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减排高速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704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减排高速印刷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设备,特别是一种节能减排高速印刷机。



背景技术:

印刷机通常包括放卷装置、收卷装置及印刷装置,在印刷装置的出料侧一般配置有加热烘箱装置,现有的印刷机的烘箱加热部分,风管长,弯管多,风阻大,每一个单元风机功率大,通过手动控制风门的大小;其加热部分,风机并排,整个加热包(含加热、风机等)体积臃肿,同时回风率低,能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减排高速印刷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节能减排高速印刷机,包括放卷单元、收卷单元及若干设置于放卷单元与收卷单元之间的印刷单元,在印刷单元的出料侧或两侧上配置有加热单元;

所述加热单元包括风箱箱体及与风箱箱体连通的烘箱,所述风箱箱体内配置有加热系统及鼓风设备,所述风箱箱体内设置有能够将烘箱的废气循环至鼓风设备或向外排出的风道控制装置;

所述放卷单元包括放卷回转架及两组设置分别设置在放卷回转架两侧的卡盘机构,所述卡盘机构能够卡掣固定气胀轴;

所述印刷单元包括上墨机构、压印机构;

所述收卷单元包括收卷架、收卷切刀装置。

所述风箱箱体内通过一挡风板划分为废气腔和加热腔,所述挡风板上部与风箱箱体上壁之间能够导通废气腔和加热腔的缺口,所述缺口处配置有一能够打开或关闭缺口的风门机构,所述加热腔上部设置有一进风管,所述加热腔中部配置有加热系统,所述加热腔底部设置有一风机,所述风机的吸风口朝上,所述加热腔底部侧面设置有一烘箱进风口,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对接至烘箱进风口,所述废气腔侧面设置有一烘箱出风口,所述废气腔上端设置有抽风管,所述进风管配置有能够控制流量的进风口控制装置,所述抽风管配置有能够控制流量的抽风口控制装置。

所述卡盘机构包括转盘、气胀轴和卡盘装置,所述卡盘装置包括卡盘轴和卡盘,所述卡盘轴一端转动设置于转盘上,所述卡盘轴另一端开设有与气胀轴端部对应的卡槽,所述卡槽沿卡盘轴的径向开口使得气胀轴端部能够径向的装入卡槽,所述卡盘滑动设置在卡盘轴上,且该卡盘能够滑动至遮盖卡槽的开口并防止卡盘轴径向的取出,且卡盘滑动至遮盖卡槽时,卡盘与卡槽之间形成与气胀轴端部匹配的孔位,所述气胀轴上配置有能够限制卡盘滑动位置的限位装置。

所述气胀轴端部包括一圆柱部,所述卡槽为一与圆柱部对应的弧形槽,所述卡盘为一能够套设在卡盘轴上的圆环结构,在卡盘的内壁上配置有与圆柱部对应的压紧块,卡盘能沿卡盘轴轴向移动。

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一枢接在卡盘轴上的限位扣及能够为限位扣提供向上弹性力的复位弹簧,所述限位扣中部设置有一限位台阶,所述限位扣前端能够穿入圆环结构的卡盘的内壁并通过限位台阶限制卡盘向后滑动,所述限位扣被外力下压时,限位台阶低于卡盘内壁,所述卡盘能够向后滑动打开卡槽,并压紧限位扣保持向下状态;所述转盘上配置有能够供限位扣向下状态时卡入的限位槽。

在气胀轴端部上还设置有一非圆结构的联轴部,所述卡槽上设置有与该联轴部对应的同步卡位,使得卡盘遮盖卡槽时,联轴部与同步卡位相互卡掣,使得气胀轴与卡盘装置同步转动;所述联轴部为一截面呈正三角形的柱形结构,所述卡槽内配置有两个卡紧件,两个卡紧件之间形成与柱形结构的边角位对应的同步卡位。

