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连续供墨系统的输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703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花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数码印花机上的连续供墨系统的输墨装置。



背景技术:

连续供墨系统简称连供,它是最近几年在喷墨打印机领域才出现的新的供墨方式,连续供墨系统,它的供墨原理是在外置墨水瓶与印花机的墨盒之间采用输墨管进行连通,将外置墨水瓶中墨水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印花机中的墨盒以供喷头使用。但由于外置墨水瓶中的墨水会在添加墨水或由于印花机本身振动等原因会混入气泡,气泡进入到喷头必然会影响到喷墨效果,同时,墨水中的沉淀物质通过输墨管进入到喷头中而会导致喷头堵塞,影响生产效率,而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预防上述问题出现的输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数码印花机上的连续供墨系统的输墨装置,能将混夹在墨水中的空气去除,并将墨水中的杂质进行隔离,减少沉淀,提高喷墨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连续供墨系统的输墨装置,包括输墨管,所述输墨管的一端与外置墨水瓶连接,另一端与印花机的墨盒连接,所述输墨管上设置有过滤器和搅拌器,所述过滤器与搅拌器之间设置有滴壶,所述过滤器、滴壶和搅拌器依次通过输墨管连通,所述过滤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过滤网,所述过滤器的上端设置有进墨管,下端设置有出墨管,所述进墨管、出墨管均与所述输墨管套接。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器包括电机以及转叶,所述电机与转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墨管上还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的上方还设置有管夹。

进一步地,所述输墨管上还设置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与一报警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墨管的直径大于所述输墨管的直径,所述出墨管的直径小于所述输墨管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网上的过滤孔是直径是0.8~1.5mm的圆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去除气泡:本实用新型在输墨管中设置有滴壶,滴壶能将混夹在墨水中的气泡去除,避免气泡通过输墨管进入到印花机喷头中,影响喷墨质量;(2)隔离杂质、避免沉淀: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过滤器能将墨水中的杂质隔离,当隔离杂质的数量增多时,能将过滤器拆卸下来清洗,避免杂质进入到喷头中造成堵塞,搅拌器中电机带动转叶转动对墨水进行搅拌,避免墨水由于静止时间长而使沉淀物增多,提高喷墨质量;(3)有利于监控:在输墨管上设置有流量计,当流量计监控到流量为零时,会传递信号至报警器对操作人员进行提醒添墨,避免断墨,影响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输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墨管,2—过滤器,21—外壳,22—过滤网,23—进墨管,24—出墨管,3—搅拌器,31—电机,32—转叶,4—滴壶,5—流量控制阀,6—管夹,7—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连续供墨系统的输墨装置,包括输墨管1,输墨管1的一端与外置墨水瓶连接,另一端与印花机的墨盒连接,输墨管1上设置有过滤器2和搅拌器3,过滤器2与搅拌器3之间设置有滴壶4,过滤器2、滴壶4和搅拌器3依次通过输墨管1连通,过滤器2包括外壳21以及设置在外壳21内的过滤网22,过滤器2的上端设置有进墨管23,下端设置有出墨管24,进墨管23的直径大于输墨管1的直径,出墨管24的直径小于输墨管1的直径,进墨管23、出墨管24均与输墨管1套接,过滤器2是用于将墨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隔离,当过滤器2中过滤网22上所隔离的杂质已经到达一定量时,可将过滤器2拆卸下来冲洗干净,本实施例中,过滤网22上的过滤孔是直径是1.2mm的圆孔,在过滤器2的上方还设置有管夹6,当需要对过滤器2进行清洗时,用管夹6将输墨管1夹住,能避免墨水继续往下流,搅拌器3包括电机31以及转叶32,电机31带动转叶32转动对墨水进行搅拌,避免墨水由于停留时间过长而产生沉淀,影响喷墨效果,在输墨管1上还设置有流量控制阀5,可灵活调节墨水的输出量。

在输墨管1上还设置有流量计7,流量计7与一报警器连接,当流量计7监控到墨水流量为零时,会传递信息至报警器,对操作员工进行预警,提醒需要增添墨水,避免断墨,影响到生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