驱动马达41产生的火花飞溅的最大的距离大,为30mm以上。对输出部分31A而言,由于火花未达到,所以即使未附着油墨也能够消除由火花引起的对输出部分31A的影响。

另一方面,卷绕部分31B附着油墨。因此,即使将卷绕距离LB形成为比30mm小,在20_以内,也能够消除由火花引起的对卷绕部分31B的影响。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I)打印机11的油墨的引火点为摄氏95度以上。另外,驱动马达41配置于相比输出辊52靠近卷绕辊53的位置。驱动马达41的空气温度由于马达41的驱动而上升。因此,优选,卷绕于相比输出辊52靠近驱动马达41的卷绕辊53的清洁器(带状部件)31不易着火。在卷绕于卷绕辊53的清洁器(带状部件)31附着有引火点较高的油墨。因此,卷绕于卷绕辊53的清洁器(带状部件)31变得不易着火。即,由于清洁器(带状部件)31所要求的耐燃性变低,所以清洁器(带状部件)31的材料选择的范围变大。另外,与油墨的引火点较低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驱动马达41接近于卷绕辊53,所以驱动马达41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另外,通过使驱动马达41接近卷绕辊53,能够使吸收到卷绕辊53侧的清洁器(带状部件)的油墨蒸发。(2)打印机11的输出距离LA为30mm以上。S卩,输出距离LA比从驱动马达41产生的火花飞溅的最大距离大很多。因此,从驱动马达41产生的火花无法到达输出部分。(3)打印机11在输出部分31及驱动马达41之间具有框体51。因此,利用框体能够消除从驱动马达41产生火花到达输出部分的情况。(4)打印机11的卷绕距离LB优选20mm以下。因此,与使卷绕距离LB大于20mm的结构相比,能够紧凑地配置卷绕辊53及驱动马达41。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卷绕机构50具有张力辊54、按压辊55、张力辊56、中继辊57、夹持辊58以及弹簧部件59。另一方面,图6所示的变形例的卷绕机构150省略了张力辊54、按压辊55、张力辊56、中继辊57、夹持辊58以及弹簧部件59。另外,驱动马达41配置于输出辊52与卷绕辊53之间。当利用清洁器31擦拭喷嘴形成面时,使输出辊52及卷绕辊53接近记录头22。由此,使清洁器31抵接于记录头22的喷嘴形成面。此外,使输出辊52及卷绕辊53接近记录头22的动作利用驱动马达41来执行。驱动马达41的输出齿轮142经由传递齿轮143与卷绕齿轮53A连接。当使驱动马达41旋转时,卷绕齿轮53A旋转。由此,使卷绕辊53旋转,而卷绕清洁器31。
通过在使清洁器31抵接于喷嘴形成面的状态下卷绕清洁器31,能够擦拭附着于喷嘴形成面的油墨。此外,可以通过将清洁器31抵接于喷嘴形成面而吸收附着于喷嘴形成面的油墨,使清洁器31从喷嘴形成面分离并卷绕清洁器31。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在驱动马达41与卷绕机构50之间具有框体51。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打印机11省略了框体51中的驱动马达41与卷绕部分31B之间的部分,将该变形例作为变形例X。在变形例X中,也能够进一步省略框体51中的驱动马达41与输出部分31A之间的部分。在变形例X中,也能够使驱动马达41与卷绕部分31B接触。即,也能够使卷绕距离LB形成为“0_”。实施方式的卷绕机构50具有张力辊54、按压辊55、张力辊56、中继辊57、夹持辊58以及弹簧部件59。另一方面,变形例的卷绕机构50省略了张力辊54、按压辊55、张力辊56、中继辊57以及夹持辊58中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具有四个墨盒23。另一面,变形例的打印机11具有三个以下或五个以上的墨盒23。另外,也能够使墨盒23为Iv。优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的全部墨盒23的油墨为摄氏95度以上。然而,只要吸收并混合于清洁器31的油墨为摄氏95度以上即可,即使一个油墨不足摄氏95度也没有问题。在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带状部件31具体化为清洁器,但是带状部件31在从喷嘴形成面分离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冲洗支撑部件使用,该冲洗支撑部件保持有为了进行头维护而从记录头喷射的液体。带状部件31只要为能够吸收或保持油墨的材质即可,可以为多孔质的薄膜部件或橡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也能够具体化为喷射或排出油墨以外的其它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适用于具备将微小量的液滴排出的液体喷射头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此外,所谓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呈粒状、泪状、线状带尾巴的物质。另外,这里,所谓液体只要是能够使液体喷射装置喷射这样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不仅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态体、溶胶、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流体状态、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中得到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列举有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那样的油墨、液晶等。此处,油墨是指包含通常的水性油墨及油性油墨与凝胶油墨、热熔油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存在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喷射包括如下材料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EL (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板等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或者可以为喷射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于精密吸管且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型分配器等。进而,可以采用朝手表、照相机等精密仪器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朝基板上喷射紫外线硬化 树脂等透明树脂的液喷射装置、为了腐蚀基板而喷射酸或碱等腐蚀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并且,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它们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附图标记说明:1L...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22…作为喷射头的记录头;31…清洁器(带状部件);31A…输出部分;31B…卷绕部分;41…作为驱动源的驱动马达;52…输出辊;53…卷
绕辊 。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喷射头,该喷射头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带状部件,该带状部件保持从所述喷射头喷射的所述液体;输出辊及卷绕辊,该输出辊及卷绕辊供所述带状部件卷挂;以及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卷绕辊旋转,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 保持于所述带状部件的所述液体的引火点为摄氏95度以上, 所述驱动源配置于相比所述输出辊靠近所述卷绕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件中的、相比与所述喷嘴的形成面对应的部分位于所述输出辊侧的部分作为输出部分,所述输出部分与所述驱动源之间的距离为30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件中的、相比与所述喷嘴的形成面对应的部分位于所述输出辊侧的部分作为输出部分,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在所述输出部分与所述驱动源之间具有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部件中的、相比与所述喷嘴的形成面对应的部分位于所述卷绕辊侧的部分作为卷绕部分,所述卷绕部分与所述驱动源之间的距离为20mm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喷射头,该喷射头具有喷射液体的喷嘴;带状部件,该带状部件保持从所述喷射头喷射的液体;输出辊及卷绕辊,该输出辊及卷绕辊供所述带状部件卷挂;以及驱动源,该驱动源使所述卷绕辊旋转,被所述带状部件吸收的所述液体的引火点为摄氏95度以上,所述驱动源配置于相比所述输出辊靠近所述卷绕辊的位置。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3253000SQ20131005090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5日
发明者内山政纪, 中野景多郎, 高桥宣仁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