所述压紧块上设置有一安全销,所述转盘上设置有能够供安全销插入的插销孔;所述转盘上设置有能够分别感应卡盘、和限位结构位置的感应装置,通过感应装置的感应状态能够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

所述上墨机构包括上墨机架、油墨盆、递墨辊机构、防飞墨机构、油墨小车,所述递墨辊机构包括设置于油墨盆上方的递墨辊,所述递墨辊由一转动机构驱动转动,所述防飞墨机构包括油墨盒、挡墨板,所述油墨盆向下开口并罩在递墨辊上,所述油墨盒上设有进墨口,所述挡墨板在油墨盆的内壁并位于油墨盆的内壁与递墨辊之间,所述挡墨板与进墨口对应并与油墨盆的内壁具有间隙,油墨从进墨口进入油墨盒,经挡墨板遮挡后进入油墨盆,所述油墨盒还配置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安装于挡墨板下方,油墨从进墨口进入油墨盒,经挡墨板遮挡后流至分流板分流后进入油墨盆;所述上墨机架通过一升降机构设置在油墨小车上,所述上墨机架和小车上分别设置有能够支撑油墨盆的支撑结构。

所述压印机构包括立架、版辊、压辊、防护机构及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版辊两端设置在立架上,所述立架两侧分别滑动设置有左升降板、右升降板,所述压辊两端分别设置在左升降板、右升降板上,所述左升降板与右升降板之间设置有同步升降机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左升降板、右升降板同步的相对于版辊升降移动,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通过一导向结构与左升降板或右升降板连接,所述防护板能够随左升降板或右升降板升降并被导向结构引导在压辊后侧移动。

所述收卷切刀装置包括切刀机架、平推压辊装置、切刀组件,所述切刀机架两侧通过一平移驱动装置分别设置有移动板,所述平推压辊装置和切刀组件设置于移动板上,所述切刀组件包括两组分别相对设置于平推压辊装置上方、下方的切刀机构,所述切刀机构包括切刀及两组分别位于切刀两端的切刀座,所述切刀座上设置有能够推动切刀移动的推动机构,所述切刀座侧面通过一转轴转动设置于移动板上,所述转轴端部设置有摆臂,所述切刀机架的侧面设置有两组与切刀机构对应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摆臂端部设置有与导向槽配合的滑块或滑轮,所述导向槽包括有一段斜向槽,通过所述斜向槽与滑块或滑轮的配合能够在切刀机构平移时,引导摆臂摆动,从而带动切刀座、切刀绕转轴转动;两组导向板上的导向槽相对设置,且两组导向板的导向槽沿移动板的前移方向逐渐张开,使得移动板前移时,两组切刀机构的切刀相对靠近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节能减排高速印刷机,包括放卷单元、收卷单元及若干设置于放卷单元与收卷单元之间的印刷单元,在印刷单元的出料侧或两侧上配置有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包括风箱箱体及与风箱箱体连通的烘箱,所述风箱箱体内配置有加热系统及鼓风设备,所述风箱箱体内设置有能够将烘箱的废气循环至鼓风设备或向外排出的风道控制装置,当烘箱内有害气体浓度低时,废气循环至鼓风设备,热风回风利用最大,印刷速度最大;当烘箱内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时,烘箱内一部分空气外排,一部分热风回风利用,印刷速度下降;当烘箱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废气向外排出,排放废气,印刷速度最低,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加热系统的功率,节省能源,提高热风回风率,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热单元处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箱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风箱箱体的应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风箱箱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卡盘机构卡槽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卡盘机构气胀轴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卡盘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卡盘机构卡槽关闭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卡盘机构卡槽打开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油墨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油墨盆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油墨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防飞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防飞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防飞墨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递墨辊机构与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递墨辊机构与升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上墨机构油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压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压印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图2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收卷切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收卷切刀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收卷切刀装置的侧面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6,图1至图2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节能减排高速印刷机,包括放卷单元91、收卷单元92及若干设置于放卷单元91与收卷单元92之间的印刷单元93,在印刷单元93的出料侧或两侧上配置有加热单元94;所述加热单元94包括风箱箱体2及与风箱箱体2连通的烘箱20,所述风箱箱体2内配置有加热系统及鼓风设备,所述风箱箱体2内设置有能够将烘箱20的废气循环至鼓风设备或向外排出的风道控制装置;所述放卷单元91包括放卷回转架及两组设置分别设置在放卷回转架两侧的卡盘机构,所述卡盘机构能够卡掣固定气胀轴;所述印刷单元93包括上墨机构、压印机构8;所述收卷单元92包括收卷架、收卷切刀装置5。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风箱箱体2内通过一挡风板22划分为废气腔211和加热腔212,所述挡风板22上部与风箱箱体2上壁之间能够导通废气腔211和加热腔212的缺口,所述缺口处配置有一能够打开或关闭缺口的风门机构,所述加热腔212上部设置有一进风管24,所述加热腔212中部配置有加热系统,所述加热腔212底部设置有一风机23,所述风机23的吸风口朝上,所述加热腔212底部侧面设置有一烘箱进风口25,所述风机23的出风口对接至烘箱进风口25,所述废气腔211侧面设置有一烘箱出风口26,所述废气腔211上端设置有抽风管27,所述进风管24配置有能够控制流量的进风口控制装置,所述抽风管27配置有能够控制流量的抽风口控制装置271。

