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烫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烫金机。
背景技术:
烫金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利用热压转移的原理将电化铝箔烫印到承印物基表面的工艺过程,由于电化铝烫印的图文具有完美的色泽、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突出的宣传效果,其工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由此,完成该烫金工艺的设备即烫金机应运而生,其结构和功能的改进能够进一步提高烫金工艺以及烫金质量。
烫印过程中,烫印金箔或多或少会出现脱落现象而沉积在用于放置承印物基的工位板上,加上各种粉尘异物,一方面造成工作台面凹凸不平,承印物基无法平整放置,另一方面会弄脏承印物基表面。上述因素对烫印后的色彩、光亮度、质感等具有严重损伤,对烫印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导致产品的不合格率上升。因而实现对工作台面的自动清理功能显得尤其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对工位板实现自动快速清理的烫金机,能够有效达到除尘除金箔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烫金机,包括机架台、设置在机架台上的工位板、升降机构、烫金板和烫金膜输送机构,所述烫金板悬设在机架台上而与升降机构上下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台上端面的前后壁之间连接有多道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同时贯穿工位板;所述工位板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齿面朝外的齿条,所述机架台下端面相对工位板左右对称设有一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向上贯穿机架台并套装有一个齿轮,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由此工位板与机架台之间形成滑移连接;
所述工位板上方架设有顶面清洁架,所述顶面清洁架包括相对工位板左右对称的两个支承座和转动连接在两支承座之间的顶面清洁辊,所述顶面清洁辊外周面与工位板上端面之间摩擦接触;所述每个齿轮上方还固定设有侧面清洁辊,所述侧面清洁辊的外周面与工位板左右侧面之间摩擦接触。
藉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可对工位板进行顶面、侧面的同步清理。清理过程依靠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位于工位板的左右两侧的齿轮旋转,且齿轮与齿条的啮合关系,使得工位板可沿导向杆前后滑移,工位板相对顶面清洁辊摩擦前进或者后退实现顶面的清洁;与此同时,伴随齿轮和输出轴的旋转,侧面清洁辊同步运转并清扫工位板的左右侧面。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烫金机中,所述齿条的高度不大于工位板高度的1/2。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烫金机中,所述导向杆数量为两个且关于工位板的中心轴线左右对称分布。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烫金机中,所述顶面清洁辊和侧面清洁辊表面贴合有一层粘尘膜,可用于黏附工位板上的灰尘、金箔,也可快速更换。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烫金机中,所述齿条与工位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快速同步实现对工位板各侧的清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位板清洁度,避免弄脏放置在上方的承印物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烫金机,包括机架台1、设置在机架台1上的工位板2、升降机构、烫金板3和烫金膜输送机构4,所述烫金板3悬设在机架台1上而与升降机构上下连接。
所述机架台1上端面的前后壁之间连接有多道导向杆5,所述导向杆5同时贯穿工位板2。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杆5数量为两个且关于工位板2的中心轴线左右对称分布。所述工位板2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齿面朝外的齿条6,更为具体的,所述齿条6的高度不大于工位板2高度的1/2,所述齿条6与工位板2一体成型。
所述机架台1下端面相对工位板2左右对称设有一个驱动电机7,所述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向上贯穿机架台1并套装有一个齿轮8,所述齿轮8与齿条6啮合,由此工位板2与机架台1之间形成滑移连接。
所述工位板2上方架设有顶面清洁架,所述顶面清洁架包括相对工位板2左右对称的两个支承座9和转动连接在两支承座9之间的顶面清洁辊10,所述顶面清洁辊10外周面与工位板2上端面之间摩擦接触;所述每个齿轮8上方还固定设有侧面清洁辊11,所述侧面清洁辊11的外周面与工位板2左右侧面之间摩擦接触。所述顶面清洁辊10和侧面清洁辊11表面贴合有一层粘尘膜。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于:同步启动两个驱动电机7,套装在驱动电机7上的齿轮8随之运转并通过齿条6和齿轮8的啮合作用,使得工位板2实现前后方向上的滑移,这一过程是沿导向杆5前行或后退,防止方向偏移。此时一方面工位板2相对顶面清洁辊10靠近或者远离,从而带动顶面清洁辊10与之顶面摩擦滚动,其表面的粘尘膜粘附起灰尘、金箔,发挥顶面清洁作用;另一方面,齿轮8上的侧面清洁辊11随齿轮同心转动并随着工位板2的推移,与工位板2滚动摩擦,其表面的粘尘膜发挥清洁侧壁作用。清洁完成后,调整工位板2至烫金板3正下方位置,停止两个驱动电机7,实现位置固定,其后可进行烫金作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