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的油墨冷却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7528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印刷机的油墨冷却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机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印刷机的油墨冷却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过程中油墨因循环而温度升高,油墨粘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印刷效果不稳定。在表面平滑度不高的原纸上印制线条及文字时,印刷品就容易出现印刷漏点、断笔等影响印品的质量问题。另外在高温下印刷,容易造成VOC污染,影响环境指标,甚至损害工作人员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刷机的油墨冷却控制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印刷机的油墨冷却控制设备,包括油墨箱、冷却箱、进墨管和出墨管,油墨箱套装入冷却箱中,进墨管和出墨管的一端均从油墨箱的上端穿入油墨箱中;油墨箱的上端设有搅拌电机,油墨箱的内部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与搅拌电机的电机轴连接的搅拌轴,搅拌轴的外圆周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下方的搅拌轴的外圆周套装有上搅拌桨页,上搅拌桨页下方的搅拌轴的外圆周套装有套管,套管下方的搅拌轴的外圆周套装有下搅拌桨页,搅拌轴的下端头设有外螺纹,搅拌轴的下端头旋装有锁紧螺母。

优选的,所述的上搅拌桨页包括叶片座,叶片座设有穿装搅拌轴的通孔,叶片座的两端设有V型的叶片,两个叶片的夹角为α,90°≤α≤120°;下搅拌桨页和上搅拌桨页的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的α=90°。

优选的,所述的叶片设有若干个透孔。

优选的,还包括冷却水箱,油墨箱的内部设有冷却水盘管,冷却水盘管的两端从油墨箱的上端穿出后均连接至冷却水箱,冷却水盘管连接至冷却水箱的管路上设有第一进水泵。

优选的,所述的冷却箱的上端设有冷却箱补水管,冷却箱补水管的管路中设有第二进水泵,冷却箱靠近下端的侧壁设有冷却箱回水管,冷却箱回水管的管路中设有回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印刷机的油墨冷却控制设备设有搅拌桨页,可以实现油墨的快速冷却,设有冷却箱,提升冷却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冷却效果好,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墨箱、2.冷却箱、3.进墨管、4.出墨管、5.搅拌电机、6.搅拌装置、 7.回水泵、8.冷却水盘管、9.第一进水泵、10.第二进水泵、11.冷却水箱、12.冷却箱补水管、13.冷却箱回水管;61.搅拌轴、62.上搅拌桨页、63.套管、64.下搅拌桨页、65.锁紧螺母;611.环形凸台、621.叶片、622.透孔、623.叶片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2,一种印刷机的油墨冷却控制设备,包括油墨箱1、冷却箱2、进墨管3和出墨管4,油墨箱1套装入冷却箱2中,进墨管3和出墨管4的一端均从油墨箱1的上端穿入油墨箱1中;油墨箱1的上端设有搅拌电机5,油墨箱1的内部设有搅拌装置6,搅拌装置6包括与搅拌电机5的电机轴连接的搅拌轴61,搅拌轴61的外圆周设有环形凸台611,环形凸台611下方的搅拌轴61的外圆周套装有上搅拌桨页62,上搅拌桨页62下方的搅拌轴61的外圆周套装有套管63,套管63下方的搅拌轴61的外圆周套装有下搅拌桨页64,搅拌轴61的下端头设有外螺纹,搅拌轴61的下端头旋装有锁紧螺母65。

上搅拌桨页62包括叶片座623,叶片座623设有穿装搅拌轴61的通孔,叶片座623的两端设有V型的叶片621,两个叶片621的夹角为α,90°≤α≤120°,本实施例中优选α=90°,叶片621设有若干个透孔622。下搅拌桨页64和上搅拌桨页62的结构相同。下搅拌桨页64和上搅拌桨页62均为硬质塑料材质。相比传统的搅拌叶,V型的上搅拌桨页62和下搅拌桨页64在搅拌时可以将油墨快速翻转起来,提高降温效率。叶片621设有若干个透孔622,减小阻力。

油墨箱1的内部设有冷却水盘管8,冷却水盘管8的两端从油墨箱1的上端穿出后均连接至冷却水箱11,冷却水盘管8连接至冷却水箱11的管路上设有第一进水泵9。冷却箱2的上端设有冷却箱补水管12,冷却箱补水管12的管路中设有第二进水泵10,冷却箱2靠近下端的侧壁设有冷却箱回水管13,冷却箱回水管13的管路中设有回水泵7。

本申请设有三种降温装置,分别是搅拌降温、冷却水盘管和冷却箱降温,提高降温效率、实现快速降温,防止油墨凝结沉淀。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