优选的,进风管24和抽风管27为圆形管,所述进风口控制装置、抽风口控制装置271为相似的翻板结构,其包括与圆形管内壁对应的圆形翻板272及能够带动圆形翻板272转动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可为电机装置、气缸机构或人手控制的扳手机构,通过驱动机构能够控制圆形翻板272的角度,从而控制流量的大小。

工作时,烘箱进风口25与烘箱出风口26分别连接至烘箱20,抽风管27与外部抽风设备连接,烘箱20内配置有检测有害气体浓度的废气传感器、检测风压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当烘箱20内有害气体浓度低时,进风管24小角度打开,加热功率小,风门机构全开,抽风管27关闭,此时热风回风利用最大,印刷速度最大;当烘箱20内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时,增大进风管24和抽风管27打开量,增加流量,调节加热功率,烘箱20内一部分空气外排,一部分热风回风利用,印刷速度下降;当烘箱20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风门机构自动关闭,抽风管27全打开,排放废气,印刷速度最低,同时,增大进风管24打开的流量和加热系统的加热功率,保证正常进风与热风温度,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低加热系统的功率,节省能源,提高热风回风率,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加热系统为一电热管加热器28,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加热系统还可为其他加热设备如蒸汽加热器等。

优选的,所述风箱箱体2为由六块板材围闭而成的长方体型腔体,其中侧面的板材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加热系统安装位210。

如图所示,所述风门机构包括枢接在风箱箱体2内壁的风门231及能够带动风门231转动打开或关闭缺口的转动驱动装置,优选的,所述转动驱动装置包括顶压气缸232,所述顶压气缸232的缸体枢接在风箱箱体2内壁,所述顶压气缸232的顶杆与风门231中部铰接,通过顶压气缸232即可控制缺口的打开与关闭,从而控制废气腔211和加热腔212是否内部导通,是否回收废气中的预热。

优选的,所述烘箱进风口25处配置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所述烘箱出风口26处配置有能够检测有害气体浓度的废气传感器,以控制加热系统的功率、风门231的动作及进风管24和抽风管27的流量,实现多种的工作状态。

如图6至图10所示,卡盘机构,包括转盘31、气胀轴32、轴承压板37、安全锁附件38和卡盘装置,所述卡盘装置包括卡盘轴34和卡盘35,所述卡盘轴34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于转盘31上并通过轴承压板37压紧轴承,所述安全锁附件38套设在卡盘轴34上并固定至转盘31上。

所述卡盘轴34另一端开设有与气胀轴32端部对应的卡槽341,所述卡槽341沿卡盘轴34的径向开口使得气胀轴32端部能够径向的装入卡槽341,所述卡盘35滑动设置在卡盘轴34上,且该卡盘35能够滑动至遮盖卡槽341的开口并防止卡盘轴34径向的取出,且卡盘35滑动至遮盖卡槽341时,卡盘35与卡槽341之间形成与气胀轴32端部匹配的孔位,所述气胀轴32上配置有能够限制卡盘35滑动位置的限位装置。

如图所示,所述气胀轴32端部包括一圆柱部321,所述卡槽341为一与圆柱部321对应的弧形槽,所述卡盘35为一能够套设在卡盘轴34上的圆环结构,在卡盘35的内壁上配置有与圆柱部321对应的压紧块351,卡盘35能沿卡盘轴34轴向移动,所述卡盘轴34侧面设置有至少一组的沿轴向延伸的滑槽342,所述卡盘35上设置有插入至滑槽342的导向柱352,从而使卡盘35与卡盘轴34同步转动,当压紧块351随卡盘35向前滑动至遮盖卡槽341时,所述压紧块351与卡槽341配合压紧圆柱部321,以径向定位气胀轴32,一般的转盘31与卡盘装置均配置有两组,其相对设置,形成能够轴向定位气胀轴32的安装空间,通过上述结构,即可实现气胀轴的安装与拆卸,拆装方便快捷,且还通过限位装置对卡盘进行限位,防止气胀轴易松脱飞出,安全性更高。

如图所示,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一枢接在卡盘轴34上的限位扣361及能够为限位扣361提供向上弹性力的复位弹簧362,所述限位扣361中部设置有一限位台阶361a,所述限位扣361前端能够穿入圆环结构的卡盘35的内壁并通过限位台阶361a限制卡盘35向后滑动,从而使得卡槽341保持在遮盖状态,保持对气胀轴32的安装定位,当限位扣361被外力下压时,限位台阶361a低于卡盘35内壁,所述卡盘35能够向后滑动打开卡槽341,以便取出气胀轴32,所述卡盘35能够向后滑动打开卡槽341,并压紧限位扣361保持向下状态,优选的,所述卡盘35内壁开设有与限位扣361对应的斜面,使得卡盘35向前移动时,限位扣361的限位台阶361a能够沿该斜面顺利滑出卡盘35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转盘1上配置有能够供限位扣361向下状态时卡入的限位槽3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363设置在安全锁附件38上,当限位扣361与限位槽363不对齐时,限位扣361无法被下压,即无法对卡盘35进行解锁,若限位扣361与限位槽363对齐,且限位扣361被下压保持状态时,限位扣361末端与限位槽363相互卡掣,限制卡盘轴34转动。

优选的,在气胀轴32端部上还设置有一非圆结构的联轴部322,所述卡槽341上设置有与该联轴部322对应的同步卡位,使得卡盘35遮盖卡槽341时,联轴部322与同步卡位相互卡掣,使得气胀轴32与卡盘装置同步转动。

优选的,所述联轴部为一截面呈正三角形的柱形结构,所述卡槽341内配置有两个卡紧件341a,两个卡紧件341a之间形成与柱形结构的边角位对应的角型的同步卡位,两个卡紧件341a形成的三角区,与联轴部322的三角部分组合形成联动,并可以再通过压紧块351压紧,可以使气胀轴32、与卡盘轴34形成无间隙无窜动的传动装置。

同时,压紧块351与卡盘35之间还可配置顶压螺栓,通过顶压螺栓顶压压紧块351压紧圆柱部321,这种方式在降低了零件的加工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整个结构的传动精度。

优选的,所述转盘31上设置有能够分别感应卡盘35、和限位结构位置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包括感应器一330a、感应器二330b,如图所示,其中,感应器一330a通过一支架安装在转盘31上,所述压紧块351上设置有一安全销351a,所述轴承压板37上开设有能够供安全销351a插入的插销孔371,所述轴承压板37上还开设有与插销孔相交的感应孔,所述感应器一330a与感应孔对应,当安全销351a与插销孔371对齐时,安全销351a能够随卡盘35后移插入插销孔371,从而防止卡盘轴34转动,同时感应器一330a能够感应到卡盘35后移时插入插销孔371的安全销351a。

所述感应器二330b用于感应限位结构的限位状态,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器二330b通过支架固定在安全锁附件38上,所述限位扣361后端与感应器二330b相对,当限位扣361复位上翻时,感应器二330b能够感应限位扣361后端,当限位扣361下压时,限位扣361后端转动,使得感应器二330b无法感应限位扣361后端,从而判断限位结构的限位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卡盘轴34侧面设有能够转动至与感应器二330b对应的缺口,使得感应器二330b与缺口对齐时能够感应到气胀轴32端部,同时,卡盘轴34转动时,感应器二330b也能感应到卡盘轴34。

正常工作时,如图9所示,卡盘35向前滑出,压紧块351压紧圆柱部321,同时通过卡紧件341a对三角形的联轴部进行限位,气胀轴端部被压紧,卡盘35被限位扣361限位,绝无飞出的可能,有效避免传动结构中气胀轴飞处的隐患,同时,感应器二330b感应到卡盘轴34的圆柱面以及气胀轴32端部,而感应器一330a感应不到安全销351a,此时机器正常工作状态。

当要换卷时,如图10所示,要使机器停到限位扣361朝下(换卷侧),感应器二330b通过缺口感应到气胀轴32端部,此时人才可以进入进操作;操作时,手动限位扣361,并推动卡盘35向后到底,此时感应器二330b感应不到限位扣361后端,且感应器一330a感应到安全销351a,两个信号形成串联控制不让机器(电机)运转,达到双重型号控制机器停止(机器停机信号和感应器一330a、感应器二330b的断电信号),并且安全销351a卡在轴承压板37内,限位扣361卡在安全锁附件38内,达到双重机械锁定,防止卡盘轴34转动。达到保证安全的效果;同时将换卷时卡盘轴34的方向固定,被双重机械锁死,气胀轴32只能抬起并挪出,这样也避免了装机时卡盘轴34转动致使气胀轴32掉落,造成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气胀轴安全卡盘,通过结构的创新,将原先全压盖方式紧固改为三角压紧无窜动传动、双重电气信号锁定与双重机械锁定安全结构。并且感应器与机械锁定相互关联,极大的增加了安全可靠性,对比旧结构只是由电机自锁或附加结构锁定的安全结构来说,通过互锁的方式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采用三角压紧无窜动传动,自动调整定心气胀轴端头,在降低零件的加工精度同时增加了传动精度;避免了旧结构的传动精度不够,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高的缺陷,卡盘套在气胀轴上并且定向取出气涨轴,解决了气胀轴一直存在的松掉脱飞的安全隐患。

如图11至图20所示,上墨机构包括上墨机架、油墨盆41、递墨辊机构、防飞墨机构43,所述递墨辊机构包括设置于油墨盆41上方的递墨辊421,工作时,递墨辊421部分浸入油墨盆41的油墨上,所述递墨辊421由一转动机构驱动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电机421a,电机421a通过万向联轴器421b及传动齿轮机构带动递墨辊421转动沾墨,将油墨传递至印刷版辊,优选的,所述递墨辊机构通过一翻转机构设置在油墨盆41上方,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气缸422,所述递墨辊421两端通过一转臂423转动设置在上墨机架上,所述翻转气缸422的缸体枢接在上墨机架上,所述翻转气缸422的顶杆铰接至转臂423上,通过翻转气缸422即可带动递墨辊421绕移动转臂423转动,以调整递墨辊421的位置,达到最佳的吸墨和递墨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递墨辊将油墨传递至印刷版辊上,使得印刷版辊高速转动印刷时性能稳定,提高了印刷质量,并有效减少飞墨。

如图所示,所述防飞墨机构43包括油墨盒431、挡墨板432、分流板433,所述油墨盆41向下开口并罩在递墨辊421上,所述油墨盒431上设有进墨口431a,所述挡墨板432在油墨盆1的内壁并位于油墨盆41的内壁与递墨辊421之间,所述挡墨板432与进墨口431a对应并与油墨盆41的内壁具有间隙,所述分流板433位于挡墨板432下方,油墨从进墨口431a进入油墨盒431,经挡墨板432遮挡后流至分流板433分流后进入油墨盆41,通过油墨盒431防止递墨辊421飞墨,通过挡墨板432防止油墨直接的冲击在递墨辊421上,避免造成溅墨,且经分流板433均匀分散油墨,保证递墨辊沾墨均匀,提高印刷的质量。

优选的,所述油墨盒431两端用过连接件固定在递墨辊421两端,所述油墨盒431开口的上侧转动设置有盖板434,盖板434上还配置有提手434a,方便揭开盖板434清理防飞墨机构43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配置有油墨小车44,所述上墨机架通过一升降机构设置在油墨小车44上,所述上墨机架和小车上分别设置有能够支撑油墨盆41的支撑结构,使得上墨装置能够方便移动上墨,方便现场6S管理。

优选的,所述上墨机架包括两个分别通过直线滑轨机构491滑动设置在油墨小车44上的升降板492,所述油墨盆41两侧设置有端板411,所述升降板492内侧突出设置有垫座493,所述端板411上设置有与垫座493对应的支撑位411a,所述油墨盆41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件412,所述油墨小车44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定位件412对应的卡口441。

如图所示,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摇手451、蜗轮减速机452、同步轴453及两个设置在同步轴453两端的的齿轮454,所述摇手451通过一支撑座455固定在油墨小车44上,所述蜗轮减速机452固定至油墨小车44上,所述摇手451通过蜗轮减速机452带动同步轴453及齿轮454转动,所述升降板492上配置有与齿轮454啮合的直齿条456,手摇摇手451即可带动油墨盆41升降,当升降机构下降至低位时,油墨盆41通过定位件412与卡口441配合支撑放置在油墨小车44上,方便油墨小车44移动,当需要上墨时,手摇摇手451带动升降板492移动,当升降板492上升至一定位置后,垫座493顶压支撑位411a,通过升降板492支撑油墨盆41,同时通过升降机构将油墨盆41升至上墨位置进行上墨,该油墨盆与油墨小车的分离方式简单易操作,方便现场的6S管理。

优选的,所述油墨盆41还配置有油墨箱46,所述油墨盆41底部设置有回流口410,所述油墨箱46配置有一油墨泵461,所述油墨泵461的输出口通过一出墨管462连接至进墨口431a,所述出墨管462上设置有一取样管463及连接至油墨箱46内的回流管464,所述回流口410通过一回收管465连接至回流管464,回流管464上设有单向阀,防止油墨从回流管464进入油墨盆41,通过取样管463可以定期的检测油墨箱46内的油墨是否符合标准,以便及时更换油墨。

优选的,所述油墨盆41底部两侧对应设置有两个挂板413,每一挂板413上配置有两个挂孔413a,所述油墨箱46两侧分别配置有两个能够挂装在挂孔413a上的挂装柱460,通过该结构,能够在拆除油管后方便的分离或组合油墨箱46与油墨盆41,使用更为的方便。

如图21至图23所示,压印机构8,包括立架81、版辊82、压辊83及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版辊82两端设置在立架81上,所述立架81两侧分别滑动设置有左升降板811a、右升降板811b,所述压辊83两端分别设置在左升降板811a、右升降板811b上,所述左升降板811a与右升降板811b之间设置有同步升降机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能够带动左升降板811a、右升降板811b同步的相对于版辊82升降移动,保证压辊83两端能够同步升降推压,提高压印装置装套印精度和印刷质量。

优选的,所述同步升降机构包括一同步轴84,所述同步轴84两端转动设置于立架81上上,所述同步轴84两端分别固定有同步齿轮841,所述左升降板811a与右升降板811b上分别设置有与同步齿轮841啮合的直齿条842,通过同步轴84传动,实现左升降板811a与右升降板811b的同步移动,压辊83两端同步升降移动,保证推压力平衡,且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好,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通过连杆联动机构、同步齿轮等实现同步移动,在此不作详述。

优选的,所述左升降板811a、右升降板811b分别通过直线滑轨机构设置在立架81侧面上,保证升降移动的稳定性和精度。

优选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为一气缸驱动机构,所述气缸驱动机构包括左气缸851、右气缸852,所述左气缸851、右气缸852的缸体分别枢接在立架81两侧,所述左气缸851、右气缸852的顶杆分别对应的与左升降板811a、右升降板811b铰接,通过双气缸结构,使得压辊83两端所受到的推压力均衡,避免受力点偏移,提高机构的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板861,所述防护板861通过一导向结构与左升降板811a或右升降板811b连接,所述防护板861能够随左升降板811a或右升降板811b升降并被导向结构引导在压辊83后侧移动,使得防护板861始终在最佳的防护位置,起安全防护作用。

优选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立架81两侧的防护导向板862,所述防护导向板862上设置内导向槽863a、外导向槽863b,所述防护导向板862端部分别设置有与内导向槽863a、外导向槽863b对应的内导向柱864a、外导向柱864b,所述内导向柱864a滑动设置在内导向槽863a上,所述外导向柱864b穿过外导向槽863b后连接至左升降板811a或右升降板811b上,通过内导向槽863a、外导向槽863b的引导及外导向柱864b的带动作用,防护板861随压辊83的升降而升降,且防护角度也随压辊83的升降位置而变化,使得防护板861始终在最佳的防护位置,保证防护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压辊83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机构设置在左升降板811a、右升降板811b上,该轴承机构包括轴承座及轴承,本实施例中,压辊83轴头的直径大于传统产品,提高轴头的强度和刚性,由于轴头直径改大,应力减少,本实施例增设了轴承座,轴承受力均匀,减少了轴承的变形量,延长了轴承使用寿命,提高了运行的平稳性。

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版辊82、压辊83为均为套筒式辊,其包括辊芯和套筒,其中套筒可以进行更换,辊芯可以重复的使用,降低成本。

如图24至图26所示,收卷切刀装置5,包括切刀机架51、平推压辊装置、切刀组件,所述切刀机架51两侧通过一平移驱动装置分别设置有移动板511,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刀机架51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基板510,所述平移驱动装置为一链轮驱动装置,所述链轮驱动装置包括电机541、减速机542、传动轴543,所述传动轴543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基板510上,所述电机541固定在切刀机架51上并通过减速机542连接至传动轴543,所述传动轴543位于基板510一端且所述传动轴543两端分别设置有主动链轮547,所述基板510另一端设置有与主动链轮547对应的从动链轮548,所述主动链轮547和从动链轮548上配置有链条546,所述移动板511通过移动滑轨机构滑动设置在基板510上,且移动板511通过一连接件511a固定至链条546上,电机541通过减速机542、传动轴543及主动链轮547、从动链轮548带动链条546移动,即可带动移动板511相对于切刀机架51移动,且传动平稳可靠。

如图所示,所述平推压辊装置和切刀组件设置于移动板511上,所述切刀组件包括两组分别相对设置于平推压辊装置上方、下方的切刀机构52,所述切刀机构52包括切刀521及两组分别位于切刀521两端的切刀座522,所述切刀座522上设置有能够推动切刀521移动的推动机构,所述切刀座522侧面通过一转轴523转动设置于移动板511上,所述转轴523端部设置有摆臂524,所述切刀机架51的每一基板510上均相对于两组的切刀机构52对应的导向板512,所述导向板512上设置有导向槽512a,所述摆臂524端部设置有与导向槽512a配合的滑块或滑轮524a,所述导向槽512a包括有一段斜向槽,通过所述斜向槽与滑块或滑轮524a的配合能够在切刀机构52平移时,引导摆臂524摆动,从而带动切刀座522、切刀521绕转轴523转动;两组导向板512上的导向槽512a相对设置,且两组导向板512的导向槽512a沿移动板511的前移方向逐渐张开,使得移动板511前移时,两组切刀机构52的切刀521相对靠近转动,使得两组切刀机构52的切刀521相互靠近并形成夹角,通过推动机构推动切刀521,即可使两组切刀机构52的切刀521切合。

优选的,所述切刀521两端通过导向机构滑动设置在切刀座522上,所述推动机构为固定在切刀座522上的切刀气缸525,所述切刀气缸525的顶杆连接至切刀521,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推动机构还可为直线电机、丝杆机构、直齿条机构等。

如图所示,所述平推压辊装置包括平推气缸531及平推压辊532,所述平推气缸531固定在移动板511上,所述平推气缸531的顶杆连接至平推压辊532,使得平推压辊532能够相对移动板511平移以靠近接触气胀轴,本实用新型,通过平推气缸531使得平推压辊532能够适应不同收卷印材的直径,同时还可通过调节移动板511上连接件511a固定与链条546的安装位置,调整平推压辊532的移动距离,适用范围更广。

优选的,所述平推压辊532两端通过滑块滑轨机构滑动设置在切刀机架51上,所述平推气缸531配置有两组并分别位于平推压辊532两端,使得平推压辊532的推出压力平衡,保证其压紧力的平衡,防止印材偏移或意外滑动。

优选的,所述平推气缸531为双节气缸,双节气缸具有双行程,短行程且推压力大,推送平稳,能够有效、稳固的压紧气胀轴,防止印材移位,同时还可起缓冲作用,避免损坏机构,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采用伺服电机配合丝杆机构,实现平推压辊532的推压功能,在此不作详述。

优选的,所述平推压辊装置还包括转动设置在移动板511上的同步轴544,所述同步轴544两端设置有齿轮544a,所述平推压辊532两端分别配置有与齿轮544a啮合的直齿条,通过该同步轴544实现平推压辊532两端平衡送出,保证其推压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切刀521上配置有若干高压气吹气口,通过高速气流冲击使印材与收卷轴贴合的更为平整。

工作时,电机541启动,带动平推压辊装置、切刀组件前移,同时,平推气缸531推动平推压辊532与气胀轴接触并压紧印材,由于导向板512的作用,切刀521会相互靠近旋转至一定夹角,通过切刀气缸525推动两组切刀521即可使两组切刀进行切合动作,实现切断功能,切刀摆动范围小,缩短尾料,减少浪费,且切刀移动平稳,定位精度高,膜张力波动小,不易起皱。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在放卷单元91、收卷单元92处分别设置有入料牵引单元95、出料牵引单元96,亿保证印材的正常输送。

此外,本实用新型整机墙板框架采用整体式加工,保证了各对应公差孔的同轴度和平行度;减少了设备的振动和噪声;新型导辊采用双层结构,导辊的刚性提高了,转动惯量小,动、静平衡性好,高速时辊面全跳动减少。

在本实用新型中,牵引单元、放卷回转架、收卷架及印刷单元中的其他组件均是印刷机中常见的设备,在此不作一一详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变换或相应的改动,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